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数字网络时代下“禾楼舞”的校园传播途径

2024-03-15 05:49张逸羚高雅
参花(下) 2024年3期
关键词:网络时代舞蹈校园

张逸羚 高雅

为研究“禾楼舞”在校园中的有效传播途径,通过对“禾楼舞”的历史渊源和传承进行剖析,分析其独特的舞蹈文化特点以及在校园中的传承现状,并对其在数字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局限与机遇进行分析,以此提出在数字网络时代下推动“禾楼舞”校园传播的策略,包括充分利用数字科技、网络平台以及校园媒介进行传播推广。

一、“禾楼舞”的历史渊源与传承

“禾楼舞”是岭南地区农耕文化的产物,是郁南民间艺术的代表,深刻彰显着岭南民间歌舞的魅力。由于民间歌舞是非文字形式的艺术,因此只能通过民间艺人的肢体语汇进行传承。“禾楼舞”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在漫长的南北民族迁徙与文化融合中,经历了由乌浒人到瑶族再到汉族的相继传承。从时间角度来横向梳理其发展脉络可分为三个阶段:古代融合发展期、近代停滞期、当代创新期。

(一)古代融合发展期

秦汉时期,南江流域一带曾为岭南古代百越族乌浒人的居住地。在以农耕为主的古代社会,乌浒人选举部落族长在田地里跳舞以祈丰收,由此形成了最初的“禾楼舞”,古时也称为“调禾楼”。随着岁月更迭及人口的迁徙流动,“禾楼舞”经历从乌浒人到瑶族到汉族的相继传承,并融入道教文化元素,逐渐演变为现在庆丰收的传统民间舞蹈。

(二)近代停滞期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变迁,许多传统艺术形式在这一过程中面临断层。其中民间艺术“禾楼舞”也在这一时期险些失传,依靠当时的地方民众对“禾楼舞”的乐谱、影像、文字资料进行保护,才得以留存。

(三)当代创新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愈来愈高涨。21世纪初,我国实行了一系列抢救、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遗产工作的措施,“禾楼舞”也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2008年,“禾楼舞”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在地方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云浮市南江文化研究中心、云浮首个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林秀参公祠相继建立,为“禾楼舞”提供了一个向世人展现的舞台。

二、“禾楼舞”的舞蹈文化特点

对于“禾楼舞”的舞蹈文化特点,可以从舞蹈角色、舞蹈动作、舞蹈形式、舞蹈服饰以及舞蹈道具特征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禾楼舞”的表演由一名领舞者和各十名男女舞者组成。领舞者先入场,随后男女舞者成对有序入场。动作多以摆手、踏足、摇肩、晃身为主,再现了男女协作进行秋收打谷和收割的劳作生活场景。受农耕社会群居生活的影响,“禾楼舞”的呈现类似于古代“圈舞”“排舞”和“对舞”等形式,舞者们以集体围圈、男女围内外圈、双人成对、纵向与横向列队等方式进行表演。此外,“禾楼舞”表演者脸上均佩戴面具,头顶小竹笠,再现了朴素自然的劳动人民形象。“禾楼舞”的面具最初与其他传统舞蹈相似,先民们为了对抗面对未知和自然的恐惧,将面具画成了狰狞恐怖的表情,以期达到辟除灾害的效果。如今,岭南地区群众将其改良,取而代之的是粗长的弯眉、粉红的脸颊,整体形象可爱诙谐,寓意着强健身体的美好祝愿。

“禾楼舞”中的三类人物有各自不同的道具,分别是领舞者持牛头锡杖、男子持火把、女子持稻穗,分别代表着不同寓意。领舞者手持的锡杖顶端是神态庄严且头系红花的牛头,映射出南江流域百姓对牛文化的崇拜。此外,仪式中男舞者持火把是对火崇拜的反映。火的属性与太阳相似,给人类带来温暖和光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二性的角度来说,男性属于阳性,使得男性与火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稻穗则彰显着女性符号,寓意着女性在播种、采集等生产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在“禾楼舞”中女性持稻穗祈丰收。

近代以来,“禾楼舞”逐渐转化为更加纯粹的娱人活动,并常常在传统节日和重要庆典中表演,成为人们庆祝与祈福的方式之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禾楼舞”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不断传承和发展,现如今,“禾楼舞”逐渐受到国家重视,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代表之一,随着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这一传统文化形式慢慢走进大众视野。

三、“禾楼舞”的校园传承现状

经传承人口述,目前在郁南县范围的部分中小学开设了“禾楼舞”特色课程,均由传承人傅志坤亲自教学。例如西坝小学、西江中学以及西江博雅学校都专门设有舞蹈队,每周进行一次排練,系统学习“禾楼舞”的基本步伐、基本舞姿、队形变化以及“禾楼舞”文化。除此之外,郁南县连滩中学专门设立了“禾楼舞”传承基地,大力发展“禾楼舞走进校园”活动,并且在每年毕业之际进行正式演出。学生会自制面具,穿上正统的服饰,手持道具,在广场上进行展演。还有部分广东高校学生到此地进行采风调研和团建活动,学习“禾楼舞”的部分动作元素、文化背景等。尽管有部分校园有传承“禾楼舞”的意识,但“禾楼舞”的传播群体范围很小,在校园中的传播仍然面临着一些局限之处。

首先,虽然传承人开设了“禾楼舞”特色课程,但仅限于郁南县范围的部分学校。在其他地区的学校,“禾楼舞”并未得到有效传播,甚至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非遗文化,“禾楼舞”更不被知晓,因此无法得到有效推广。除了特色课程和高校采风调研,目前没有其他更多的途径使“禾楼舞”进一步有效发展传承。

四、数字网络时代下“禾楼舞”的发展境遇

(一)“禾楼舞”的发展局限

首先,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的发展,传统农耕文化逐渐淡化,“禾楼舞”的传承和保护面临挑战。当今流行元素的纵横发展,各种新兴、外来文化的出现大幅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导致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下降。

其次,“禾楼舞”的表演和创新受到限制。“禾楼舞”在古代作为农耕仪式和庆祝活动的一部分,其表演形式和内容相对固定,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观众需求的多样化,“禾楼舞”需要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然而,由于传统规范和限制,“禾楼舞”的创新空间有限,难以与现代舞蹈形式进行有效结合。与其他非遗文化相比,“禾楼舞”在当代审美下的传播力相对较弱。

最后,由于“禾楼舞”的地域性和特殊性,“禾楼舞”在传播和推广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对较小,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渠道,使得“禾楼舞”的传播受到限制,无法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舞蹈形式。

(二)“禾楼舞”的传播机遇

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为“禾楼舞”的传播提供了更广泛的平台。当前,人们的信息获取和传播方式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变。信息的传播通过互联网变得更加迅速广泛,社交媒体和短視频平台也成为人们交流和分享的重要渠道,“禾楼舞”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吸引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舞蹈形式。

数字网络时代还为“禾楼舞”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方式。通过数字技术,如动作捕捉技术,“禾楼舞”的表演和教学可以被更精准地记录、存档和传承,避免了传统口传面授可能造成的信息丢失和形变。此外,“禾楼舞”的创新和表现形式在数字网络时代也有了更多的可能。通过借助现代装置艺术、虚拟现实、3D全息投影、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艺术家可以创作出更具创新性和艺术性的表演形式。数字网络平台也为舞蹈创作者提供了更广泛的展示和交流空间,使得“禾楼舞”能够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跨界融合,创作出更多样化的艺术作品。

然而,数字网络时代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数字化的传播方式可能导致“禾楼舞”的表演和传承过程变得虚拟、失真。虽然数字技术可以呈现出逼真的图像和声音,但无法完全传达出现场表演的互动氛围和情感。其次,“禾楼舞”在发展创新过程中可能遭受盗版和侵权行为。因此,需要加强相关保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保护“禾楼舞”的知识产权和创作权益。

五、数字网络时代下“禾楼舞”校园传播的策略

(一)数字技术的利用

1.数字网络科技与“禾楼舞”结合创新

长久以来,舞蹈艺术主要通过舞台表演、影像视频等方式进行传播,受到时间、空间、表演人员等多重限制。数字网络时代可以有效减少传统文化传播的局限性。在流行元素纵横发展的今天,将“禾楼舞”结合数字科技与当下审美潮流接轨,让文化走进人群,是最好的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路径之一。

数字网络科技为“禾楼舞”的创作和呈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利用灯光、投影和特效等,可以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例如,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舞蹈表演。

纱幕投影作为VR和AR技术领域的前沿技术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娱乐、教育、医疗等领域,其原理是通过投影仪器将视频投影到纱幕上,模拟逼真的三维物体,同时实现动态实景。可以将一些难以在舞台上再现的素材制作成投影画面,利用透明纱幕投影出来,将其与舞台真实人物结合,创造出虚拟现实的意象。将“禾楼舞”结合纱幕投影技术进行创新,使“禾楼舞”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既保留传统舞蹈的独特性,又具备数字技术的创新性。可以在纱幕上投影出设有竹、木、稻草搭建的四方状禾楼以及火堆,舞者在纱幕后跳舞,能够逼真地再现古时劳动人民庆丰收的场景,使观众沉浸感受古代农耕文化的魅力。

2.校园媒介展示数字网络化“禾楼舞”

校园中各式各样的社团是宣传非遗文化的重要媒介。学校可以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组建非遗文化社团或“禾楼舞”社团。一方面,社团可以借助网络邀请专业舞蹈教师或“禾楼舞”传承人进行线上指导,以克服地域限制,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实践和线上专业指导,逐步掌握“禾楼舞”的舞蹈动作和技巧。另一方面,社团还可以探索数字化影像教学。例如,采用全系统投影技术,模拟原始演出场地,搭建虚拟火堆和禾楼等场景,这种技术能够提供更生动的学习体验,还原“禾楼舞”的原始淳朴状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禾楼舞”的表现形式。另外,社团还可以举办“禾楼舞纱幕投影展演”活动,运用纱幕投影技术将非遗舞蹈与数字技术相衔接,在校园固定的场地投放“禾楼舞”视频,以引起校园师生对于“禾楼舞”的关注。

除此以外,校园媒体设施作为一个便捷的传播媒介,也为“禾楼舞”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可以通过电子显示屏、校园广播台等渠道,定期播放“禾楼舞”的视频、照片和相关资讯,让更多学生了解“禾楼舞”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传承情况。

(二)网络平台的利用

1.校园社交媒体的传播

学校可以巧妙地利用数字化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小红书账号等校园社交媒体平台定期发布以“禾楼舞”为代表的非遗文化展及传统舞蹈文化知识专栏,精心设计内容,吸引广大学生的关注与参与。

在平台运营方面,可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定期发布“禾楼舞”相关内容。平台运营还可以考虑创建虚拟展览空间,以展示“禾楼舞”的图片、视频、文物。同时,建立社交媒体上的舞蹈爱好者交流群或非遗文化传承人交流群,鼓励学生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以推动非遗舞蹈文化的传播。还可以设立创作奖、非遗文化传播最佳奖等,激励学生跨专业合作完成非遗舞蹈影片、“禾楼舞”宣传片,并且选拔最优作品进行线上展演。

2.校园视频平台的推广

在短视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校园视频平台中的视频内容在“禾楼舞”宣传中起到助推作用。学校可在官方视频平台上进行投放,如B站、微信视频号、抖音等校园官方平台。还可以邀请舞蹈社团或者舞蹈专业学生录制“禾楼舞”的教学视频,将“禾楼舞”的基础动作和舞蹈技巧进行详细解说;也可以邀请专业教师录制关于“禾楼舞”文化知识的讲解视频,深入解析“禾楼舞”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除此之外,还可以推送创意视频,例如“禾楼舞”的幕后制作花絮、科技运用,编导个人分享或是“禾楼舞”非遗传承人的故事,等等。

线上直播作为视频平台的另一渠道也能很好地推广“禾楼舞”,可以通过定期开展“禾楼舞”的线上直播进行知识解答、舞蹈表演,甚至还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进入直播平台,通过这一方式,观众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与传承人进行互动。

不论是哪种视频平台推广方式,应用数字网络时代下的创新传播策略,“禾楼舞”的魅力将得以在校园中持久传承。通过充分利用校园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学校可以将“禾楼舞”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传递给更多师生,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对“禾楼舞”的认知和了解,还能够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通过数字网络平台的传播,“禾楼舞”在校园中的传承和发展将拥有更广阔的舞台,进一步促进“禾楼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六、结语

数字技术的创新使“禾楼舞”能够以更现代且更多样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数字网络平台的运用将有效地将“禾楼舞”推向更广大的学生群体,而学校非遗舞蹈社团的建设也能促进“禾楼舞”在校园中得到更深入的传承。在数字网络时代,这些策略将为“禾楼舞”的传承与保护贡献更多力量,也让“禾楼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简介:张逸羚,女,本科在读,广州大学,研究方向:舞蹈编导;高雅,女,本科在读,广州大学,研究方向:舞蹈编导)

(责任编辑 张云逸)

猜你喜欢
网络时代舞蹈校园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我和舞蹈
开心校园
网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