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接受职业教育成为人们的常识

2024-03-13 13:43郝天聪
职教通讯 2024年1期
关键词:常识强国技能

郝天聪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強国、人才强国。其中,教育强国建设被放在首位,充分显示出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发展高质量教育的重视与决心。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一环,职业教育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面向未来,为更好地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职业教育应当在其中扮演更为关键的角色。

职业对教育的突出贡献在于让教育有了可以依托的载体,也为教育与现实世界的沟通搭建了桥梁。正如杜威所言,职业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过有意义的生活的基础,是人与社会相联系的纽带,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途径,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职业的重要性。不职业,无教育;不职业,亦无人生。职业教育能够帮助人获得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其本身就是一种生命价值的实现。就业问题是社会的根本问题,无论社会经济发达到何种程度,就业都是不应该被忽视的问题。通过接受职业教育,人们可以掌握一技之长,从而顺利地在劳动力市场找到工作。即便是在当前愈演愈烈的升学趋势之下,就业的价值同样不可忽视。当下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依然存在,其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短缺问题尤为突出。职业教育始终走的是大众教育路线,主要为生产、技术和管理一线培养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这是其与精英教育的重要区别,也是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存在的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教育本无普通与职业之分,二者的分野更多的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制度分化的结果。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存在的不对等关系,反映的不仅是教育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

教育强国建设中的职业教育,应该是一种取得广泛社会认同的职业教育。当职业教育像常识一样得到认同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去尊重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也才能真正有位。什么是常识?常识是对寻常事实的认定。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太阳东升西落,人有旦夕祸福,这些事实十分寻常,人们通常可以感受得到,即使感受不到,人们也不会觉得奇怪。所以,常识就像空气一样,你看不见,摸不着,但就是离不开,它是我们任何一个人在社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的行动指南。反观当下,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大众广泛存在对职业教育的不认同,至少在目前,大家不会把人人都要接受职业教育当作一种常识。那么,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面向未来,为什么需要将接受职业教育作为人们的一种常识?

费孝通先生在去世之前曾经有三个非常有名的自我追问。回顾这一生,他追问:这一辈子是不是读得懂这个时代?有没有跟得上这个时代?是否对得起所经历的这个伟大的时代?只有读得懂时代,我们才能跟得上时代,也才能对得起我们所经历的伟大时代。如今我们已经迈入教育强国建设时代,必须了解这个时代所发生的剧烈变化,才能明确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命,进而去探讨这种变化对职业教育转型提出的新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具有更多大历史的思维,来审视时代发生的重大变革。

在原始社会,人因为使用工具而掌握了基本的生存技能,如果不具备这一基本技能,人可能会被饿死,而彼时的技能传授主要是通过氏族部落的方式代代传承的。到了农耕社会,随着物质生产活动的扩张,劳动分工进一步细化,划分出士农工商等不同社会阶层,尤其是随着商业的发展,传统的以家族为基础的技能传授方式受到挑战,学徒制作为一种新型的育人方式因此诞生。而在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进步,劳动分工进一步往精细化方向发展,以职业学校为组织的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逐渐诞生,经济社会发展对具有更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提出迫切需求,如果人不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可能会面临失业的窘境。

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人才可以简单地分为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等几种类型。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人才的分类界限逐渐在淡化,各行各业需要的人才不再只是专门的技术技能人才。尤其是到了后工业时代,服务业成为主流,不同产业之间的交叉成为常态,传统的对职业人才特性的窄化和低估可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今几乎没有哪种职业不包含技术和技能,因此,唯有实现更高程度的综合和融通,才能更加体现出现代社会职业人才的特征。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未来不再是低端人才,因为低端工作大部分会被机器所取代。相反,科技创新催生了更多的技能需求,要求培养具有更高素质的人才。技术越发达,信息越发达,对一个人的技能要求就越高。技能社会已经悄然来临,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仅技术工人对技能有迫切需求,而且要成为适应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现代人同样需要具备多种多样的技能。在知识社会,人如果不具备知识,很有可能成为知识文盲,但知识学习可以通过自学来解决。而在技能社会,如果人不具备技能,那么将很有可能成为技能文盲,而这很难通过自学解决,需要发挥职业学校这样一种专门的技能学习组织的作用。

同时,终身教育为职业打破了界限,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现代之人不再一定终身从事某一职业,但需要终身接受职业教育,终身与职业教育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同行同在。不管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亦或是后工业时代,工匠精神的培养都是职业教育最宝贵的财富,人们要理解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在后工业时代,职业教育与工作之间不再是固定的先后顺序,尤其是人在职后发展过程中会不断涌现出新的技能学习需求,人人都需要在合适的时机接受职业教育。

此外,让接受职业教育成为人们的常识,对国家的人才队伍建设也至关重要。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虽然不能在高精尖领域成为第一,但却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成为唯一。第一可能随时被取代,但唯一却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取代。也正是无数个唯一,构成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也构成现代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那么,如何才能让接受职业教育成为人们的常识呢?

一要重塑职业教育的社会形象,构建社会认同体系,解决“认不认”的问题。客观地讲,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不认同在于,职业教育固化了社会分层,从事不同的职业决定了人们今后进入哪个阶层。好的职业教育应该是能够赋予从业者在不同阶层中穿梭转换职业的能力的教育。追根溯源,职业是劳动分工的重要产物,职业变迁也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劳动分工相对较为简单,职业之间的差距并不大。而在生产力发达的时代,劳动分工更为复杂,甚至往分层的方向发展,职业之间的差距开始拉大,最终形成泾渭分明的劳动力市场,一种是主要劳动力市场,一种是次要劳动力市场。相比主要劳动力市场,次要劳动力市场的收入更低、福利保障更差、社会地位更低。而在当下,职业学校大部分毕业生进入的正是次要劳动力市场。为了重塑职业教育的社会形象,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需要缩小不同类型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差距,打破二者泾渭分明的界限,为技能型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并为其提供更多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机会。

二要突破职业教育的“内卷”困境,实现有意义的创新,解决“行不行”的问题。经济与社会等领域的“内卷”之风也蔓延到了职业教育领域。职业教育的“内卷”表现为长期局限在职业学校内部、局限在特定年龄段、局限在特定学习时间段等,可以说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内耗严重,没有实现与工作、普通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等的跨界融通,导致很难实现有意义的创新。职业教育要突破这种“内卷”困境,就必须回归到育人本质上来。只有当一种人才“奇货可缺”的时候,人才价值才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彰显。如邓小平所言,不管白猫黑猫,能够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在后工业时代,虽然对人的体力劳动要求在降低,但是对人的体脑结合的劳动要求却在不断提高。因此,职业教育不能只是关注学生硬技能的培养,还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软技能,如复杂问题解决、情境性问题解决、跨学科整合、信息筛选等核心技能。

三要加强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力求制度性的突破,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职业教育领域同样需要一场思想大解放,突破对职业教育的狭隘理解,发掘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的现代价值。在1930年发表的《职业教育机关惟一的生命是什么》一文中,黄炎培专门提及,职业学校有最紧要的一点,譬如人身中的灵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从其作用来说就是社会化。在社会化理念指导之下,职业教育办学需要充分融入社会发展进程之中,与终身教育理念进行充分整合。因此,“面向人人、服务终身”将成为未来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目标与指向。职业教育要将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理念融入到办学实践之中,探索更为多元的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并将技能学习作为一项公共事业来发展,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让职业学校成为人人可以接受技能学习的平台,让技能学习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猜你喜欢
常识强国技能
高级技能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靠不住的常识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秣马厉兵强技能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