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字技术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思考
——以太湖生态岛为例

2024-02-26 15:11杨凤华
生产力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太湖数字化价值

杨凤华,王 璇

(1.南通大学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江苏 南通 226019;2.南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正是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既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与绿色转型,又能实现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以及美好生活的需要,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数字化进程的推进,数字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越来越成为社会各方面创新与发展的助推器。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将数字技术与生态保护治理相结合,形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创新引擎,以进一步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法、提高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更好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程。

苏州市太湖生态岛自2021 年获批自然资源部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以来,一直深入学习并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总体部署,遵循条例政策,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践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进一步探索,更好落实高标准建设任务。为此,在阐明数字技术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结合太湖生态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际,探索数字技术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为深入推进“低碳、美丽、富裕、文明、和谐”的太湖生态示范岛建设和其他地区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步伐提供参考。

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文献回顾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愈加成为研究热点问题。国内学者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是生态产品的概念与分类。“生态产品”这一概念独具中国特色,于《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首次提出。目前,学界对于生态产品概念的界定尚未统一。从狭义上看,曾贤刚等(2014)[1]认为,生态产品是诸如洁净水源、宜人气候、清新空气等的自然要素,具有维护生命支持系统、保障生态调节和提供舒适性环境的功能。从广义上看,生态产品不只是指自然要素本身,还强调人工要素,即包含人类劳动生产出的生态工业品、有机食品、生态农林产品等满足自身需要的产品与服务。陈辞(2014)[2]指出,生态产品分为无形和有形两类。张林波等(2019)[3]提出,生态产品是生态系统通过生物生产和人类生产共同作用所提供的最终产品或服务。此外,学术界还基于不同角度将生态产品分为不同类别。例如,从生态产品供给角度,将生态产品分为自然要素类、自然属性类、生态衍生类、生态标识类[4];根据产品的市场属性,将生态产品分为经营性生态产品、纯公共性生态产品、准公共性生态产品[5];从功能视角,将其分为生态物质产品、生态文化服务、生态调节服务类三种[6]。

二是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评估。现阶段,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评估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和意愿调查法三大类。其中,直接市场法又包括影子价格、影子工程和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可分为机会成本、代替成本和旅行费用法等[7]。很多学者都运用过这些方法来核算生态产品价值。如田义超等(2019)[8]运用影子价格、影子工程和机会成本法直接估算赤水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王美等(2014)[9]基于辽宁省农田防护林相关数据,采用影子价格、机会成本、市场价值法等核算其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除此之外,部分学者指出,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不能仅停留于静态、计量的层面,还应考虑到其对人类福祉的影响。由此,他们便给出了多种可用作评估生态产品价值的框架结构类型方法,如黄如良(2015)[10]列出了多维支柱框架、单项指标框架、IDEHC 等九种框架模型。

三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模式与路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本质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迄今为止,学界已经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模式和路径开展了大量研究,以期更好达到生态、经济与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王夏晖等(2020)[11]根据物质供给类、生态调节类和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总结出市场交易、资源权益出让与生态补偿、发展文旅康养产业三种模式。高晓龙等(2020)[12]按照资金来源不同,提出了政府付费、公众付费、公益组织付费及多元付费四个基本模式。刘江宜和牟德刚(2020)[13]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归纳为以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生态税费为主的政府主导路径和以权属交易、生态产业化经营、绿色金融为主的市场主导路径。沈晖和李宁(2021)[14]基于对生态产品的内涵、特征与理论基础的阐述,针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仍然存在的产权制度不明晰、核算机制不完备、资金支持力度较弱、交易价格机制不成熟,以及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功能有限的问题,提出需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构建科学的评估与考核制度,探索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加快构建市场交易体系,以及建立健全价值补偿体系,从而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综上所述,当前研究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与实践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对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有待深入推进。本文以此为视角,结合太湖生态岛案例,探索运用数字技术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对策建议。

三、数字技术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的重要作用

数字技术在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见图1),其不仅能通过数字采集、计算与分析预测优化生态产品供给质量,借力数字创新与宣传提升生态产品价值溢价,还能够在一体化动态监控与多元联动协同中实现资源信息共享管理。

图1 数字技术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作用机制图

(一)优化生态产品供给质量

数字技术便于收集生态产品基本信息、整合与分析大量数据、及时监测与预警风险,对优化生态产品供给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进行实时动态化监测。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实现生态要素数字化表达,并对区域内各自然要素进行实时的动态化监测,可以摸清各类自然资源的家底,及时跟踪掌握生态产品的产权、数量质量与开发等情况,从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保护以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质量提供数字化保障。

2.整合并计算分析数据。发挥数字技术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整合并实时更新、计算土壤和气象等相关数据,形成高精度化的“数据一张图”,同时构建数据信息服务平台,为生态农林等产品的种植与生产提供指导,可以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施肥、精准改良、规范生产,促使农产品等生态产品的高质量供给。

3.及时预警与处理风险。运用遥感技术、远程监控、图像分析、信息平台等数字技术,及时监测并发现问题、提升预警预报能力,溯源调查与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联动各有关部门应急立案与迅速处理,可以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修复、有效开展污染精准治理、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从而保障生态产品安全,优化其供给质量。

(二)提升生态产品价值溢价

数字技术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强大助推器,不仅能够激活生态资源、促进生态产品技术创新,而且有助于打造和宣传品牌,推进生态产业化,从而提升生态产品价值溢价。

1.提高生态产品技术含量。数字技术不仅能推动创新,还可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的联系,开展生态产研学合作,加速数字技术与生态产品种植、栽培等环节的融合,研发新技术、培育新品种、改进品种品质,深化生态产品精细加工,提高农产品等生态产品技术含量,加快推进新品种认证,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增值。

2.开展多元网络宣传。数字技术使得宣传方式日益多元化,各地因地制宜打造出的农业品牌、文旅品牌或区域公共品牌等,通过网络、信息推送、主播、短视频等途径传播出去,形成多点推送、双向互动、多元宣传矩阵,加大了生态产品的推介力度、增加了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从而促进生态产品价值溢价。

3.加速产业融合发展。数字技术可加速产业融合,将生态资源优势与文化旅游、康养、体育休闲等结合,发展“生态+互联网”产业,同时,利用数字化网络平台,突破时间与空间界限,多渠道宣传当地传统习俗与文化节庆,销售衍生文创产品、手工艺品等,提升其附加值,助推全产业链式消费,不断提升生态产品价值溢价。

(三)实现资源信息共享管理

数字技术可建立信息化平台,构建高精度、广覆盖的数据库系统,形成扁平化、网状化的协同治理共同体,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实践经验推广。

1.实施一体化监督监控。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可有效采集、整理、分类、存储、分析生态产品相关数据,构建出精准、可视化的数据库系统,对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核算评估、开发利用、经营交易、生态补偿等全过程进行记录,形成一条与其各环节流程相对应的数据链条,实现一体化监督监控,从而保证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的科学管理与控制,确保产品质量达标、公平交易与生态补偿合理。

2.推动多部门整体联动。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建立数据网络,连接生态环境部门与农业农村、林业、环保、气象、水利、应急管理等各关联主体,将各部门的相关资源与服务数字化存储于生态产品信息化云端共享平台,打破多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有利于形成数据共享、整体联动、多部门协调运行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共同体。

3.构建多元化治理网络。健全线上参与渠道,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下,吸纳公众、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工作中,构建起扁平化的保护治理网络,通过加强信息互联互通与完善网络监督反馈体系,系统高效智能地保护生态产品。此外,政府及其部门可通过网络渠道推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经验、分享资源、互学互鉴,促成合作共赢。

四、太湖生态岛及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太湖生态岛地处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的西南侧,位于太湖中心,范围包括金庭镇辖区范围内的西山岛及周围26 个太湖岛屿和水域(见图2)。总面积约800 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84.59 平方公里、水域面积715.26 平方公里。独特的地理区位、丰富的生态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太湖生态岛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不仅具有空气净化、水源涵养等重要生态调节服务功能,被称之为“太湖绿肺”,还拥有秀丽的山水风貌、多样的树木和生物品种、各具特色的历史人文古迹,是长三角经济圈内著名旅游风景区、江苏历史文化名镇、整岛风景名胜保护区等。

图2 太湖生态岛位置图

近年来,太湖生态岛始终围绕打造世界级生态湖区和创新湖区的总体部署,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将规划引领、立法保障与政策支撑有机结合,先后出台并实施《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及相关配套政策、构建“1+2+N”整体规划体系①“1”是《太湖生态岛发展规划(2021—2035 年)》,“2”指《太湖生态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太湖生态岛三年行动计划》,“N”指的是生态文旅、绿色交通、水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市设计、镇村风貌提升等各专项规划。、开展科研院所战略合作、综合治理与修复生态环境等,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中做出了很多努力,经济效益也显著提升,农民人均收入(见图3)与GDP(见图4)均实现较大增长,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共同富裕目标不断推进。

图3 2016—2020 年金庭镇农民人均收入及增长率图

图4 2016—2020 年金庭镇地区生产总值图

首先,在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方面,推进农特产品品牌化。太湖生态岛优质特色资源丰富多样。既盛产杨梅、石榴、柑橘、枇杷等林果,拥有“太湖三白”、清水大闸蟹等当地特产,也是碧螺春茶的产地。太湖生态岛通过治理农污、保护优势资源、优化农业种养结构、探索多样种植模式、创新研发培育技术,不断提升农林牧渔等农特产品品质,已打造出许多著名的特色生态产品品牌,如“来自岛上的大米”“东山白沙枇杷”“咏萌”牌碧螺春茶等,提升了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价值溢价。

其次,在调节服务类生态产品方面,加强生态涵养、扩大生态补偿范围、探索指标交易。太湖生态岛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加大生态脆弱区保护力度,因地制宜种植树木,启动湿地修复工程。比如,消夏湾湿地安全缓冲区在山林农田与太湖之间建立起一道天然屏障,可有效减少农业污染、削减氮磷总量、吸收蓝藻。苏州辖区太湖流域水质得到改善,总氮和总磷平均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分别从2018 年的1.19mg/L、0.264mg/L 下降到2021 年的0.93mg/L、0.052mg/L,蓝藻水华发生的次数也逐年降低。此外,太湖生态岛的生态补偿范围扩大到环境空气质量、风景名胜区、绿色认证农产品等多个领域。同时,还探索构建以“标准单位生态产品”为核心的生态指标市场化交易机制[15]。通过以上措施,太湖生态岛持续增强调节服务类生态产品的生态涵养功能,促进其价值实现。

最后,在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方面,打造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推动生态产业化经营。太湖生态岛依托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等优势资源,将生态产品价值与产业发展融合,全力打造“生态+农文旅体”的融合发展新模式。一是整合传统村落、历史古镇、茶林果乡、山路步道等要素,并在岛上部署自动驾驶环岛巴士和商用小车,发展乡村文旅、户外观光、体育休闲等新业态;二是利用湿地、森林、生物栖息地,打造公园、博物馆等生态新景点,鼓励村民在自有住宅、茶园果园中发展特色民宿和农业文化体验活动,形成“吃、采、看、游、住、购”的全产业链;三是举办稻香文化艺术节、太湖西山梅花节、太湖时令瓜果采摘一系列的文化沙龙和特色文旅活动等,拉长了消费链,提升了太湖生态岛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价值,既能够带动经济增长,也增强了人民幸福感。

五、数字技术赋能太湖生态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太湖生态岛在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当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努力,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以期更好更快地完成高标准建设任务,更好实现在全国农文旅绿色低碳融合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绿色生态创新实践等方面的示范,逐步迈向建设全球可持续发展生态岛“中国样本”的目标愿景。

(一)增强数字化思维,指导顶层设计

数字化思维引领下的顶层设计对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至关重要。要顺应大数据时代的趋势、响应数字化要求,将数字思维融入头脑中,创新思维方式,引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

1.全面提升领导干部的数字化素养。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整合丰富的学习资源,组织学习数字化专题的网课。同时,深度调研全市相关领导干部数字化思维运用现状,摸清不足之处,进行数字思维相关专题的研习与讨论,或邀请数字领域知名专家开设有关讲座,不断加强对苏州市领导干部的数字化思维培训。此外,领导干部自身要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做到内化与外化相结合,发挥学以致用的精神,积极运用数字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增强自身科学决策、精准施策的能力。

2.深入开展生态治理数字化研究。充分发挥专家智库的作用,开展太湖生态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数字化路径的专题研究与探讨。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有关前沿资讯,开展学术交流合作,借鉴先进技术,汲取有益经验,推动生态治理数字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创新,为政府制定太湖生态岛数字化建设与发展的相关规划建言献策,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3.加大对数字化人才的招引与考核。通过多样化渠道招引专业数字技术人才,并设立数字素养与实践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在选人用人时进行考察评估,选出真正善于运用数字化思维与技术解决问题的专业人才,奖励在实践中运用数字化思维取得显著成效的人员,从而增强其运用数字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好落实上层制定的数字化政策。

(二)搭建数字化平台,实现协同共享

围绕生态产品普查与监测、价值核算与评估、监督与风险预警等过程,利用数字技术,搭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数字化平台,打破数据分割、信息孤岛,加强数据共享与部门协作,高效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1.搭建生态产品基础信息平台。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定位系统等数字技术,监测、搜集太湖生态岛内湿地、林田、野生动植物等各类生态资源的数据信息,构建“一张图”“一张网”,并基于此搭建开放共享的生态产品信息平台,存储并实时更新所获取的相关数据,进行分类处理、计算分析,摸清整个生态岛范围内的生态资源家底,掌握各类生态产品的数量质量、位置分布、权益归属和开发利用现状等情况,探索编制出准确全面的生态资源资产目录清单表(见表1),实现各有关部门的可视化、数智化、协同化管理。

表1 生态产品基础信息清单

2.构建GEP 自动核算平台。探索建立科学合理、可复制推广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见表2),并将分散在各组织内部的农林业、污染物、水利、气象等基础数据整合入GEP 自动核算平台,依据指标体系和GEP=EPV+ERV+ECV①GEP,即Gross Ecosystem Product,指生态系统生产总值;EPV,即Ecosystem Product Value,是生态系统物质产品价值;ERV,即Ecosystem Regulation Value,是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ECV,即Ecosystem Culture Value,是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公式进行精准化、自动化的分析处理,核算与评估太湖生态岛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形成可供交易的GEP 数据,共享并应用其核算结果。

表2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

3.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监管监督平台。依托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监管等数字技术,建立健全一体化监管平台,对太湖生态岛生态产品开发、生产、经营、销售、补偿等环节进行全过程、全链条式监管,以保障生态产品质优量好、市场交易公平公正、生态补偿合理到位。同时,建立多元参与云平台。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智慧网络平台,政府有关部门在平台内积极宣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性,发布太湖生态岛生态产品保护与管理情况、价值实现进展等内容,鼓励各方主体建言献策、参与监督,并根据信息反馈调整不足,更好保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4.健全污染风险预警平台。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污染风险监测与预警平台,从而相关部门既可通过对生态状况的实时监测与计算分析,及时发现生态岛内湿地、森林等面临的潜在威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协同处理,还能将污染治理的全过程信息存储于平台内,为未来污染治理提供指导或传播分享治理经验,不断提升生态资源的保护及污染防控能力,扩大太湖生态岛优质生态产品供给。

(三)推进数字化转型,增加生态溢价

数字技术是推进生态产业化的有力引擎。要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加快绿色产业数字化转型,以持续提升价值转化效率,增加生态产品价值溢价。

1.延长生态产品产业链。要加大数字技术在土壤检测、栽培技术研发、多样化种植模式创新等方面的运用,培育出高质量的新品种、挖掘出新的产品形态,延伸产业链,并在产业链条中嵌入质量追溯、专业化评估等数据链,提升生态产品溢价水平。如太湖生态岛可充分利用本地碧螺春茶叶资源,延长茶产业加工链条,生产特色茶具、茶饰、茶字画、茶服、茶食品等茶“周边”产品,同时利用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构建生态产品质量追溯机制和专业化评估机制,实现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查,收集有经济价值的数据,满足市场消费需求。

2.加速特色产业品牌化。充分利用电商、主播、互联网平台等数字化资源,加大太湖生态岛的“咏萌”等碧螺春茶叶品牌、“来自岛上的大米”等特色农产品品牌以及“太湖民宿”等产业品牌的宣传力度,赢得更广泛消费者群体的支持,提升产业品牌美誉度。还可与电商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通过电商平台、有影响力的主播直播带货的途径来拓宽太湖生态岛农特产品、手工艺品、文化衍生产品等的销售渠道,使其成为“网红”产品,提升区域特色产业品牌的知名度,不断增加生态产品价值溢价。

3.打造“互联网+”产业模式。通过数字技术挖掘并激活太湖生态岛森林、山水、湿地中所隐藏的巨大潜能,加速业态融合,推广“互联网+生态旅游”“互联网+生态康养”“互联网+体育休闲”等产业新模式。同时,加强研发力量并投入足够的研发费用与设施设备,积极拓展数字技术融合新场景,实现类似于AI 种植、数字旅游等多场景智慧应用,加快生态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四)完善数字化交易,提升交易效能

生态资源交易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整合碎片化资源、搭建交易中介平台、健全生态产品交易体系,以不断提升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效能,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高效转化。

1.建设数字化权益交易中心。在明确界定相关生态产品产权的基础上,建立起市场透明、数据共享、信息公开、规则合理、竞争公平的数字化生态权益交易中心,定期策划举办云交易、云拍卖,推进生态产品供需高效对接。同时,通过云招商,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提升太湖生态岛林权、水权、用能权、排污权等生态权益交易效能。

2.着力打造“数字生态银行”。在中端交易环节,以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技术等为支撑的“数字生态银行”可以将太湖生态岛碎片化、分散化的山、水、湖等生态资源集中整合为优质的生态资源包,高效转化成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在“数字生态银行”基础上创新推出绿色信贷等数字金融产品,进行线上纯信用放款。由此,既能提升资源交易效能,还可进一步增强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3.探索开展碳汇数字化交易。太湖生态岛山林面积共7.8 万亩、森林覆盖率59%、湿地保有量约722平方公里、空气质量优良率超90%,总体生态环境良好,要因地制宜地积极落实“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探索开展碳汇数字化交易,不断优化生态空间。可先从典型性强的领域着手,比如森林、草地等,再拓展到湿地等领域,探索建成多领域、全流程的碳汇数字交易系统。

(五)健全数字化机制,加强制度保障

数字化技术可为太湖生态岛生态制度的建设注入新的动力,巩固并增强制度保障力度与效度,从而更好实现各方利益的调节与平衡、提升各主体参与生态保护和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监督与约束破坏生态的不良行为。

1.构建多主体生态信用制度。太湖生态岛可构建起覆盖社会组织、企业、村集体以及个人的生态信用制度,配套科学的评估标准,根据各主体对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的保护情况,赋予相应的积分并评定等级,形成网上生态信用档案,以此为依据,采取联动奖惩措施,给高积分的主体提供保险信贷、旅游年票等各种优惠并在网络媒体上宣传表扬。

2.建立“双考核”绩效评估制度。为避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重核算、轻考核”的情况发生[16],太湖生态岛应积极将GEP 考核指标纳入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工作考核体系,并依据实际情况,提升GEP 指标所占比重,相应降低经济工作分值,搭配建立在线化绩效“双考核”系统,落实与完善“GDP+GEP”双考核的数字化绩效评估制度,做到专业规范、考核留痕,将考核结果与奖金补助挂钩,作为干部晋升、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

3.健全生态补偿数字化机制。在利用数字技术科学测算生态服务增量和因地制宜制定补偿标准的基础上,健全太湖生态岛生态补偿数字化机制,对生态产品价值增量和保护水平进行网上考评与补偿,并以价值增减量实施奖惩[17],起到引导、监督、激励的作用。同时,根据实际扩充生态补偿的内容,除拨付资金以外,可通过数字化补偿系统提供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等服务,使太湖生态岛的生态补偿更具针对性与实用性。

猜你喜欢
太湖数字化价值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太湖思变2017
太湖揽春
一粒米的价值
太湖
“给”的价值
数字化制胜
太湖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