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CT 头颈联合CTA 扫描头颈部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

2024-03-14 10:00叶和勤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2期
关键词:头颈头颈部椎动脉

叶和勤

(仪征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江苏 扬州 211400)

临床中,对于颅内以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狭窄病症诊疗,相比过去,近几年诊疗方法在逐步进步和发展,对影像诊断技术的精准度、敏感度以及特异度的要求更高。随着医学设备的持续更新,多排螺旋CT 和头颈CTA 技术可以有效地应对临床医师对于血管形态的识别要求[1]。CTA 技术的普及和大范围应用,使其简单、迅速的特性赢得了临床医师的极高评价,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疾病识别、评估和追踪等领域。与被誉为“金标准”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头颈CTA 技术判定头颈部位的血管是否狭窄和堵塞具备无创、操作简便、耗时短、价格实惠等优势。同时,头颈CTA 扫描方法因其能够缩短预约的时长、高清晰度的图像、快捷的扫描以及快速的结果呈现,使得病人更容易接纳。研究指出,此项技术可一次性进行头、颈、心等多处的血管扫描,显著降低了患者在进行两次CTA 扫描时的辐射剂量和对照剂的消耗[2]。本文选取2020 年1 月—2023 年6 月于仪征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60 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多排螺旋CT 头颈联合CTA 的应用价值,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2023 年6 月于仪征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60 例,按照不同扫描方式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30 例,对照组行造影剂实时监控触发检查,研究组行多排螺旋CT 头颈联合CTA扫描。研究组中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年龄25~83 岁,平均(46.16±4.28)岁;对照组中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年龄26~84 岁,平均(46.36±4.3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均明确研究内容,签署知情同意书;(2)所有的患者均存在脑供血不足或者偏瘫等问题。排除标准:(1)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2)精神、意识障碍等依从性差患者;(3)急重症疾病患者。

1.2 方法

设备和试剂的选择:选用Camnon X 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机器型号Aquilion one TSX-301C。参数调节为电流125 mA,电压120 kV,标准直径为16×0.6 mm,球管转速为0.5 s/r,然后由足到头进行全方位的检查与扫描,扫描时长维持在(8.6±1.5)s。

对照组:执行实时监控触发技术的造影剂诊断,其监控范围为机体主动脉弓断层,设定阈值后与手动触发相结合。

研究组:进行多排螺旋CT 头颈联合CTA 扫描,患者在进行检测时避免进食,保持仰卧姿势,头部保持静止。然后,以脚为轴线,对主动脉弓的末端以及脑底进行扫描。通过三维重构的手段,得到准确的影像信息。

数据由两名脑血管科医师解读,意见不一致时协商决定,然后做出相应的评估。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各处CT 值,CT 值的测量范围包括:椎动脉、椎动脉起始部位、颈总动脉起始部位、颈总动脉分叉部位的颈内动脉、同层静脉以及同层静脉的CT差;(2)比较两组造影剂的使用量和延迟扫描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两组CT 值

研究组椎动脉、椎动脉起始部分、颈总动脉起始部分、颈总动脉分叉部的颈内动脉、同层静脉、同层静脉CT 差各处CT 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CT 值比较(± s,HU)

2.2 分析两组造影剂用量与延迟扫描时间

研究组造影剂用量低于对照组,延迟扫描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造影剂用量与延迟扫描时间比较(± s)

表2 两组造影剂用量与延迟扫描时间比较(± s)

2.3 典型病例影像分析

患者1,女,76 岁;就诊前2 h 摔倒,伴头晕,伴恶心呕吐数次,无胸闷胸痛;临床诊断为脑血管意外。进行头颈部CTA、CT 增强扫描。

急诊CTA 显示:两侧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前、中、后动脉及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及其分支走行正常,右侧椎动脉颅内段较左侧纤细,左侧大脑前动脉A1 段较右侧纤细。未见明确动脉瘤。左侧额颞顶枕部颅骨内板下见弧形高密度影;枕骨见不规则透亮线影显示,局部骨皮质断裂。见图1。

图1 典型病例1 影像表现

影像学诊断为:(1)左侧额颞顶枕部硬膜下血肿;(2)枕骨骨折;(3)右侧椎动脉颅内段较左侧纤细,左侧大脑前动脉A1 段较右侧纤细。

患者2,男,68 岁;接诊前1 h 前出现左侧肢体乏力,活动不能,无晕厥,无大小便失禁;临床诊断为急性脑血管病及高血压。进行头颈部CTA、CT 增强扫描。

急诊头颈部CTA 影像学表现: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见结节状钙化斑块影,其以远至颅内段未见明确显影;右侧大脑中动脉及其远端分支未见明确显影。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管壁见多发钙化斑块影;左侧大脑后动脉P2段、右侧大脑后动脉P1 段局部稍纤细。左侧大脑中动脉、双侧大脑前动脉及基底动脉走行正常,未见明显扩张及狭窄。双侧椎动脉起始部见结节状钙化斑块,局部管腔中-重度狭窄;左侧颈总动脉远段见混合斑块,局部管腔轻-中度狭窄。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管壁见多发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影。见图2。

图2 典型病例2 影像表现

影像学诊断:(1)右侧颈内动脉自颈总动脉分叉处至颅内段未见明确显影;(2)右侧大脑中动脉及其远端分支未见明确显影;(3)左侧大脑后动脉P2 段、右侧大脑后动脉P1 段局部稍纤细;(4)双侧椎动脉起始部结节状钙化斑块伴局部管腔中-重度狭窄;(5)左侧颈总动脉远段混合斑块局部管腔轻-中度狭窄;(6)动脉粥样硬化。

3 讨论

作为体内氧气和能源消耗最高的器官,脑部的重量只有体重的3%,此种高耗氧和高耗能的状况使得它的血液供应量在整个体内的20%左右。因此,心脏与大脑是两个关键的身体部位,它们对于血液的需求极其苛刻并且极其敏锐[3]。如果这两个部位出现血液供给的问题,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脏与大脑的血管问题。目前,在治疗由颅内动脉狭窄引发疾病医疗方法上,静脉溶栓与颅内动脉机械取栓是最先进且科学的方法。前者在控制时间窗方面非常苛刻,而在进行影像学扫描方面,则依赖于核磁共振或全脑CT 灌注作为支持。在处理时间窗和缺血半暗带和梗死中心的比率方面,后者需要精准地评估,同样也需要对脑内的血管狭窄和阻塞状态有深入的理解[4]。尽管如此,利用头颈CT 的三维图像,可以掌握MIP、MPR 以及VR 的使用情况,这些技术在辨认因为头颈部的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狭窄、了解动脉的解剖位置,以及精确地辨认出脑内外的富血供占位性病变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这些都被认为是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最佳无创影像扫描手段,也被广泛应用于长期的跟踪观察中[5]。当前,由于我国的脑梗死患者数量众多,因此,CTA 技术在颈动脉狭窄等普遍性疾病的扫描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关键的角色,这也为CTA的扫描技术的改良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宽体扫描,得到的高质量图像能够满足医护人员对于冠状动脉及颈动脉的诊断要求。只要一次性投放一种参考样本,便可在一次扫描中获得两组高质量的冠状动脉及头部内外的血管图像,这样做不但有助于减少辐射的剂量,还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度,减轻患者的肾脏压力和过敏反应[6]。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椎动脉、椎动脉起始部分、颈总动脉起始部分、颈总动脉分叉部的颈内动脉、同层静脉、同层静脉CT 差各处CT 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造影剂用量低于对照组,延迟扫描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采取多排螺旋CT 与CTA 的结合检查手段,能够更全面地观察颈部的各类变化,同时,该手段在疾病的识别上具备显著的优势。有助于患者获得更长的康复期,并且可以精确地执行医疗操作。联合扫描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评估大脑的血液循环状态,另一方面也可以评估头部和颈部的动脉状态,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7]。同时此种联合扫描方式能够使更准确地了解到血管的狭窄状态以及与之相关的大脑血液循环减少的状态,提供更为全面的诊断数据,进一步协助临床医师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即时治疗。对于延迟的长度,部分研究人员控制在(8.6±1.5)s,并且将注入的速度设定在4.5 mL/s,从而达到理想的显示效果。尽管如此,注射的流量是恒定的,延迟的长度将会被诸如生物学、疾病和血液循环的距离等多种元素所左右,过去采取的盲点方式对于延迟的预测比较谨慎。一些情况下,由于过早进行扫描,导致目标血管的初始部分没有显现出来,或者由于过迟开展,导致目标血管的顶点已经消失,显示的颜色也变得较为轻微。一般来说,通过使用微量的造影剂来执行预扫描试验,以寻求最佳的延迟扫描时长[8]。通过使用多排螺旋CT 与CTA 的结合的扫描方式,能真实地了解患者的头颈部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此种方法不仅能给出精确而明确的血管影像,还具有很强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有助于了解更广泛的血管状态。为了实现扫描的有效性,必须把目标血管的浓度维持在一个适宜的区域,同时,还应该尽可能地降低静脉与其周边气管的增强程度,为了保持优秀的对比和清晰,利用三维技术来生成高质量的扫描图片[9]。通过联动CTA 和多排螺旋CT 的扫描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造影剂的消耗,从而降低放射性损害以及肾脏的压力。然而,此种方式的应用需要严格遵守诊断技术的规定,如果产生假象或者存在于患者的兴奋区域,将导致扫描延迟,无法获取头颈部的血液流动。因此,通常需要由专门的医师来操作,任何剂量的偏差都可能对实验的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使用多排螺旋CT 和CTA 的结合扫描方法,并非只关注患者的头颈部,而是扩展到患者身体各个角落,这既便于医师的判断,又确保诊断的全面性,从而使得治疗更具目标性[10]。

综上所述,在临床头颈部血管疾病诊断过程中,采用多排螺旋CT 头颈联CTA 扫描技术,可以提升诊断准确性,并且能够清晰地揭示患者的头颈部血液循环状态,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数据依据。

猜你喜欢
头颈头颈部椎动脉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美国FDA:批准HPV9价疫苗用于预防头颈癌
金匮肾气丸加减改善头颈部肿瘤患者生存获益
头颈部鳞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STK15在头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Hep-2细胞株生长的影响
关于《头颈肿瘤防治专栏》的征稿通知
头颈部肿瘤放疗引起放射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
小儿头颈外科手术的护理配合及体会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