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MRI 和CT 在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2024-03-02 08:00易晋声张西燕席维佳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1期
关键词:性骨折压缩性椎体

易晋声,张西燕,席维佳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放射科 广东 深圳 518107)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全身代谢性骨病,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未受到明显外力作用也极易发生骨折,由于骨骼强度差,骨折后难以愈合且再次骨折风险高[1]。骨质疏松性骨折最常见的骨折类型是椎体压缩性骨折,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是胸、腰椎,好发于老年人群[2]。腰椎骨折会压迫脊神经对患者腰椎和神经功能造成严重影响[3]。临床上主要通过患者临床表现、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对早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进行诊断[4]。影像学检查主要有X 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这些影像学检查能够对骨折的类型和性质进行诊断。然而,由于骨折后的松质骨缺乏骨痂,X 线、CT 检查难以准确评估椎骨愈合情况。此外,椎骨压缩性骨折的CT 和MRI 影像学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在鉴别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中存在一些难度[5]。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MRI 和CT 诊断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的临床价值和影像学特征,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 年1 月—2023 年1 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住院治疗的80 例腰椎骨折患者,将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n=40)和非骨质疏松组(n=40)。骨质疏松组,男14 例,女26 例;年龄55~79 岁,平均年龄(68.27±4.03)岁;非骨质疏松组,男15 例,女25 例;年龄55~80 岁,平均年龄(68.79±4.08)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1)经骨密度检查确诊为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者;(2)原发性骨质疏松,病程12 周以内;(3)未合并胸腰椎肿瘤;(4)资料完整,配合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标准:(1)有腰椎严重外伤及手术史;(2)有CT 和MRI 检查禁忌证;(3)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不能完成相关检查者;(4)由感染或肿瘤引起的病理性骨折。

1.2 方法

所有患者于入院当日完成CT 检查,3 天内完善MRI检查。

(1)CT 检查。使用日本Aquilion TSX-101A/64 排CT 机从冠状面、矢状面多平面对患者第1 腰椎上缘至第5 腰椎下缘进行扫描,并根据患者骨折部位确定具体扫描范围。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层厚5.0 mm,层间距1.0 mm。(2)MRI 检查。使用美国GE SIGNA Explorer 1.5T MRI,脊柱线圈对患者腰椎进行扫描,扫描序列和参数为:①T1WI:重复时间(TR)566 ms、回波时间(TE)12.5 ms;②T2WI:TR 2 024 ms、TE 85 ms;③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TR 3 290 ms、TE 68 ms、反转时间(TI)140 ms。

扫描完成后进行图像处理获得MRI 各序列椎体信号强度和CT 腰椎图像,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阅片,记录骨质疏松性骨折和非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像学特征。

1.3 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CT 和MRI 影像学特征比较。(2)两组患者MRI 测量的腰椎椎旁肌肉面积及脂肪变性程度相关指标比较,检测指标:双侧椎旁肌横截面积、椎体横截面积、腰椎肌肉程度、脂肪变性比例。(3)质疏松骨折患者和非骨质疏松骨折患者CT 和MRI 典型影像学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Mann-WhitneyU检验。以P<0.05 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CT 影像学特征比较

CT 检查显示,与非骨质疏松组相比,骨质疏松组腰椎压缩性骨折中、重度比例较高(Z=2.693,P=0.027),合并爆裂性骨折比例以及骨折累及附件比例均较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CT 影像学特征比较[n(%)]

2.2 两组患者MRI 影像学特征比较

MRI 检查显示,两组患者在T1WI 和T2WI 序列的不同信号强度占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STIR 序列骨质疏松组以高信号为主,非骨质疏松组以高信号和混杂信号为主,两组患者不同信号强度所占比例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 提示骨质疏松组合并脊髓损伤比例为82.50%(33/40),高于非骨质疏松组合并脊髓损伤2.50%(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56,P<0.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MRI 影像学特征比较[n(%)]

2.3 两组患者MRI 测量的腰椎椎旁肌肉面积及脂肪变性程度相关指标比较

与非骨质疏松组相比,骨质疏松组双侧椎旁肌横截面积、腰椎肌肉程度、脂肪变性比例均较低(P<0.05),两组患者椎体横截面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MRI 测量的腰椎椎旁肌肉面积及脂肪变性程度相关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MRI 测量的腰椎椎旁肌肉面积及脂肪变性程度相关指标比较()

2.4 质疏松骨折患者和非骨质疏松骨折患者CT 和MRI 典型影像学分析

质疏松骨折患者和非骨质疏松骨折患者CT 和MRI典型影像学,见图1。图1(a)(b):患者女,65 岁,骨质疏松性压缩性腰椎骨折,图1(a)示CT 检查腰椎矢状面显示第1 腰椎呈重度楔形改变;图1(b)示MRI 检查腰椎矢状面STIR 序列第1 椎体呈高信号。图1(c)(d):患者女,67 岁,非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图1(c)示CT 检查腰椎矢状面显示第2 腰椎呈楔形改变;图1(d)示MRI 腰椎矢状面STIR 序列第2椎体呈混杂信号。

图1 骨质疏松性与非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影像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发病群体以老年人为主,约13%~24%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会发生骨折,最常见的是椎体压缩性性骨折,且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6]。患者的耐受性和具体的骨折部位是椎体压缩性骨折严重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需明确诊断骨折部位和严重程度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因此临床上主要通过骨密度检查确定患者的骨量情况。然而,据报道骨密度检查只能反映机体70%~85%的骨强度,且无法反映机体骨结构的情况,同时预测骨折发生风险的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7]。此外,若不借助一些检查技术,单纯依靠体格检查无法确定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的椎体。

CT 和MRI 作为非侵入性影像技术能够精确的定位骨折椎体,在临床上广泛用于鉴别诊断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和非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MRI 具有高分辨和对比度,且可以通过不同序列从多切面对椎体形态进行显影。临床医师可以通过椎体MRI 信号强度的改变来评估骨折情况,且MRI 还能够显示骨折后脊髓水肿的情况[8]。此外,MRI 检查还可以对骨折后是否伴随脊髓、椎体周围软组织、后柱韧带损伤进行成像。因此MRI 能够检测出轻微骨折的椎体。相较于MRI,CT 检查时间短,能够对椎体不同平面重建成像。研究表明,CT 检查发现与非骨质疏松性骨折相比,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中、重度压缩性骨折、爆裂性骨折以及骨折累计附件占比均明显较高,两者在MRI 的STIR 序列中信号轻度具有明显差异,与CT 检查相比,MRI 检查能够为临床诊断骨质疏松提供更多更可靠的指标[9]。MRI 的STIR 序列是以脂肪抑制技术为基础的成像技术可以消除脂肪信号对周围组织和病变部位信号的干扰。有文献报道,在STIR 序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信号呈现典型的“黑色线信号”,可作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重要依据[10]。与先前的研究一致,在本研究中CT 检查显示,与非骨质疏松组相比,骨质疏松组腰椎压缩性骨折中、重度比例较高(Z=2.693,P=0.027),合并爆裂性骨折比例以及骨折累及附件比例均较高。MRI 检查显示,在STIR 序列骨质疏松组以高信号为主,非骨质疏松组以高信号和混杂信号为主,两组患者不同信号强度所占比例具有明显差异。同时,MRI 检查还可以显示骨折组合并脊髓损伤情况,骨质疏松组合并脊髓损伤比例高于非骨质疏松。此外,MRI 检查能够反映腰椎椎旁肌肉面积及脂肪变性程度,骨质疏松组双侧椎旁肌横截面积、腰椎肌肉程度、脂肪变性比例均低于非骨质疏松组。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腰椎骨折在MRI 的STIR 序列以高信号为主,MRI 能够从不同序列的信号强度、腰椎椎旁肌肉面积及脂肪变性程度相关指标对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进行诊断。与CT 检查相比,MRI 能够为临床诊断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提供更多更有特征性的诊断指标。

猜你喜欢
性骨折压缩性椎体
老年糖尿病患者须警惕骨质疏松性骨折
核素骨显像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PKP在老年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超负荷运动时当心疲劳性骨折
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特点及转归分析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
超声检查胎儿半椎体1例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