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融合方兴未艾

2024-03-05 03:41张晓利
中国医院院长 2024年1期
关键词:体医医学科处方

文|张晓利

回答时代健康之问的体医融合,政策土壤已培育,但真正探索出可持续的模式,还有待更多“营养”的支持。

“体医融合”是近几年火起来的热词,背后一系列推力的主体目标是“运动促进健康”,而真实的抓手是“运动处方”的落实,要由医务界来承接。

一方面,以“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逐渐成为全社会共识,以科学运动的方式防治疾病,促使体育健身成为抵御疾病的一道防护措施,为体医融合发展提供了土壤。另一方面,政策也在不断加码,为体医融合创造积极的舆论和支持。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国家“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把“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深化体卫融合”放在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突出位置。随后,“健康融万策,运动入百科”“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成为2016年以来,尤其是“十四五”规划中的重要导向。

体医融合的重要号召,十分契合当下的时代环境,某种程度上回答了时代健康之问。然而,目前体医融合仍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困境,理念及顶层设计缺失、融合机制缺位、政策法规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人才缺乏等制约着体医融合不断深入。冷与热之间,体医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体医融合的时代内涵

“其实,体医融合在我国一直都在进行,刚开始更多体现在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方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王健全回顾称,运动医学就是体育和医学交叉产生的新学科,北医三院最早成立运动医学科,至今在此领域深耕65年。起初,与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合作,服务竞技体育队,为专业运动员进行运动损伤的治疗、康复训练、赛事期间的医疗保障等。改革开放后,大众对体育的热情提高,1988年北医三院运动医院科便开始服务大众运动问题;同时,医院各科室也在指导慢性病的运动康复。同时,现在社会上遍地开花的广场舞、舞蹈等,也证明了大众越来越认可运动对促进健康的价值。渐渐的,形成了以“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的氛围。

本刊梳理相关政策发现,体医融合不仅是大健康政策下创新模式的体现,更肩负着促进全民健康行为、提升体质水平、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减少医疗负担、提高老年人群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使命。

在王健全看来,体育与医疗是互相服务、互相依赖的关系。目前,国家倡导体医融合,更多是怎样用现代化、规范化的手段进行科学运动、有效运动。像通过个人的健康信息、医学检查、运动风险筛查、体质测试结果,制定运动频率、强度、方式、时间、运动总量及进度,最终形成目的明确、系统化、个性化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的运动指导方案。

链接1

体医融合政策支撑

2016 年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审议通过,首次提及“体医融合”理念,并指出“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

2019 年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继而提出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并将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作为首要任务。

2020 年

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时指出,要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

2021 年

《“十四五”规划及2035远景目标》更是把“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深化体卫融合”放在了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突出位置。

2022 年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深化体卫融合,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倡导“运动是良医”理念。通过体卫融合,提升人民群众主动健康意识,推动健康关口前移,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构建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

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张毓辉认为,体医融合是健康中国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路径。他解读称,在背景上,体医融合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应对多重疾病负担挑战的需要;在目标上,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是健康中国建设核心目标;在任务上,全民健身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体育和医疗是推动健康中国的共同动力;在路径上,共享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实施路径,要求率先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

另外,业内人士也在思考一些概念,如体医融合与健康管理的异同、体医融合这一称谓的内涵。

不少专家认为,体医融合强调通过体育运动,辅助预防、治疗疾病;健康管理则是希望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运动和营养管理,让大家少生病、晚生病、不生大病。两者理念相辅相成,但存在执行人、程度和路径的不同。健康管理,多是体检中心来做,根据体检情况给出运动、生活习惯、营养等改善建议,路径较多,而运动仅是管理中的手段之一。而体医融合更多强调怎么科学运动,落地“运动是良医”,用运动处方作为抓手,结合其他医疗方法进行慢病的防与治。

在叫法上,目前有体医融合、体卫融合、医体融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陈世益解释称,体卫融合是体医融合的延展,强调不只是停留在医疗一方面,预防、康复等也需加入其中。而体医融合、医体融合则有以何者为主导的明示,医疗口喜欢称医体融合,医疗在前;体育口喜欢体医融合,体育在前,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从规划进入实质发展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运动促进健康的“体医融合”已经从规划阶段进入实质发展阶段,不少地方付诸实践。

作为国内运动促进健康和运动处方的倡导者和领导者,复旦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陈世益教授首先在政府建言献策方面开展调研撰写提案,提出“健康融万策,运动入百科,发展运动医学保障健康中国”的运动健康口号。

2023年12月,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市体育局的指导下,“上海市医体融合运动促进健康创新中心”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浦东院区挂牌成立。该中心利用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的学科优势和特长,调动社会多方力量积极参与,围绕“运动促进健康”主题,建立贯穿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管理及科普教育体系,为不同年龄段人群提供相应的运动与健康科学指导,全面普及运动健康知识,提升市民主动健康意识,提高全市人民健康素养。

据了解,该中心有占地400平方米的运动医学康复中心,还有中国国内第一间具有体医融合文化色彩的运动医学与康复博物馆。“运动康复跟残疾人康复是不一样的,运动康复的患者更多是半月板、软骨、韧带、跟腱等损伤,是暂时的可修复的,更适合‘功能之上、早期康复、重返运动’12个字的治疗宗旨。”

陈世益分享称,目前,上海在医体融合方面的探索也刚刚开始。其一,打造运动促进健康“1+1”模式试点,1个能开具运动处方医师+1个运动健康康复师。上海在全市219家“智慧健康驿站”联合打造“1+1”模式,并向社区基层普及如何科学运动,如何通过运动来进行慢性病管理。其二,吸纳医疗和体育两方面的专家力量,成立了编写专家组,由陈世益担任主编,共同编写“实用临床运动处方”方面的内容,目前已经完成编写工作;其三,开设运动处方精训班进行运动处方和运动健康培训,开展运动处方专业人才培训与认证,培训结束考核通过,颁发相应证书。同时,在华山医院建设高水平运动处方示范平台。

1 日照市体育医院有着4700平方米的运动干预区和丰富的运动设备。

2 嘉兴市第二医院组织开展社区运动康复指导师培训班。

3 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正在进行团体运动训练课。

4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为F1赛车提供医疗保障。

“上海市体医融合创建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2022年成功获主管部门获批立项,然而最终由于财政原因,运动促进健康项目经费一直未达,项目推进受阻。”陈世益坦言。

运动医学出身,现为嘉兴市第二医院院长的陈刚,很早就察觉到体医融合的潜力,最初基于打造医院特色,有运动损伤到嘉兴市二院就诊的目的发展壮大运动医学科,后来研读、理解健康中国2030规划后,开始思考如何落地体医融合。2018年嘉兴市两会上,陈刚便做了《加强体医融合试点工作》的发言。

5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设备齐全的运动医学康复中心。

6 上海市医体融合运动促进健康创新中心揭牌仪式。

7 王健全主任正在为北京冬奥会运动员进行医疗保障。

8 陈世益教授担任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队医疗官。

随后,嘉兴市第二医院与当地体育局联动,提出了“引导运动、科学运动、有效运动”的12字方针,打造了“社区运动家”标致性工程、打造了“体育共富”嘉兴示范、打造了嘉兴市“运动家”数字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了“测、评、导、练”全过程管理,实现了科学检测、健康干预和动态检测。其中,以嘉兴市第二医院为一级站点,负责专业的体测、评估开具运动处方,社区运动家体卫融合站作为二级站点,负责锻炼指导和运动数据记录。

体育赛事密集的日照市从中小学生脊柱健康管理入手,实现了医教体三融合。其中,当地政府牵头、财政部门设立专项资金。医院负责筛查全市中小学生,医校融合在学校共建了“青少年健康科普小屋”,为学生、教师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在社区卫生服务站联合开展脊柱健康训练营,进行脊柱健康知识科普。筛查后,实行分类管理。“筛查作为公共卫生项目免费进行,筛查后约1%的脊柱侧弯人群进入医疗机构进行干预矫正,干预矫正是其中唯一的收费部分。”参与医教体三融合的医疗机构之一——日照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叶红晖如是称。国家体育总局给予专家指导、参与举办日照市青少年脊柱健康管理培训班。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脊柱健康操、眼保健操等融入课间操中。体育教师、校医积极配合相关工作。

与此同时,日照市在健康管理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体育医院,以运动处方为引领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体系,变“被动健康管理”为“主动健康干预”。日照市体育医院创新性地组建了由医护、营养师、健康管理师、运动顾问等专业人士组成的复合型健康管理团队。医院有4700平方米运动干预区,采用会员制服务,在内部实现科学运动和有效运动的循环。

1 患者正在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心脏康复中心做运动康复。

2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心脏康复中心患者运动康复的一幕。

十分具有环境优势的海南省,则推出以数字疗法为核心,回归家庭场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张毓辉介绍称,数字疗法是由软件程序驱动,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干预方案,用于治疗、管理、管理或预防疾病。“在家庭场景康复治疗中,70%的患者可在指导下自行训练;20%的患者需要医疗人员配合线下服务;10%需要家庭场景加上手术治疗。”张毓辉称,数字疗法具有可复制、可积累、更低成本以及更便捷的触达等特点。

除此之外,运动促进健康理念在医疗机构各学科,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环节中,也有相应的探索。

如,在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的倡导下,不少医疗机构的心脏康复中心开启了体医融合的推进之路。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心脏康复中心便是其中之一。“脏器康复,是体医融合的先锋与必然。”该中心主任王东伟认为,怎样提升内脏功能,至关重要。内脏病变及功能变化,无论心肝肾,抑或肺胃肠,最终在机体方面表现为整体功能急性下降或慢性衰弱,传统康复多为外周神经肌肉骨骼及认知等局部或部分躯体功能障碍,所以,如果把外在的传统康复称为阳,那么内脏的康复则为阴。脏器康复的核心在于调控整体风险的前提下,针对躯体整体功能下降所导致的衰弱综合征,进行相关身心训练,则体育运动的多样性、趣味性、全面性将显现极大优势。他提出,医向体进阶,体向医学习。

同样,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心脏康复中心也在积极推进体医融合。该中心主任宁小方称,药物、运动、营养、心理和戒烟是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在他们中心,大部分患者都有运动处方指导。目前,中心有塌车、跑步机等运动设备,每天有20多个患者前来康复。“在此过程中发现,体医融合有制约,一是服务人群来源,健康人群参与度小,多是医院住院患者;二是患者依从性难以把控。需要增加宣传,提高对运动价值的认识,同时尽可能地辐射辖区内的患者。”宁小方坦言。

内分泌科也是落地体医融合的极佳科室。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郭晓蕙主任介绍,除了医院指导糖尿病患者运动,实现体医融合外,北京糖尿病协会还开展糖尿病相关的专业人员培训,开展继续教育活动;并联动其他组织,共同举办患者教育、策划运动方案、组织各种户外体育活动。另外,也有企业、健身房参与至体医融合项目中。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可以看到,体医融合在方法上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结合方式,但多位专家反映,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应用性成果依然较少,体医融合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价值和效用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任务大于机遇

虽然体医融合已经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但依旧存在不少挑战。张毓辉在体医融合促进健康管理新模式——2023体医融合健康产业论坛上分析称,谁来干、谁出钱、谁服务、服务谁四方面有待明确。

谁来干?医疗口牵头推动,体育口牵头推动,还是两部分联合推动,目前不太明确,“对于创新的东西没有主要牵头人,推动起来很难,尤其是体育与医疗这种有跨度的融合十分有难度。”张毓辉表示,像卫生口怎么纳入体育的内容,以什么为标准,谁来做,能不能报销,有没有法律法规、一旦出现风险有没有保障,都需要明确。

谁出钱?体医融合算不算政府出资的公共卫生项目,像心脏手术后运动康复算不算公共卫生,财政是否负责,医保能否将新项目纳入支付范畴;若百姓自费,能承担的人群有多大。目前,医保局对医疗服务项目采用省里研究、国家备案的形式审核,相当于收回国家管理。

谁服务?医疗和体育不在一个体系,各角色如何分工;场所上,在哪里服务,均在探索中。

服务谁?服务对象的情况、多寡直接影响前期布局和后续发展。需要明确体医融合的人群是哪类人。他认为,对健康重视程度高、有消费能力者,以及慢性病患者是重点人群。而不同的服务对象需要不同的服务模式。

陈刚则从实践出发分析称,目前探索大多停留在理念和理论阶段,操作层面的行动十分缓慢,主要是因为缺乏跨部门的统筹协调、医疗与体育工作呈现“二头热不到一起”。表现为,有的地方是体育口很热,但医疗口不配合;有的是做运动医学科的主任很热心,但体育口没兴趣,体育口和卫生口缺少跨部门的协作沟通。“大家都非常有热情,而且有好的协同,才能做起来。其间,当地政府层面的支持十分重要。”他从嘉兴市的实践得出。

与此同时,体育和卫生部门尚存数据壁垒,像体育系统的国民体质监测与医疗卫生系统的健康体检长期以来处于独立运行状态,没有实现共享,且难以实现共享,导致很难有效发挥二者在主动防御公共健康风险中的协同作用。

另一大困难是,专业人才队伍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以运动技术的传授为目的,缺乏必要的医学专业知识,临床医生不具备运动干预的知识和技能,也缺乏运动干预的临床训练。同时,体育锻炼者越来越多,运动损伤者越来越多,但运动医学医生有限,导致政策落地受限。“如果基础的本科阶段没有进行,到研究生、博士生阶段进行又是小众。”陈刚诉说着他的担忧。

极为关键的一点是,医疗机构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放眼望去,轰轰烈烈开展体医融合的医院较少。”陈刚反映,一是医疗机构有太多任务要完成,像绩效国考、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布局等,精力有限,以运动促进健康的体医融合项目,往往处于边缘位置。再加上,没有考核、没有收费标准,大家的积极性又降了一大截。

叶红晖从医院运营角度分析称,免费确实不可持续,但也不会“没有回报,就不付出”,她认为,在体医融合过程中,医疗机构锻炼了一支队伍,推动了学科发展,也会带来科研上的突破。

同时,目前不少医院学科主任十分看好体医融合,但站在科室层面,很难调动相关资源,赋能体医融合。

体医融合对医院而言,更多是积极配合国家的战略,任务大于机遇。

——王健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

在运动促进健康上,医疗口从就疾病诊疗角度看待运动,更重视疾病的诊治,而体育口更重视运动的进行,存在“体不懂医,医不懂体”现象。

——厉彦虎国家体育总局运医所运动健康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正如王健全概括的那样,医疗机构的主要任务便是服务国家的卫生健康事业,落地国家政策。体医融合对医院而言,更多是积极配合国家的战略,任务大于机遇。

国家体育总局运医所运动健康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厉彦虎指出,在运动促进健康上,医疗与体育口因站的角度不同,考虑问题不同而存在隔阂,医疗口从疾病诊疗角度看待运动,更重视疾病的诊治,而体育口更重视运动的进行,存在“体不懂医,医不懂体”的现象;在运营上,体育口没有经营压力,更多强调提升影响力,而医疗机构需要考虑产出,需要收费标准,需要激励机制。

厉彦虎强调,体医融合的关键就是“运动处方”。简单来说,发挥体育在运动康复、健康促进、慢性病防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针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科学评估,在运动模式、运动组合、运动量、运动时长、运动强度、运动频率、运动风险评估、运动效果反馈等方面进行科学监督管理。

尽管挑战重重,但在体医融合的号召下,行业依然催生出一些新的业态。

运动医学科的契机

体医融合的不断推进,给运动医学科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一是运动损伤、老年退化伤等需求,为运动医学发展提供了很好的需求机遇;体医融合为运动医学科的人士提供了很好的抓手。在最新的复旦专科排行榜上,运动医学科作为新增补学科,也有了自己的排行,便是佐证。

我国运动医学领头人陈世益教授认为,运动医学科与体医融合有一个相互成就的关系。体医融合的号召,为运动医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土壤,同样反过来,运动医学科也是推动体医融合的主力之一。

“面对慢性病、亚健康、老龄化等挑战,运动医学能在早期介入患者的治疗过程,甚至预防疾病的发生,实现从治已病向治未病的转变。”陈世益介绍称,早期的运动医学主要聚焦对运动员等专业运动者的伤病治疗,随着全民健身运动和运动促进健康的发展,逐步涵盖了运动创伤、运动康复、运动促进健康、慢性病防治与运动处方、运动营养、运动生理生化、运动心理等多个领域。

在学科建设上,陈世益也有深刻的思考。他认为,医疗机构设置运动医学是必由之路。因为“运动促进健康”模式有需求,就算运动医学科医生不做,也会有康复科、健康管理中心、心内科、内分泌科做。与其分散探索,不如运动医学科来做,虽然现在还有困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

同时,运动医学科与传统以器官进行分科的学科不同,是一个真正多学科融合的学科。运动医学科应建立多学科的临床平台,“是未来趋势”,这样医院其他学科在手术、开药之外,可以借助运动医学科的平台开具运动处方。他还指出,与传统康复患者群体不同,运动医学中的康复多为运动损伤,康复一段时间后便能恢复正常。他在学界最早倡导“运动医学功能之上、早期康复、重返运动”治疗理念(详情见链接2),并付诸实践,大力推广。

目前,运动医学已成为一门独立、快速发展、跨学科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当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运动医学科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很大一部分运动医学科,还停留在骨科亚专科的阶段,仍以手术为主治疗运动相关的创伤,没有真正参与到竞技体育和运动助力群众健康的服务中,目前也没有规范化的纲领指导,因而与科名的匹配度一般。“不过,大家也逐渐意识到向社会提供运动指导服务的重要性。运动医学科才刚刚开始,未来会有更多医院设置这一科室。”陈世益称。

面对慢性病、亚健康、老龄化等挑战,运动医学能在早期介入患者的治疗过程,甚至预防疾病的发生,实现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

——陈世益复旦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

信息系统无法共享,是阻碍医疗口与体育口沟通、融合的关键之一。

——陈刚嘉兴市第二医院院长

位于日照中央活力区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内的日照市体育医院。

体育医院兴起

在体育与卫生健康深度融合过程中,还引发了一波医院挂牌体育医院风潮。

如2022年,南京市中医院正式挂牌南京市体育医院,是全国首家以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为依托的体育医院正式挂牌;2021年,日照市体育医院在日照市中加国际健康管理中心基础上挂牌,是山东省首家市级体育医院;2023年,焦作市中医院挂牌焦作市体育医院;2023年12月底,深圳市体育医院(筹)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正式挂牌筹建……搜索相关词条便会发现,医院成立挂牌体育医院的相关报道不断见诸报端。

这些医院有一个共同特点,由体育局与医院共同推进,被视为体育与卫生健康融合发展的重要实践。

据了解,深圳市体育医院(筹)由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深圳市卫生健康委,依托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新华医院建设。双方聚焦满足运动损伤预防和治疗以及全人群运动健康服务需求,期待充分发挥体育与卫健的优势,通过强强联合,将深圳市体育医院(筹)打造成集运动康复、运动损伤预防、运动创伤治疗、运动促进健康宣传、治未病、体质检测及提升、运动创新研究及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完整的国际一流体育医院。

据日照市体育医院、日照市中加国际健康管理中心执行副主任秦志超分析,目前,体育医院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在原有综合医院、康复性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基础上挂牌,属于卫健领域;另一类则是在各体育研究所的基础上挂牌体育医院,此类医院归属于体育局序列。

与综合医院、中医医院等医疗机构有相应的建设标准、管理规范不同,体育医院没有明确的建设标准、管理规范,如满足哪些条件,具备哪些科室,能提供哪些服务才能挂牌体育医院,没有指导性意见,还需要针对国内体育医院的使命、建设模式、经验进行深入研讨。同时,体育医院到底姓体还是姓医没有共识。

链接2

运动医学“功能之上、早期康复、重返运动”治疗理念,带来四大转变

医疗模式有三大改变:诊疗模式创新、诊疗行为规范、诊疗决策科学。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将运动创伤与运动康复紧密结合为一体,在运动创伤治疗的同时,有康复师同步介入,诊疗效率提高,也解决了很多运动医学科单打一手术治疗的模式,聚焦功能和重返运动。

医疗技术创新及产品革新: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不再局限于组织再生,带来了更丰富的创新产品革命,如更多人工材料应用于临床。

手术与康复理念革命性转变:AI、大数据、物联移动、可穿戴设备等科技技术能快速应用到康复领域。

给器械国产化留出了空间。

链接3

国际上的他山之石

在国际上,体医融合已有不少先行的探索。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都有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实践。其中,进入发展国家较早的美国,更早应对生活习惯引发疾病,也相对调整策略较早,在这一领域的发展较为突出。

美国一是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体育和医疗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同时,加大对体育健身与医疗融合项目的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融合事业,形成多元化的治理格局,可以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企业参与体育健身与医疗融合项目。三是加强科技对体育融合的支撑。鼓励科技创新,推动体育融合朝着更高水平发展。例如,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提高体育健身与医疗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可见,体医融合需要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即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主体通过协同合作,共同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一种模式。在体育融合领域,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涉及政府部门、体育组织、医疗机构、保险机构等主体。另外,体医融合项目的支付比较灵活,部分由保险公司支付,部分由自己付费。

作为探索者,参照现行的模式和科室,秦志超认为,体育医院科室至少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运动处方门诊,承接健康人群、慢性病人群的门诊服务,收集相关数据;第二大部分是针对已经出现运动问题的运动损伤人群,运动医学科、康复科等科室,承接运动损伤人群的治疗需求。当然,成熟之后自然进行细化。他认为,目前医院有现成的科室和流程,但不完全适用于以运动为主的体育医院。

南京市体育医院便是以原有的健康管理中心为载体,设置了“运动促进健康中心、运动康复中心、运动医学科”三中心,为各类人群提供国民体质监测、体适能检测、体质健康检查、中医健康干预、运动干预等五大类服务。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整合运动医学领域专家定期门诊等形式,逐步打造汇聚“测试、评估、指导和教学训练”多种服务的运动健康管理闭环。

在体医融合号召下,体育医院还可能进一步增多?秦志超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认为这是一个大趋势。他分析称,对处于夹心层的地市级医院而言,践行体医融合的体育医院,是寻求业务突破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推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地市级医院日子不是很好过的当下。同时,市场巨大。比如,随着体育成绩被纳入高考,家长学校对青少年健康的重视,便会提高像视力矫正、脊柱测评、足部健康、体能提升等需求。有需求,就需要有专业机构提供服务。

亟待多方同发力

“体医融合的突破口在运动处方。”陈世益呼吁,以运动处方为切入口,打通赌点,有望深入推进体医融合落地。但目前,架起体医融合桥梁的运动处方还没有尚方宝剑,没有合法性、没有收费标准,是亟待打通的“最后一公里”的堵点。

陈世益指出,虽然相关政策提出要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但目前《处方管理办法》中未涉及运动处方内容,意味着运动处方的合法性未明确。同时,运动处方未列入医疗收费,医师和医疗机构面临“师出无名”的尴尬,无法合理开具运动处方。“相对是否被列入医保而言,医师可以在医疗机构合理地开具运动处方更重要。”目前,全国的情况是北京市于2018年率先将运动处方纳入医保收费目录,此后几年,湖南、江苏、深圳、云南、浙江等先后将健康体适能与运动管理纳入医保收费目录。

陈世益呼吁,首先需要法律法规立项目、确定运动处方合法性;然后,将运动处方列入医疗收费项目,激励医师和医疗机构开具处方。要想更好推广,则需要将运动处方列入医院和医师的考核评估体系,“如此,不仅有利于推动运动处方的推广,还可以降低药占比,减少药物滥用,节省医保资金。”

同时,陈世益建议,建设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库,加快电子化运动处方建设。“运动处方库是体医融合的关键桥梁,需要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疾病的系统性运动处方库、经验处方,建立精准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库。”他排除万难组织出版了国内第一本面向医务人员的运动处方专著——“临床实用运动处方”2023年10月正式出版。

除了运动处方之外,体医融合还需要提升体育和医疗卫生系统在技术、资金、人才、信息、服务供给等方面的互动性。

技术上,陈刚认为,新时代的体医融合需要以技术创新突破现有发展局限。一方面,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丰富体医融合应用场景,拓展体医融合服务空间;另一方面,推动精准医学、功能医学、运动处方等融合发展,提升运动干预和康复方案精准化、个性化,提供更加丰富的健康服务。

资金上,目前多数地区并没有形成促进体医融合的公共卫生资金和资源投入机制。健康关口的前移了,但相应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却未发生转移。

王健全反映,目前体医融合过程在基金申请、支持层面上,国家更多支持体育口,支持体育研究、重视体育科学化。国家对医院的支持、对相关研究的支持均相对滞后。另外,因为很多项目没有收费条目,落地体医融合是基于对国家政策落地的热情和对大众健康的责任,还没有进入科学化、系统化阶段。

此外,目前我国的体医融合实践多是政府作为公共事业进行投入,社会参与程度较低。随着体医融合服务内容的丰富,参与主体不断增多,探索不同主体在体医融合中的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方式,是体医融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王健全建议,若国家无法投入,应鼓励基金会、慈善机构等社会力量,给予资助,否则无法持续发展。

人才上,人才短缺和人才壁垒一直是体医融合发展的重要制约。陈世益呼吁,建立多样灵活的体医融合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一方面,完善服务流程,明确医生、护士、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主体在诊疗、处方开具、处方实施中的角色分工,形成合理的体医人才协作模式。另一方面,加强政策支持,为体医领域关联度较高的预防医学、康复医学、运动人体科学等专业人才建立流通渠道,逐渐探索常态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信息上,陈刚反映,目前,体育系统与医疗系统的信息系统长期以来处于独立运行状态,且共享难度大。“信息系统无法共享,是阻碍着医疗口与体育口沟通、融合的关键之一。”他建议,建立国民大健康数据库,从更高层面实现数据的联动。

服务上,体医融合以全民健康为落脚点,提升公共体育与健康服务均等化水平。陈刚认为,一是需要鼓励各地结合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以体医融合的模式创新推进健康产业和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提升自身服务供给能力;二是积极探索乡村体育与健康服务新模式。陈世益建议先建立试点单位,落地健康融万策,运动入百科,然后将成熟模式泛化。

1 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运动家指导处方执行。

2 北医三院丰富的运动处方中的一张。

目前,体医融合的政策导向已经明确,但真正探索出可持续的模式,还有待更多“营养”的支持。“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是行业对体医融合的认识和希冀。

猜你喜欢
体医医学科处方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及护理管理研究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
人间处方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简介
共生理论对“体医结合”模式创建的启示
解决因病致贫 大小“处方”共用
在社区实施:“体医结合”促进健康研究
提高重症医学科床头抬高合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