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运用MR 和CT 检查的效果分析

2024-03-02 08:01吕英强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1期
关键词:影像学检出率部位

吕英强

(山东颐养健康集团淄博医院影像科 山东 淄博 255100)

腔隙性脑梗死属于脑血管疾病,该病的发生主要同长期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因素有关。上述因素会导致脑部神经支动脉受压,引起神经阻滞、管腔闭塞,导致小梗死灶形成,最终促使脑组织出现水肿、缺血等情况[1-3]。当巨噬细胞吞噬梗死灶后会遗留空洞、小腔,直径一般为2~15 mm,即为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存在多发性特点。该病在中老年男性中比较多发,脑深部动脉以动脉末梢为主,相关功能能力弱,缺血性坏死范围小,患者症状比较轻微且预后相对较好,但由于囊性梗死病灶直径小,存在一定的诊断难度。腔隙性脑梗死会导致患者出现偏瘫、血管性痴呆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危害其身心健康,因此尽早诊治该病十分重要[4-5]。临床上单纯根据症状体征诊断该病容易出现漏诊、误诊情况,故临床多采用影像学技术进行诊断。本文回顾性选取2019 年1 月—2021 年12 月在山东颐养健康集团淄博医院就诊的100 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T、MR 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9 年1 月—2021 年12 月在山东颐养健康集团淄博医院就诊的100 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3 例,女性37 例;年龄41~73 岁,平均年龄(57.46±4.70)岁;病因:37 例高血压,20 例糖尿病,31 例动脉硬化,12 例其他;临床表现:14 例呕吐,23 例语言障碍,44 例头晕头痛,28 例感觉障碍,16 例面瘫。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2)无检查禁忌证者;(3)心肝肺肾等其他脏器功能正常;(4)临床资料完整;(5)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脑血管病变者;(2)存在血液系统疾病者;(3)在接受检查前接受过相关治疗者;(4)罹患癌症者;(5)存在精神疾病、幽闭恐惧症者。

1.2 方法

CT 检查:应用西门子双源炫速CT 机,在检查前指导患者掌握正确屏气方法。检查体位为仰卧位,头先进。从颅顶扫描至枕骨大孔处。设置扫描参数:管电流、管电压分别为250 mAs、120 kV,层厚、层间距均为1.0 mm,薄层重建层厚为0.625 mm,矩阵为512×512;窗位30 HU,窗宽100 HU,实施轴位连续扫描。结束CT平扫后,进行增强扫描,经患者肘静脉以3.0 mL/s 的速率注射碘海醇80 mL,再对病变部位进行扫描。

MR 检查:应用1.5T MAGENTON Avanto 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患者取仰卧位,适当约束患者的头部并叮嘱其在检查期间不得随意晃动头部。扫描范围与CT检查一致。应用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1 加权成像(T1WI)的回波时间(TE)、重复时间(TR)分别为9.6 ms、440 ms,层厚为6 mm,矩阵256×192,激励次数、扫描时间分别为2 次、120 s。FSE-T2WI 的TR、TE依次为2 800 ms、106 ms,矩阵、激励次数、扫描时间分别为320×192、2 次、156 s。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的TR、TE 分别为7 276 ms、134 ms,层厚为4 mm,视野为24 cm×24 cm,扫描层数:22 层。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扫描层数为36 层,TE、TR 分别为100 ms、1 200 ms,层厚、层间距、视野分别为6 mm、1.5 mm、40 cm×20 cm,b=0、1 000 s/mm2。MR 增强扫描应用对比剂钆喷酸葡胺(Gd-DTPA)20~25 mL,以3.0 mL/s 的速率经患者肘静脉注射,之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1)以DSA 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观察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CT 的诊断标准:脑皮质或皮质下可见大小不一的低密度区,呈伞状、月晕状,边缘模糊,可观察到脑沟裂变浅或者是消失,可见阳性动脉致密征。MR 诊断标准:T1WI、T2WI 分别呈低信号、高信号,脑皮质或皮质下脑沟裂变浅或是消失,病变边缘较为清楚,所出现的占位效应经检测为阳性。(2)比较两种检查的病灶数目、部位、大小检出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检查方式诊断结果

MR 检查准确率95.00%高于CT 检查的83.00%,漏诊率3.00%低于CT 检查的1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式的误诊率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不同检查方式诊断结果比较[n(%)]

2.2 不同检查方式病灶检出情况

CT 检查检出病灶161 个,其中单发病灶、多发病灶分别为29 例、54 例;MR 检查检出病灶682 个,单发、多发病灶依次为34 例、61 例。MR 检查在额叶、丘脑、小脑三个部位的病灶检出率40.03%、7.04%、8.94%高于CT 检查的22.98%、1.86%、2.48%,内囊部位病灶检出率8.06%低于CT 检查的2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病灶部位检出情况[n(%)]

2.3 病灶大小检出情况

MR 检查直径<5 mm 病灶检出率均高于CT 检查,直径5~<10 mm、10~<15 mm、≥15 mm 病灶检出率均低于CT 检查(P<0.05),两者均显示病灶≤5 mm 的比例最高。见表3。

表3 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病灶大小检出情况[n(%)]

3 讨论

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复发率均较高,且容易致残、致死,腔隙性脑梗死急性起病后,相应病灶会开始缩小,也可能扩大并向区域性脑梗死发展,不仅会损害患者的认知功能,引起血管性痴呆,还会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6-7]。腔隙性脑梗死在中老年男性中比较常见,且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该病的患病人数也在持续增加,主要与中老年人通常存在心脑血管基础疾病有关[8]。基于此,存在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应定期接受相关检查,以便尽早检出、准确诊断和治疗该病,进而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DSA 检查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其能清楚显示病灶的位置、大小,明确病灶同周围组织的关系,但其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一定创伤,部分患者难以接受,故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近年来影像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促进了疾病诊断准确性的提高,其中CT、MR 检查的应用范围较广。腔隙性脑梗死的CT 影像学特征为脑皮质及下方出现密度影或扇形影,大小不一且不规则,基底节、半卵圆中心白质、脑室周围主要呈现出对称的伞状低密度影,边缘较模糊[9-10]。MR 影像学特征则为病灶清晰可见,早期图像主要表现为T1 信号减低、T2 信号增高。

此次研究中,MR 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漏诊率均比CT 检查更优,且在病灶检出数目、检出部位、病灶≤5 mm 方面数据均更高,表明了MR 检查的诊断价值更优。CT 检查能够从不同横断面扫描脑部,获得多层次脑部图像,进而便于对患者的病灶情况进行观察[11]。但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灶相对隐匿,通过CT 检查难以彻底显示病灶,故会出现疾病漏诊情况。MR 检查的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够清楚、准确地显示颅脑解剖结构,更加清楚地突出显示病灶部位[12]。另外MR 检查能够将脑灰质、白质情况进行对比,利用多参数、多方位及多序列成像更加全面地观察病灶情况,检出微小病灶[13-14]。另外CT 检查一般在腔隙性脑梗死发生24 h 后才能显示,可观察到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存在明显占位现象,脑回不对称且中线结构、豆状核边发生改变。CT 检查的灵敏度并不高,骨结构会影响CT 扫描结果。同时CT 检查在显示脑干、小脑、后颅窝等部位的病灶方面存在较低的灵敏度,易出现假阴性情况。故临床认为CT 检查更适合应用在大病灶的检查中。MR 检查通常能在病发12 h 时检测到脑组织血管内水分子的运动,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脑组织损伤情况[15]。另外MR 检查中FLAIR序列可对脑室、脑沟旁的脑脊液信号进行抑制,促使极小病灶检出率提高[16]。在增强模式中可观察到急性晚期、亚急性期存在明显强化情况。DWI 可对水分子的微观扩散运动进行反映,能够根据水分子运动特征对低信号的微小病灶进行较好的反映,如腔隙性脑梗死急性期会出现水分子弥散受限的情况,在DWI 图像上可见异常高信号[17-18]。另外DWI 对因急性脑细胞缺血缺氧所引起的细胞毒性水肿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在急性、超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CT 检查进行比较,MR检查所检出的病灶数目更多,能够更加准确判断病灶部位和大小,有助于后续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在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中,MR 检查在诊断效能、病灶检出情况方面均优于CT 检查,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影像学数据。

猜你喜欢
影像学检出率部位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分析当归中不同部位有效化学成分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