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 引导下软通道穿刺置管与开颅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2024-03-13 06:31吴明华何安慰涂海豹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管术开颅血肿

吴明华 何安慰 涂海豹

(进贤县人民医院,江西 南昌331700)

高血压脑出血是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下,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发生变化,硬化后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好发于基底节区,是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1]。患者可能由于情绪激动或剧烈活动出现头痛或呕吐等症状,甚至会产生意识模糊等临床表现。随着疾病时间的延长,患者在运动和语言功能方面也会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发生一定程度的障碍,甚至可能出现昏迷或者休克,严重者可能死亡[2]。此类疾病死亡率、病残率均较高,需要采用合理科学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有效挽救患者生命,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改善预后。以往常应用的主要手术方式为开颅清除术,此种手术方法可以较好地清除血肿,但其手术过程中存在较大风险,术中出血量较大,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容易预后不良[3]。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CT 引导下软通道穿刺置管术逐渐受到医生和患者的广泛关注,其主要优点为创伤小、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少,能够控制患者血压和出血量,改善脑水肿和局部血液循环,且恢复速度较快,可以更好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

本研究旨在探究CT 引导下软通道穿刺置管与开颅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组:选取2019 年1 月-2022 年12 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2 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将进行开颅清除术的36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CT 引导下软通道穿刺置管术的46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男25 例,女21 例,年龄42~74 岁,平均年龄(52.45±5.71)岁,高血压病程3~15 y,平均病程(5.82±1.47)y,出血部位:基底节20 例,脑叶14 例,小脑12 例,出血量(54.26±8.29)mL,格拉斯哥昏迷量表[5](GCS)评分:(11.62±1.29)分。对照组男20 例,女16 例,年龄44~73 岁,平均年龄(52.75±5.25)岁,高血压病程3~14 y,平均病程(5.45±1.82) y,出血部位:基底节15 例,脑叶12 例,小脑9 例,出血量(53.94±8.52)mL,GCS 评分:(11.58±1.85)分。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纳入标准:①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6]并经颅脑CT 确诊;②发病时间<24 h;③存在高血压病史;④出血量30~80 mL,GCS 评分9~15 分;排除标准:①脑出血急性期患者;②存在精神疾病患者;③存在开颅手术史者;④存在凝血功能障碍;⑤存在脑动脉瘤破裂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清除术治疗:麻醉方式采取全身麻醉,在气管插管的条件下,手术医师沿着翼点作一个弧形切口,长度约为4~5 cm,将头皮和肌肉牵开后再进行钻孔,对咬除颅骨进行扩大。打开患者骨窗,用专业手术器械剪开硬膜后对侧裂蛛网膜进行锐性分离,然后通过显微镜,使用低负压吸引器对血肿进行清除,完成手术后,采用缝合针分层缝合头皮,然后进行引流。

观察组:CT 引导下的软通道穿刺置管术:仪器设备选用大连七颗星医用器械公司YLD-I 型一次性使用颅脑外引流器。首先给予患者静脉复合全麻+局部浸润麻醉,然后做CT 检查,三维CT 上传我院BrainLabiPlan,(德国,BrainLAB 公司)系统,手术医师通过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患者病变(血肿)部位到头颅表面的长度,然后标记硅胶引流管上面对等长距离。进行手术时,术中采用Storz 内镜(德国,KARL STORZ 公司)配合电视成像系统。手术医师使用锥颅器械从锥孔进入患者脑硬膜和颅骨,将硅胶引流管置入血肿腔,将引流通路建立起来,将血肿抽取出来。然后通过观察动态CT 扫描影像调整引流管的方向和位置,有需要时,为彻底清除血肿,可以采取尿激酶处理患者,血肿清除完成或大部分被清除后再拔出引流管。

术后对两组患者均予以抗感染、维持血压平衡、降颅内压等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神经功能

术前、术后1 m 及术后3 m,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7](NIHSS),包括15 项,总分42 分,分数越高,神经功能越差。

1.3.2 临床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时间、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等。

1.3.3 并发症

比较患者颅内感染、颅内出血及脑水肿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双人录入法整理本研究所有数据,构建本研究数据库,采用SPSS 23.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对计量资料(神经功能、临床指标等)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并发症情况等)计算百分率,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比较

NIHSS 评分组间、时间点及交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NIHSS 评分比较,从统计学角度分析,差异无意义(P>0.05);术后NIHSS 评分均下降,且所得数据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较低,从统计学角度分析,差异有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比较(,分)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比较(,分)

注:与术前比较,*P<0.05。

?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指标比较

所得数据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各指标均较低,从统计学角度分析,差异有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指标比较()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

2.3 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从颅内感染、颅内出血、脑水肿等数据同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低(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出血时,容易出现短时间内意识模糊,甚至昏迷或休克等临床表现,更有甚者可能发生死亡,此类疾病死亡率较高[8]。主要的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以往主要采用开颅清除术,需要打开患者颅部对颅内血肿进行清除,存在很大手术风险。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不断提升,CT 引导下软通道穿刺置管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被广泛应用。同以往的开颅清除术相比较,其安全性高、创伤性较低,能够大大降低术中风险率,对于患者的救治成功有极大的临床意义,预后良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9]。本研究旨在探究CT 引导下软通道穿刺置管与开颅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及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NIHSS 评分组间、时间点及交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NIHSS 评分比较,从统计学角度分析,差异无意义;术后NIHSS 评分均下降,且所得数据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明显较低,分析其原因在于,CT引导下软通道穿刺置管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更佳,CT 引导下软通道穿刺置管术可以患者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提高患者的脑血容量,缓解患者的缺氧状态并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从而使NIHSS 评分得到下降。

所得数据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各指标均较低,分析其原因在于,常规开颅清除术操作步骤更为复杂,手术医师在进行手术时需要更加细致,这使得手术时间相对延长,且常规开颅清除术风险更高,而进行CT 引导下软通道穿刺置管术时,手术医师采用CT 明确患者病位,准确清除患者血肿,清理完毕后还可通过CT 确保颅内血肿的清除效果,手术操作快,手术时间较短缺出血量较低,进行手术时创伤较小,能够大大缩短脑脊液恢复正常的时间,使住院时间也相对减少,从而使患者临床指标显著好转[10]。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17%,低于对照组的13.89%,分析其原因在于,CT 引导下软通道穿刺置管术可以尽快将患者的血肿消除,进而缓解血肿压迫颅内组织的压力,术中感染风险较小,且出血量不高,术后不易发生脑水肿,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CT 引导下软通道穿刺置管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能显著恢复神经功能,使临床指标显著好转,减少并发症,优于开颅清除术,更具有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管术开颅血肿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异位及术后门静脉积气发生情况分析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不同时段颈内深静脉置管术对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基于全麻下不同径路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效果研究
腹膜透析置管术中行腹壁固定与非固定两种方式的效果差异分析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