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文学影视化改编的创新实践探究

2024-03-17 22:48黄静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艺术化

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各种文学思潮、创作流派不断涌现,但从文学发展的主线来看,现实主义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新的时代背景下,得益于媒体传播方式的变革和技术的革新,多元化的传播场域也让现实主义文学以更多形式呈现,影视化改编就是其中一种。电视剧《人世间》的出现让大众看到文学与影视携手共创的“经典”,也为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提供了新的参考路径。作为2022年最出圈的电视剧之一,《人世间》的成功不仅在于原著作品的扎实,还得益于主创团队对原著人物精神内核的精准把握。一个家庭、三代人的命运起伏是50年间时代变迁的缩影,作品以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情节和画面来展现老百姓的生活,以有效的视听手段对琐碎的日常生活进行诗意化呈现,让观众产生精神共振。同时,《人世间》还将人性的复杂、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如实展现,以现实主义的笔触观照生活,既表达理想又冷峻反思,余意丰盈,余兴悠长。这是现实主义文学构建的新的精神景观,更是一次有力的探索和尝试。电视剧《人世间》的成功表明经典文学作品可以消除代际壁垒、年代隔阂,这种视觉符号在反哺文学创作的同时也让人愈发关注到现实主义文学的强势回归,这对民族精神的再现和对国家形象的“重述”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实主义文学;新精神景观;艺术化;影视化;文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4-0238-04

追溯中国文学史,先后出现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神秘主义等文学思潮,这些创作方法都曾盛行过一段时间,但最终都渐受冷遇,未能贯穿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始终。只有现实主义,一直屹立于中国文坛。对于文学的研究始终绕不开对文学的艺术问题的探讨。文学研究固然不能完全避免对文本所展现的关于伦理的、政治的探讨,但它更重要的使命是对文学的艺术问题进行研究,即如何表现以上内容。这里的“如何”是指文学在表现这些内容时采取了何种特殊方式——这是艺术问题[1]。媒介的变化、技术的革新让文学作品有了新的表现形式,而现实主义也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除了继续在历史叙事、世俗人道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外,在新文艺思潮的引领下,现实主义文学也有了自我解构和积极重构的力量,由过去直抒胸臆的写实实现多层次多维度的嬗变。

一、现实主义文学的追本溯源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流派和思潮,源于 19世纪的欧洲,其核心理念是追求真实、客观地描绘社会生活和人性。现实主义作家们关注社会现象,强调对现实生活的深入挖掘,力求在作品中展现出生活的真实面貌,也因其自身的文学品格与中国的社会语境产生了密切的互动关系。

其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传入中国是在五四时期,很早就提出“现实主义文学”主张的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陈独秀,1915年发表《今日之教育方针》一文,认为“唯其尊现实也,则人治兴焉……见之文学美术者,曰写实主义,曰自然主义,一切思想行为,莫不植基于现实生活之上”[2]。他提出将现实主义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第一方针,要倡导写实的文学、国民的文学、抒情的文学。其中,“写实的文学”既具有外来文化的精神因子,又在一定意义上对接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从萌芽走向成熟。

早期的鲁迅、茅盾等作家,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初,鲁迅指出文学创作的中心和目的首在立人,立人而立国,这一文学观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随后的巴金、老舍等人进一步推动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老舍先生的文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对生命和人性的关注,比如《茶馆》《骆驼祥子》等经典作品,展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路遥、莫言等的作品,如《平凡的世界》《丰乳肥臀》等,在彰显浪漫主义精神内核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现实主义特点。从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经历了历史性的嬗变,从“唯物辩证法”式的现实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再到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文学影响重大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进入中国的100余年间,经过若干实验,在不断学习、借鉴的基础上,逐渐推陈出新,以多元化的姿态表达作家对当下世界的思考,也激发出他们对民族文化资源和传统的再发现与再创造。

与以往宏大的现实主义书写不同,当前的现实主义创作者目光下移,关注的主题更倾向于某个个体,多以再现生活的方法观照大千世界中的人与事,关注历史与个人的关系。通过历史场景的艺术复现,凸显人物命运,拷问人性。严肃、嘲讽、诙谐、温暖并置其中,现实主义书写彰显了更加丰富的层次空间,如描绘真实的人物形象、展现复杂的社会关系等,这些手法不仅有助于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还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现实主义文学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涵。创作者们正是希望通过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审视自我的途径。

二、影视化改编构建现实主义文学新景观

回望过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如路遥、莫言等作家的作品风格朴实、真挚,作品里总离不开脚下的黄土地,一边缅怀、一边批判、一边反思。他们的作品也随着科技和媒介的发展被屡次搬上荧屏。至此,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开始引人注目。不断有学者加入研讨队列,而此类文章从20世纪80年代起不下百余篇,如《二十世纪文学改编与影视编剧的命运》[3]《历史积淀与时代超越——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透视》[4]《定位与错位——影视改编与文学研究中的“红色经典”》[5]《影视“文学改编热”与优秀文学作品的命运》[6]《从改编的四要素看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当代性》[7]等,这一系列严谨且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献为实现文学作品的影视化呈现提供了脉络和实现路径。

到21世纪,现实主义作品构建出新的精神景观,作者们侧重展现個体命运与时代变革的关系,通过展现生活的百态让观者看到普通人在社会变迁中所产生的喜怒哀乐。或呈现奋斗故事,或聚焦时代进程,受众在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也感受到生活的温度与热度,而此时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则进入突围阶段。

当然,文学和影视是不同的艺术形式,文学语言需要读者再创造,将文字描述的画面在脑海中转化成艺术形象,进而从中感受和延伸故事承载的情感,而影视作品则通过视效将人物形象直观呈现出来,更具表现力。所以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符合艺术规律的再创作,并展现原著精髓,决定着影视化改编作品的质量,也决定着观众和市场的接受度。

在现实主义文学新精神景观的创新实践中,电视剧《人世间》无疑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该剧以真实、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这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和创新。同名长篇小说是2019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内容扎根于现实,深度还原真实的时代样貌,展现了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头十年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是一部充满真挚情感的现实主义力作。故事以东北吉春市“光字片”周家三兄妹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以小见大,每个人物都刻画得生动鲜活,以个人成长和发展印证社会的变迁和国家的强大。

《人世间》以家庭叙事为重要支点,讲述了周家每个成员的命运,剧中人物角色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8]。改编的剧集因其具有广阔的叙事空间与亲和的表达方式,将原著更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当然,相比原著小说朴实、平稳的精彩叙事,电视剧呈现得更多的是张弛有度的戏剧冲突,忠于原著的同时也会合理作出取舍,大胆构思人物和重构剧情,呈现出高密度的剧情看点,以吸引观众。原著精彩,影视化改编的作品也同样令人惊喜,其不是靠强情节推动,而是以生活的点滴来打动人心,这就需要大量的细节铺垫,需要温暖的底色,需要用每一句台词、每一帧画面来吸引观众。

据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该剧创CCTV-1黄金档电视剧近8年来新高,超4亿人观看,收官当晚实时收视率甚至突破了3.784%,收视份额高达15.47%,豆瓣评分8.1分[9]。而通常认为的年代剧是以中老年观众为受众群体的现象在这部剧中也发生了转移,据相关调查,该剧18~34岁的受众占比超过50%,微博(年轻人主战场)讨论度一直居高不下,甚至收看此剧还一度成为新的社交方式。

《人世间》作为2022年较为成功的热播剧之一,展示了小人物在时代变迁中的悲欢离合,反映了社会进步中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吸引着不同年龄段的观众[10]。《人世间》的出现使年代作品消弭了代际壁垒,观众上至老者下至孩童都能在剧中发现生活的“再现”。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通过艺术化的手法真实还原人物及其所在环境,从而唤醒观众的集体记忆,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11]。除了演员的真情演绎、导演团队对细节的一丝不苟,剧作取得成功的原因还在于充满力量和感染力的故事文本。

《人世间》通过情节内容聚焦个人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虽然人物多、故事繁、篇幅长,却不拖沓,平凡人物向阳而生的力量感得以凸显。温暖的亲情、真挚的友情、执着的爱情都得以呈现。“电视剧《人世间》破除心理禁忌,消解‘好人‘坏人的僵硬概念,努力从人的本体意义上认识和理解人,赋予其与斑驳生活一致的本色性以及与原生态历史相协调的诗性。”[12]剧中多处情感留白引发观众的共情,这得益于原著中多处象征意义手法的描写,这也是现实主义作品中惯用的手法。正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若无象征性,就仅仅是一个老人捕鱼的故事,那么其精神便不会影响至今,那个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老人形象便无法得以呈现。而《人世间》中周家三兄妹的人生际遇随时代变化,他们的父辈、同辈、子辈,象征的则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命运,所有人都会随着年代的波涛载浮载沉,个体、家庭都和国家命运紧紧关联,无论是当代青年人,还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年人们,都能与这篇“五十年百姓生活史”产生共鸣。

导演李路接受采访时称,电视剧《人世间》非中国地区的播映权已经被迪士尼买走,国产剧“出海”无疑是一种“文化输出”,更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一个明显标志。《人世间》的成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巨大成功,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磅礴力量的生动展现。它取得了文学效应与收视效益的双丰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现象,也成为现实主义文学构建新精神景观的标杆。它的成功不仅有助于拓宽作者们的创作视野,还可以让作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现实生活,挖掘出更多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主题。这些主题不仅包括传统的社会问题、人性探索,还包括新兴的社会现象、科技发展等。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深入挖掘,创作者可以创作出更具现实意义的作品,从而推动现实主义文学的新发展。现实主义创作是“对于世界的真实反映,是世界如何从一个统一的过去来到一个分裂的现在,并且也许正在走向一个统一的未来”[13]。创作现实主义影视精品,是新时代的竭诚召唤,更是社会大众的迫切需求。

三、新时代现实主义的有力回归与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14]。艺术经典是指具有“超越时空的精神文化价值”的艺术作品。文学丰厚的土壤滋养出了许多符合艺术规律、贴近人民生活的影视佳作,前有《人生之路》《平凡的世界》《大江大河》等作品生动讲述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先行者们不断探索和突围的奋斗故事,后有《人世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描绘中国百姓的生活史诗。这些作品无疑成功地将现实主义文学的精神内涵融入视觉形式中,其艺术化的改编既能够有效体现文学作品的温度,又有着深刻的内涵,展现着人民生活的历史与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再现和对国家形象的“重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现实主义文学也需要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突破,网络文学的兴起也让一些作家尝试以全新的创作方式来表现现实生活,这也为现实主义带来了新的空间。这些新兴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手法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视角,还有助于读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理解和传承现实主义文学。近年来,优秀的现实主义网络文学不断涌现,如阿耐创作的网络小说《大江东去》《都挺好》等,都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吸引了大量读者的关注,而后影视化的改编也为网络小说注入新的活力。同样是阿耐创作的《欢乐颂》,其影视化作品则给原著带来了更高的知名度,这个原本只受小众群体喜爱的冷门作品,经过影视化的改编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IP,甚至版权远销海外。不可否认,无论是对《欢乐颂》本身还是对网络文学领域,影视化改编都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让小众的趣味成為大众的选择。同时,也正因为现实主义网络文学拥有大量受众,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家转向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在现实主义的大框架内,网络文学的创作逐渐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接地气、有温度、正能量的作品更容易引发网友共鸣,这也再一次证明了新时代现实主义的有力回归。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拥有悠久而光辉的历史,而在今天,书写好中国故事,弘扬文化自信,为历史为时代讴歌也成为现实主义回归的重要意义。文化自信的彰显表现为对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独特呈现,作为一种深层次的价值观和信仰,是个体或集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尊重和自豪。这种自信源于对文化传统的深入理解,对文化价值的坚定信仰,以及对文化创新的积极追求。创作者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描绘,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成为一种积极反映时代的文学精神。“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与担当”,正如《人世间》的成功不仅体现了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厚度、内涵,还让观众看到了纯文学作品的魅力,更有不少观众爱屋及乌,在观看完剧集后购买并阅读原著,原著作品也由原来的“常销书”变成了畅销书。

由此可以看出,真实是架构起不同艺术作品之间的桥梁,是艺术作品历久弥新的秘诀,是艺术强大生命力的源泉,相信文学与影视的交叉联动能激发更多创造力。当代文学氛围和环境呈现出多层次的审美结构,其对于大众来说不仅是启蒙或者教化,还被赋予更多审美期待。而现实主义作品的回归为观者提供了全新的审美体验,还为人们思考现实与虚构、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当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在社会生活中寻求个体存在的现实,其创作方法融合了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表现特色,追求多元化艺术价值”[15]。相信经过大浪淘沙后,那些真正承载价值、有思想的文学作品,会沉淀于谷底,被保留下来,这就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的力量和跨越时代的价值。

四、结语

现实主义文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同时在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和互动的过程中,现实主义文学自身也实现了创新和发展,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拓宽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传播渠道,还为其注入了生命力。文章以电视剧《人世间》为例分析现实主义文学对时代的“重述”,希望能为今后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和影视化改编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14-15.

[2] 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43.

[3] 陈林侠.二十世纪文学改编与影视编剧的命运[J].理论与创作,2007(1):97-100,123.

[4] 彭海军.历史积淀与时代超越: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透视[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1):41-49,114.

[5] 张志忠.定位与错位:影视改编与文学研究中的“红色经典”[J].文艺研究,2005(4):13-20,158.

[6] 覃敏.影视“文学改编热”与优秀文学作品的命运[J].科教文汇,2007(7):159.

[7] 秦俊香.从改编的四要素看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当代性[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6):31-34,47.

[8] 尹鸿,李亚青.平民史诗 中国密码:评电视剧《人世间》[J].电视研究,2022(2):28-30,105.

[9] 冯国军.深融时期大众出版的成功探索:以《人世间》为例[J].出版广角,2022(7):67-70.

[10] 王炎龙,李京丽.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双重表征与思维路径[J].中国电视,2015(9):28-31.

[11] 张芮宁.现实题材电视剧《人世间》的创新路径探析[J].視听,2022(7):110-112.

[12] 周安华.粗粝现实主义的温情镜像:论电视剧《人世间》的主旨与魅力[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4):72-75.

[13] 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86.

[14]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 OL].新华网,2021-12-14[2023-12-25]. http://www.gov.cn/ xinwen/2021-12/14/content_5660780.htm jump=true.

[15] 杨雷.当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品格及其价值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4(5):44-51.

作者简介 黄静,记者,研究方向:影视作品。

猜你喜欢
艺术化
地铁车站装饰装修的艺术化设计与应用
“异域”幻象的艺术化重构——品评洛克《音乐与异国情调:从文艺复兴到莫扎特》
艺术化 可否成为乡村的未来
不规则抽象
玩味型格
面向真实历史的艺术化求知——电影《村戏》的影像风格与价值
韩剧《坏男人》艺术化叙事策略浅析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艺术化表达
用艺术化手段引领儿童走进“童话世界”
《炎黄风情》中民间歌曲的艺术化处理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