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考古” 考古题材纪录片融汇古今

2024-03-01 08:19杜迈南
综艺报 2024年4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考古纪录片

杜迈南

1月26日,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的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收官。该片于去年12月9日在东方卫视开播后,收获热度与口碑,豆瓣开分9.1分,微博话题词#纪录片何以中国#累计阅读量5150万,互动量19.7万;优酷站内开分9.8分,创下该平台纪录片频道历史最高开分;腾讯站内热度突破14000,登上视频飙升总榜、纪录片热播榜TOP1。1月17日,由优酷和中央新影集团发现纪实传媒联合推出的纪录片《中国考古》开播,以考古视角全方位梳理和展现中华文明。继英语版、阿拉伯语版在海外播出后,中埃合作文化历史类纪录片《当法老遇见三星堆》中文版于2023年岁末与观众见面,登陆CCTV-9纪录频道。

近年来播出的优秀考古题材纪录片不止于此,包括《良渚》《又见三星堆》《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寻古中国》《考古队长》等陆续亮相荧屏。这些作品从不同视角记录考古发掘中的神奇景观,用影像不断探寻中华文明的记忆之魂与文化之根。

探寻文明起源

披露考古重要发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考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和高度的文化自信,溯源历史、寻脉中华,关心推动考古事业向前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引前进方向。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中国考古博物馆的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

作为考古工作与影像艺术融合的结晶,考古题材纪录片以文物遗迹为起点,探寻文物背后隐藏的历史记忆。例如,《何以中国》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最新发现,讲述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创生的故事,以影像溯源历史、寻脉中华。《中国考古》站在中华文明的高度看待考古发现,阐释内在逻辑,描画整体架构,在引人入胜的悬念和故事中,了解和感悟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内在机理,以及在文字、礼俗、艺术、思想和民族精神等方面传承的强大内因。《又见三星堆》从大众视角透视考古人的工匠精神,让古蜀时代文物“说话”,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成长演进。《当法老遇见三星堆》讲述不同地域、不同文明背景中的人类,对世界抱有相同的热爱与敬畏、相似的赞美与创造、相通的信念与夙愿,从文化互鉴的角度建构两种不同文明的对话,用生动鲜活的方式展现古代人类文明的多元、奇特与魅力。《良渚》讲述源远流长的良渚文明历史,带领观众沉浸式探古寻今,为良渚文化的继承提供佐证和存像。《万年上山》展现“上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讲述“一颗稻米”的前世今生,印证“一万年文化史”和执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实质所在。

《何以中国》学术总制片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表示,“以《何以中国》为代表的考古题材纪录片,不仅讲述了祖先和历史的故事,也是我们正在继承创造并将留给后人的故事。借用已故考古学家段清波老师的话,‘考古学让遥远的过去和无限的未来血肉相连。’”

《又见三星堆》总导演王剑认为,考古的意义并不在于找到多少“宝贝”,而在于通过发掘和分析这些遗迹和文物,解读古代政治、经济、宗教、社会、地理等多方面的历史信息,更深入地了解人类起源、历史发展和文明进程的推演。“考古题材纪录片带来的震撼和感触应该是超越时空和国度的。穿越时光迷雾,寻找那些温暖的、永恒的、隽永的理想,这也是这类纪录片应该具有的传播价值。”

注入科技元素

不断更新历史叙事形态

科学技术正成为考古学前进发展的关键推动力。与这一趋势相一致的是,越来越多考古题材纪录片积极注入科技元素,力图挖掘更为多元化、更细分的故事内容,以更加年轻、更加时尚的面貌,让大众更深一步理解“何为考古”“为何考古”“如何考古”。

例如,《又见三星堆》以4K超高清影像方式为依托,以发掘过程中的考古人和重要文物为故事支点,结合穿梭机、飞猫摄像机、鱼竿摇臂等新技术手段,多维度展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时代考古学,以及一代代中国考古人上下求索、寻根求真的人文精神。《当法老遇见三星堆》除了4K纪实拍摄,还运用CGI合成技术,巧妙构建文物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呈现逼真而生动的视觉效果;同时,运用AI图像生成技术,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覺冲击和艺术享受。《寻古中国》深化“思想+艺术+技术”融合理念,充分运用自由视角、大场景3D扫描、“XR+”等新技术,创新设计视觉形象,将视角从博物馆直接带到考古现场,以一眼万年的古今“穿越”,展现中华文明从未断流的五千年和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寻古中国》围绕“古迹、古籍、古物、古人”等线索,将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有机结合,通过主持人实景出镜、CG制作再现、自由视角、遗址大场景3D扫描等新技术手段,带领观众沉浸式探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过程。《古墓派·地下惊情》突破以往考古纪实纪录片单向叙事的呈现方式,采用互动探案,使观众从观看转变到参与,身临考古现场,像考古学家一样挖掘、思考,破解古墓中隐藏的文化密码和离奇故事。《重生技》用人格化方式描述出土文物的种种病症:腐朽、霉变、虫蛀等,随后又在现代科技加持下,对一件件文物“把脉问诊”和“对症下药”,最终使腐朽文物“起死回生”。拟人化叙述方式赋予文物以生命和情感,让枯燥的文物修复工作变得鲜活起来,拉近了考古与观众的距离。

阿里大文娱优酷纪录片频道总监韩芸表示,新技术的加入是未来纪录片展示播出的趋势,如AR、VR、AI技术能为考古题材纪录片创作开拓无限可能,呈现更多样的表现形式。韩芸介绍,优酷正在探索纪录片与虚拟制作的结合,今年第一季度即将上线纪录片《中国史》,精选100多位影响历史走向和文明传承的关键人物,应用最新的数字人技术建立人物模型,以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还原历史场景的美术设定;同时基于严格的历史考究制作,根据已有的画像、文字和实物,尽可能还原真实。此外,韩芸认为,多样态的“纪实+”通过技术赋能,与影视、综艺、动漫跨界融合,“意味着纪录片将被放到整个内容消费市场做全品类的竞争。”

聚焦考古背后故事

展现考古人奋斗精神

在以“人”为视点的考古纪实影像中,深入一线的考古专家学者是最先入场、最核心的群体。近年来,越來越多考古题材纪录片在追溯历史和传承文化的同时,借助生活化的情境与细节,生动展现考古人的不懈奋斗精神。

《不止考古 · 我与三星堆》以三星堆为背景,讲述考古人关于文物发掘、修复、保护和研究工作等维度的故事,展现考古人不为常人所熟知的生活与工作日常,带领观众跟随考古人视角,领略真实的三星堆考古现场。《又见三星堆》除了夺人眼球的震撼文物,还塑造了坚守、执着、充满探索精神的考古人形象。每集作品都刻画了考古人的不同气质,严谨、浪漫、锲而不舍、遇困难甘之如饴、行而不辍……展现了当代中国考古工作者对职业的深忱热爱,以及对历史文物的浓厚情感。《考古队长》每集聚焦一位考古队长,重点讲述他最具成就感的一次考古发现,呈现考古队探寻珍贵遗址、文物的来龙去脉。《“郧县人”3号出土记》用伴随式镜头,从考古发掘工作与“考古人”两条脉络出发,全景式记录“郧县人”3号头骨的发掘提取工作。《发掘记》用镜头记录下考古人的完整工作过程,深度呈现考古工作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在第一集《奔向田野》中,一群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学生来到考古现场实习,相继完成发掘、室内整理、撰写报告等全部考古流程。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从此更加坚定地踏上了考古之路。《与丝路打交道的人》串联丝绸之路上的考古者、守护者、传承者、研究者和传播者,关注多个维度的“丝路人”,通过聚焦与考古紧密相连的人们,以多元视角展现当代考古探源中华文明的历程全貌,勾勒中国的历史文脉,凸显中华文化传承至今的连续性。《考古进行时》展示了野外考古、城市考古、实验室考古等考古方式,以及考古人员的艰辛。《考古巨擘夏鼐》从人物和故事出发,折射中国不同时期的考古面貌,以平实的镜头语言歌颂考古人员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精神品格。

王剑认为,考古题材纪录片在叙事层面上,以“人”为核心主题,既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更是对人与社会历史文化关系的思考与反思,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和人文关怀意识。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梁君健表示,文物因人熠熠生辉,非遗和文化也要靠人来传承。“越来越多考古题材纪录片将镜头对准发掘背后的考古工作者,以一个个生动故事与真实细节,探寻考古工作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在梁君健看来,正因为人的故事和人的精神,历史才有价值。“放在时间的长河里,一个人就是一朵浪花,每条河流不缺任何一朵浪花。但历史实际上又是由这些浪花构成的,每一滴水、每一朵浪花都是不可或缺的。”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考古纪录片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三星堆考古解谜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