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桥看曲剧

2024-03-05 03:43陆小鹿
新民周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京韵曲剧天桥

陆小鹿

北京天桥可谓“平民乐园”,遍布茶馆酒肆小摊铺,可以买到各式各样有趣的玩意儿,还活跃着各种行当的江湖艺人,老百姓更喜欢去那里听相声、快板、评书、京剧、八角鼓、北京琴书……因此,虽知时移世易,我心里仍有点儿“天桥情结”。

前一阵隆冬时节赴京游,就特地买了张戏票,去天桥艺术中心看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的曲剧《我这一辈子》。我提早出发,看到了天桥市民广场上复建后气韵恢弘的四面钟,看到了“老天桥八怪”的雕塑。

《我这一辈子》讲述了一个旧时代小市民的坎坷人生:“我”从小学裱糊匠手艺,娶妻生子,本想图个安分体面,结果媳妇跟帅哥跑了,手艺也渐渐没了用武之地。改當了巡警,日子还是往下掉。儿子福海为多挣两块钱去了外地,病倒了,“我”花光了最后的积蓄去运灵……故事的演绎方式诙谐幽默,实则是悲剧,既控诉了旧往的黑暗和无奈,也表达了“我”对未来的期盼。

第一次看北京曲剧,备感新鲜。这是北京唯一的地方戏,以“京腔京韵、京弦京鼓”演绎“京人京事”而见长。表演的方式有单唱、对口唱、群唱等等。老舍的作品向来关注北京人,用京腔京调来呈现他的作品具有先天的契合感。事实上,北京曲剧正是由老舍命名的。他曾说:“北京是曲艺的发祥地,曲艺里数单弦牌子曲最为通俗、最能代表北京的韵味。我看不如拿单弦牌子曲作基调,也就是说,拿拆唱八角鼓做底子,往上头添东西,京韵、梅花、奉调大鼓的音乐都可以加进去,这就是北京的地方戏,我们给他起个名字:曲艺剧。”

舞台上统共八位演员,目测都很年轻,人人说唱身段俱佳。大伙儿都知道从小学戏辛苦,也很难如大明星般发家致富,如今学戏曲的越来越少,很多地方戏种面临失传,所以这些仍坚守在“一线”的小演员们,更显难能可贵。感谢他们让我得以欣赏到北京曲剧,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天桥之夜”。

猜你喜欢
京韵曲剧天桥
筝曲《醉京斓》中京韵的演奏表现
如何抓住京剧艺术中的“京韵”
浅析河南曲剧的现实生存问题
大型河南曲剧现代戏《丹水颂》唱腔特色分析
探究黄梅戏王少舫“王派”演唱艺术
陈炎鑫:舞台上为梦前行的“曲剧新秀”
河南汝州曲剧进校园的思考与实践
关注发展需求,创新“班班有品”
五六十年代的老天桥故事
天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