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经济学学科发展的构想

2024-03-16 16:44杨晓奇
学术探索 2024年1期
关键词:年龄结构老龄人口老龄化

杨晓奇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 老龄经济与产业研究所,北京 100088)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转变,人类社会逐步步入老龄社会。在年轻型社会和成年型社会建立起来的传统的经济学学科,目前已经在很多方面难以解释老龄社会下的经济问题。因此,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经济学,构建老龄社会下的经济学。

一、老龄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老龄社会的到来给传统经济学产生的土壤带来了深刻变化,传统经济学赖以成立的部分假设条件已经发生变化,个体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宏难经济的需求、供给结构也在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中不断调整。

(一)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颠覆了传统经济学假设

传统的经济学是在年轻型社会建立起来的,假设人口数量等同于劳动力数量,由于人口数量处于增长状态,因此传统的经济学假设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在年轻型社会,由于人口出生率比较高,人的预期寿命又比较短,老年人口的占比比较低,整体的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年轻。因此,传统经济学假设劳动力数量就是人口数量。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口的占比持续提高。由于老年人口在传统意义上不属于劳动年龄人口,不参加经济活动,因此,在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越高,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就会降低。如果继续在经济学研究中假定劳动年龄人口就等于人口总数,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劳动力也不是无限供给的,从发达国家来看,由于总和生育率比较低,总人口负增长,劳动力总量也随着减少。我国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13年达到峰值101041万,2021年下降到96481万,8年下降了4560万,年均下降570万。由此可见,传统经济学中关于劳动力的假设已经不符合目前世界各国劳动力的实际情况。

(二)预期寿命的持续提高改变了个体经济行为

预期寿命是经济社会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的标志。随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大幅改善,全世界的人口预期寿命都在提高。2000年全球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67岁,预计2050年达到77岁,2100年突破80岁。(1)党俊武.老龄经济[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2:7-8.我国1949年左右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仅为40岁左右,2019年已经达到77.3岁。随着我国居民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预期寿命还会增加。预期寿命的不断增加促使个体的经济行为发生改变。根据莫里迪安尼(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理论,人一生会平滑自己的消费,如果预期寿命越长,在年轻时就需要为自己比较长的老年期做好准备,增加储蓄,以备养老。个体的储蓄行为、消费行为、退休以后工作的意愿都将会发生变化。个体的经济行为变化最后导致宏观的消费、储蓄、资本、劳动力市场都会产生变化,进而引致整个经济发生变化。因此需要重新审视老龄社会下个体经济行为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给经济带来的深刻影响。

(三)需求结构改变引致供给结构产生深刻变化

人口年龄结构的逐步变化导致消费人群的年龄结构发生变化。无论是在年轻型社会还是成年型社会,占比最大的是劳动力人群,其次是少儿人口,最后才是老年人口。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在成年型社会,少儿人口占比大于30%~40%,老年人口占比小于4%~7%之间。在年轻型社会中,少儿人口占比更高,老年人口占比更低。(2)陆杰华,伍绪青.人口年龄结构变迁:主要特点、多重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青年探索,2021,(4).因此,在前老龄社会,消费人口最多的是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其次是少儿消费人口,老年消费人口占比较小,很少受到关注。老龄社会到来以后,老年消费人口持续增加,其他年龄段消费人口都在减少,整个消费人群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需求引致生产,需求结构发生变化,生产结构也跟着发生变化。未来,经济的供给层面也将发生变化,以适应变化了的需求结构。

(四)人口年龄结构转变与经济之间关系逐步成为经济学研究关注点

在老龄社会以前,经济学研究更多关注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同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得出不同的研究结果。总体来看主要有三类,第一类认为人口数量的增加不利于经济的增长。如马尔萨斯(Malthus),他认为人口增长天然要快于食物供给增长,所以要实现人口数量和食物供应的平衡,需要通过禁欲、晚婚等办法,或者通过疾病、饥荒或战争来减少人口。第二类认为人口数量的增长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如罗默(romer,1990) 认为,技术变迁“内生于”人口增长和资本积累,因此人口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第三类认为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取决于不同国家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经济学研究开始关注人口年龄结构转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目前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问世。从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研究结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人口老龄化既影响经济的供给层面,也影响经济的需求层面。另一方面是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没有太大的影响,即使有影响也是相对比较温和的。(3)翟振武,郑睿臻.人口老龄化与宏观经济关系的探讨[J].人口研究,2016,(2).

(五)老龄社会到来亟需发展新的经济学理论

老龄社会是一个全新的社会,目前处于初级阶段,人类对它的了解知之甚少。老龄社会的到来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每个经济环节都将产生影响,不但从微观上改变个体的经济行为,在宏观上也将改变经济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改变反过来适应老龄社会的到来。因此,老龄社会的到来,需要审视传统经济学研究,需要对传统经济进行修正甚至是革命,构建老龄社会条件下的经济学,即老龄经济学。

二、老龄经济学研究对象

(一)已有文献研究

已有的文献中称之为“老龄经济学”并探讨其研究对象的文章并不多,仅有李军进行了探讨,他认为老龄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标准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一致的,它的研究内容涉及宏观经济理论、微观老龄经济理论、产业与老龄经济理论、资本与老龄经济理论、制度与老龄经济理论。(4)李军.老龄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内涵及学科价值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4, 2(3).

已有文献中称之为“老龄化经济学”并对其研究对象进行探讨的也不多,李建民认为老龄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人口年龄结构化的经济后果及其对老年人的经济影响。(5)李建民.老年经济学与老龄化经济学[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5).

已有文献中称之为“老年经济学”并对其研究对象进行探讨的相对比较多,但对于什么是老年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还未形成共识。有的认为,老年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人老化与人口老龄化所涉及的经济问题。它包括微观方面和宏观方面,微观方面涉及个人在老化过程中经济收入的数量与来源所发生的变化等。宏观方面涉及人口老龄化对生产能力、投资行为、产业结构、储蓄以及消费的影响等。(6)熊必俊.老年经济学概述[J].老年学杂志,1989,(1).有的认为老年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老年人经济状况及其决定因素与宏观经济影响。(7)李建民老年经济学与老龄化经济学[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5).有的认为老年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老化和老年与经济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它阐明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人类老化和老年与经济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规律性。(8)徐云鹏.试论老年经济学的对象知识体系和方法[J].南方人口,1988,(2).

梳理以上文献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无论称之为老龄经济学、老龄化经济学或是老年经济学,在研究对象方面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探讨老年人经济,二是探讨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带来的影响。这些研究都没有考虑当下进入老龄社会这一事实。老龄社会的到来,围绕老年人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人口老龄化也给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内在的运行机制也在发生变化,探讨老龄经济学,必须看到这一现象。

(二)本文的界定

本文认为老龄经济学是老龄社会下的经济学。老龄经济学主要研究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内生性的运行机制的调整。

在老龄社会的初期,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无论是宏观的经济发展还是微观的个体经济行为,都不会因为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产生明显的改变。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持续调整,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显现,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分析这种影响,如经济运行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经济的供给层面和需求层面,经济的宏观层面、中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等,无论从哪种视角去分析,都会发现人口老龄化会对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尤为重要的是,过度人口老龄化将会给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人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一方面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个体的经济行为在不断发生变化,所有个体经济行为的变化最后会导致宏观变量发生变化。如个人对寿命延长的预期,导致储蓄、消费行为发生变化,进而会导致整个国家的储蓄、资本、消费模式发生变化,最后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导致经济的供给模式、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分配模式都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最终会形成新的模式,进而经济发展中内生性的运行机制发生变化,以适应老龄社会的到来。

三、老龄经济学学科定位

老龄经济学源于整体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不断改变,对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带来深远影响,老龄经济学便有了自己的研究对象。老龄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不同于人口经济学、老年经济学,它是和老龄社会学、老龄人口学等老龄科学分支并行的学科。

第一,老龄经济学不同于老年经济学。老年经济学研究对象虽然没有达成共识,但是有一点比较明确,老年经济学以研究老年人经济为主要内容,不涉及社会形态问题。老龄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不局限于老年人,而是全年龄段人群。老龄经济学研究老龄社会下的生产、消费、分配问题,经济模式变化问题。从这一角度来看,老龄经济学包含了老年经济学,老年经济学只是老龄经济学的一部分。

第二,老龄经济学不同于人口经济学。人口经济学主要研究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研究人口变动的经济因素以及人口现象和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9)季明敏.人口经济学的发展历程[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3,(11).老龄经济学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人口年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特定社会形态下经济模式发生的变化。从研究重点上看,老龄经济学研究侧重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而人口经济学则侧重于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探讨经济发展对人口模式的反作用。人口经济学起源较早,18世纪末马尔萨斯发表了《人口论》,探讨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快速增长,预期寿命持续提高,人口年龄结构持续发生变化,20世纪三十年代欧美一些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开始关注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后果,老龄经济学开始起步。

第三,老龄经济学是老龄科学的一个分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老年学逐步发展起来。但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老龄问题难以用老年学的理论去解释,或者说,老龄问题已经超出了老年学的学科范围,因此,亟需发展老龄科学(10)党俊武.老龄问题研究的转向:从老年学到老龄科学[J].老龄科学研究,2014,(2).以更好地对老龄问题作出解释。老龄经济学作为老龄科学的一个分支,是和老龄社会学、老龄文化学、老龄人口学等学科并行的学科,主要探讨老龄社会下的经济问题。

四、老龄经济学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的方法包括方法论和具体的研究方法。

从具体研究方法来看,老龄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传统的经济学研究方法都是其重要的研究方法,如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这里重点讨论老龄经济学研究方法论。

所谓方法论是指研究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老龄经济学是老龄社会下的经济学,在进行老龄经济学研究时必须考虑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年龄结构分析,二是代际交换分析。

年龄结构分析认为经济发展模式应该和人口的年龄结构相适应。(11)党俊武.年龄结构分析法是老龄科学的基本方法[J].老龄科学研究,2014,(8).人是社会的主体,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在前老龄社会,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年轻,老年人口占比较低,老年抚养比相应也较低,社会抚养负担主要是未成年人。老龄社会到来以后,老年人口占比持续增加,逐步超过少儿人口占比,社会抚养负担主要是老年人。在前老龄社会,和比较年轻的人口结构相对应形成了一定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理论;到了老龄社会,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已经变化了的人口年龄结构不相适应,无法继续用原有的经济理论来解释现有的经济问题。因此,解决老龄社会的经济问题,只能构建与老龄社会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理论。事实上,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作为非常重要的经济发展要素数量持续在下降,不再是无限供给,而且劳动力年龄结构不断老化;经济资源在未成年人、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之间的分配发生深刻变化,进而导致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将发生变化;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供给结构也会产生适应性改变,产业发展将会产生连锁反应;需求层次不断升级等,这些都将导致经济模式发生新的变化。原有的经济理论土壤已经发生变化,继续用原有的经济理论来解释目前的经济现象显然不合适,需要构建新的经济理论。

代际交换分析认为,在没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传统社会,未成年人、劳动年龄人口以及老年人三大人群之间的资源代际交换主要在家庭内部进行,这种代际交换有伦理学基础。在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现代社会,尤其是进入了老龄社会后,代际交换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内部,而是在更大的社会层面进行,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深,代际交换的规模越大。

在社会层面进行代际交换,需要有力的理论基础,才能保证这种交换持续进行。一种理论认为老年人过去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在老年期有权力从这种贡献中获得社会的回报。第二种理论认为后人之所以获得比前人更优越的生活、生存环境,主要是由于前人的贡献,因此后人有义务为老年人提供经济资源支持。第三种理论认为个体之所以能够利他,主要是对老年期有预防的需求。为了保证老年期的生活,个体需要储蓄。增加储蓄就降低了消费倾向,如果大家都储蓄,就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缺乏动力。所以,整个社会需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要利己先要利他。以上三种理论都有其合理性,但是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代际交换规模的扩大,需要有更具支撑力的理论来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依据。

五、老龄经济学研究议题

(一)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生产要素的影响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影响最大,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规模不断下降。劳动力年龄结构也在持续发生变化,中位数不断提高,老年劳动力逐步成为劳动力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性别构成逐步调整,女性劳动参与率不断提高。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持续增加,劳动力进入市场年龄不断提高。

人口老龄化对资本要素的影响涉及到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现实经济中资本来源于储蓄,而储蓄与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有关。随着长寿社会的到来,个体对老年期生活预期发生变化,导致个体年轻时期的消费、储蓄将发生变化,进而对资本供给产生影响,于是有学者就提出了“第二次人口红利”。(12)LEE R, MASON A. What is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J]. Finance and Development, 2006,43(3).从中国的实践来看,有观点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中国的储蓄在下降,对投资带来不利影响。(13)总报告起草组,李志宏.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J].老龄科学研究,2015,(3).

(二)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市场及经济政策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市场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生产模式的影响。进入老龄社会,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相对于经济供给,消费拉动占主导地位。(14)杨燕绥.老龄社会是消费拉动和科技推动型社会[N].社会科学报,2014-03-13(002).消费逐渐从生存消费转向高质量、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相对于消费变化,供给也需要做出相应的变化。为了适应个性化的需求,市场组织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模式都将产生新的变化。市场管理模式更具有柔性化,能够快速地适应变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不再适应个性化的需求,呈现新的形式。

二是对产业的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整个经济的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传统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是必然趋势。部分传统产业随着消费需求的升级逐步消失,部分产业开始壮大。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和老年人相关的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和少儿相关的部分行业逐步萎缩。

此外,人口年龄结构也对经济政策产生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利率、汇率等都将产生影响。随着长寿社会的到来,个人经济行为发生改变,导致经济政策赖以建立的基础发生变化,传导的路径、方式也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原有的经济政策将发生变化。

(三)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老龄社会初期的资源分配影响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资源在少儿、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三大人群之间的分配影响非常大。在传统社会,老年人口比较少,社会保障制度缺乏。因此,经济资源在少儿、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之间的分配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通过家庭来进行。劳动年龄人口通过劳动获得经济资源,在家庭中分配给少儿和老年人,少儿和老年人依靠这些资源得以维持生活。另一个途径是通过财政分配来进行。通过财政资金为老年人和少儿提供适量的福利设施等。

在老龄社会的初期,各国基本建立起了社会保障制度。经济资源在少儿、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之间的分配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进行:一个途径是通过家庭分配。跟传统社会一样,少儿和老人通过家庭分配获得经济资源得以生存。二是通过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分配。这个时期,很多国家建立起了社会保障制度,其中养老保险是最重要的分配制度之一。通过养老保险将劳动年龄人口创造的经济资源一部分分配给老年人,由于处于老龄社会的初期,老年人占比不大,老年人分得的经济资源在整个经济资源中的占比不高。三是通过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劳动年龄人口创造的一部分经济资源以税收形式变成财政收入,财政资金的一部分为老年人建设各类福利设施,提供福利服务,也为少儿提供各种福利服务和设施。

相对于传统社会,处于老龄社会初期的老年人占比已经大大提高,为老年人分配的资源远远大于传统社会。养老保险作为经济资源分配的制度安排,其运行模式关系到资源分配的多少。养老保险缴费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了留给劳动年龄人口的资源就少了,太少了老年人获得资源不足。此外,财政资金中必须拿出一部分资金为老年人提供福利设施和服务。老年人越多,财政资金补贴越多,劳动年龄人口获得的经济资源就越少。因此,无论是养老保险还是税收,都需要作好制度安排,关系到老年人和劳动年龄人口之间经济资源的分配。

(四)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深度老龄社会的资源分配影响

在深度老龄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途径和老龄社会的初期一样,但是老年人占有的经济资源规模不断扩大,代际之间的矛盾就更为凸显。这个时期,由于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在减少,老年人规模在扩大,老年抚养比不断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的压力日益增大。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不能高于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速度,国民收入就会减少,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获得的经济资源都会减少。如何在劳动年龄人群和老年人群之间分配经济资源就非常重要,削减老年人福利就会引起社会动荡。当然,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高于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速度,国民收入的规模就会持续扩大,老年人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但是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在萧条期和衰退期,经济发展就会减速,资源分配不当就会引起严重的代际矛盾。

在过度老龄化社会,经济资源在代际之间的分配矛盾就会变得非常严重。这种代际之间的矛盾最终会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首先,这种代际矛盾是社会问题,如果处理不好,老年人不满,造成社会动荡。其次,这种代际矛盾引起经济问题。劳动年龄人口是消费的主力军,如果获得经济资源偏少,不利于消费规模的扩大,进而又影响到整个经济发展活力。总之,在一个过度老龄化社会,需要重新审视目前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如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如何确保经济资源在三大人群之间合理的分配非常重要。

(五)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消费的影响

预期寿命的延长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个体退休期后的时间不断增加,为保障自己老年期的生活,个体需要在工作期间为自己老年期进行金融储备,这就涉及如何调整自己的消费,调整自己的投资计划。个体的消费行为、消费数量都将发生变化。个体理性决策改变了个体的储蓄和消费,所有个体的理性决策就会改变宏观层面的储蓄和消费。

老龄社会人口生育率比较低,人口达到高峰期后就进入负增长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总人口规模的缩小有可能带来整体消费总量的缩小,不利于内需的扩大。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改变了消费人口的年龄结构,总消费人口中老年消费人口的数量持续增加,少儿人口持续减少。因此,在整个消费总量中,老年人的消费规模越来越大,少儿消费规模有可能缩小。需求结构发生变化,相应的供给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可以肯定的是,为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银发经济会不断壮大。

(六)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内在运行机制的影响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导致经济发展的各环节、各层面都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适应。经济层面的这种变化最终会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未来到底是什么样,老龄化程度不同,呈现的模式也会不同。轻度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对经济运行机制的影响并不明显。在过度老龄社会,生产的各个要素都将发生变化,生产模式将会发生深刻变化。

六、老龄经济学学科展望

老龄社会是一个未知社会,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作为研究老龄社会下经济发展规律的一门学问,老龄经济学目前仅处于探索期。随着老龄社会的不断发展,老龄经济学的研究也会不断深入。未来,老龄经济学将会对老龄社会下的宏观、中观及微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老龄经济学发展的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老龄社会初期,主要探讨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老龄社会初期,人口老龄化程度不高,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并不明显,学者注意力更多在老年人口的各种问题以及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方面。

2.第二阶段: 深度老龄化社会,老龄经济学框架构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龄社会逐步从中度向重度发展,甚至向过度老龄化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凸显。和老龄社会相适应的新的经济模式逐步形成,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也发生了变化。老龄经济学发展的土壤已经具备。针对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经济学发展理论,逐步形成老龄经济学的框架。

(二)老龄经济学应用

从宏观层面来看,老龄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对老龄社会下经济发展的要素、经济发展的周期,经济发展的政策进行探讨。因此,深入研究宏观层面的老龄经济学有利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从中观层面来看,老龄经济学探讨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消费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和少儿相关的部分产业逐步消失,和老年人相关的产业不断兴起。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伴随着产业升级,从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发展。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着老龄社会下产业结构的变化。深入研究中观层面的老龄经济学,对产业从业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微观层面来看,老龄经济学探讨企业生产的决策和消费者消费的决策。由于老龄社会下供给能够满足需求,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因而,从微观层面来看,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成为企业生产的主导因素,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如何进行管理和组织,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成为研究重点。对消费者来说,随着寿命的不断延长,如何平滑自己一生的消费成为研究重点。因此,微观老龄经济学的研究对于企业生产和消费者消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年龄结构老龄人口老龄化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具有年龄结构的麻疹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人口总数变化的比例进入潜伏或染病群体的年龄结构传染病模型及稳定性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老龄工作者之歌》——老龄工作者的心声
具有Markov调制的随机年龄结构种群系统半驯服Euler法的指数稳定性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