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依林:爱的辩证法

2024-03-09 03:34陈惊雷徐劭文
ELLE世界时装之苑 2024年2期
关键词:蔡依林爱情

陈惊雷 徐劭文

别针一枚接一枚锁住缠绕头发的薄布。造型师动作沉着,使别针呈现出缝纫机针脚般的痕迹。这将是蔡依林今次拍摄的第一个造型:后台化妆间内的女明星。

有本摄影集叫《候场》(The Half),快门记录下许多演员在登台前的状态,那是纪实;今天则是再造,眼前的“化妆间”是临时搭建的,蔡依林须经过幽暗的通道、吐着光与热的取暖器,还有许多许多工作人员……化妆间对面是“舞台”,蔡依林整装出发,登上升降台,转眼成了暗夜中的星:A star is born。

再造这样的场景,是提炼、压缩、象征,可以覆盖25年,也可能尽在一瞬间。

或许还可以找出另一重隐喻。

去年上半年,蔡依林参加了The First Take。节目特色是以极简的配乐凸显人声的魅力。表演者只有一次拍摄机会,从头到尾,完完整整。

当倒计时读秒“3,2,1”,蔡依林感觉到一切静止,宛如进入楚门的世界,“只剩下自己和自己的呼吸,没有再多余的空间。”仿佛有一个声音催促她“要往前走”,靠近麦克风,“没什么需要抓住的了,不需要不需要,聽身体,交给它”。

蔡依林也不相信自己竟会如此紧张。踏入那间房间,她才知道乐手并不会在身边,目光所及,除了麦克风,只剩三台摄影机,“原以为有人和你共患难,没想到只有我独自面对。一个人,收不到任何反馈,你不停地批判自己,仿佛是末日”。

头一个音符流出,蔡依林并不刻意雕琢歌唱技巧,而是“发自内心捕捉当下的情绪和感觉”,一呼,一吸,“只要呼吸是顺畅的,其余交给经验去处理就好,随着乐器的流动,它弹奏出一个频率,我身上的细胞就可以感受到,留下最真实的反应。音乐,实际是一种灵魂的反应。”

纯白房间内,心无旁骛投入音乐的蔡依林简单又纯粹,她将这视作人生的一趟旅程,“在短短的时光里,一个人来,一个人走”,也“真心感谢总有伙伴们围绕,嬉笑怒骂,为彼此的旅程添加无限色彩”。

过一阵子,你才哭得出来

实际上,有些变化早已经开始。

去年年末举办的“JOLIN编织梦想丑毛衣派对”上,蔡依林听闻歌迷曾以她那句“我都走过来了,你也可以”激励自己,顿时落泪,她调侃自己“25年后泪腺很松”。这不是她第一次这么说。5年前,发布上一张专辑Ugly Beauty时,蔡依林笑自己:“任何爱都会让我掉泪。我现在泪腺很发达,不用大惊小怪。”

若回到十几年前,蔡依林是不准自己哭的。

将“不准”二字放大,透出一种倔强,倔强背后又是无可奈何:“我有种根深蒂固的想法,只要一哭就会上新闻,一上新闻就会被放大。”倒也不是害怕展露自身脆弱的一面,而是“我根本对那些没兴趣”:“我不会好奇自己究竟怎么了,一心只想往前冲,工作一个接一个,演唱会前的准备时间非常短—永远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时间不够用。”

也是那个阶段,蔡依林成了娱乐圈的“卷王”,芭蕾、吊环、鞍马、空中吊带、钢管舞……几乎每场演唱会都必须挑战一个高难度动作,观众的期待随之堆叠起来。2012年年末,蔡依林为台北小巨蛋演唱会彩排,意外从钢管上坠落,头部撞地,严重程度是之后她在正式表演时,左手手指无法弯曲和用力。

事后没多久,蔡依林接受采访说,那一刻,好想把舞台拆掉。

时隔多年再提及,依旧叫人心有余悸。蔡依林最深的记忆集中在着地那刻,她大哭。这次坠落成了释放的出口:“我知道自己紧张过头了,我不断往前冲,却不懂停下来。是不是可以这样形容呢—就像遇到了突发事件,要过一阵子,你才哭得出来。”

有人告诉蔡依林,可以通过写东西纾解自己,比如记日记。

“但我对自己总是很严厉,可能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如此—写出来的东西一定要逻辑好,文字好,有技巧……这么一来,我反倒不知道该写什么了。”但她又渴望动笔,抒发一些什么,于是开始用左手画画,随性涂抹,画完后,再分析抽象的图案,“如婴儿无法用语言表达,大人只能猜测他们是饿了要吃饭,还是哪里不舒服”。

她终于开始好奇,“自己怎么了”。

“现在回想,那是一种静心放松,也是一次探索。我开始关照自己内心。”蔡依林有意识保留更多的独处时间,才恍然领悟,工作之外,“原来生活还有蛮多有意思的片段”。

有时,只能觉察一切发生

这个冬季,蔡依林把好奇心放在了煲汤上。她细碎地分享煲汤的经验,如何上网查菜谱,再如何琢磨汤头的浓淡,分辨配料间微妙的差异,一旦好奇心被激起,她总会一头扎进探索的海洋,流连忘返。“最新的成果是煲蒜头香菇鸡汤和蛤蜊姜丝汤,算有惊喜,味道居然很像是从店里买来的那种。”也是在这个冬季,蔡依林发布了一首新歌OH LA LA LA,她说,“OH LALA LA”正是吃到令人满足的食物,忍不住会发出的声音。喝自己煲给自己的汤,“OH LA LA LA”也要脱口而出吧。

在不同的时间段,蔡依林总能找到新的好奇点,好奇心是她无法舍弃的:“有段时间,我好奇心理学和脑神经、好奇怎么呼吸……全都是类似的小事,无关工作。”话题滑向那些年,她以平淡的语气坦承:“好奇心理学,是因为我觉得不快乐,眼睛看到东西仿佛被卡住了,我想找到答案。”

直视自己不开心,已是不易,蔡依林还要厘清一路泥泞,她阅读不同流派的心理学书籍,甚至转入玄学、研究占星,最终让她缓下脚步的是老子:“大道至简,好像是所有问题的终极答案。”《道德经》写道: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是要人拨开云雾,剥离繁复,回归简单,发觉纯粹的自我。

多少严苛而无情的声音围绕身旁,初出道,蔡依林感觉自己像是小学生,媒体则是“说什么都对”的权威。一句句批评落下来,她立即将之消化为鞭策,告诉自己下次一定表现得更好;旁人为她框定的一个个标准,成了她竭尽全力也要抵达的目标。

十几年后,身处网络发达时代的我们对此更能感同身受,被无数人关注、评判、调侃、攻讦,心力交瘁,百口莫辩,直至自我否定。“年少时我们不懂,总试图改变他人,好像一定要把道理讲个明白,但你无法将自己的观念强加到别人身上。”

蔡依林被视为于戾气中成长起来的女王,她历经种种,经验穿越时空,为当下的你我传续力量。蔡依林告诉粉丝:“别人说的不一定代表事实,不过是彼此立场不同而已。我们去网络上跟人争论,倒不如停下来想一想,这些给你的人生意义是什么。也许少了种种声音,你可以更专注于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关于爱与爱情的赤裸日志

“音乐创作,像是自己赤裸的日志。”蔡依林如此写道,这也成为自我疗愈的一种方式。在The First Take中,蔡依林选择了《亲爱的对象》,这首歌是去年金马奖热门电影《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那件事》的主题曲。

“为什么电影常常很感人?”蔡依林将语速保持在相对平缓的状态,“因为它常替我们将日常无法说出口的话讲出来,我希望这首歌曲帮主角讲出他无法讲的话。”歌带着故事,由蔡依林徐徐道来:你有接住我的方法,我去哪里飞翔,你都会在场。

它是关于爱的,“无条件的爱”。

“在我生命中,一定要在场的是家人。”前些日子,蔡依林的侄女参加体操比赛,“我们讨论家长要不要陪,一边担心家人会给孩子带来压力,一边又觉得家人的‘在场是种稳定力。”

近些年,蔡依林以音乐回应社会议题,表达态度、探索内心,以及描摹大写的“爱”—爱,不等于爱情。

蔡依林另一首歌Someday,Somewhere是《此时此刻》的主題曲。剧集以10个故事展现爱情的不同样貌、不同可能,蔡依林在INS上留下了一封来自未来的信,写给“现在的你”:爱情,是件奢华的奢侈品。

此时,佩戴上它的我,得到了全世界的注目。

明明知道,终有摘下的一天,此刻,我仍想痛快地说爱。

本以为“奢侈品”是指爱情尤为珍贵,但蔡依林给出更潇洒的解读:“爱情,它是阶段性的,就像你买到一枚昂贵的钻戒,不可能每天戴。对我而言,生活是渐渐走向无条件地付出和陪伴,爱情只是‘我喜欢你的特质,所以跟你在一起,但我们未必可以变成家人。”

20年前,二十几岁,蔡依林曾以为爱情就是爱,“我常说‘我爱你,但究竟爱你什么呢?我渐渐开始好奇”;如今她知道“爱情就像烟花,即便绚丽,也终会消失在空中”。有关爱情,讲起来总是头头是道,真遇见,却“只能让身体保持觉知,毕竟,很多事无法用头脑决定”。

似乎刚刚进行了一场关于爱与爱情的辩论,但问题也可以变得简单:“现在的你遇见爱情,还会一头栽进去吗?”

“会吧。”蔡依林不假思索,紧接着,她大笑起来。此时此刻,她还是她。

Q&A

ELLE:今年是你出道25周年,如果遇见25年前的自己,你会对她说什么?

蔡依林:我记得自己以前的回答是“什么都不讲”,因为跟她讲什么,她应该都不会听。

ELLE:这倒是。就像父母明知道孩子不会听自己的话,但有时还忍不住要念孩子几句。

蔡依林:(思索片刻)我正在想我父母以前常常跟我讲什么,但我完全听不进去……我想我可能会让她静下来,享受呼吸—但这是不可能的,她绝对不会慢一点!就像我现在跟工作人员说,你可以不要跑那么快,但他们还是一直在跑啊。

ELLE:如果面对身处低谷时的自己,你会对她说什么呢?

蔡依林:我应该会跟她说,世界不只是你跟爱情而已。有很多事情、很多颜色你可以去探索,不要锁住自己,不要被锁在别人赋予你的框架中。

ELLE:对于此刻的自己,你有什么特别想要表达的吗?

蔡依林:此刻的我感觉就像某一个开关被打开,再也停不下来了,总有很多想法、很多创意。还有,我比较能够聆听了……

ELLE:聆听周围人的意见吗?

蔡依林:是聆听自己身体的状态—25年前的我不可能留意的东西。

猜你喜欢
蔡依林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
“蔡依林树”
蔡依林 在争议中勇于改变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
名人读《意林》
蔡依林出英文专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