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养老设施需求识别与空间配置模式*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

2024-03-07 06:26刘奕杉刘丛红杨鸿玮
南方建筑 2024年2期
关键词:用房餐饮人群

刘奕杉,刘丛红,杨鸿玮,程 坦

引言

十九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老龄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实现健康老龄化[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2018)的颁布使社区养老设施成为居住区的标配[2]。《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中指出了城市空间、规模、产业统筹发展的要求[3]。因此,依托城市社区,在支持养老产业融入的基础上,精准提供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功能空间,真正实现原居安老,成为现阶段的社会重大需求。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社区养老设施功能配置、老年人服务设施需求等方面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在功能配置方面,既往研究重点关注功能配置灵活性不足、标准不完备等问题,聚焦于功能空间的定位和评价[4]、复合设计[5]、适配性设计[6]和类型构成[7,8],指明养老设施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味追求养老床位数量,忽略老年人实际养老需求,且大量设施存在供给与需求脱节的现象[9]。在老年人服务设施需求方面,聚焦甄别人群需求的研究逐渐增多。特别是需求等级划分的研究中,学者分别依据马斯洛理论[10]、ERG 理论[11]及魅力质量理论[12],探讨整体人群功能空间的需求层次。仅有少数学者针对不同人群特征探讨养老服务需求的差异性[13],指出在失能情况、年龄、居住状态等因素影响下,需求层次具差异性,但尚未涉及空间配置问题。综上,有必要从社区养老设施需求视角出发,探讨不同特征人群的差异化功能空间配置,更科学的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营造宜居的老龄化空间环境。

已有研究表明,使用者需求表现为不同层次,供给端属性与供给满意度呈现非线性相关[14],因此仅对需求程度进行衡量不足以精确识别使用者的需求[15]。本研究将魅力质量理论和Kano 需求层次模型应用于功能空间配置,立足于城市发展的共建共享和社区养老设施的全龄化使用,在天津市中心城区开展调研,进行量化的功能空间优先级排序,建立差异化空间配置模型,并基于此提出了有别于单一空间单元和复杂体量建筑的功能独立型空间配置模式。

1 理论基础及研究思路

1.1 魅力质量理论与Kano 分析模型

本研究基于狩野纪昭教授提出的魅力质量理论,该理论最初源于质量管理领域,后逐渐被建筑领域[16]、社会学领域[17]及行为科学领域[18]等广泛用于评价服务供给相关属性和顾客满意度。魅力质量理论认为供给端属性与供给满意度呈非线性关系,可用来判断不同等级的需求层次。

Kano 模型是基于魅力质量理论提出的通过“双向”提问的调研方式,将需求划为不同层次的理论模型。该模型从“想要”和“需要”出发,将需求划为5 类要素[19]5。其中,必备要素M(Must-be)属于基本需求,呈现出供给端属性和供给满意度的非线性关系,即提供该项不会提升满意度,但不提供会使满意度下降,体现必备性。一维要素O(One-dimensional)呈现线性关系,即提供该项会使满意度上升,不提供会下降,体现依赖性。魅力要素A(Attractive)为具有吸引性的要素,呈现非线性相关,即不提供该项不会降低满意度,但提供会使满意度上升,体现期待性。无关要素I(Indifference)为不会对满意度产生影响的需求项。反向要素R(Reverse)体现逆向性,属于不需要提供的需求项。问题要素Q(Questionable)为存疑项,即错误选项,应予以排除。综上,需求层次优先级排序为必备要素>一维要素>魅力要素>无关要素,“双向”问题判定方法见表1。

表1 Kano 需求层次评价表

在判定了不同需求层次后,有学者提出满意度系数(SI)和不满意度系数(DI)[19]18,分析相同需求层次中各需求项的差异,计算公式如下:

满意度数值越高表明在提供了该需求项的情况下,使用者满意度提升越多;不满意度数越小表明在不提供该需求项时,使用者的不满意度越高。之后有学者通过对比,提出利用平均满意度系数(以下简称ASC)替代SI和DI,进而衡量各需求项的整体需求程度[20],公式如下:

空间配置研究中,需要在划分需求层次的同时参考ASC,综合判定人群需求情况。

1.2 安德森行为模型

不同因素会对需求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现已有大量学者从建筑学层面[21]、社会学层面[22]及医学层面[23],运用线性回归分析[24]和相关性分析[25]等方法,对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展开讨论,得出有共性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失能情况、居住状态、子女情况、收入水平、患病情况、就医频率、医疗保险和文化程度等。其中,安德森模型用于研究影响人们选择医疗卫生服务的因素,在医疗卫生领域被广泛认可[24]。该模型将行为影响因素划分为倾向特征、使能资源和需求因素3 个维度,倾向性特征包括人口特征、社会结构、健康信念;使能资源包括个人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需求因素包括感知需求、评估需求[26]。

本研究尝试将安德森模型应用于养老设施功能空间配置,基于不同维度挖掘人群特征对空间需求的影响,提取倾向性特征,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使能资源,如居住状态、收入情况、职业类型、子女距离;需求要素,如身体情况,进行调研。

1.3 研究框架

从需求视角出发,通过初步调研确定社区养老设施功能空间需求项,并筛选需求项的影响因素,为后期问卷访谈提供数据支持。运用Kano 模型,从需求层次和需求程度两个方面确定各需求项的配置优先级。依据聚类分析提取典型人群,有针对性的建立空间配置模型。最后,提出功能独立型社区养老设施空间配置模式(图1)。

图1 研究思路

2 基于Kano 模型的社区养老设施调研

2.1 社区养老设施使用偏好初步调研

为精确判定社区养老设施功能空间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团队2020-2022 年期间先后在天津市内六区进行了两次调研访谈。疫情所限,初步调研发放线上调研问卷594 份,线下走访问卷50 份,有效答卷共465 份。考虑到即将步入老龄群体和已步入老龄群体的需求同样重要,调研未限定被测群体年龄分布情况,影响因素赋值及频数见表2。问卷使用五级量表对功能偏好进行调查,评分由高到低为社区餐饮(4.24)、医疗护理(4.21)、托养居住(3.90)、保健护理(3.71)、文化娱乐(3.69)、委托咨询(3.34)。此外,初步问卷还涉及设施使用意愿、配置情况等问题,为后期Kano 问卷需求项及需求影响因素的确定提供分析依据。

表2 社区养老设施使用偏好初步调研赋值情况

2.2 需求影响因素划分

根据初步使用偏好问卷中需求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表3),Kano 需求问卷筛选了Pearson 系数(判定线性相关因素)或Spearman 系数(判定有等级相关的因素)较高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教育程度(倾向特征),居住状态、收入情况(使能资源),身体情况(需求要素)。鉴于年龄和身体情况、教育程度和月总收入的高度相关(相关性为0.568、0.631),本文在安德森模型的基础上将需求影响因素重新划分为个体属性、家庭情况和经济文化3 个维度进行分组讨论。

表3 初步问卷需求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2.3 Kano 问卷需求项确定

依据初期使用偏好调研,将需求项筛选综合为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托养居住、社区餐饮4 类功能类型,每个功能类型下细分各类空间,共构建了20 个一级需求项,编码见表4。

表4 Kano 需求项编码

2.4 Kano 问题设计

研究运用Kano 模型,通过“双向”问题及数据分析处理获得结论。根据既有对Kano 模型提问及作答方式的研究[19]5-10,本文选取五级量表,问题设计和选项表达方式见图2。

图2 Kano 问卷问题设计

3 社区养老设施功能空间需求分析

Kano 问卷影响因素赋值情况与初步问卷保持一致,未限定年龄、身体情况、居住状态等因素。为了解人群真实感受,Kano 问卷采用线下走访和线上调查两种形式,收集到线上问卷170份,走访问卷53 份,有效问卷共210 份(表5)。

表5 Kano 问卷需求影响因素及赋值

按照Kano 评价表(表1)统计各需求项需求层次等级数量,每个需求项中投票数量最多的层次(M、O、A、I)作为该需求项的需求等级,判定结果如图3 所示。由图可看出,虽然文化娱乐功能(A1~A5)均为无关要素,但室外活动场一维要素投票仅次于无关要素;医疗保健功能(B1~B4)基本为一维要素;托养居住功能(C1~C7)均为无关要素;社区餐饮功能(D1~D4)中,社区食堂为一维要素,其他均为无关要素。从整体角度来看,调研群体对社区托养居住及文化娱乐功能没有明确需求,需要划分人群特征,进一步分析需求情况。

图3 社区养老设施功能空间需求层次划分和平均满意度数值

根据图4 中ASC 数值,二级需求项中需求程度最高的为医疗保健(B1~B4),其次为社区餐饮(D1~D4)和文化娱乐(A1~A5),最后为托养居住(C1~C7)。一级需求项中,ASC 大于等于0.5 的判定为需求程度高,数值由高到低分别为药房、医务诊疗室、中医诊疗室、社区食堂;ASC 在0.4~0.5 之间判定为有需求倾向,数值由高到低分别为室外活动场、保健护理室、外卖窗口和机构餐厅。

图4 基于影响因素的人群特征聚类分析

4 基于人群特征的功能空间需求分析

4.1 不同人群需求的聚类分析

从整体人群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出,除医疗保健外,被测群体对其他功能需求程度不高(ASC<0.5),且基本判定为无关要素。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类型人群的需求特性,本研究按需求层次进行聚类分析(图4)。根据需求判定等级(M、O、A)分析人群特征,结果显示,需要文化娱乐功能的多为年龄高、身体情况好、与子女同住、月总收入3000~5000、教育程度为高中的人群;需要托养居住功能的多为年龄高、身体状态偏差、多代居住、月总收入3000~8000、教育程度初中或高中人群;需要社区餐饮功能的多为年龄偏高、身体状况偏差、与子女同住、月收入3000~5000、教育程度为高中的人群。被测群体对医疗功能普遍具有期待性。

鉴于聚类分析结果,不同特征人群对社区养老设施的功能需求具有差异性,因此下文分别对个体属性、家庭情况和经济文化3 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4.2 基于个体属性的功能空间需求分析

按被测人群个体属性划分3 类(图5),低于60 岁且身体能力完好和轻度失能(个体属性人群1,方框点线);高于60 岁且身体能力完好和轻度失能(个体属性人群2,三角实线);高于60 岁且中度和重度失能(个体属性人群3,圆圈划线)。统计各类人群对一级需求项(A1~D4)的需求层次,判定为必备要素(M)的在图5 中标为橘色,判定为一维要素(O)的标为黄色,判定为魅力要素(A)的标为绿色,图6、图7 亦如此。

图5 基于个体属性的需求层次统计

图6 基于家庭情况的需求层次统计

图7 基于经济文化的需求层次统计

——文化娱乐功能中,个体属性人群2需求更加显著。该类人群需求优先级排序为室外活动场>文艺类用房>多功能用房>休闲类用房>运动类用房。

——医疗保健功能中,高于60 岁的个体属性人群2 和3 需求更为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对比两类人群的ASC,医疗保健功能的需求程度并不随身体状况的下降而持续升高。究其原因,身体状况较差人群普遍前往综合医院住院就诊,不依赖社区医疗服务。其中,个体属性人群2 的需求优先级排序为药房>医务诊疗室>中医诊疗室>保健护理室;个体属性人群3 的需求优先级排序为保健护理室>药房>医务诊疗室>中医诊疗室。

——托养居住功能中,全部功能空间被判定为无关要素(I)。个体属性人群1 和2 需求最低,但随年龄增大对公共起居厅和单人间的需求提升。个体属性人群3对托养居住功能需求增加,各需求项优先级排序为双人套间>单人间>午休用房>员工宿舍>公共起居厅>双人间>多人间。

——社区餐饮功能中,个体属性人群2 和3 需求更为显著,两类人群的需求优先级排序相同,为社区食堂>外卖窗口>机构餐厅>员工食堂。根据访谈,被测人群不喜员工食堂的原因为希望工作人员共同用餐。对比三类人群的ASC,社区餐饮功能需求程度有随年龄升高和身体情况下降而增加的趋势。

4.3 基于家庭情况的功能空间需求分析

根据相关性分析和既有研究,本文仅考虑居住状态对需求的影响,图6 中按照独居(家庭情况人群1,方框实线)、与配偶同住(家庭情况人群2,圆圈点线)、与子女同住(家庭情况人群3,三角点线)、多代居住(家庭情况人群4,星型划线)和入住养老机构(家庭情况人群5,菱形划线)分别进行分析。

——文化娱乐功能中,入住养老机构人群需求最为显著,所有功能被判定为一维要素(O),各需求项优先级排序为多功能用房>文艺类用房>休闲类用房>室外活动场>运动类用房。多代居住人群需求次之,除运动类用房外,其余功能空间均判定为必备要素(M),各需求项优先级排序为室外活动场>多功能用房>休闲类用房>文艺类用房>运动类用房。由于年龄偏高,该两类人群对运动类用房需求最低。

——医疗保健功能中,多代居住人群和入住养老机构人群需求最为显著,其中多代居住人群判定所有医疗功能为必备要素(M),入住养老机构人群判定药房、医务诊疗和中医诊疗为一维要素(O)。独居人群和与配偶同住人群需求次之,均判定药房和医务诊疗室为一维要素(O),其中独居人群判定保健护理室和中医诊疗室为魅力要素(A)。五类人群需求优先级排序均为药房>医务诊疗室>中医诊疗室>保健护理用房。

——托养居住功能中,入住养老机构人群需求最为显著,优先级排序为单人间>午休用房>公共起居厅>员工宿舍>双人间>双人套间>多人间。多代居住人群次之,优先级排序为双人套间>公共起居厅>单人间>午休用房>双人间>多人间>员工宿舍。值得注意的是,独居人群仅判定公共起居室为一维要素(O),揭示其渴望参与小范围的公共活动。

——社区餐饮功能中,入住养老机构人群需求最为显著,判定所有功能为一维要素(O),需求优先级排序为社区食堂>机构餐厅>外卖窗口>员工食堂。多代居住人群和独居人群次之,需求优先级排序相同为社区食堂>外卖窗口>机构餐厅>员工食堂。值得关注的是,入住养老机构人群对社区餐饮需求显著,究其原因一是追求多样化的餐饮选择,二是希望回归居家养老模式,解决用餐难题。

4.4 基于经济文化的功能空间需求分析

图7 将被测人群划分为4 类,经济文化人群1(方框实线)为月总收入低于3000 元,教育程度为初中、高中或中专的人群;经济文化人群2(圆圈点线)为月总收入3000~8000 元,教育程度初中、高中或中专的人群;经济文化人群3(三角点线)为月总收入3000~8000 元,教育程度本科、大专及以上人群;经济文化人群4(星型划线)为收入高于8000 元,教育程度本科、大专及以上人群。

——文化娱乐功能中,经济文化人群1需求最为强烈,优先级排序为室外活动场>休闲类用房>多功能用房>文艺类用房>运动类用房。对比ASC 可看出,所有人群普遍需要室外活动场。

——医疗保健功能中,所有人群均呈现显著需求(ASC>0.4),综合优先级排序为药房>医务诊疗室>中医诊疗室>保健护理用房。对比其他类人群,经济文化人群4 保健护理用房的需求有所上升,该用房的需求程度有随月总收入增长而升高的趋势。

——托养居住功能中,经济文化人群1 需求最高,功能空间优先级排序为午休用房>单人间>双人间>公共起居厅>双人套间>员工宿舍>多人间。经济文化人群4 需求次之,功能空间优先级排序为公共起居厅>单人间>午休用房>员工宿舍>双人套间>双人间>多人间。对比可见,随着月总收入的升高,对托养居住的需求程度有所降低,但对单人间、公共起居厅的需求程度保持稳定,反映出高收入人群对空间配置水平要求高。

——社区餐饮功能中,经济文化人群1 需求最高,功能空间优先级排序为社区食堂>机构餐厅>员工食堂>外卖窗口,该类人群不喜外卖功能很可能受限于经济条件。对比ASC,被测群体对社区餐饮功能的需求有随月总收入升高而降低的倾向。

5 功能独立型社区养老设施空间配置模式

由于不同特征人群需求具有显著差异,本文试图提出功能独立型社区养老设施配置模式。按照功能划分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托养居住和社区餐饮4 类模块,模块之间功能彼此独立,提倡与城市社区资源共享,并构建各模块空间配置模型。

5.1 整体人群空间配置模型

基于整体人群需求分析,将一级需求项按等级划分为优先配置项、建议配置项和可选配置项。优先配置项为需求层次被判定为一维要素的功能空间,建议配置项是被判定为无关要素但ASC 在0.4~0.5 之间的功能空间,可选配置项是指可根据实际情况配置的功能空间,ASC 约为0.3(图8)。基于整体人群ASC,应首先配置医疗保健和社区餐饮。

图8 社区养老功能空间配置及需求程度统计

根据需求层次判定,文化娱乐模块建议配置室外活动场。访谈过程中了解到部分人群判定多功能用房为无关要素的主要原因是对其用途不够了解,同时考虑到人群对娱乐功能需求的多样性,因此建议配置多功能用房。可首先配置阅览室和棋牌室,也可按实际偏好筛选具体功能。参考《城市社区服务站建设标准》(建标167-2014)和《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标准设计样图》(14J819),提出社区文化娱乐模块配置如图9-a。空间组织应注重动静分区,建议配置部分开敞式复合型空间,与独立式小空间相比,便于弹性设计,同时营造良好的娱乐氛围。

图9 社区养老设施空间配置模型

医疗保健模块应优先配置药房、医务诊疗室、中医诊疗室,建议配置保健护理室。参考《养老机构护理站基本标准(试行)》和《养老机构医务室基本标准(试行)》,结合《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建标163-2013),提出医疗保健模块空间配置模型如图9-b。考虑到身体条件的特殊性,模块应设置候诊区,候诊区可同时承担排队取药、候诊、休息等功能。

托养居住模块均为可选配置项,可首先配置单人间、公共起居厅和员工宿舍。虽然员工宿舍ASC 偏低,但考虑到养老设施的运营及使用,且需求层次中没有反向要素,故将其列为可选配置项。根据《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JGJ450-2018)和《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43-2010),提出托养居住模块空间配置模型如图9-c。

社区餐饮模块应优先配置社区食堂,建议提供配送餐和堂食服务,并根据情况确定餐厨比。参考《饮食建筑设计标准》(JGJ64-2017)和《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JGJ450-2018),提出空间配置模型如图9-d。堂食区可考虑复合咖啡吧、面包房等特色餐饮,吸引社区人流,促进全龄化参与。应设置进货通道及员工出入口,并合理安排流线。

5.2 典型人群空间配置模型

根据第4 部分不同维度的高需求人群分析,计算需求层次占比如图10 所示。图中条目越长代表需求程度越高,不同颜色代表需求层次,优先级排序为橘色>黄色>绿色,灰色代表不需要。可以看出,入住养老机构、多代人同住的群体有较为明显的设施使用意愿和功能诉求,独居以及大于60 岁的老年人群体次之。按需求情况提取多维度人群特征,得出两类典型群体,第一类为年龄大于60 岁,独居且身体情况较好;第二类为年龄大于60 岁,入住养老机构,身体情况较差。两类典型人群空间配置需求程度及层次占比见图11,空间配置模型见图12~13。

图10 基于人群特征的功能空间配置及需求层次占比

图11 典型人群空间配置需求程度及层次占比

与整体人群(图9)相比,两类典型人群需求显著提升,且典型人群Ⅰ对社区养老设施的总体需求明显低于典型人群Ⅱ。图11 中可看出,典型人群Ⅰ对药房有显著需求,且追求较高水平的生活环境,表现为需要单人间和公共起居厅。典型人群Ⅱ对外卖窗口需求程度最高,其次为社区食堂、药房、双人套间和机构餐厅。该类人群大部分属于较低收入群体,他们对餐饮服务需求程度最高,希望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但也有搭伴居住的意愿。

5.3 功能空间配置需求总结

基于整体人群视角,二级需求项ASC 由高到低排序为医疗保健(0.53)、社区餐饮(0.42)、文化娱乐(0.37)和托养居住(0.29)。

典型人群Ⅰ,即年龄大于60 岁,独居且身体情况较好人群的ASC 由高到低为医疗保健(0.70)、社区餐饮(0.42)、文化娱乐(0.34)和托养居住(0.31),优先级与整体人群一致;典型人群Ⅱ,即入住养老机构,身体情况较差人群的ASC 由高到低为社区餐饮(0.77)、医疗保健(0.63)、托养居住(0.61)、文化娱乐(0.37)。

随着身体情况下降,社区餐饮功能需求程度显著上升,其次为托养居住功能。此外,文艺类和休闲类用房需求偏好不明显,在配置时应根据人口特征、地域文化、项目定位等具体因素综合考量。

结语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不同特征人群的需求具有差异性[13],设计者对需求信息的忽略和不了解会使目前社区养老设施存在的功能杂乱、供需错配及运营不畅等问题愈发严重。然而,人口组成及结构是复杂且有差异的,这就使每个社区的需求很难被精准识别,进一步导致在功能空间配置时缺乏配置依据。

本研究提出的社区养老设施功能空间配置方法,创新性的将安德森模型和Kano 需求模型联合使用,首先根据安德森模型划分多维度人群特征,然后利用Kano 模型,以需求层次和需求程度为依据,从不同维度提取特征人群。通过该方法,除了可以得到整体人群的需求情况外,还可识别具有高需求的典型人群,判定不同人群的空间需求及配置等级。该方法能够揭示社区中高需求群体的不同特征属性和使用意愿差异,从而帮助设计者进一步明确设施功能、服务对象及管理策略等问题,获得更合理且多样化的养老空间,为按需配置提供方法依据。

将该方法用于天津市中心城区养老设施功能空间配置,研究进一步证明了需求的差异性。年龄高、身体状态好的老年人需要文化娱乐功能,年龄高、身体状态差的老年人对社区餐饮模块需求更为显著,低收入人群更需要单人间、保健护理用房和社区食堂。明确需求差异,能够进行更精细化的设计并引发深入思考,比如,服务于高龄人群的空间应合理布置休息席位、使用智能设备,营造适老环境;服务于身体状态差的人群,外卖窗口作为需要配置的空间应与社区餐饮设施复合设计,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低收入群体需要的空间应降低使用成本,确保有效运营等。

虽然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每个社区,但本文提出的探索社区养老设施空间配置的方法可以为设计者提供参考。未来一方面可在本研究基础上增加样本数量,针对特征人群探讨需求情况;另一方面,可通过对比研究城市供给侧现状,深入研究配置问题,为中国特色养老道路提供参考。

图、表来源

图1~13:作者绘制;

表1:参考文献[19];

表2~5: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用房餐饮人群
在逃犯
可怕的餐饮外卖
制止餐饮浪费,从你我做起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剧场扩声技术用房建筑技术条件的研究
我走进人群
河南黄河防洪工程管理用房典型设计
财富焦虑人群
甘肃兰州市新区人民法院审判法庭项目
在餐饮外企挥洒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