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2023年夏收小麦质量状况分析调查

2024-02-26 12:48邢美双
现代面粉工业 2024年1期
关键词:漯河市粮食小麦

邢美双, 原 媛, 李 丹, 郭 鸣, 刘 迪

(1.漯河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河南 漯河, 462000) (2.漯河市粮食监察支队, 河南 漯河, 462000) (3.漯河市农业科学院, 河南 漯河, 462000)

河南是我国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粮食总产量约占全国的1/10,其中小麦产量约占全国的1/4,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1-2]。漯河市作为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全国主食产业化工程示范市、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保证体系建设双试点市,面制品产量居全国第一[3-4]。为积极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建设粮食产业强国,做好粮食质量调查和监测工作十分重要[5-6]。

收获期小麦质量调查是对新小麦进行质量检测、评价和报告的过程,通过调查获得全面系统的小麦质量信息,可为政府粮食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对指导粮食种植品种及结构调整,促进粮食优质工程,推动主食产业化和粮油精深加工具有重要指导作用[7-9]。为全面掌握漯河市2023年夏收小麦质量状况,漯河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三部门联合,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2023年收获期小麦质量的调查工作。

1 调查方法

1.1 采样点布局

本次小麦质量调查按等距分布的原则,确定漯河市4个县(区) 22个乡镇的113个村组为采样点(表1),优先选择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等规模化种粮主体。为便于对比分析,采样点与往年基本相同,相对固定。

表1 小麦质量调查样品分布

1.2 样品采集方法

具体采样品种参照“3+1”的原则确定,即3个推广种植面积较大的主导优质或优良品种,1个比较有潜力的推广品种 ,种植面积少的品种少采或不采。

每个扦样点(自然村)扦取同一品种,不少于5个农户,采样混合形成1个村级样品(即为质量调查样品)。每个村级样品一式两份,每份3 kg。现场填写采样单,并将采样单装入样品袋内,袋外做序号标记,2023年6月6—9日完成采样。

1.3 质量指标检测方法

质量检验由漯河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粮油饲料检验所负责,依据 GB 1351《小麦》和相关规定进行。其中:扦样、分样参照GB/T 5491《粮食、油料检验扦样、分样法》执行;容重检测参照 GB/T 5498《粮油检验容重测定》执行;千粒重检测参照 GB/T 5519 《谷物与豆类千粒重的测定》执行;不完善粒检测参照 GB/T 5494《粮油检验 粮食、油料的杂质、不完善粒检验》执行;水分检测参照GB/T 24898《粮油检验 小麦水分含量测定 近红外法》执行。

2 检测结果与分析

2.1 品种与总体质量情况

本次质量调查共采集样品113 份,采样总量350 kg,共有37个小麦品种,种植面积约为63 780 hm2,主要品种分布见表2。

表2 样品的主要品种

与往年相比,漯河市2023年小麦的容重、不完善粒含量、千粒重、质量等级等指标均为近5年最差,具体见表3。

表3 漯河市近5年收获小麦整体质量情况统计

2023年全市小麦容重均值为751 g/L,中等(三等)以上小麦占59.29%,其中一等小麦占11.51%,较2022年显著下降,处漯河市小麦质量调查历年来较低水平;不完善粒检出率为100%,平均含量为52.4%,其中符合小麦中等质量要求(不完善粒低于8.0%)的占5.30%;不完善粒中生芽粒指标最高,检出率100%,生芽粒含量均值为48.5%,最大为97.7%,见表4。

表4 小麦等级与不完善粒含量分布

2.2 县(区)小麦质量具体情况

本次质量调查样品来自召陵区、郾城区、舞阳县和临颍县,调查结果基本反映了各县区新小麦质量情况,具体见表5。

表5 各县(区)新小麦质量情况

从表5可以看出:召陵区新小麦容重最高,不完善粒总含量最低,且生芽率最低;临颍县新小麦不完善粒总含量仅次于召陵区,而千粒重最高;舞阳县新小麦不完善粒总含量最高,千粒重最低,而生芽率含量最高。不完善粒指标中,临颍县的黑胚粒、生霉粒含量最高,但生芽粒含量最低,而舞阳县生芽粒含量最高,黑胚粒、生霉粒含量较低。

2.3 主要品种的小麦质量状况

采样的2023年小麦样品中,种植区域较大的品种有11个,占采样总量的60.2%。其中郑麦136、存麦5号、泛麦8号、百农1316、百农307、存麦21、囤麦127、中麦578等8个品种占总采样总量的50.4%,集中趋势较为明显。

从表6可以看出,小麦样品品种占比前 4 位的郑麦136、存麦5号、泛麦8号、百农1316的各项质量指标都非常差,质量差异并不明显,未表现出抗发芽的特质。

表6 漯河市2023年新小麦主要品种的质量情况

3 结语

漯河市2023年新小麦质量为近5年最差,县区间差异明显。主要原因是5月26日—6月6日,漯河市各县(区)前后遭遇两场连阴雨,且雨量大,地面湿,收割机不能及时收割;同时气温较高,导致各县区小麦发芽严重。舞阳县地理位置偏西南,气温相对较高,小麦发芽快速;临颍县地理位置偏东北,气温相对较低,小麦发芽、生霉、黑胚化同时进行[10-11]。由于特殊天气,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小麦质量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未发现明显抗发芽的品种。

在技术与管理方面,存在以下2个方面的问题:

(1)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程度有待提高,农民科学管理农田意识依旧薄弱,不能抢抓关键期,极端天气来临时只能听天由命。

(2)农民缺乏科学选种意识,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不畅。

为此,建议做好以下2个方面的工作:

(1) 做好小麦质量调查监测和信息引导。做好收获粮质量调查,扩大质量调查的覆盖率,确保其内容真实有效,及时通过媒体发布。注重小麦质量品质分析,建立小麦品种品质信息库,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帮助引导农民选择产量稳定、品质高、适宜种植的品种。

(2) 提高农业科技研发和技术指导。继续鼓励小麦优质新品种的研发,尤其是可以应对极端天气的小麦品种,缓解气候变化对小麦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如研发抗发芽小麦新品种;农业部门继续加大对小麦生产的技术指导,抓住关键环节和关键时期,利用好有利天气,减少不利因素对小麦种植及收获期的影响;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优质小麦品种的推广和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加强农民科学种田和规范管理的意识[12-14]。

猜你喜欢
漯河市粮食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哭娃小麦
漯河市
我的粮食梦
风盛正是扬帆时——聚焦漯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履职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