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扼住了全球海上“咽喉要道”

2024-02-28 06:35黄培昭丁雅栀
读报参考 2024年4期
关键词: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红海

黄培昭 丁雅栀

红海局势不断升级,多家国际航运公司恢复红海航行的计划一拖再拖,人们对全球供应链不稳定以及地区冲突外溢的担忧日益加剧。为何一条狭长的水道受阻能对全球航运、经济乃至安全局势产生如此大的冲击?像这样的“咽喉要道”全球还有几处?

红海局势不断升级,多家国际航运公司恢复红海航行的计划一拖再拖,人们对全球供应链不稳定以及地区冲突外溢的担忧日益加剧。为何一条狭长的水道受阻能对全球航运、经济乃至安全局势产生如此大的冲击?像这样的“咽喉要道”全球还有几处?

“苏伊士运河1月上旬收入锐减。”埃及苏伊士运河管理局1月11日这样表示。苏伊士运河通行费是埃及重要外汇来源之一,而今年1月1-11日,有544艘船通过苏伊士运河,同比减少30%,美元收入同比减少40%。据英国《卫报》报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前首席经济学家卢埃林预测称,红海局势可能会蔓延到霍尔木兹海峡和更广泛的中東地区。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北经苏伊士运河连接地中海,南经曼德海峡连通亚丁湾,扼守亚、非、欧的交通要道。长达192公里的苏伊士运河更是亚洲和欧洲之间最便捷的航线,据《卫报》报道,每年约有1.9万艘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称,红海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走廊和能源运输通道之一,处理全球约12%的货物运输和近1/3的集装箱贸易。石油、天然气、化工产品、金属矿石、粮食等商品都通过该航道进行运输。英国从事能源数据分析的沃泰克萨公司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每天有约920万桶石油经过苏伊士运河,约占全球需求的9%。

也门胡塞武装在红海海域频频袭船后,国际航运巨头丹麦马士基航运集团、德国赫伯罗特公司等多家企业宣布暂停红海航线,转而绕行非洲南端好望角,选择航行时间更长、成本更高的航程。由于运输成本增加,这些企业均宣布上调运费,上涨的成本通过市场传导给消费者,从而为全球经济运行带来风险。作为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集装箱短缺的问题也越发凸显,疫情期间“一箱难求”的担忧再度出现。航运咨询机构Vespucci Maritime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春节之前,抵达亚洲港口的集装箱箱量将比以往减少78万TEU(20英尺标准集装箱的国际单位)。近期,部分亚洲-欧洲航线上的集装箱价格已飙升近600%。然而,马士基方面近日称,红海复航可能还需要数月时间才能实现。

此外,红海危机也是一场地缘政治角力。中国军事专家张学峰认为,胡塞武装将对红海海域的控制视为重要的政治战略武器,希望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以色列经济发展,这对于胡塞武装来说,是个相对简单的遏制以色列的办法。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刘中民表示,红海沿岸国家包括埃及、苏丹、沙特等重要国家,它们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对整个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红海危机既是巴以冲突外溢的表现,也包含胡塞武装背后的也门政治过渡的问题,与沙特和伊朗间积累的地缘政治与宗教意识形态矛盾也有关。种种问题交织进一步使得形势复杂化。

一条狭长的水道受阻便能对地区安全局势、全球航运产生如此大的冲击,全球还有多少处这样的“咽喉要道”呢?

据卡塔尔《新阿拉伯人报》报道,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连接印度洋和南海,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之一,对东亚国家的进出口至关重要,特别是中国。由于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马六甲海峡曾多次成为国际冲突的焦点。再比如霍尔木兹海峡,美国能源情报署的数据显示,该海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咽喉要道”,霍尔木兹海峡2022年的石油流通量平均为每天2100万桶,相当于全球石油消耗量的21%,它的安全问题对于中国、日本、印度等石油进口大国来说尤为关键。

黎巴嫩“事件”电视台报道称,关键海上通道的安全问题可能涉及地缘政治、军事冲突、恐怖主义、自然灾害等多方面因素,这些都有可能导致贸易中断、能源短缺和经济不稳定。2018年,由于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封锁伊朗石油出口,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就曾扬言封锁霍尔木兹海峡。3年前的苏伊士运河“塞船”事件也曾为全球供应链脆弱性敲响警钟。在红海危机前不久,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巴拿马运河正经历着一场70年来罕见的严重旱情,高温干旱导致的低水位大大降低了运河的通行量。有分析称,两大重要运河相继受阻使全球供应链在2024年面临困扰,可能迫使各国和各企业重新绘制几十年来构建的全球贸易地图。

近年来,随着全球地缘政治竞争与冲突风险加剧,获取关键能源、矿产和技术组件的国际海运通道能否保持畅通“充满不确定性”。荷兰海牙战略研究中心去年11月发表题为《地缘政治激烈竞争时代的供应安全与海上安全》的报告称,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望加锡海峡、朝鲜海峡、吕宋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等多处海上“咽喉要道”正深刻影响全球关键供应链安全。

报告表明,目前全球60%的石油贸易通过海运进行,其中大部分发生在波斯湾和西非生产国与欧洲、亚太和美洲消费国之间,主要途经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 “咽喉要道”。若马六甲海峡无法通行,巽他海峡与龙目海峡为较近替代选择,但前者水浅导致大型油轮难以通行,后者又缺乏必要港口设施。若霍尔木兹海峡被封锁,则更是几乎没有改线的可能。

那么,现在是谁“控制”着这些“咽喉要道”呢?罗兰贝格战略咨询公司在一份报告中写到,从历史上看,大多数“咽喉要道”都是控制它们的国家的地缘政治战略资产。比如,作为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重要通道,直布罗陀海峡长久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704年,英国在与西班牙的战争中拿下了直布罗陀海峡,并在那里建立了军事要塞,控制着该海峡的交通。二战期间,直布罗陀海峡也曾是英军与德军较量的战场。

早在1986年2月,美国时任总统里根就表示,苏联具备切断世界上16个“咽喉要道”的能力,并且可能会在冲突中试图关闭这些重要海上通道,从而阻碍物资和原材料被运往西方国家。本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的信条,美国制订了控制全球16个海上“咽喉”航道(含天然、人工海峡和海湾)的战略,其中大西洋有7条,地中海有2条,印度洋有2条,亚洲有5条,分别为加勒比海和北美的航道、佛罗里达海峡、斯卡格拉克海峡、卡特加特海峡、好望角航线、巴拿马运河、格陵兰-冰岛-联合王国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望加锡海峡、朝鲜海峡和太平洋上通过阿拉斯加湾的北航线。美国海军当时强调,美国可以在冲突期间利用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咽喉要道”将苏联舰队困在其本土水域。

有分析认为,随着目前大国博弈以及俄乌、巴以等热点问题激化,美国在军事上受到越来越多限制,已很难维持海上霸权。如今,这些“咽喉要道”大多由独立机构管理,但不同国家对航道的影响力依然有差异。张学峰表示,一般来说,邻近的国家和在当地军事存在较强的国家对航道影响更大。但目前大多数航道都按照国际法通行;到了战时,谁的海军力量强,谁就可能控制这些航道。

军事专家张军社认为,如果战略通道周边的国家内部稳定,没有战乱,那么和平时期,周边国家对这些“咽喉要道”的影响力更大;而一旦进入战时,美国对这些要道的控制力会加强。

(摘自《环球时报》)□

猜你喜欢
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红海
海洋星探组
苏伊士运河的“世纪之堵”
春天的小船
炙热的红海
第七章 炙热的红海
第七章炙热的红海
地球能源颈脉苏伊士运河的前世今生
埃及新苏伊士运河8月通航
埃及新苏伊士运河8月通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