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风调雨顺的祈愿

2024-03-04 12:24仇春霞
中国收藏 2024年2期
关键词:太祖太宗

仇春霞

北宋开宝元年(968年)五月,单父地区(今山东省荷泽市单县)遭遇了一场罕见的狂风暴雨,许多房屋被洪水冲走,村民死伤无数。

这场天灾被上报到朝廷,有意思的是,官府记录的事故起因并非天降暴雨,而是一条龙从一家农户的井中爬出来,导致大雨如注。

这显然是一条“背锅龙”,真实原因有可能是黄河决堤,因为就在乾德四年(966年),朝廷收到消息,郓州的“黄河入界”了。这个地方离荷泽只有10 0 多公里,它们都在黄河边上。另外,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又加大力度防治黄河水患。再往后来,黄河水患成为宋朝“四大牛皮癣”之一。所以当地政府急于摆脱干系,就找一条龙来担责。

针对此事,宋太祖赵匡胤无暇去调查是不是龙干的,但他很在意事件的结果,那些还活着的灾民必须得有地方住、有东西吃,不能让他们成为流民。所以,他第一时间派官员下去考察灾情,减免税收,安抚灾民。

可是,有时灾情太严重,减税和救助仍然无法解决生存问题,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的灾民只好流亡到别的地方讨生活。为了不使灾民变成流民,后来继位的宋太宗赵匡义还想了一招儿——如果流落在外100天还不还乡,其家中桑树和田地就要永久转给他人。可是相比已经到了眼前的死神,灾民仍然会选择流亡。

损失和伤害来自天灾,太祖的第一反应是要跟上天“拉关系”,请求风调雨顺。所以他到京城各大道观和寺庙里求菩萨,有时候还真会“灵验”,于是他又加大力度,派专使到国内名山大川去求神,并要求地方官员也要到各地的道观和寺庙去拜神仙和菩萨。

宋太宗除了十分虔诚地祭拜各路神仙菩萨外,还不断反省自己是否在执政和品德上有问题——他夺了哥哥和侄儿的皇位,天灾让他感觉自己是被上天处罚了。

端拱二年(989年)春天,从三月到五月一滴雨都没有下,太宗寝食不安。他亲自到监狱里审察各类案件,查看是否有冤情,还派重要官员到地方去按察刑狱,结果很快就下大雨了。他深感欣慰,说:“当皇帝就要勤政爱民,这样才能感召天地之和气。”他还跟近臣说:“我以前也是喜欢音乐的,可是现在除了朝会听听音乐,其他时间都不听。我早晚喝药,都用盐水代替酒来下药。穿的衣服也是可以经常换洗的。至于鹰犬走马,我都不爱好。”听起来像是一个特别乖的孩子在跟幼儿园老师汇报情况,希图得到老师的一枚糖果。

南宋 陈容《五龙图》(局部)

南宋 陈容《五龙图》21.7厘米×146.6厘米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可是那一年仍然還是大旱。他十分痛心地给太保赵普写信,说:“万方有罪,罪都在我身上,这天久不下雨下雪,我身为万民父母,内心十分焦虑。我愿意把我自己当作祭天的供品,把我烧死,以平息上天之怒。我们要好好反省自己哪些工作没有做好,要体谅老百姓耕种不容易,要好好抚恤他们。”可是赵普生病在家,信件未能转给他。太宗又把信转给宰相吕蒙正,吕蒙正看后大惊,第二天赶紧带着一帮大臣到皇帝跟前谢罪:“天不下雨雪,不是皇帝的罪,是大臣们的罪。按古法,如果天久不下雨雪,要免三公之职,让贤者上,我们请求免职。”郁闷的太宗只好安慰这帮大臣,却也无计可施。

就在大家互相认错,焦急等待甘露的时候,有个叫田锡(940年至10 0 4年)的知制诰很“不合时宜”地上了一道奏章,大意是说,天不下雨雪是皇上您有错,您赶紧下罪己诏吧。太宗既错谔又震怒,却只能强压怒火。倒是宰相识趣,骂了田锡一顿,摘了他的官帽,撵到陈州去反省。田锡其实是北宋有名的诤臣,对宋代政治、文学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北方很多地区都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太宗百般无奈,又想以死来求得上天“宽恕”。他给吕蒙正写手诏:“老百姓有什么罪,上天要这么惩罚他们?都是我这个皇帝德行不够好。你们到文德殿前建个祭坛,把我抬上去,如果三天不下雨,你们就烧死我。”吕蒙正吓得魂飞魄散,赶紧把手诏藏起来,在太宗跟前捣头如蒜:“千错万错都是我们的错,请皇上不要太过自责。”喜剧的是,第二天居然真的下雨了,蝗虫也都死了。

在太祖和太宗向各路神仙和菩萨祈求下雨、天晴的过程中,涌现了一批精通作法的道士。太祖出身官宦之家,成长于当时的一线大城市洛阳,对于道士求雨这种事原本是不太了解的。他之所以开始依赖道士求雨,是因为国内版图慢慢统一后,外围信息也开始汇聚到他身边,很多信息都是在“为国效力”并且“听说很管用”的前提下被他接纳的。比如说道士求雨,在四川和南唐等地方都很流行。他们有明确的求助对象,也就是龙。有神秘的咒语和操作流程,那是道士和龙通灵的手段。所以在中国历史上的众多灵兽中,龙的图像非常多。

与太祖最有“瓜葛”的道士当属张守真。他是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人,据说有一天,一尊名叫黑杀大将军的天神乘龙下凡了,他来到张守真家中说:“我是玉帝的辅臣,奉玉帝之命来卫护宋朝。你有天人之相,我想派你为人间代表。”张守真先是半信半疑,为了试探真假,他就按对方讲的方法来作法,黑杀大将军果然现身了,没有一次失灵。黑杀大将军乘龙降临时,满室冷风萧然,他的声音像婴儿一样,说的内容只有张守真能听懂。黑杀大将军透露了很多天机给张守真,很多事情都灵验了。

但是张守真并没有给太祖带来祥瑞,反而带来了灭顶之灾。太祖在去世前一天,召见了张守真。其作法召唤了黑杀大将军,将军用婴儿般的声音再一次泄露了天机:“天上宫阙已成,玉锁开,晋王有仁心。”第二天太祖去世,晋王赵匡义继承了皇位。

太宗赵匡义为大宋王朝没少操心,但直到他晚年时,才有官员开始醒悟到:上天的喜怒哀乐深不可测,给风给雨都很率意,哪有什么风调雨顺。但地上的河流水渠却是凡人可以引导的,多了可以储存,少了可以引流。

南宋 牧溪《龙图》 123.8厘米×55.9厘米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北宋 赵佶《祥龙石图》 53.9厘米×127.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至道二年(996年),一位29岁的小小度支判官上书说道:“自从唐末以来,农政多荒废,农民都没有好好耕田。我认为搞农业的关键之处是‘修垦田之制,建用水之法’。”这位小判官的名字叫陈尧叟(967年至1017年),他是一名状元,十几年后成为一名宰相。

陈尧叟的话惊醒了不少梦中人,可惜不久太宗就抓着龙的胡须升天了,继任者真宗赵恒却是一位崇信道教的皇帝。

真宗即位不久,就有一位名叫魏羽的官员向真宗皇帝敬献了一套《雩祀五龙祈雨法》。大概的祈雨方法是把泥塑的龙,或画的龙放在一个祭坛上,经过一系列操作之后,就等着下雨。雨下足了之后,就把龙送到水中。如果不是求雨,而是求晴,大体过程也一样,只是口中念的词不一样。简单说,这就是一个请龙来行云布雨或收雨的法术。

真宗带领大臣研究完魏羽的方案后觉得可行,就下令向全国颁发,要求各路官员认真执行。至此,求雨、止雨的事就基本上交给龙族了,龍图开始盛行于宋朝。

龙图风行

龙图怎么画呢?魏羽讲得很仔细,整个图由左中右三部分组成,正中间是白云黑龙,龙身用金银朱砂做装饰,龙的下面画有水;左边是一条向左边看的黑鱼,黑鱼周围有“天黿十星”;右边也是向左看的龟,口中吐黑气,像细线一样。

可是,魏羽设计的龙图远远不能满足风雅宋人的艺术品位,一批画龙高手应时而生,画得好的还会被挑选到宫中当御用画家。比如有位名叫荀信的南方人,就因龙水画得好而被聘为翰林待诏。他曾在真宗的御座上画了一条吞云吐雾的龙,盘踞在汹涌波涛之中,令人惊叹不已。

皇宫也因此不仅收藏了一批上好的龙图,同时也有了御用画龙师,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徽宗时期。

宋代以前的龙是灵兽,它有工作任务。在道长们的安排下,它们长期潜伏在深潭里,而不是居住在天宫。人们对它有所求的时候,就要到深潭边作法唤醒它们。只有当它们接受了请求,开始行云布雨时,才会升到天空腾云驾雾。到了明清时期,尤其到了清代,龙慢慢晋升为皇权符号,所以在绘画上龙的环境也有些不一样。以宋代为例,“龙+水+岩石+水墨”是标准件,而在清代,“龙+云+金色斑斓”是标准件。

也就是说,宋代画家在画龙的同时,还得会画水和云。这一点苏轼也有关注到,他曾经给四川老乡蒲永升写过一篇画评,里面就讲述了两种不同的画水法,一种是远水无波,另一种则是曲水回旋,随波逐流,行于当行,止于当止,与龙配套的水是第二种水。

基于这个客观条件,我们看当时很多龙图的取名也是“合情合理”的,比如董源的《水石吟龙图》《风雨出蛰龙》《山洞龙》《升龙图》、许道宁的《春龙出蛰图》《窠石戏龙图》、高克明的《春波吟龙图》,另外还有《出陂龙图》《跃水龙图》等,无不是与水石地洞相关联。只可惜这些画都失传了,不过有不少传世作品还是可以用来作证的。

《祥龙石图》(局部)

比如南宋陈容的《二龙图》,一条匍匐在岩石上,另一条在潭水中戏水。他的《五龙图》同样都是以巨大的岩石和奔腾的流水为背景,而《墨龙图》画的是一群龙,如果按明清人的理解,条幅的形式可能更合适,因为明清人习惯画飞龙。但在陈容的理解中,龙是贴水的,所以它设计的是长卷,而且群龙底下是汹涌的水波。南宋牧溪也有一幅《龙图》,画的正是神龙出水的壮观场景。可以说,宋代画家在画龙时,都集体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遵守着“龙+水+岩石+水墨”这个标准“公约”。

以此为考察标准,当我们细读宋徽宗的《祥龙石》时,画里画外的好多细节就能被想象和“唤醒”。“祥龙石”不是龙,而是一块石头。它不知道来自哪里,一开始也不是宋徽宗最宠爱的石头。在宋徽宗关注它以前,它跟众多石头一样被安置在一个小湖边,成为一块点缀环境、附庸风雅的石头。大概它以为自己就是个在院子里干活的下等丫环命,然而并不是。

某一天,宋徽宗经过它,只是因为多看了它一眼,它的命运齿轮就开始转动了。宋徽宗意味深长地看了看它背后那潭湖水,再围着它转了两圈,觉得它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是一块化作石头的龙,它刚刚从湖水中爬出来,卷曲着龙体,身上还冒着水气。

潜龙出渊,布云收雨,风调雨顺,大吉大利。宋徽宗非常开心,于是亲自执笔将它画了下来,在它身上题了“祥龙”两个字,还专门为它写了一首诗,并写了一段序言,把他作为一位皇帝见到神龙出水时的欣喜郑重表达出来,只可惜能懂得他心思的人,寥寥无几。一汪湖水改变了一块石头的命运,也成就了一幅经典绘画作品(注:本文作者系北京画院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太祖太宗
八月十五月儿明
婆婆纳
从理据出发展开高品质评价——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走进文言文深处
肱骨良臣魏玄成
太宗纳谏
曹植聪慧
敢于说真话的王珪
武则天对太宗的情感性质分析
地龙的传说
地龙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