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中职业院校发展的逻辑解构

2024-03-13 13:43屈璐
职教通讯 2024年1期
关键词:强国职业院校体系

屈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一文中指出,纵观人类历史,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强教”已成为“强国”的必要条件和有力抓手。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强国建设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职业院校如何实现从有为到有位?可以从三层逻辑解构教育强国建设中的职业院校发展。

一、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职业院校发展,应在“质”上作为

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单元,是跨界、融合的汇聚点、交汇处,是职业教育落实、落地的实施地。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职业院校在纵向上搭建了一条由中职学校、高职专科学校、职教本科学校构成的纵向贯通的通道,在横向上联通了一架促进普通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之间普职融通、职继融合的桥梁。职业教育强,支点在职业院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伴随着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从实现数量上的“大”到追求质量上的“强”,职业院校的整体发展也从追求“达标”转向关注“内涵”发展。质量是职业院校发展的生命线,在发展中应关注其两方面的提升。一是提升职业院校发展质量。基于人口规模和结构变迁,我国应在空间上合理优化职業院校点位布局,整合和撤并“空、小、散、弱”学校,减少各自为阵所带来的资源浪费与质量低下,有效实现满足地区人口结构特征、契合产业经济发展的区位布局结构调整,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二是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职业院校作为育人的重要主阵地,第一要务是人才培养,因此,质的内涵提升应该体现在人的提升上,重点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上。在纵向搭建的职业教育贯通体系中,职业院校应“各守一段渠”,明确各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成效,夯实中职学校的基础性育人地位,强化高等职业学校的龙头引领作用,将“人”的培养作为一以贯之的主线,将专业技能培育作为为“才”赋能的着力点,使学生在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时代背景下,拥有惠其一生的终身学习力。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在“质”上作为的实质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职业院校的责任已不再是简单解决“有书读”的问题,而是回应“读好书”的命题。这意味着这种满意不仅是对职业院校硬件设备达标的标准测量,而且是社会、行业、企业、学生、家长对合格人才培养输送的“多维化”评价。

二、教育体系中的职业院校发展,应在“类”上平衡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当前,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的过程,开始大幅提升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也以法律形式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系列政策法律文本提出了“类型教育”与“教育类型”的不同概念表达,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类型是职业院校发展的背景色,在发展中应关注其两方面的明确。一是明确职业院校的类型定位,切勿在教育体系中将职业教育异化。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更是教育类型。类型不代表将职业院校从教育体系中割裂或独立出来,而是要将其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普通教育体系互融、互通。如若过度强调类型,需要警惕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在教育体系中被孤立,使得职业教育陷入孤岛式的发展环境中。教育本应有教无类,职业院校也需要清晰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发挥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核心作用,勇于挑起为社会中小微企业培养人才的现实重担,而非一味认为职业院校一定要解决高精尖的“卡脖子”问题,而是可以脚踏实地解决企业中的“卡腿”或“卡脚脖子”问题。二是明确职业院校的类型特征,切勿在教育体系中失去类型特点。在防止过度强调“类型”带来的异化风险外,职业院校同样不应该失去职业味或丢掉职业的底色。尤其是在中职学校升学比例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诸多职业学校甚至将升学率、升本率作为大肆宣传的资本,背离了职业院校办学的初心与使命。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在“类”上平衡的实质是“办社会认可的教育”。这意味着职业院校发展需要明晰类型定位,明晰自身办学优势与特色,找到教育体系中职业院校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明确自身能为学生、企业、产业、社会带来什么。

三、强国建设中的职业院校发展,应在“能”上发力

教育强,则国强。百年前的职教先贤黄炎培先生曾提出职业教育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的价值定位。在当下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我们更加应该思考如何通过教育强国,加快推进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建设进程。这不仅是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法律要求的需要,也是在强国建设中,立足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审视职业院校在人才技术赋能和区域产业赋能上的能为与可为的需要。赋能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动力源,在发展中应关注其两方面的立足。一是立足人才技术之能,以个人职业能力培养为关注。职业能力层次结构理论提出,职业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按职业分类规律,通常人的能力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职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职业特定能力作为每一种职业在工作现场的直接表现,如“冰山以上部分”,裸露在水面上的表层部分,具有外显性;在技术和专业上支持这个特定能力的是通用能力,在职业活动中我们一般看不到它的表现,如“冰山以下部分”,位于水面下的表层部分,具有内隐性;而核心能力则是上述能力形成和应用的条件和基础,处在水面下的底层部分,是支持和承载其他能力的基础,具有支撑性。个人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不仅应该关注其外显的职业技术技能培养,而且应立足于为个体终身赋能之背景,有效缓解职业教育和培训在适应企业和劳动者的就业需要上常存在的对接性差异,使个体获得从事各类职业都需要的、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和技术飞速发展的综合能力或基本能力,即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亦或是从事一种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二是立足服务区域之能,以对接产业经济发展为关注。职业院校作为区域产教融合的支点,应是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共同体及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平台与载体。职业院校既是产教融合的育人地,也应是行业企业的培训地、宣传地,以及区域资源汇集的中心域。职业教育是面向区域的教育,因此,符合地方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应作为职业院校发展的基本逻辑遵循,职业院校应切实将服务县域、市域发展作为责任与担当。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共同,意味着不让一个地区落后。这意味着职业院校发展不仅应该关注发达的城市地区,也应关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推动社会整体发展,应是教育强国建设中职业院校行动的方向。职业院校应将职业教育发展嵌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自身的社会贡献力、影响力和吸引力。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在“能”上发力的实质是“办赋能的教育”,这意味着职业院校发展需要为个体和区域赋能,最终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建设总目标。

猜你喜欢
强国职业院校体系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