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产业 壮丽启航

2024-03-16 16:12王少伯
中国新时代 2024年3期
关键词:科幻发展

王少伯

科幻因科学而生,以想象力为帆,当科幻搭载产业的“翅膀”,将给未来带来无限可能。

科幻描绘着人们关于前方未知与未来的无限遐思。

“当我的科幻作品被拍摄成为电影、电视剧,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作家刘慈欣的感叹,恰是对“科幻之未来”的诠释:“科幻于我而言,不再是落于纸面的文字,而是更大的世界和空间。”

这个更大的世界和更广的空间,就是科幻产业。

近几年,我国科幻产业蓬勃发展,流浪地球、三体系列的IP作品持续火爆,网络科幻影视和游戏佳作频出,北京、上海、成都、深圳等地相继推出科幻产业扶持政策,举办科幻论坛、赛事等活动,带动了城市文化和经济的不断繁荣。

科幻产业蓬勃生长

“科幻”一词在20世纪正式提出,但早在公元2世纪,在被认为是第一部科幻作品的古希腊语小说《真实的故事》中,就已出现关于星际旅行、外星生命、星际殖民和战争、人造生命等内容。而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则诞生于1902年。

我国科幻产业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在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科普发展的带动下,拥有了丰富的内涵。近年来,随着国产科幻文学与影视深度融合,推动中国科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活跃期。尤其是2019年,根据作家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创造票房神话后,国产科幻热愈加如火如荼,从文学到影视均呈现井喷态势;越来越多的青年科幻作家先后涌现,发表出版了一批广受欢迎的优秀作品;各类科幻文学评奖活动方兴未艾,不同类型的科幻题材影视剧相继播映……

2023年6月,由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共同编撰的《2023中国科幻产业报告》发布。报告聚焦2022年度中国科幻产业典型业态中的科幻阅读、科幻影视、科幻游戏、科幻衍生品、科幻文旅五大板块,重点研析中国科幻产业年度现象与发展趋势。该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877.5亿元,科幻产业迎来黄金机遇期,各板块展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

该报告发布方之一、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吴岩表示,目前中国科幻产业营收数值虽然不算大,但有非常好的成长率。如果按这个趋势发展,到2030年应该能达到1500亿元左右。

“中国科幻迷等这一天已经太久了。”从事科幻行业20余年的杨枫感慨地说,曾几何时,科幻在中国比较冷门,如今,随着科幻文学、电影、游戏的蔓延,整个社会科幻土壤不断堆积,科幻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进而带动科幻产业发展,越来越多想象力“照亮”现实世界。

“我们第一次发布该报告时,中国科幻产业仅有约100亿元的规模,如今已经发展到超过800亿元的规模,中国科幻产业正在迅速崛起。”吴岩说。作为一名教师,吴岩在多年的科幻教育科研中,不仅为中小学生编纂科幻教材,还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科幻硕士、博士生。在他看来,中国科幻产业成长速度快,未来可期。

三体宇宙首席执行官赵骥龙说,科幻产业在中国是一个新兴产业,若干年前提到科幻,大家只聚焦在科幻文学上,随着影视工业和商业运营逐渐丰满,科幻在中国的产业形态正在逐步壮大。“科幻可以带动协同的产业集群足够广大,除了聚集影视、数字、创意文化等产业,更能以其强烈的‘科技属性和‘未来感,成为地方导入新兴产业的抓手,形成新的产业力量和消费力量。”

加拿大雨果奖得主、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荣誉主宾罗伯特·索耶表示,在北美,科幻产业更多是一个随意的、没有长期规划的事业。“而中国把科幻变成产业,相关产业规划让我震惊,我认为,世界科幻产业的未来可能会在亚洲,在中国,而不会在北美。”

政策支持为科幻产业添翼

科幻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大力支持。

2020年8月,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加强扶持引导的10条政策措施,被称为“科幻十条”。

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出“实施科幻产业发展扶持计划”。

2021年11月,《“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快电影特效技术发展,鼓励引导各方面资源投入公用性特效底层技术研发,落实促进科幻电影发展联系机制,进一步健全电影标准化体系。

2022年,國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鼓励科技工作者与文学、艺术、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加强交流,多形式开展科普创作。

顶层设计为科幻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近年来,北京、成都、重庆、深圳等地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科幻之城,积极探索科幻产业化道路。以北京市为例,2020年年底,北京市石景山区政府就出台了首个地方级科幻产业扶持政策“科幻十六条”政策。《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中更是明确提出:石景山区聚焦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等领域,依托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建设,推进科幻产业发展,打造国家级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此外,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牵头,会同石景山区联合制定《北京市促进石景山区科幻产业发展 2022-2023 年工作方案》,明确依托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建设,高水平筹办中国科幻大会,聚焦重点区域建设科幻产业集聚区,推动科幻产业发展,营造具有首都特色的科幻氛围,促进石景山区科幻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目前,北京市科幻总产值占全国的1/3,居于“领跑”地位。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顾问委员会主任宫晨光看来,科幻文化产业包含作品创作、技术制作、载体传播、渠道拓展、资本支持、市场运营和管理等多个方面。在整合方面,需要大量的管理和磨合,探索并形成一个社会化的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科幻文化公司“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姬少亭认为,近年来,国家对国产科幻电影的关注度明显提升,在政策上也给予了诸多支持。如果进一步细化落实政策,将大大增加资本投入的意愿和信心,促进行业发展。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教授金韶也建议,建立由政府资金、产业基金、创投基金组成的多元投融资体系,为科幻文化和科技企业提供便捷融资渠道。

蓄力前行 推动全面均衡发展

“未来像盛夏的大雨,在我们还来不及撑开伞时,就已扑面而来。”作家刘慈欣曾如此形容科技高速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巨变。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幻因科学而生,以想象力为帆,当“科幻”加上“产业”,又给未来带来无限可能。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影市场的进一步繁荣,中国科幻有机会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对于科幻产业的未来,不少专家学者也指出了当前的不足和发展的方向。

“从供给端看,一些顶流IP仍占据了产业核心。以科幻阅读为例,头部效应显著,市场的主体仍以刘慈欣这样的头部作家的经典科幻作品为主。”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李红林说,在科幻图书榜单中,仅三体系列科幻图书便占据15.4%的市场份额。但他认为,“超级IP的出现并非坏事,也说明科幻图书产业仍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在科幻内容创作方面,科幻的发展不应局限在关注超级大电影上,应以内容为王,创作更多爆款作品,推动科幻产业全面均衡发展。以《三体》为例,赵骥龙表示,三体宇宙的打造——以内容为出发,以IP为核心,把产业转化工作系统规划起来,从而在内容和商业的各类形式上充分挖掘和体现三体的价值,将三体IP内涵真正扩展成三体宇宙。

在跨界合作上,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赵宏杰表示,航天事业发展一直是人类探索未知的重要篇章,反过来说,科幻产业的发展也从另一个侧面在引领着航天科技的前进,“科幻一直基于科学的幻想,昨天的科幻已经成为今天的科技”。墨境天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徐建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与电影的密切联动会越来越多,因此,他希望“做电影特效的能与科技企业联动起来,各取所需,从而促进整个产业更好地发展”。

在科幻作品的衍生品开发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创新。科幻作品存在许多生活中不存在的创造性元素,具有极高的衍生品开发价值。而目前中国科幻电影的成本回收主要靠票房和广告,下一步需要加强对产品衍生价值的开发与利用,建立一套完整的衍生品开发产业链。

创作者和好内容的稀缺是困扰从业人员的难题之一。科幻文学作品是科幻产业发展的基石,但当前我国科幻文学的优秀作者及优质作品仍然较为缺乏,一些作品存在同质化。近年来,中国科幻银河奖、华语科幻星云奖等奖项让更多科幻创作新人“崭露头角”。虽然近年来出版的科幻小说数量、网络科幻文学数量均不断增长,但能持续写作并保持高水平作品的科幻作家依然稀缺,科幻影视剧也数量稀少。2023年“银河奖”最佳长篇小说空缺以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没有中国作品入围,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问题。

“我国正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培育创新人才亟须把想象力教育作为有力支撑。与此同时,国内科幻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但科幻人才一直供不应求。”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表示。因为人才存量不足,一些科幻文学创作者投身影视、游戏内容开发后,难以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就容易出现科幻内容生产“青黄不接”的状态,因而,加强产业全链条人才培养,也是当务之急。

2021年10月出版的《中國科幻发展报告(2015-2020)》显示,截至2021年6月,国内共有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18所高校的近30位老师开设了28门科幻类课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智华认为,要通过各种手段,培育各年龄段的人才梯队,防止“青黄不接”。

不少业内人士建议,在有条件的中小学开展科幻教育,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适合的高校设置科幻文学学位,支持组建科幻社团、创办科幻刊物、举办科幻创意训练营等活动,启蒙、培养科幻人才;搭建科技工作者和科幻创作者的沟通交流平台,引进国内外科幻领域领军人才等。

此外,国产电影的工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剧组的工人上个月还在家收割麦子,这个月就进组搭‘飞船了,之后可能又回去务农。4年前制作《流浪地球》的一些人已经离职,我们需要花很大力气再去寻找甚至培训专业的人。”在《流浪地球2》美术指导郜昂看来,国产科幻片的产量还不足以让从业人员以专业工作来维持生计,让这个行业良性循环起来。

“让想象力落地,需要符合国情的强大电影工业体系——不光是设备和技术,更是流程和标准。”“流浪地球”系列影片导演郭帆说。《流浪地球》拍摄完成后,郭帆工作室和北京电影学院联合成立了电影工业化实验室,致力于建立和完善电影工业的标准化管理和运作流程。“我们追求的目标不再是单一镜头做得多么精美,而是有流程管理地去完成几千个相对水平不错的镜头制作。”郭帆表示。

“有了完备的电影工业体系,很多制作环节就不必重复劳动、反复摸索,电影人就更容易在前人经验基础上创作出优秀作品,制作水平和生产效率也会更有保障。”“流浪地球”系列影片制片人龚格尔说。

此外,投融资体系有待健全。拍摄科幻影视作品是一件“烧钱”的事。中国科幻影视圈内,“缺衣少粮”的现象并不鲜见。一些业内人士指出,资金投入大、制作周期长、市场回报偏低等因素导致部分投资者认为投资中国科幻影视作品的风险较高。《三体》电视剧总制片人白一骢说:“希望更多的政策、资金注入科幻领域,让产业板块变大,实现‘厚积薄发。”

科幻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分支,属于新兴产业,在具备高成长性的同时,也尚处在探索的阶段。但前景很被看好,因为大众需要“想象力消费”,而科幻产业,也正成为一个很有想象空间的产业。

未来已来,定会精彩。唯有注重原创力、提高生产力、增强向心力,中国科幻才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中国科幻崛起方能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科幻发展
在科幻的天空自由翱翔
怎样写科幻故事
PL-01:科幻飙车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