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青少年群体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探析

2024-03-17 13:53赵鑫张明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引导策略网络舆情

赵鑫 张明

摘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网络成为事件信息传播最快的途径。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正面和负面消息混合交织,难以辨别,如不妥善应对,就会产生网络舆情。网络舆情会对社会的稳定安全造成较大影响,也会对网民群体的生活造成影响,特别是对处在价值观养成过程中的青少年群体,网络舆情会影响其健康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

文章选取中学生、本科生、研究生等青少年群体,采用实证调研的方法,在对数据信度和效度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探究青少年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引发的舆情时的态度和处置方式。调研结果表明,网络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青少年面对网络舆情时猎奇心理较强,网络舆情的持续发展对青少年的身心和现实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文章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健全青少年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加强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推动网络舆情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建议,旨在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舆情、防范网络伤害,为政府、社会、学校进一步做好青少年网络舆情教育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青少年群体;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4-0069-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西安市社科规划基金课题“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青少年群体网络舆情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FS03

2022年4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互联网深刻塑造了青年,青年也深刻影响了互联网。2020年底,中国6~18岁的未成年人网民达1.8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4.9%,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成长空间、“第六感官”[1]。

青少年是網络空间里最为活跃的群体,网络空间是他们获取信息、传递情感、发表意见的主要渠道。但青少年对外界信息的辨别能力有待提升,特别是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衍生的网络舆情时,其难以甄别虚实,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2]。网络舆情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不可估量,它通过对个体三观及心理的影响,实现对整个群体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国家和社会。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拥有突发性、复杂性、破坏性和持续性等特点,造成的舆论效应更加剧烈且影响广泛[3]。

本文通过实证调研的方式,对重大突发事件背景下青少年对网络舆情的态度进行分析,提出的建议对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制度、提高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进行随机取样,调研对象为西安市不同年龄层次的中学生及部分高校大学生。问题包含青少年对网络舆情的认识,对重大突发公共社会事件及其引发的网络舆情的认识、处置方式等。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问卷668份,有效问卷643份,有效率为91.85%。

二、数据结果的信度及效度分析

(一)信度分析

问卷类型是态度意见类量化问题,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法。α系数检验是本次信度分析最合适的选择,α值大于等于0.7说明数据很可信[4]。利用SPSS26软件工具对问卷进行α系数检验,α=0.805,说明问卷数据信度较高,得出的结果具有指导性。

(二)效度分析

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问卷的结构效度。通常,KMO值大于等于0.8说明效度非常合适,通过分析,问卷KMO=0.842,巴特利球形度检验的近似卡方值1254.227,自由度df为28,显著性p值为0.000,可以通过显著水平为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问卷具有结构效度,适合因子分析。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一共有2个,因子1特征值为3.398,解释方差百分比为42.47%,因子2的特征值为1.1,解释方差百分比为57.43%,说明对原始数据的解释度相对理想。

三、研究数据分析

(一)研究样本基本信息

样本对象中,男生354人,女生289人,比例基本均衡。初中、高中、本科、研究生及其他学历分别占比13.99%、14.93%、58%、11.04%和2.04%,基本覆盖了青少年的各学历层次。

(二)青少年网络使用情况

分析数据可得,大多数青少年日常使用网络时间在2小时以上,且4小时以上占比最大,为39.04%,说明网络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青少年舆论获取渠道依次为微信朋友圈(60.96%)、微博(57.23%)、抖音(53.19%)、QQ看点及空间(50.39%)、今日头条(15.71%)、贴吧(8.09%)等。网络的虚拟性为青少年猎奇心理的满足提供了便利,他们可以轻松了解相关事件的舆论风向与舆情走向。

(三)青少年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时的态度

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舆情,90.05%的青少年选择关注事件的发展,仅有9.95%的人选择了“不太关注”和“完全不关注”,说明青少年愿意主动通过网络渠道去了解事件的相关信息。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经常发表言论与总是发表言论的人占比不足10%,绝大多数的青少年表现出“吃瓜”心态。进一步调查发现,87.25%的人愿意发表相对积极的言论,只有少数人会在网络中发表消极或偏激的言论。72.47%的青少年都经历过舆情反转,甚至在充分了解事件始末的前提下也有可能遭遇舆情反转,因此广大青少年要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理性对待,不盲目“跟风”和“一边倒”。

(四)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对青少年的影响

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外界的信息比较敏感。接触到关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负面舆情时,他们可能感到恐惧、焦虑和无助。这些负面情绪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其精神压力过大,出现抑郁和焦虑症状[5]。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大部分青少年(72.61%)会与朋友或家人交流看法。对“感知自己情绪是否会受到网络舆情影响”的调查显示,青少年在网络舆情中的情绪与他们在网络舆情中受到的影响正相关,绝大多数青少年都有被网络舆情影响并因此情绪化的情况,占比分别为89%与87%,但出现的频率都是“很少”或“偶尔”。分析数据可知,青少年的辨别能力与情绪管理能力相较之前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这侧面说明个人素养教育与网络环境治理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是否关注突发事件、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以及对突发事件和相关网络舆情的认知程度,决定了事件是否会对青少年现实生活与身心健康造成影响。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疫情暴发后,网络上相关信息数量“爆炸式”增长,亿万网民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疫情动态。同时,令人恐慌的谣言也层出不穷。事件暴发之初,人们往往无法正确判断舆情真伪及发展趋势,极易被网络舆情左右[6]。

四、建议

(一)健全青少年网络舆情监管体系

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有效监管问题是发展互联网政治的重要方面[7]。有效管控网络舆情,并将其引导至正确的方向,是检验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准[8]。

政府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让网络舆情治理有法可依[9]。要探索出一套与我国国情相匹配的青少年网络舆情监管体系,明确网络舆情主体的空间位置,挖掘言论背后关系链条的发展,厘清网络舆情传播中的主要矛盾和内在需求,掌握网络舆论场中不同主体的非线性关系,多角度把握舆情发展动态和趋势。

网络舆情监管部门还应采用先进的网络舆情管理技术,搭建网络舆情监管平台,运用好大数据分析,提高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置能力。

(二)加强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青少年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特殊阶段,思想存在易影响、易动摇、不稳定等特点。学校作为教育主体,要组建一支结构合理、高质量的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要组织开展大学生个体多样化自主学习,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教育[10]。同时,学校要营造良好的网络育人氛围,普及网络舆情的概念、发展过程等知识,辅以真实事件,培养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息辨别能力,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网络舆情,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冲击。

(三)推动网络舆情向正确方向发展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不管是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还是突发事件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都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11]。

网络舆情的引导必须遵循网络舆情发展规律,坚持“度”与“效”的原则,注重运用技术手段和法律方式处置各类舆情风险[12]。网络中的群体性事件,多涉及公共权益和民众福祉,具有高关注度和话题性。

作为网络舆论的重要推手,高素养的“意见领袖”应秉持理性态度,树立社会责任感,坚守“大V”底线。同时,应与主流媒体配合,引导正能量,争取最大的社会共识,引导群体性事件的最终走向,为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13]。

(四)做好新形势下的对外舆论工作

新形势下,认真做好对外舆论工作,首先要密切关注国内外舆情动态,及时分析研判舆情走向和影响因素,为对外舆论工作提供依据。

其次,要根据国家政策和战略定位,确保对外传播的一致性和准确性。要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高效传播平台,提升对外传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用受众能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方式传播中国声音[14]。

再次,要与海内外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供真实、客观、全面的信息,传递有关事件的实时信息,以正视听[15]。

最后,要不断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培养专业人才,推广中国文化,增进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

五、结语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影响巨大,其引发的网络舆情也格外引人关注。青少年是未来的中流砥柱,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舆情、防范网络伤害已成为社会治理中的一项紧急任务。全社会应当共同努力,通过制度建设、体系监管、学校教育、社会关心等措施,为青少年的成长保驾护航,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多元而复杂的网络信息时代,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应对能力的社会栋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4.

[2] 张元灏,周宗奎.青少年网络依赖现状与风险应对[J].中国民族教育,2023(5):42-45.

[3] 于婷.全媒體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发展态势与应对策略[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3,39(4):108-113.

[4] 张虎,田茂峰.信度分析在调查问卷设计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7(21):25-27.

[5] 李梓卉.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引导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3,25(20):122-124.

[6] 惠向红,李欢欢.疫情防控中陕西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策略研究[J].中国军转民,2023(10):15-17.

[7] 侯西安.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有效监管探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76-181.

[8] 普霞,李培林.新媒体背景下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新闻爱好者,2020(10):47-49.

[9] 李永忠,胡洪宇.网络舆情的知识网络结构、趋势与演化分析[J].现代情报,2016(6):144-153.

[10] 何新华. 5G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路径探析[J].传媒,2022(5):77-79.

[11] 习近平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8(01).

[12] 张本青,李红革.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化解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5):38-40.

[13] 王岚.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引导[J].青年记者,2022(20):29-30.

[14] 别蒙,刘刚.全面提升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对能力[J].传媒评论,2021(6):41-43.

[15] 胡正荣,田晓.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国际传播: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J].对外传播,2020(4):7-9.

作者简介 赵鑫,助教,西安理工大学易班发展中心副主任, 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张明,讲师,西安理工大学学工部副部长,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引导策略网络舆情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策略分析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舆情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舆情
捕捉灵动话题,催生日记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