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军种新战法有无新作用

2024-03-05 04:04刘朝晖
新民周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战法乌军战场

刘朝晖

2023年11月9日,俄羅斯摩尔曼斯克地区,俄乌冲突持续,俄罗斯士兵接受无人机培训。

俄乌冲突爆发两周年,双方的前线战事依然激烈胶着。尽管近期俄军攻占阿夫杰耶夫卡标志着俄军开始逐渐掌握战场主动权,但就此断言乌克兰败局已定为时尚早。

两年间,除去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较量,战场上双方拉锯式的血与火的厮杀中,堑壕战、地雷战、火炮对轰等传统战法的对抗仍是主要手段,而无人机、无人艇、AI算法、高超音速导弹等新型武器技术和新战法也投入实战,甚至催生了新的军种。

这些新军种新战法,在战场上都发挥了何种作用,是否会成为决定冲突最终结局的“胜负手”,成为国际军事观察家们的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在俄乌冲突战场上,无人机的大量应用可能是最显著的一个特点。两年来,俄乌双方均投入使用了大量无人机,开辟了大规模、高频率的无人战场。美国海军部长卡洛斯·德尔·托罗说,俄乌冲突开启了“战争新的时代”,无人机和电子战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除了那些大中型察打一体无人机在战略层面和战役层面的使用,战场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战法,就是使用小型民用无人机来投掷手榴弹、迫击炮弹,用来打击地面暴露的或藏在坑道内的战斗人员,停放的汽车、装甲车,甚至坦克,还可以打击炮兵阵地,仓库、油库等目标。

俄乌冲突双方都公布有一些无人机投弹精确打击对方士兵的视频,对双方都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冲击和震撼。军事专家傅前哨认为,这种无人机属于“低慢小”目标,不容易被发现,且成本较低,量大以后防不胜防。

看起来不起眼,杀伤力也不大的小型无人机,实际上重新定义了地面近距攻防战斗,在战术层面对地面进攻和防御战斗已经产生了颠覆性影响。如何防御低空超低空的小型无人机打击已经成为敌对双方研究的重点内容。

除了无人机,无人艇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10月29日,乌克兰军队使用无人机与无人艇“组队”,对塞瓦斯托波尔军港停泊中的俄黑海舰队发起远程自杀式打击。导致俄罗斯黑海舰队的至少三艘舰艇受损,包括旗舰“马卡罗夫海军上将”号护卫舰。今年2月14日,乌克兰国防部又发布消息称,乌军出动无人艇在克里米亚半岛阿卢普卡附近海域击沉了俄罗斯黑海舰队“凯撒·库尼科夫”号登陆舰。

也许正是无人机和无人艇的出色表现,今年2月6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签署了有关在乌武装部队创建新军种——无人作战系统部队的法令。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无人系统新军种的国家。

乌军利用远程导弹发起的袭击,几乎都是针对克里米亚的俄军目标。2024年,克里米亚仍将是乌军重点打击的方向之一。

泽连斯基在当天的视频讲话中明确指出,无人驾驶装备在陆海空的作战中已展现出惊人的效率。乌克兰计划在2024年生产100万架无人机。军事评论员魏东旭认为,上百万架产能的说法比较夸张,这也说明乌克兰在常规武器方面有短板。

导弹互袭,也是俄乌冲突战场的一种常态。由于双方的航空兵顾忌到对方的防空活力,都无法深入到对方阵地腹地进行打击,因此使用巡航导弹、弹道导弹打击对方的高价值目标,就成为了选择。

据央视军事报道,俄乌冲突爆发之初,俄军远程导弹的主力是“口径”海基巡航导弹。到了今年年初,俄军发动的数次袭击中,更多采用的是“匕首”高超音速导弹、Kh-22巡航导弹等。乌军在1月初承认,对这些导弹的拦截成功率不足50%。

而乌克兰方面,从英法得到了“风暴阴影”和“斯卡普”巡航导弹;从美国得到了ATACMS导弹,但射程较短。近日,据外媒报道,拜登政府正在考虑向乌克兰提供射程更远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导弹。

被击沉前的俄罗斯大型登陆舰“凯撒·库尼科夫”号。

乌军利用远程导弹发起的袭击,几乎都是针对克里米亚的俄军目标。比如2023年9月,位于塞瓦斯托波尔的俄黑海舰队总部就遭到了乌方导弹袭击。军事专家邵永灵认为,2024年,克里米亚仍将是乌军重点打击的方向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环球时报转引外媒报道,俄罗斯已经进口了来自伊朗的短程弹道导弹,至少有“佐勒法加尔”和“法塔赫-110”两个型号约400枚。有专家认为,这些射程300到700公里的伊朗导弹,可能被用来精确打击高价值目标,由于缺少具备反导能力的防空系统,乌克兰军队很难拦截成功。

然而直到现在,前线也没有发现俄军使用伊朗导弹的痕迹,这表明俄军收到导弹后储存了起来。《航空知识》主编王亚男认为,这些逐渐储备的导弹,会在未来某一时刻发出更大的威力,很可能就会在乌克兰最脆弱的时候,导弹密集轰炸关键节点,然后俄军发起猛烈进攻,一举瓦解乌军在某个关键地域的防线,彻底改变俄乌战场的局势。

两年来的拉锯战、阵地战、消耗战,让俄乌双方都损失惨重。在双方人员、装备有所变化的情况下,作战方式也在不断变化。总体看,仍然没有脱离传统战争的特点——火力更强的一方占据上风。双方最突出的一个战斗方式就是用炮弹对轰,炮弹的消耗量惊人。

俄乌双方拿出了诸如“康乃馨”自行榴弹炮、BM-21“冰雹”火箭炮、BM-27“飓风”火箭炮等苏联时期研制的老式火炮、火箭炮进行对轰。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逐渐成熟,“老炮”也有了新战法。

在战斗控制系统的运用上,乌军使用了一款名为“荨麻”的控制系统,通过互联网把这些老式火炮连成整体。当乌军前线士兵或无人机操作员发现俄军目标后,在“荨麻”终端的数字地图上标记目标位置,然后向附近的乌军炮兵单位“实时派单”。“荨麻”可自动计算射击诸元,引导乌军炮兵发起炮击。

苏联时期生产的“Grad”火箭炮在俄乌前线开火。在战场上,俄乌双方都有使用该型火箭炮。

俄乌冲突发生后,乌克兰士兵和民众使用虚拟设备模拟武器训练。

俄军炮兵也大幅改进了察打综合体,通过炮兵与无人机更加紧密地整合在一起,直接支援那些得到授权实施火力打击的指挥官。俄军火炮还通过“火枪手”(Strelets)C4ISR系统,提高了协同能力,能够从多个阵地开火并迅速机动撤离,从而降低了地方反炮兵火力的应对能力。

火炮的“新”还体现在弹药上。乌方使用了大量精确制导炮弹,还有末敏弹,能利用传感器对下方地面进行扫描,发现目标后进行攻顶打击。俄方为了应对乌军的制导炮弹,加大了前线电子战系统的密度,同时俄军也广泛使用了“紅土地”系列精确制导炮弹,抗电子干扰能力更强。

最令人惊讶和不寒而栗的是,一些美国科技巨头正在把乌克兰打造为一个人工智能战争的实验场。

美国《时代》周刊2月26日一期的封面文章将俄乌冲突称为“第一场人工智能战争”。文章透露,美国一些AI科技公司的软件,可以处理来自无人机、卫星、地面人员、可穿透云层的雷达、可探测到部队行动和炮火的热像等来源的原始情报,这些数据原本需要数百名人员进行分析。在依靠软件和人工智能的冲突中,更多的军事决策可能会由算法完成。人工智能模型可以向军事官员提供打击敌军阵地的最有效选择,这些模型还可以通过每次打击进行学习和改进。

人工智能的介入,也许揭示了未来战争的某种形态,但就目前俄乌战场的实际来看,还是一场传统的消耗战。新军种也好,新战法也好,最终拼的就是谁的家底厚。

尽管俄黑海舰队、预警机等大型装备遭受损失,但俄罗斯在加大无人机生产的同时,也开足马力加大了更多军火的生产。近日,普京第六次视察乌拉尔机械厂的坦克生产线,外界评价俄罗斯已经进入坦克及装甲车辆大规模生产阶段。

目前,俄罗斯坦克产量增长了5.6倍,火炮弹药产量增长了17.5倍,随着俄军动员力度加强,以及国民经济体系向战时调整,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和武器装备开始投向前线。

而只能被动等待西方接济的乌克兰军方表示,他们严重缺乏弹药和炮弹,而美国搁置600亿美元的一揽子援助计划使情况更加恶化。目前乌军每天仅能发射约2000发炮弹,而俄军每天发射的炮弹总数接近10000发左右,且2024年很可能超过这个数字。泽连斯基已经多次指责西方没能继续增加军援。

俄乌冲突两周年之际,夺取阿夫杰耶夫卡是俄军去年5月攻克巴赫穆特以来,前线发生的最大变化,已经表明战场主动权转到了俄罗斯手中,但未来局势仍存在不确定性。目前俄罗斯已经建立起坚固的防线体系,却也难以轻易将战线再扩展到乌东四州之外;乌军短时间内无力攻坚,被迫转攻为守,但也不会轻易后撤。

在分析人士看来,就当前局势而言,俄乌冲突进入第三个年头,消耗战似乎还将延续,以谈判方式结束冲突的前景渺茫。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上海俄罗斯中亚学会常务理事张耀认为,俄乌冲突的变局与可能的谈判或许会出现在今年底和明年初。但经过俄乌冲突,俄罗斯与西方对未来乌克兰的地位、俄罗斯在国际秩序中的作用、欧洲的安全秩序乃至新国际秩序的重新定位注定会存在很大分歧。也许我们会看到某种谈判与冲突交替发生的现象。

猜你喜欢
战法乌军战场
乌军反攻要从马里乌波尔开始?
美报告:乌军持续作战能力正在下降
战场上的神来之笔
雪域高原,行军千里练战法
C-130:战场多面手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乌总统渲染“八万俄军压境”
也门,西方反恐的第三战场
臧纡青和他的“伏勇散战法”
略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法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