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技术与病害防治措施研究

2024-03-07 10:52顾艳华
种子科技 2024年3期
关键词:锈病侵染可湿性

顾艳华

(东明县农业农村局,山东 菏泽 274500)

玉米在不同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玉米需求量稳步提升。为了确保玉米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必须从玉米栽培抓起。玉米栽培技术和病害防治措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玉米的质量、产量[1]。因此,必须选用科学的栽培技术和防治措施,从源头上保障玉米健康生长,防止病害对玉米生长造成的不良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玉米种植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1 玉米栽培技术

1.1 优选种子,科学整地

挑选饱满、大小均匀、表面有光泽、纯度高的包衣种子,如果购买的种子已经拌过种,建议进行二次拌种,可以有效预防病虫害。

在播种前,整地是非常关键的步骤。山东省土地面积较大,气候条件适宜,人工种植技术水平较高,因此土壤中养分量相对较高。深层翻耕土地,可以使土壤中的养分均匀分布,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透水性,避免出现烧苗现象和土壤盐碱化。此外,整地还能够降低土壤压实程度,帮助玉米根系健康生长,预防倒伏和早衰。

1.2 播种方法

播种时要注意播种深度以及播种密度。播种深度对玉米生长和发育有重要影响[2],一般播种不宜过深。山东省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0%~70%,阳光充足,故播种深度一般为3~5 cm。播种密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品种、土壤肥沃程度和种植方式等。因此,播种密度并非固定值,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1.3 浇水管理

山东省年平均降水量为550~950 mm,适宜玉米生长。玉米整个生育期对于水分和养分的需求非常大,充足的水分是玉米高产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浇水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在玉米播种期、苗期、大喇叭口期、开花灌浆期等时期及时浇水,若土壤过于干旱,会影响玉米生长。此外,应确保农田能够顺畅排水,避免积水对玉米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应定期检查土壤湿度和排水系统是否正常运作,并根据需要适当调整。

1.4 施肥管理

玉米种植应注重科学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化肥等,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玉米种植时,底肥施加要充足。一般在大喇叭期,即玉米10 片叶左右时施肥[3]。土壤肥力不同,施肥量也有所不同。中低等肥力的地块可以施用尿素450 kg/hm2、氯化钾75 kg/hm2;高等肥力的地块可施用尿素225 kg/hm2、氯化钾45 kg/hm2。

1.5 除草管理

山东省玉米种植中,除草管理通常采取多种措施,如机械除草、物理除草、化学除草等,以达到全面清除杂草的目的。化学除草,可以在玉米长出3~5 片叶时喷洒除草剂,此时期玉米耐药性好,抗性高,而且杂草比较小,容易防治。除草剂可以选择烟嘧磺隆、硝磺草酮以及复配莠去津,除草打药时间以10:00 之前或18:00 为宜。

1.6 病虫害防治

防治玉米病虫害主要侧重采取预防措施,并辅以控治手段,通过防治结合来应对。无论是病害还是虫害,都需要提前预防,及时防治,避免形成大范围为害。如果在病虫害发展蔓延时再防治,会面临较大困难且效果不佳,因此早期预防十分关键。对于常见害虫,可使用甲维盐、吡虫啉、阿维菌素等杀虫剂,也可以选择菊酯类杀虫剂。

2 玉米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玉米在山东省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居第2 位。除食用外,玉米还广泛用作养殖业的优质饲料以及轻工业和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在我国玉米生产中,病害可造成减产6%~10%。

据报告,全球范围内有80 多种玉米病害,而我国约有30 种。目前,广泛传播且常见的病害包括大斑病、锈病、弯孢霉叶斑病以及丝黑穗病等[4]。

2.1 玉米大斑病

2.1.1 为害症状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纹病、煤纹病、枯叶病等。山东省的夏季气候通常较为潮湿,受热带气旋影响,具有炎热多雨的特点。这种高温潮湿的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和传播[5]。该病害主要侵染玉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及苞片。通常病害是从下部的叶片开始侵染,然后逐步向上部扩散,严重时,病菌会遍布整株玉米。玉米大斑病通常在玉米的幼苗期就开始出现病斑,且病情发展迅速。特别是在播种密度较高、空气湿度大的情况下,病害会更加严重。田间发病初期,病斑呈浅棕色或灰绿色,逐渐扩大,中心呈菱形或长梭形,中心呈浅棕色或灰色,边缘呈深棕色。一般情况下,产生小斑点长5~10 cm。在潮湿的环境下,病斑会出现深棕色的霉层。侵染严重时,病斑还会产生联合纵裂,造成叶片死亡。

2.1.2 防治措施

选择和推广高产、优质和抗病的玉米新品种;在田间不堆放玉米秸秆,采取高温堆肥、深翻、冬季灌溉等措施,以消除初次感染源;采用轮作方式,避免连作,可降低病原菌在田间土壤中的积累;适时提早播种,培育健壮的幼苗,加强肥水管理,配合施用氮、磷肥,提高植物对病害的抵抗力;针对病原菌的传播途径,在大田范围内去除病原菌,及早摘除患病植株,减少病原菌的数量。

2.2 玉米锈病

2.2.1 为害症状

玉米锈病病菌主要侵染叶部,在为害程度较大的情况下,还可侵染果穗的苞叶及雄花。在连续降水或高湿度的情况下,非常有利于玉米锈病的滋生和传播。玉米植株感染锈病,先是中上叶受到侵染,在叶面上散生或聚生,呈浅黄色、椭圆状,后扩展为圆形至长圆形、呈黄褐色或棕红色,外皮向外翻转,并有铁锈状粉末(病原真菌的夏孢子)。在后期,病斑内会出现一圈黑色的球状物,当球状物破裂时,会显露出一种深棕色的粉状物质(病原真菌的冬孢子)。

玉米锈病通过孢子传播,主要经由风力将孢子带到附近的玉米植株上。这也意味着,当气候条件适宜,病害会迅速传播,尤其是在田间种植密度较大的情况下。当病菌侵染到田间叶片,叶片病变部位会产生夏孢子,并通过空气的流动进行二次传播扩散。部分因素有助于玉米锈病的流行,如早熟品种更容易受到感染,过多施用氮肥也会加重病情,高温、多湿、多雨和雾天气以及光照不足都会有利于玉米锈病的传播。

2.2.2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采用抗病品种,避免产生病虫害。根据玉米的需肥特点,施用不同种类的肥料,同时高度重视磷、钾肥的应用,防止单一或过早施氮肥,提高玉米的抗病性。此外,应提高栽培技术水平,及时清理酢浆草和病残植株,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病原体的传播来源。

2)药物防治。发病时进行药物干预。常见的玉米锈病防治剂有35%三唑酮可湿性粉1 500~2 000 倍液;30%固体石硫合剂150 倍液、50%硫磺粉300 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4 000~5 000 倍液等[6]。

2.3 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

2.3.1 为害症状

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是继玉米大小斑病后,在山东省玉米主产地区广泛发生的一种新型叶片病害。该病害以侵染叶片为主,在高温多雨的潮湿气候条件下发病最为严重,有时还会侵染叶鞘和苞片。发病初期会出现淡青色的小斑点,逐渐扩延为圆形淡青色的透明斑,斑的中心是干枯白色到黄棕色,斑点周围呈淡黄色的光晕,光晕大小为(0.5~4.0)mm×(0.5~2.0)mm。在湿度较高的情况下,病斑的正反两面都会出现灰色粉末,尤以背面为主。

2.3.2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在种植中要注意品种轮换。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的初侵染源为田间堆积的玉米秸秆及残体,保持田间整洁是预防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的重要措施。采取及时早播、合理密植、中矮秆作物套作等措施,可以为玉米营造良好的生长条件,同时防止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的发生与传播。

2)药物预防。代森锰锌、百菌清在抑治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原菌分生孢子萌芽方面有较强的功效,但是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差。因此,可将代森锰锌、百菌清作为保护剂在发病初期使用。多硫合剂、甲基硫菌灵和三唑酮对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是对于霉菌分生孢子却没有明显出芽抑制作用。因此,这三种药剂可以作为治疗剂,用于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为增加控制效果,防止病原菌对单种杀虫剂的抗性,可以交替或复配使用保护剂和治疗剂。在玉米抽穗期灌心时,推荐使用40%新星乳油1 000 倍液、6%乐必耕可湿性粉剂2 000 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 000 倍液[7]。

2.4 玉米丝黑穗病

2.4.1 为害症状

山东省的温带季风气候和多样的土壤类型为玉米生长提供了一定优势,但也伴随着病害的发生。玉米丝黑穗病在春玉米区是一种严重的病害,也称乌米、哑玉米。该病害对玉米雌、雄穗的为害最严重,多数在出穗后出现症状,但也有个别品种在苗期出现症状。一类是叶片4~5 层出现1~4 条黄白线;另一类是茎秆下部粗大,上部纤细,叶色呈暗绿色,叶片变硬,向上挺起,呈笋形;也有的是两种症状同时存在,或者是6、7 叶显症,见图1。雄穗患病,有些全株枯萎发黑;有些花器官畸形增加,叶片增加,变长;有些花序中受损害的雄花呈黑色。雌穗受感时间比雄穗受感时间长,下部隆起,顶端尖,全穗受感后呈深棕色粉末或散乱黑色丝状物;有的受感植株增生出绿色枝状物;有些花苞变窄,簇生畸形,黑粉极少,分蘖增多。

图1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由担子菌亚门的禾谷镰刀菌所引起的病害[8]。病原细菌依着于土壤层、排泄物或种子上,在第2年栽种前成为病菌的病原体。当玉米出芽时,过冬的厚垣胞子也逐渐出芽,并能在玉米白梢到4 叶期进入玉米植株以达到生长发育顶点。在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病菌侵入花蕾和穗部,在其体内产生大量黑色粉末,进而产生丝黑穗。在次年继续栽种玉米的情形下,发病状况更为严重。相比之下,沙壤地块和旱田且苗情优良的田块发病轻,反之发病比较严重。此病较为容易侵染的温度范围为15~35 ℃,在温度为20~30 ℃时最容易侵染。

2.4.2 防治措施

1)种子处理。在黑穗病严重地区,推广具有防病效果的种衣剂,主要成分为五唑醇、烯唑醇和三唑酮。其中,五唑醇不仅防治效果好、安全性高,还能促进植物生长,增加根系发育和分蘖,提高玉米产量[9]。另外,也可以通过湿拌种的方式防治该病害。可使用三唑酮乳油、拌种双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萎锈灵可湿性粉剂、敌克松可湿性粉剂和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等拌种,同样可以达到预防病害的效果。

2)农业防治。选用抗玉米丝黑粉病的优良品种,如农大108、农大313、吉单180、四单19。这些品种在黑粉病高发年份的致死率均在10%左右。应彻底消除初始感染源,保证农田环境洁净,及时拔除病害植株,并妥善处置病害植株。在施用含菌粪肥时,应保证充分腐熟。在重病田块,如果发现玉米病株一定要及时修枝并深埋,避免病原菌扩散[10]。

3 结束语

玉米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功效。影响玉米种植的因素很多,包括土壤、气侯、化肥、病虫害等,为保证玉米健康生长,种植人员应该结合省内各种植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选种、整地、播种、施肥、灌溉除草等玉米栽培技术,确保玉米种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掌握玉米种植中常见病害问题,了解其发病特征与规律,针对玉米的大斑病、锈病、弯孢霉菌叶斑病以及玉米丝黑穗病采取对应的防治措施,确保玉米健康生长,进一步推进山东省玉米产业绿色高效发展,减少玉米种植户的经济损失,保障玉米生产质量,提升本地农业环境质量。

猜你喜欢
锈病侵染可湿性
玉米黄锈病现状和青贮调制措施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报告
10%嘧草醚可湿性粉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试论天山东部云杉锈病及防治措施
芸薹根肿菌侵染过程及影响因子研究
甘蓝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生物学特性及侵染寄主的显微观察
谷子品种耐锈病性试验初报
10%苄嘧磺隆·异丙草胺可湿性粉剂对水稻抛秧田杂草的防除作用
小麦锈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