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蔬两用油菜高效栽培技术及产业发展建议

2024-02-26 21:23汪国科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菜薹两用苗床

汪国科

(安徽省含山县林头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安徽含山 238161)

油菜是主要的油料作物,近年来,油蔬两用油菜产业发展迅速,其中油菜薹可作蔬菜,油菜籽可榨油,实现了油菜的一菜两用。该产业提高了油菜生产综合经济效益,在春节期间提供了新鲜蔬菜,同时减少冬闲田面积,促进油菜多功能利用和产业升级,带动种植户增收,应用前景广阔。随着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选育与大面积推广,油菜薹食用口味得到了很大改善,且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富含多种维生素、胡萝卜素、膳食纤维及钙、钾、锌和硒等营养元素,其食用方式多样。

油蔬两用油菜是指选择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的甘蓝型高产优质油菜品种,采用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在春节前后摘取油菜的主茎菜薹作为应时蔬菜,或冷冻保鲜在蔬菜淡季销售,或深加工成脱水蔬菜销售,均可取得较好的效益;并通过重施薹肥促进油菜植株休眠芽萌发分枝,依靠分枝开花结角收获油菜籽,确保既能收获常规油菜同等产量的油菜籽,又能收获1~2 次油菜薹[1]。本文根据多年油蔬两用油菜生产实践,从品种选择、种植方式、大田管理、适时适度摘薹、病虫草害防控和机械化收获等方面总结了油蔬两用油菜的高效栽培技术,提出油蔬两用油菜产业发展建议,为油蔬两用油菜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高效栽培技术

1.1 品种选择

菜薹品质取决于硫苷含量高低,含量高则菜薹会苦涩,含量低则菜薹脆甜可口、口味纯正。除要求低硫苷含量外,还要求选择生长势强、易攻早发、生育期偏早、再生能力强且恢复性能好的油菜品种,确保既能达到较高的菜薹产量,也能取得很好的菜籽产量,如宁杂1818 号、徽豪油12、大地95、天禾油6号、大地199、皖薹1号和皖薹2号等油蔬两用或专用型菜薹品种。

1.2 种植方式选择

油蔬两用油菜的种植方式主要有直播和育苗移栽两种。直播对耕作的流程进行简化,有效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投资,提高了种植效益。育苗移栽可有效缓解轮作区域茬口矛盾,同时能够实行精耕细作,获得较高的油菜籽产量。

1.2.1 直播精量施肥。播种前,应根据土壤肥力和农艺要求合理估算肥料施用量。施用基肥以氮、磷和钾肥为主,占施肥总量的50%~60%。其配比应根据土壤特性及肥料条件进行调整。45%三元复合肥施用量375~525 kg/hm2,或油菜专用缓释肥施用量450~600 kg/hm2,另加硼肥7.5~10.0 kg/hm2,防止油菜花而不实。种肥同播机具作业时,采用带状混施肥(即利用旋耕刀辊将肥料与土壤均匀混合),施用基肥一般选用流动性好、不易吸水的颗粒肥料,以免肥料在肥箱中结块堵塞排肥器,同时注意种子不可直接与肥料接触,避免种子不发芽而影响整齐出苗。

均匀播种。直播时间一般以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宜,适期内应抢早播种,最迟直播时间为10 月底。迟播播种量应适当增加,基本苗密度为30万~45 万株/hm2,可根据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等因素适当调整播种参数。

前茬水稻收获时秸秆应粉碎抛撒还田,留茬高度≤40 cm。完成开畦沟、带状施肥、单刀辊全旋灭茬、整地、开种植沟和播种作业后须及时疏通畦沟,确保排水通畅。油菜播种量为2.25~4.50 kg/hm2,播种行距25~30 cm,播种深度1~2 cm。

1.2.2 育苗移栽准备。通常采用苗床育苗或毯状苗育苗。苗床育苗可选择收获后的花生田、芝麻田等作苗床,旱作田土质疏松适合油菜苗生长。苗床与大田面积比为1∶6。底肥施用45%三元复合肥450 kg/hm2,按1.5~2.0 m 宽分厢开沟。毯状苗育苗可选取平整的水泥场或田块作为育苗场地,用油菜专用基质或蔬菜基质,采用育苗流水线育苗,基质无需浇水。

播种。播种适期为9 月中上旬,为平衡菜薹上市,可分期进行育苗、移栽。播种前,可选用噻虫嗪等药剂进行拌种,还可以选择加入赤·吲乙·芸薹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油菜出苗质量,增强抗逆和抗病虫能力,有利于培育秋发壮苗,实现早抽薹、早上市。拌种后晾干即可播种,随拌随用。苗床育苗的用种量为6.0~7.5 kg/hm2,播种前苗床浇透水,在种子中拌入细土或草木灰均匀撒于苗床上,再用细土盖种。毯状苗育苗一般使用播种器播种,每盘播800~1 000 粒种子,大田用苗405~420 盘/hm2。种子播完后,盖土刮平,盖土厚2~3 mm,以不露种、浅播为好,然后喷水至表土湿润。叠盘保墒,叠盘高度不超过40盘,两列盘之间的合适距离为5~10 cm。

苗期管理。苗床育苗在出苗前每天至少浇水1次,苗出齐后需及时间苗、定苗,去弱留壮、去密留稀。当长出2~3 片真叶后,控制浇水量,进行蹲苗;移栽前5~8 d,施尿素30 kg/hm2。毯状苗育苗在叠盘后36~48 h,要经常观察盘口油菜出苗情况。当盘面大部分油菜的两片子叶基本顶出土时,把秧盘摆出户外,秧盘摆出后对缺水的地方进行补水,并覆盖白色无纺布。当秧苗子叶完全展平变绿时,揭开无纺布,此后适当控制水分供应,以边角部位不发生萎蔫为度,促进根系下扎。发生萎蔫时可少量补充水分。2 叶期之前如遇大雨要适当遮盖,揭盖后要及时施用肥料,油菜达到1~2 叶期施尿素1 g/盘,移栽前2~3 d施尿素2 g/盘。施用时可将尿素溶于水中进行喷施,喷施时间宜在早晚[2]。移栽前再施药1 次,做到带药带肥移栽。

移栽。移栽前大田施足底肥,施用油菜专用缓释肥450~600 kg/hm2、硼砂7.5~10 kg/hm2。一般于10 月中上旬移栽,也可以在前茬收获后于9 月底10 月初适时早移栽。移栽密度比普通油菜栽培提高10%~20%,15万~18万株/hm2,以提高菜薹产量。苗床育苗的油菜苗龄30 d左右、5~7片叶时及时移栽,要做到不伤根、不损叶且多带护根土,边起苗边移栽,不栽隔夜苗,栽时大小苗分开栽,保持株距20~30 cm,每穴栽1 株,土壤肥力较弱的田块应适当密植,移栽后及时浇透水,确保活棵。毯状苗育苗的油菜苗龄25 d左右,3~4片叶,苗高8~12 cm时可起苗机插,移栽前1 d 补足定根水,提高秧苗的成活率和成活速度。畦宽1.8~2.0 m,沟宽30 cm,沟深20 cm,株距14~18 cm,栽植深度1.5~5.0 cm,每穴1~2株。

1.3 大田管理

1.3.1 查苗补缺移栽活棵后,要及早查苗,发现有缺苗、断垄的要及时补栽备用苗,以保证苗量,补苗后浇1~2次活棵水,确保成活。

1.3.2 合理施肥移栽活棵后,追施尿素60~75 kg/hm2;抽薹前追施尿素75~150 kg/hm2、氯化钾60~75 kg/hm2;摘薹前3~5 d 或摘薹后3 d 内追施尿素75 kg/hm2,以促进分枝生长,确保油菜籽产量。

1.3.3 水分管理移栽后若有降雨无须上水定根,无降雨时应及时灌水定根,使根部与土壤充分接触,提高幼苗成活率,促进油菜及时返青。土壤吸足水分后,及时排除沟内多余积水[3]。冬春季遇干旱少雨应及时浇水,促进油菜正常生长。

1.4 适时适度摘薹

1.4.1 采收时期当全田油菜现蕾抽薹,主薹高40~60 cm,蕾冠与叶片平齐前后5 d 采薹。摘薹期最迟不超过3月中旬,做到“薹不等时、时过不摘”。

1.4.2 菜薹标准从主茎花蕾向下摘薹20~30 cm长度,薹茎断面直径1 cm左右,着生叶≤10片,以最大叶宽≤15 cm为宜,单薹重25~30 g。

1.4.3 摘薹方法站在宽行上采摘菜薹。视田间长势可摘薹1~2 次。使用消毒过的刀具或特定菜薹机械进行采收,确保创伤面平齐、横断面面积最小。

1.4.4 菜薹保鲜根据产品流通渠道选择不同的包装方式,贮藏用外包装宜选用瓦楞纸箱、塑料箱内衬防雾保鲜袋;直接配送销售可选用小包装防雾保鲜袋;运输宜选用泡沫箱等保温材料包装。宜选择机械冷库,适宜贮藏温度为0~1 ℃,相对湿度为90%~95%。外包装内衬的薄膜可选用防雾保鲜包装材料。不宜与释放乙烯的果蔬一起贮运,可冷藏保鲜至7—8月时出售。

1.5 病虫草害防控

宜使用安全、高效、低毒且低残留农药,严格控制农药用量和安全间隔期。

1.5.1 草害防控土壤封闭除草。在油菜直播盖土后或移栽前1~2 d,用35%异松·乙草胺可湿粉剂0.9~1.05 kg/hm2,或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1 500 mL/hm2,对水675 kg均匀喷雾,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土壤封闭除草要在杂草出土前,细水均匀喷施于土表。直播油菜播种后盖土厚度为2~3 cm,不能有露籽,盖土要匀细,施药前后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提高药效。覆土过浅、露籽或药后5 d内下雨易产生药害,导致芽苗畸形、影响扎根、生长缓慢,严重时死亡。稻茬田要开好“三沟”,确保排水通畅。雨水多、排水不良,田间积水易发生药害。

苗后杂草防除。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在杂草2~5 叶期,用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600~1 200 mL/hm2,或24%烯草酮乳油300~375 mL/hm2,对水675 kg 均匀喷雾。以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在杂草2~4叶期,用75%二氯吡啶酸可溶粒剂0.09~0.15 kg/hm2,或50%草除灵悬浮剂450~600 mL/hm2,对水675 kg 均匀喷雾。苗后除草要把握最佳施药时机,做到“一看苗情、二看草情、三看墒情、四看天气”,即油菜3~6 叶期,禾本科杂草2~5 叶期,阔叶杂草2~4 叶期,田间土壤潮湿无积水,施药当天晴天,气温在5~20 ℃为佳,天气预报5 d 内无霜冻和大雨时用药防治。喷雾要均匀,不宜粗喷、漏喷和重喷;不得随意扩大除草剂使用范围和用药量[4]。

1.5.2 病虫害防控防治策略:以预测预报为依据,农业防治为基础,适时药控为关键,全面实施综合治理技术。主要技术:开好“三沟”,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油菜根系活力,增强植株抗逆性;开展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适时摘除病、老、黄叶,降低病菌再侵染概率;蚜虫达标药剂防治、油菜菌核病盛花初期适时药控技术。具体技术措施:在油菜盛花初期通过叶面喷施速效硼、磷酸二氢钾和咪鲜胺等肥药实施油菜“一促四防”(促进油菜生长发育,防花而不实、防早衰、防菌核病和防高温逼熟),用量为20%流体硼0.6 kg/hm2,磷酸二氢钾1.5 kg/hm2,25%咪鲜胺乳油600~750 mL/hm2。针对菌核病发病严重田块,再增加喷施1~2 次45%戊唑·咪鲜胺悬浮剂或40%异菌·氟啶胺悬浮剂等低毒高效药剂,每隔7~10 d喷1次。油菜全株上下要喷雾均匀,注意在下午施药。当田间蚜虫株率达8%时,用10%吡虫啉或50%抗蚜威进行防治。

1.6 机械化收获

油菜籽成熟后采取机械分段收获或一次性联合收获。

1.6.1 分段收获在全田70%~80%角果呈黄绿至淡黄色、分枝角果基本变黄时,采用油菜割晒机或人工割倒,晾晒5~7 d 后用捡拾脱粒机捡拾脱粒或人工捡拾后用普通收割机脱粒,及时晾晒、入库。

1.6.2 联合收获在全田90%以上角果变黄、部分呈浅褐色时,选择晴天采用油菜联合收获机一次性收获,及时晾晒、入库。

2 产业发展建议

2.1 加大宣传和政策扶持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多维度、多形式开展宣传活动,重点宣传和科普油蔬两用油菜栽培技术规程和油菜薹的营养价值等。制定发展油蔬两用油菜产业培育政策,对种植油蔬两用油菜的种植户给予扶持补贴、油菜良种补贴等。推进油菜政策性保险,支持保险机构开展油菜保险业务,鼓励和引导种植户投保,降低生产风险。

2.2 选择适宜推广区域

油蔬两用油菜适合在城郊两熟制油菜产区和有冷藏保鲜能力或脱水加工能力的地区推广种植。城市人群对油菜薹健康食用特性接受度较高,愿意尝试且食用意愿较高,对价格接受能力较强[5],销售点销量也较大。

2.3 推进品牌化经营

油蔬两用油菜品牌化经营要突出油菜薹营养价值高的独特优势,设计和宣传要符合消费者的心理,打造真正的品牌,实现品牌化经营。首先,要从源头抓起,建立一套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建立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溯、去向可查、责任可追”;其次,以需求为导向,认真研究和分析消费者的需求,树立品牌,打造高端产品;最后,利用现代信息和物流技术,提升油菜薹销售渠道和环境[6],通过设专柜、上包装和分级销售等举措,走品牌化发展之路。

2.4 推动油菜薹精深加工

油菜薹精深加工,是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油菜薹采摘后,通过冷藏保鲜实现长期供应,通过腌制等技术加工成各种风味的食品或深加工成脱水蔬菜,提高油菜薹产品种类和保质期限,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减少市场冲击,种植户种植油蔬两用油菜的积极性也能大幅提高,进而推动油蔬两用油菜产业向纵深发展。

3 结语

本文从品种选择、种植方式、大田管理、适时适度摘薹、病虫草害防控和机械化收获等方面阐述了油蔬两用油菜高效栽培技术,提出了油蔬两用油菜产业发展建议,为油蔬两用油菜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菜薹两用苗床
仪征的紫菜薹
家乡的蕻菜薹
扦插苗床对桂花扦插苗生长的影响
药食两用说食姜
以“肥”杀虫 药肥两用 一举多得
露地丝瓜—红菜薹高效栽培模式
容器苗苗床施工技术
海南粗榧扦插育苗技术及苗床环境调控研究
桑树方块育苗及管理技术
早晚两用牙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