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化工企业构建现代化特色产业体系的路径研究

2024-03-11 16:39陶明文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4年1期
关键词:煤炭企业煤炭现代化

陶明文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西安 710010)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保障,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支撑,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石[1]。煤炭产业作为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行业,肩负着兜底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煤炭企业需要从自身资源优势出发,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的同时不断做实做强融合配套产业,不断开拓新兴产业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内外循环通畅、虚实配套、互为支撑的产业生态,构建现代化特色产业体系。

一、煤炭化工产业体系发展现状

我国煤炭产业从百业待兴的基础上起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优到强的发展跨越,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煤炭行业在市场寒冬的考验中,在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的大浪淘沙中,在深化改革兼并重组的改革实践中,在“双碳”目标“双控”政策的挑战和机遇中走出了一条逐步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一)煤炭产业方向更加多元

当前,煤炭的利用路径和产业延伸方向更加广泛多元,综合利用效能持续提升。2022年,国内煤炭消费结构中,54.9%作为动力煤用于燃煤发电行业,18%作为炼焦煤用于钢铁行业,7.7%用于化工行业,11.9%用在建材行业,民用煤占比7.5%,煤炭已经从单一的燃料属性向燃料和原料属性并重深刻转变[2]。

(二)煤炭产业配套更加完善

我国大多数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包括国家能源、山东能源、中煤、晋能控股在内的大型煤炭企业,大多建立于在煤炭产业的基础上,延伸煤炭洗选加工、煤化工、燃煤发电、物流运输等产业链,配套完善煤炭相关产业,基本上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煤化工、燃煤发电、物流运输等多元相关的产业发展格局。例如,国家能源2022年煤炭产量6亿吨,发电1.14亿千瓦时,货物运输9.6亿吨,煤化工产品2934万吨[3]。陕煤2022年煤炭产量2.3亿吨,煤化工产品1800万吨,发电500亿千瓦时,钢铁1200万吨,另外,还有装备制造、建筑施工、金融服务等产业。煤炭产业发展进入新旧动能加速转换阶段,煤炭燃烧、原料转化、现代服务等产业加速配套。

(三)煤炭产业融合更加深入

受能源革命深入推进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影响,煤炭企业在智能化开采、智慧矿区建设、物流运输及配套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截至2023年3月,煤炭全行业智能化产能占煤炭产能总量的比例达到40%,国家能源、中煤等7家重点煤炭企业的智能化产能占比达到74.7%[4]。另外,大多数煤炭企业都在深入挖掘服务需求,积极推动服务化转型,开展清洁能源业务,为客户提供综合能源服务。

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特征和基本要求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通过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完整、统一的整体,既包括产业体系、市场体系,也包括收入分配体系、绿色发展体系等,而产业体系是经济体系的基础和前提[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根据目前产业发展基础和趋势,以及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需要具备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三个方面的特征,还要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要求[6]。对于煤炭行业企业来说,身处传统能源化工领域,既要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还要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实现协同,产业接续更加顺畅。同时,也需要更多科技创新的动力支撑,各层次人才的合力推动和金融资本的协同催化。

三、煤炭化工企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面临的挑战

煤炭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整体的产业配套、链条延伸、科技创新等各方面已经得到良好的发展,已经积淀了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部分大型企业已经具备了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的实力。但面对当前“双碳”目标的挑战和机遇牵引,面对“人口红利”和劳动力资源优势逐渐消失,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更多的资源要素约束和较大的挑战。

(一)绿色低碳发展与产业高碳高耗能高排放的矛盾

煤炭能源化工企业普遍产业重,万元GDP能耗高,碳排放压力大。存量项目面临的节能减排、安全环保要求越来越高,技术改造、流程优化的投入需要持续推进,三大攻坚战、三废综合利用、碳税即将开征等造成运行成本提高,例如,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要求在2025年达到60%,大多数大型煤炭化工企业该指标为30%左右,小企业更低。“两高”产业的增量项目空间越来越小,能耗、环境容量、水资源等资源要素约束越来越大,项目审批难度加大。

(二)创新技术供应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衔接的矛盾

煤炭企业及延伸配套的化工、发电等企业,大多产品都是传统产业的基础产品,初级产品较多,产业链条短,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不足,煤基高端精细化工产品受技术垄断和引进限制,前沿突破仍需时日。虽然大多数企业都设有研究院或技术中心,但是,技术创新的供给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衔接不够顺畅,技术供需存在错位,技术需求难以满足,研发的技术不足以支撑产业转型。

(三)人才总量富余与产业人才需求结构性短缺的矛盾

从供给侧来看,高校毕业生“稳就业”面临很大压力,但是,随着经济和产业快速转型,专业调整与师资匹配的速度赶不上新业态专业人才需求。从需求侧来看,煤炭行业内大多数老煤炭企业、老矿井产量相对较低,人员总量富余,新建的现代化大型矿井又面临新技术、新工艺及智能化的急速应用,在智慧矿山、安全监管、生态修复、瓦斯治理、高端装备运维、现代煤化工运行等高端技术和技能人才短缺。

(四)煤炭关联产业规模和质量不均衡不协调的矛盾

大多数煤炭企业内部各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配套的相互支撑力度不足,距离系统完整安全的产业体系、内部循环通畅的产业协同还有差距。例如,2022年,国家能源煤炭板块营业收入占比55.4%,利润占比也高达82.6%,其他板块如铁路、物流、煤化工、供热等产业用近54.6%的收入创造的利润仅有17.4%。陕煤煤炭板块营业收入占比仅为39.8%,利润大部分来自煤炭,其他产业如装备制造、煤化工、煤电、建筑施工、金融服务等板块微利或微亏运行。

四、煤炭企业构建现代化特色产业体系的路径

在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背景下,作为高碳、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在下降,但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煤炭化工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煤炭化工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以煤炭产业为支撑,绿色低碳经济为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构建煤炭化工与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聚焦三维优化,增强产业链发展力

为使煤炭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持续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一是纵向延伸补链强链。以煤炭的绿色、集约、智能开发为基点,持续细分煤炭产品,推动煤炭原料和燃料属性精准利用,煤化工的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通过产业协同拓展煤基高端精细化学品、新材料和可降解塑料,煤基特种油品领域,实现集群化、差异化发展,以煤电与新能源的耦合,推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融合,形成煤电既有担当主力的储备,还有柔性生产能力。同时,要补齐三废利用的短板,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能,把固废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努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着力实现产业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二是横向配套立柱架梁。根据能源化工产业的大宗商品特点,配套强化产业支撑,完善铁路支线、物流运输网络,储煤基地、原料和成品库存配套,构建柔性的生产、存储和销售能力,最大化实现采购、储存、生产、运输与销售的协同,增强市场导向、以销定产的市场竞争能力。拓展大宗商品的生产制造服务化转型,努力拓展综合能源服务业务。三是立体拓展扩点拓面。随着能源革命和“双碳”的推进,压缩了煤电和煤炭作为燃料的空间,煤炭在我国将沿着从主体能源到调峰能源再到兜底能源的方向演进,新能源新材料革命打开了煤炭作为原料的广阔天地。要坚持“大转化”理念,把煤炭等传统产业赚来的钱,作为拓展新能源、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数字化等的投入,持续拓展新兴产业业态。

(二)抓住“三个关键”,增强产业链驱动力

构建具有煤炭企业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用人才链、创新链和合作链三链驱动。一是用人才引育强支撑。要针对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短板,结合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压力增大的形势,制定专项行动方案,借助科技创新平台、创新项目建设,汇聚高精尖和高水平专家人才,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精准引进实用型高技能人才。通过实施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以及项目攻关、联合培养、委托培养等计划,以赛代练、以赛代培等技能培训平台,持续壮大三支队伍。二是用科技创新强引领。要瞄准行业科技发展前沿,针对能源化工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针对企业发展战略和转型需求,构建技术研究机构和生产单位的科技创新协同对接机制,形成技术需求库、技术供给库、科技人员信息库、风投资金库,以揭榜挂帅、项目跟投、股权激励等长效机制实施将科技人员与科研项目捆绑,以风投资金、合作研发等将技术供给与需求捆绑,实现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的四链融合创新格局,从而加速产业动能转换,实现产业强优补短。三是用开放合作强循环。借力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利用国内东西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分门别类用好央地合作、跨地区合作、企地合作、国企民企合作,加强产业国际化拓展和国内优化布局,实现产业外部循环和链条补充。通过行业内部、企业内部加强合作,实现产业协同和优化配套,实现产业发展更加均衡更有质量,最大化畅通产业之间的瓶颈和壁垒,增强产业内外循环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耐久性。

(三)推动“三个融合”,增强产业链价值创造力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以实体产业为主战场,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协同,制造产业与服务业的深入融合,产业数字化和产融结合,构建稳固、安全、高效、协同的产业体系。一是新旧产业融合,协同创效增值。百年企业拜耳的发展充分证明,传统产业也是朝阳产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就能最大程度发挥乘数效应[7]。这一特征在国内煤制合成氨尿素企业也可以得到印证,目前这一传统产业也大部分处于稳定盈利状态。煤炭化工企业要把煤炭开采和三废综合利用、瓦斯抽采、生态修复结合起来,把传统煤化工和现代高端化、材料化、低碳化的精细化工产业结合起来,并与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充分融合,实现协同创效增值。二是二三产业融合,服务推动增值。煤炭化工企业要扎实推动生产制造、运输销售、储存配套、转化使用的全流程服务,为煤炭化工产业圈提供技术服务指导、管理优化咨询、人员和技术支持、设备检维修等全生命周期多维度综合服务,努力成为能源综合产品、能源利用转化、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以服务化拓展实现产品增值。三是虚实产业融合,虚实相生增值。一方面,与智能化融合。在智能化采煤、智慧矿区、智能工厂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向全产业数字化转型,从设备制造、安装维修,到运行监控、反馈改进,再到产品运输销售的供产销集成互联的工业互联网体系,同时向组织与模式、治理与管控、决策与执行等的大融合方向推进,探索数据的产业化应用。另一方面,进行产融结合,把金融产业与实体产业的深度合作、资源共享作为重点,以资金归集提升效率,以金融平台杠杆强化融资保障和降负债防风险,以资本运作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探路。

猜你喜欢
煤炭企业煤炭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煤炭企业走好走实群众路线的制度思考
煤炭
煤炭:去产能继续 为煤炭正名
煤炭企业档案管理的创新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煤炭的“未来”
煤炭企业开发成本构成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