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非遗里的龙文化

2024-03-16 19:34朱国伟影子
旅游世界 2024年3期
关键词:龙凤呈祥蜈蚣剪纸作品

朱国伟 影子

舞龙,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

舞龙的习俗由来已久,相传是承继殷周“祭天”的遗风。在汉代已有了形式比较完整的关于龙的文字记载。据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记载,当时在四季的祈雨祭祀中,春舞青龙,夏舞赤龙和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每条龙都有数丈长,每次5—9 条龙同舞。

明清时形成规模和表演体系,尤其是在喜庆的节日里,人们更是手舞长“龙”,宣泄着欢快的情绪。舞龙队一般由5 人组成,其龙骨由竹条扎制,外面用彩绢缠裹,龙身龙头需由民间艺人糊裱、绘制,方可色彩艳丽、形象逼真。民国以后,民间社火中的舞龙越做越长,舞龙之人越来越多,气势亦越来越壮观。

现如今,民间的舞龙不仅有很高的技巧性,而且表演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

龙舟,一划就是两千年

划龙舟,是汉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主要民俗事项。相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却不见其踪迹。之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屈原的遗体被鱼蚕食。慢慢地这种竞渡之风就盛行开来,尤其是當时的吴国、越国、楚国。

虽然龙舟竞渡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古人十分喜欢的体育运动,但这一古老的活动在唐代以前仅为划船活动,并无“夺标”这一环节。到了唐代,赛龙舟成了一项独具特色而又极为隆重的竞赛活动,其目的在于争夺第一名。为了裁定名次,人们在水面的终点插上一根长竿,竿上缠上五颜六色的锦布,鲜艳夺目,称之“锦标”,也叫“彩标”。竞渡船只以首先夺取锦标者为胜,故这一竞赛又称为“夺标”,“标”成了冠军的代名词。宋代以后,夺标成为竞渡的法定规则,一直沿用到明清两代。

在《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着北宋时期,每年春季三月十八日在汴梁城(今开封)的金明池举办的龙舟争标比赛。比赛当日,汴梁城的百姓们都赶着来看龙舟赛。一时间,金明池畔热闹非凡,也吸引了北宋词人黄裳。置身在欢腾雀跃的人群中,他感受到现场“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龙舟上的健儿们士气高涨,越比越勇,龙舟如离弦之箭一般飞快地划开水面,气势磅礴,引得围观群众发出阵阵震天动地的欢呼声。如此振奋人心的竞赛场面便被黄裳永恒地定格在《减字木兰花 · 竞渡》当中。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划龙舟如今已经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民俗活动和体育运动。

龙头蜈蚣,潍坊风筝中的宠儿

潍县自古为北海名城,文风昌盛,经济繁荣,乾隆年间曾有“南苏州,北潍县”的说法,潍坊风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鲁国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的第一只“木鸢”,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潍坊风筝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生动的气韵,扎制博采众家之长,过去说潍坊的风筝,有“十个风筝九个蝶,九个蝴蝶九个新”的说法,人们用“鲁蝶”来概括潍坊风筝的特点。而现如今,最具潍坊风筝特色的要数“龙头蜈蚣”了,在2012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全国共有622 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参展,最终以“龙头蜈蚣”为代表的潍坊风筝制作技艺获得金奖。由此可见,“龙头蜈蚣”的风筝有多么受人喜爱。

其实,在非遗文化里,除了舞龙狂欢、龙舟竞渡和风筝界的宠儿龙头蜈蚣,龙凤呈祥的剪纸、龙形图案的刺绣与绘画等生活艺术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龙文化的影子。

龙凤剪纸,吉祥如意送祝福

龙的形象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宫廷到民间,服装首饰、生活用具、工艺礼品,饰有龙的图案非常普遍,历代经久不衰。特别是剪纸、刺绣、绘画等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手工艺创作中,龙的图案可以说是“常客”。在这些艺术品中,龙的造型通常设计得威猛、雄壮,同时搭配相关的吉祥图案,如与龙一起飞舞的祥云等,这些“仙境”中常见的事物自然使得整体感觉更加圆满。在山西的手工艺之乡阳泉,就有这样一位创作“龙凤呈祥”阳泉盘合剪纸的非遗传承人梁盛萍,在剪纸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龙文化元素,生动地表达着人们对于龙这一神秘之物的敬仰和想象,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于龙的形象的热爱和崇拜。

梁盛萍老师创作的剪纸作品《龙凤呈祥》,是一件表现婚俗的文化作品,用中国图腾文化的龙和凤作为主图案,象征新婚夫妇,将石榴牡丹(多子多福)、爱情坚固如意(剪刀纹、如意纹)、幸福绵长(盘长纹)、红双喜字、连年有余等生活中提炼出的吉祥纹样穿插其间,既有美好寓意,又使画面生动。

创作完成的《龙凤呈祥》剪纸作品,龙飞凤舞,大气喜庆,洋溢着浪漫浓厚的生活气息,不仅构图新颖生动,线条委婉流畅,而且造型美观大方,浑厚中有细腻,纤巧里现淳朴,表达着对爱情与生命的热烈歌颂。

猜你喜欢
龙凤呈祥蜈蚣剪纸作品
王家乐剪纸作品选
天青雕刻龙凤呈祥对杯
庆祝建党100周年剪纸作品
看图猜成语
季玉兰剪纸作品
看图猜成语
由“蜈蚣”引发的思考
龙凤呈祥
小蜈蚣穿鞋
于富业剪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