马亚琼 :做完整的人,而非完美的人

2024-02-24 13:32郝高兴
女友 2024年2期
关键词:马亚戏剧儿童

郝高兴

马亚琼

与马亚琼聊天,如同经历一场沉浸式的疗愈。兴许与她从事儿童戏剧艺术研究,长期以儿童本位的视角观察、思考和理解世界有关,她自己的世界展开得足够纯粹与坦诚。

她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研究员,亦是首位在千禧年之后接棒中国儿童戏剧研究的学者,在研究的路上,她突破性地实现了诸多“第一次”。她的故事重点不只是成就和成就的累积,还对准我们每个人携带一生的“童年”——它还可以吸收怎样的养料,去往更健康、丰沛的远方?从她的经历中,我们得知一位女性如何经由自我重塑,逐渐褪去追求完美的执念,变得更加从容与丰盈。

马亚琼的故事围绕“儿童”这个主题向纵深蔓延,起初,这只是一个学术故事,后来她成为母亲,让理论不再是纸上谈兵,再后来,她与童年的自己和解,她的故事变得独特,却又让人似曾相识。

从小就拥有学霸体质的马亚琼,2009年顺利进入北师大攻读儿童文学硕士,导师王泉根教授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儿童文学研究专家。求学期间,她时常听到老师感慨中国儿童戏剧研究领域的空白,2012年,当老师再次提起儿童戏剧这个领域已经20多年没有人进行专门研究时,正准备投入中英童话比较研究的她开始认真思考,是不是进行儿童戏剧研究,付出会更有价值?

儿童文学在北京师范大学是特色学科,属于比较小众的研究方向,儿童戏剧研究更是需要从零到一实现突破。英国国宝级剧作家大卫·伍德曾说:“我们相信儿童是未来,让孩子观看戏剧是一种给孩子创造共同体验的神奇方式。”“重视儿童”落到实处,常表现在潜移默化之中,孩子在他们读的书籍里、看的戏剧中、听的音乐里接受熏陶,才能成长为拥有独立思想的个体。马亚琼希望自己的探索能为孩子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影响。

研究进展并不顺利。20年的断档意味着一手资料严重匮乏,儿童剧本发表较少,多由专业儿童院团留存,不对外公开,儿童舞台剧的视频也鲜有线上流传,国内相关的理论著作更是少之又少,在拜访剧团屡次碰壁的情况下,她由导师引荐认识了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程式如。

八十岁高龄的老人提起儿童戏剧时神采飞扬,给了马亚琼一大包剧本和资料,并叮嘱她,“儿童戏剧研究不能只读剧本,没看过现场,没看到孩子们的反应,不要轻易写。”坐在回家的出租车上,看着怀里泛黄的纸页,马亚琼忍不住对着一头雾水的司机师傅说:我一定要好好研究这个!

回想起这段往事,她大笑起来,“不知道自己当时怎么了,在向谁承诺,谁又需要这个承诺呢?”从那天起,她大量接触演出、剧目、导演、编剧等,初步了解国内儿童戏剧的宏观情况,成为千禧年后首位中国儿童戏剧研究的接棒人。

新的人生节点伴随博士生涯一起到来。2014年,马亚琼结婚了,她与伴侣的婚后生活也很“学霸”:对方飞去美国深造,她则作为北师大儿童文学专业首位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教育系儿童文学中心开展独立研究工作。

回看那段日子,马亚琼觉得是“目前为止压力最大的一段时间”。当时,她要在极短的时间里建立新的认知坐标和知识系统,语言、生活、学习、人际以及文化冲击,错综交织,如同伦敦的天气。但新鲜感战胜了一切,这也是她性格里很趋近小孩子的地方,她总是能迅速调整和适应,用一种几乎莽撞的乐观解决问题。

剑桥的生活像一面镜子,映照她过往的刻板印象,很多习以为常的事情需要重新审视。比如借住在一对剑桥夫妇家中时,她被警告不要随意和邻居的孩子打招呼或提供帮助,因为“未经监护人同意,不能擅自和未成年人接触”。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感受到细节背后,是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制度层面形成的一张保护儿童的网,人们达成了尊重儿童个体边界与独立精神的共识,当这些共识转译到艺术创作层面,付诸舞台的戏剧不再是对“乖孩子”的说教,而是让孩子在舒适、开心和被尊重的语境里释放情绪,满足愿望,抚慰伤痛,进而获得成长的力量。“这段时间的经历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更加笃定这门艺术要遵循的根基。”马亚琼说。

英国在戏剧理论与教育方面拥有非常强大的文化积淀,马亚琼经常和导师、同学讨论专业的核心命题和重要作品,聆听来自全球各大高校研究者的最新学术成果。剑桥哈默顿学院的图书馆系统24小时免费开放,对于时间紧迫的她来说实在太过友好,在这里泡了整整9个月后,有一天,她突然发现一本破损到连封面都消失了的书——出版于1997年的由大卫·伍德撰写的《儿童戏剧:原创、改编、导演和表演手册》,这是一本完整记录“专门为儿童创作戏剧艺术”方法论的著作。读完后,她手中多了厚厚一本中英文夹杂记录的笔记,弥补了她之前缺失的创作实践知识。

这次与大卫·伍德的“偶遇”,开启了马亚琼剑桥生活的“戏剧性时刻”。在主动访问了许多英国著名儿童戏剧编剧、导演、演员和院团负责人后,她去剧院观看了大卫·伍德的名作《老虎来喝下午茶》,终于鼓足勇气与这位国宝级剧作家取得联系。大卫·伍德哼着自己创作的小曲,应约来到伦敦国家大剧院,并在此后的几天里带着马亚琼四处看戏。

这位传奇人物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剧作家、剧团创始人、词曲作者,还是职业魔术师,已持续为儿童创作50多年,他的情境构思、剧本效果、台词与动作设计甚至互动与艺术呈现、灯光舞台,都流露出对儿童心理和观剧體验的全方位重视。

马亚琼惊叹于他对“儿童本位”践行得如此深入和持续,同时也意识到儿童戏剧的真正价值,她说,“儿童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一部成熟且优秀的儿童剧作,可以囊括人的八大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因此,足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博士毕业来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工作后,她积极致力于中外儿童戏剧的交流与互鉴。

2018年12月,在经历了多达307封电子邮件往来后,大卫·伍德的著作《跷跷板树》终于成功在中国儿童剧场首演,反响一如在欧洲演出时那般热烈。这是一场由环保主题引发的戏中戏,作者在其中设置了互动投票的环节,现场每一位观众都是剧情的一部分,观众的每一种意见都有被看到的机会。首轮演出22场,马亚琼全程跟场,“孩子们的反应出奇的相似,互动投票环节恨不得站起来举手。这部戏从1986年初演时就是这样的效果,直到现在依旧如此,也只有儿童观众才会这样反应。”剧场有自己的魔力,马亚琼的工作,从理论研究、译著、场记,到创作讨论、项目研讨,最终都归于舞台,引领孩子们的精神成长。

工作一年多后,马亚琼幸福地升级为妈妈,生活由简单迈入复杂,心境却日渐开阔起来。她愿意和孩子待在一起,这让她觉得轻松,没有负担,她说,“我有一个高需求的孩子,在养她的过程中,我把自己也养了一遍。”

多年的求学生涯,她强迫自己变得完美,即便当了母亲,事事圆满的自我苛责也没有停止。哺乳期时,她的“中外当代儿童戏剧的交流与比较研究”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这是儿童戏剧领域项目第一次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她带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到全国儿童戏剧院团做调研,为节约通勤时间,特意在剧院旁边租了一间房,以保证坐班、研究和照顾孩子三不误。2021年,项目进展最胶着的阶段,三岁的孩子突然重病,经历了一年半时间的询诊治疗和两次大手术。一切太过突然,那段时间,为保证孩子住院手术期间不影响国家科研项目的质量和进度,马亚琼经常加班到深夜,每天工作以15分钟为一个单位分秒必争。

这项历时五年、以80余万字呈现的科研成果(2部专著、1部译著、1部译作),成功地展现了百年中外儿童戏剧交流的生动气象和美学嬗变。或许是被儿童戏剧艺术研究的工作所改变,或许是在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被疗愈,现在的她,更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非完美的人。她说,在生命的应然与生活的实然之间,人应该先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量力而行,去平衡而不是去压榨。

然而实操起来却并非易事,2023年,追求松弛的马亚琼第一次主动放弃科研人才项目的申报,她坦言在下决心的一瞬间那些熟悉的思绪又回来了——放弃或许等于浪费机会。不过这一次,她坚定地按下了暂停键,她对自己说:你不必太过拼命也是值得的。

当人的自我认知从神性回归人性,将释放出更多疗愈的力量,懂得尊重自己的人亦能更好地尊重他人。脚步放缓的马亚琼,处理起工作与家庭事务更加游刃有余,和女儿也相处融洽,她白天上班,晚上和女儿一起上兴趣班,女儿画画她学钢琴,争取“不把劲使在对方身上”;遇到问题和麻烦,她会和孩子站在一起,而不是和问题站在一起;她还学会了向女儿示弱,在自己生病、疲惫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她告诫自己不要理所当然拿着教育的指挥棒去控制小孩,更不应借着教育的名义“以大欺小”。

在现实中,依旧有很多家长在细碎的生活日常里没有建立起“尊重个体”的意识,当马亚琼得心应手地助力处理亲子关系时,愈加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儿童戏剧研究,它最终经由艺术抵达了更大范围的理解、爱与尊重。

建立一个正确的儿童观,对成年人来说重要嗎?马亚琼的故事告诉我们,不仅重要,更有可能开启一段自我疗愈的旅程,只有充分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才有可能更好地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儿童戏剧研究带给马亚琼许多的能量,现在的她,行走得更加从容与轻松,趋向“儿童态”,没有城府,不够社会,信奉善意的力量,想要“有创造性地活着,有生命感地活着”,也想要像一百年前鲁迅说的那样,“放他们(注:孩子)到宽阔光明的地方,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儿童文学博士,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研究员。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公派剑桥大学进行博士联合培养。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中外当代儿童戏剧的交流与比较研究”,已出版专著《中国当代儿童戏剧研究》,翻译剧作《跷跷板树》等,2023年荣获“中央和国家机关三八红旗手”。

猜你喜欢
马亚戏剧儿童
马亚飞 书法作品
买一束鲜花送自己
有趣的戏剧课
Tunable bandgaps and flat bands in twisted bilayer biphenylene carbon*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2015年高考化学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