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shopping mall

2024-03-15 11:27
第一财经 2024年3期
关键词:三里屯西单商业空间

今年春节,我没去看任何一部票房大卖的电影,复工后和同事们聊了聊,几乎没人去看。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大家不愿凑热闹—人造的热闹。

在北京,重启的庙会,已经热鬧到令人望而却步。突发奇想要去逛逛时下当红的商业中心。三里屯?多少有点审美疲劳;合生汇?导航上总标注红色。猛然在网上看到茑屋书店北京首店的消息,哦,还没开幕。地点呢?在蓝岛和THEBOX朝外之间,嗯,THE BOX我还没去过,它是2023年京城最受关注的新商业地标。

一进门,并没有常规shopping mall那种开阔的甚至挑高的空间,而是一群年轻人簇拥在一起,走近看,原来是旁边宠物超市举办的互动活动。北京第一家宠物超市“MARSMART火星宠物超市”就开在旁边。没有敞亮的大厅,说不上明亮的光线,楼板被打掉,显露出原始的楼层结构,一半以上的品牌都需要即时搜索才能知晓,零散的座位随意散落在各个空间里,二层露着结构横梁的空间中,坐落的不是任何品牌,而是一个拳击台。

这太不像个商业空间了,起码不是我熟悉的shoppingmall,我不由想起,距这里步行10分钟内,1993年开业的蓝岛大厦曾是北京朝阳区最大的购物中心,它见证过1990年代方兴未艾的百货业胜景。相形之下,如今的蓝岛如同一座消费的“荒岛”。

1980年代,西单、王府井;1990年代,赛特、蓝岛;2010年代,大悦城、SKP、三里屯、西单更新场—我的脑海中迅速罗列出一连串商业空间的名字,它们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空间、形态,乃至于里面承载的品牌、业态也全然不同。

倘若将第一代的西单百货商场和今天的THE BOX朝外并列,你大概意识不到它们属于同一个行业、同一条赛道。如果有什么是相同的—每个时代的城市商业空间,都为当时囊中羞涩的年轻人绞尽脑汁。我年过七旬的妈妈,仍然记得她曾在一周唯一的休息日和朋友们奔赴西单商场,哪怕里面的柜台上产品匮乏。

和我这种私人回忆相对应的,是令人惊诧的大数据。2008年至2019年,中国内地购物中心的供应量从大约0.3亿平方米增长到3.7亿平方米,平均年增速约25%。15年间,中国的人均购物中心面积从0.03平方米扩到了0.37平方米,接近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的水平。

与此同时,中国的商业地产也经历了和城市化进程高度共振的黄金时代,它们共同助推了消费市场的成长与繁荣。

高度同质化的shopping mall改变了城市面貌,以充足的商品满足饥渴的消费需求。新品牌层出不穷,业态更迭加速,消费者对新奇的追求变得永无止境,他们开始难以被取悦。就在新老商业空间不断翻新之际,商业地产最基础的基础设施,即新增商用土地的供给量在2014年之后进入收缩阶段,商业地产从增量时代步入存量时代。

消费需求和土地供应两端同时挤压,商业地产公司几乎是被迫寻找破局之道:从老百货大改造到旧厂房翻新,从街区式的城市更新到活化的郊区空间,不一而足。没有确定的思路,只有无尽的尝试。

本期封面中,我们的记者走访了全国多个“非标”(2023年商业地产界内卷的代名词)商业体,有不少新发现:创业者变成了主理人,商业空间的形态难以描述,运营和招商团队的工作更像“星探”—寻找今天还不是但明天可能是网红的、大众陌生而小众沉迷的新新品牌。

有趣的是,透过商业地产的变迁和空间的更迭,我们也能看到由商业空间促成的消费民主化及个人意识,在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心中悄然生长。

猜你喜欢
三里屯西单商业空间
话梅西单
北京三里屯观夏香薰体验零售空间
在三里屯工作的他,因为拍了一张照片,免费去了一趟香港!
三里屯是一个接口也是年轻的借口
迷幻乐章——Play Lounge西单店
另面三里屯:浮华边缘人
基于光环境下的新商业空间光氛围研究——概念书店照明设计
硅基互联时代文化在商业空间景观设计中的构建
中国古代商业空间中对于风水学的应用
电子商业影响下社区商业空间发展趋势及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