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对话:城市更新纪录片艺术表达探析

2024-03-17 22:48王雪峰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艺术表达历史文化城市更新

摘要:创作精品是每一个纪录片创作者追求的目标。纪录片创作涉及选材、构思、叙事、拍摄、剪辑、包装、音乐等多个艺术创作领域和多种创作手法。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往往必须同时具备主题鲜明、内容震撼、构思新颖、表达生动等多种要素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做好艺术表达是纪录片创作者的基本功。文章以近年来的热门题材——城市更新纪录片的创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本分析方法,通过对《老城厢上海的家》《家住小西湖》《焕新》三部优秀纪录片的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从选材和架构、叙事艺术、细节表达、视听艺术呈现等方面,分析纪录片创作手法的运用表达与创新,探讨艺术表达在纪录片创作中的规律和趋势。研究认为,当前我国纪录片创作精品化、精致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艺术创作手法百花齐放,艺术创作水准逐年提高,纪录片创作市场空前活跃,电影大片级的优秀纪录片不断涌现。但受人力投入不够、创作经验不足、制作周期太短等条件的限制,纪录片创作存在质量参差不齐、艺术表现力欠佳等问题。文章以一名一线纪录片创作编导的视角,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对纪录片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环节和要点进行剖析,并着重解析城市更新纪录片这一细分领域艺术表达的方式方法,旨在解剖麻雀,触类旁通,抛砖引玉,为同行和纪录片创作爱好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纪录片;艺术表达;精品创作;城市更新;历史文化;老建筑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4-0249-05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一批以城市更新为主题的纪录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纪录片有反映老城区旧城改造的,有反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的,有反映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态品质的。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已有411个城市总共实施2.3万个城市更新项目。作为一种具有较强纪实性和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影像形式,同一时期大量涌现的城市更新纪录片不仅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程,也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诸多可供研究借鉴的范本。

纪录片创作以较强的纪实性、浓厚的人文情怀、多样化的表现手法等特点,历来是影视创作者青睐的创作手段。也正是因为创作手法的多样性、选材架构的复杂性、拍摄制作等创作手段的高要求等特点,纪录片创作往往被赋予“高水准”“精品创作”等标签。如何让纪录片创作不辜负大众期待,研究在纪录片各创作环节如何进行艺术表达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城市更新纪录片分析样本

城市更新纪录片有独特的历史纵深感、更多的情感记忆等特色,艺术创作手法多样,因此更具研究价值。为更好地分析城市更新纪录片中的艺术表达手法,本文选取了《老城厢上海的家》《家住小西湖》《焕新》三部优秀城市更新纪录片作为样本进行分析。这三部纪录片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反映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更新的故事,老街道、老楼院、老邻居、新变化贯穿始终,片中呈现的老故事、老物件、旧时的生活状态等就像穿越时空,瞬间打开了人们的记忆。

《老城厢上海的家》是一部讲述上海老城厢居民在新一轮城市更新中旧居改造“搬家”的纪录片[1]。该片通过讲述拥有470多年历史的上海老城厢社区居民搬迁的故事,多角度、立体式刻画了老城厢居民与房子、日子的情感,展现了城市变迁中上海民众的生活和精神风貌。该片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2023年第一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

《家住小西湖》讲述的是南京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之一——小西湖社区的城市更新改造故事。与搬迁式改造不同,小西湖社区改造政策采取的是“去留自由,一户一策”。更新前的小西湖街区,地上房屋密集,临建、违建扎堆;地下市政设施年久失修,管网功能老化严重;半空中还有如蜘蛛网密布的电线;片区内产权关系复杂,居住人口众多。此次更新改造是在狭小尺寸和高密集度的街巷里做“微创手术”,可谓“螺蛳壳里做道场”[2]。该片通过跟踪拍摄改造过程中的一个个小故事,深刻诠释了既要改善民生又要传承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城市更新新范式。该片获评国家广电总局2021年第四季度优秀广播电视新闻作品。

系列纪录片《焕新》讲述的是青岛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更新故事。青岛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2022年以来,青岛将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列为全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攻坚行动的一号工程,制定三年攻坚行动方案,重点聚焦中山路、四方路等6个街區保护更新,同步开展600余处保护建筑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全力推进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再聚“烟火气”、重振老城区、赋能新经济。同时,青岛坚持文旅融合,讲好青岛老城故事,结合5A级景区建设,加大文化资源挖掘力度,提炼历史文化符号,策划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网红IP,持续提升旅游新体验[3]。《焕新》系列纪录片选取6处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的老街区、老建筑作为拍摄对象,分6集,全景记录百年街区和百年建筑的更新改造进程。笔者作为主创编导之一全程参与其中,通过一年多的跟踪拍摄,选取同一空间里的具体人物,多线叙事,在130年的时间跨度里不断切换,看历史城区变身网红景点,在新旧融合中焕发青春活力。该系列纪录片是青岛市文艺精品项目,获评2022年度山东省优秀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奖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

三、城市更新纪录片中的创作要素及艺术表达手法

(一)选材和架构

纪录片是一种选择的艺术,选择体现了编导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和运用纪实手法的技巧[4]。具体到选材上,哪类题材、哪类故事、哪些细节更能打动人心、更能出彩是编导者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选材直接关系到纪录片的成败,选取哪些人物和故事进行拍摄不仅取决于主题表现的需要,也和纪录片的架构、导演的匠心设计有直接关系。

导演行里有句行话,“只有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观众”。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只有和所拍摄的主题建立起感情连接,才能激发出创作冲动,才能进行更好的艺术表达。《老城厢上海的家》《家住小西湖》《焕新》三部纪录片的题材都是反映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更新,历史的纵深感、新旧变化的矛盾冲突、更多的情感记忆等元素都是纪录片导演比较喜欢的题材类型。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此类纪录片更容易出片,也更能体现纪录片“记录”的特色。

《老城厢上海的家》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上海市中心城区成片旧居改造的最后一片老旧街区,有4700多户居民要搬迁,涉及的拆迁面积大,居民人数多。为表现即将拆迁带来的房屋拆迁补偿、子女上学、老旧商铺重新选址等一系列问题,以及要表现老弄堂里的人情味、拆迁工作进程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导演选取了7户有代表性的人家进行跟踪拍摄。随着拆迁进程的逐步深入,人物的搬迁故事层层展开,这是导演的基本构思和选材思路。

《家住小西湖》的选材思路与《老城厢上海的家》类似,也有不同。类似的是选取的人物都是有代表性的社区居民,都是跟踪拍摄、层层展开人物故事。不同的是《家住小西湖》选择的典型人物不多,只有3户人家,拍摄的方式虽然也是跟踪,但和《老城厢上海的家》以人物命运为主线进行拍摄的角度不同。《家住小西湖》拍摄的角度是以各类问题为切入口进行的,这和小西湖社区更新改造的不同特点以及导演的不同创作构思有关。小西湖社区更新改造采取的政策是“去留自由,一户一策”,实施以“小尺度、渐进式、逐院落”为特色的老旧城区微更新行动[5],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院落怎么改造。社区要进行的是“微创手术”,纪录片也要因地制宜,选取最有特点、关键环节上最有代表性的故事素材。

《焕新》纪录片的选材思路与上述两部纪录片的选材思路有很大的不同。《焕新》更为关注老街巷、老建筑的修缮保护,更为关注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品质和活力的提升。这次更新改造的中山路、大鲍岛等区域是青岛老城区的核心地带,更新改造项目中包括众多的百年德式老建筑、独具青岛特色的里院建筑等,这些老建筑承载着青岛的历史记忆,也是许多老青岛人永远的“乡愁”,因此备受各界关注。既要采用绣花功夫对每一栋建筑修缮保护、精雕细琢,又要讲好这些历史建筑背后的青岛故事,让这些老建筑得到合理且高效的利用,真正实现“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可记忆”,因此与老建筑、老故事、新业态、新活力相关的素材是导演重点考虑的对象。

(二)叙事艺术

确定了主题,初选了材料,接下来该怎样整合这些材料、怎样取舍材料、怎样表达主题、怎样设置人物和事件出场、怎样起承转合、怎样设计细节等,这些问题都会在导演脑海中反复出现,如同电影情节的预演。纪录片导演和电影导演有着相似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责,不同点在于电影大多是虚构的,导演设计的情节可以提前安排,由演员来表演,不行还可以重来;而纪录片是以纪实为基本美学特征,是一种非虚构的、叙事的大众影像传媒作品[6]。纪录片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事件进行叙事。叙事被视为因果相接的一串事件[7],而电影是一门拥有独立的语言建构方式和语法规则的叙事艺术[8]。在叙事手法方面,纪录片创作和电影创作有许多共同之处。大卫·波德维尔将影视创作的核心归纳为“调度”,认为场面调度是导演对画面的控制能力[9],一切导演工作都围绕调度展开。从广义角度来看,摄影、美术、照明、表演等工作是镜头内部的调度,剪辑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调度,结构则可以看作是对电影时空的调度,或者说是对电影叙事段落之间的调度,是对电影的总体把握。导演艺术是对影视时空的整体把握,不但关注镜头内部的时空调度,更关注电影叙事的整体时空,关注电影中时空组合关系的变化,即电影的叙事结构。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和一部电影一样,怎样开场、怎样设置悬念、故事的转场、情绪的渲染等都需要整体把控。

《老城廂上海的家》开场就是一个经过调色的长镜头,年代感十足的画面里呈现的是老城厢破旧的老房子、窄窄的老弄堂,画外音是一众社区居民浓郁的上海话,怀旧的情绪立即扑面而来。片子开场从老西门文庙路上喜气洋洋的春节舞龙场景开始,画面上是写春联、送春联、人潮涌动,一派喜庆的气氛。然而,画外音听起来却让人有些心酸,“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将是最后一次在老房子过春节”,再次渲染了情绪,也为整部片子奠定了怀旧的基调。之后的除夕之夜、搬家准备、拆迁听证会等情节依次展开,一个个人物故事陆续上演。“记录”特色鲜明是这部片子的成功之处。

《家住小西湖》以片区首个私有产权自主更新者许庆搬回新家为切入点,面目一新的新家、满面笑容的居民,一开场就充满了喜庆的气氛。画面一转来到3年前,开始讲述许庆的新家是如何一步步实现旧貌换新颜的,这是纪录片经常使用的一种时空穿梭手法。许庆一家在小西湖住了7代人,而且是私有产权房屋,这次社区微更新改造,他家只支付了40%的改造费用,而且房屋的设计改造完全按照他的意愿进行,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片中还穿插讲述了其他两个居民的故事,其中刘光纪家每次昙花要开了,他就把写有“今晚昙花一现,欢迎观赏”的牌子挂出去。当天晚上高朋满座,其乐融融的场景充满人情味,也充分展现了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的纪录片主题。

《焕新》是6集系列片,分别讲述了青岛老城区银鱼巷、广兴里、三江里、商会旧址、兰德曼大厦、刘子山别墅的更新改造故事,每个故事的叙事方式和结构设置因所改造更新的项目主体情况不同也各有不同。

银鱼巷是德国侵占青岛时最早开发的街区之一,建筑多为传统里院,前院临街经商,后院用来居住,历史上曾是众多晚清达官显贵的居住地,更新改造后是青岛老城区最知名的网红打卡地之一。为了体现银鱼巷历史与现代、时尚新潮的特点,片子开头选用了4名自媒体网红在银鱼巷的现场体验视频,并进行交叉混合剪辑包装。古老银鱼巷美轮美奂的场景,搭配年轻网红充满青春活力的画面,给整部纪录片奠定了新旧交融、时空交错的基调。接下来,老居民在银鱼巷博物馆现场讲解,设计师和建设者讲述老建筑的修缮保护,经营者讲述与老房子的情感故事,层层递进之中,老房子和新潮元素不断呈现,历史传承与时代活力同步显现。

兰德曼大厦曾收录于《青岛50座老建筑》,是德国商人兰德曼自主建造的青岛最早的一批德式建筑之一。但许多青岛人对这座建筑并不熟悉,也并不知道德国商人兰德曼曾开办了青岛第一家啤酒厂。为更生动地讲述兰德曼大厦的故事,节目找到曾经在兰德曼大厦经营了16年旅馆生意的赵宗伦先生。兰德曼大厦修缮一新后,创作团队跟随他一起故地重游,并以此作为开场。随着赵宗伦讲述他在兰德曼大厦的往事,德国商人兰德曼与青岛的故事、与青岛啤酒的故事、兰德曼大厦修缮保护的故事也层层展开。

(三)细节表达

在任何叙事作品中,细节都是无比重要的因素。细节是对事件的高度浓缩,对情节的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细节是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在由画面和声音共同构筑的视听语言体系中,电影故事的细节自然也由影像上的视觉化细节和音响上的听觉化细节构成。

浓浓的人情味是《老城厢上海的家》突出的艺术特色,这得益于片中众多细节的营造。除夕夜,老房子里的最后一顿年夜饭,80多岁老太太亲自下厨,全家人举杯庆贺新年的那一刻,相信感动了屏幕前的所有人。老弄堂里的胖子面馆马上就要关门搬迁了,老邻居吃完饭出门,店主人亲自送至门外。一个个特写镜头里,不舍的眼神、焦灼的期待、晶莹的泪花、开心的笑脸,表达出的真切心声让人感动。

微更新是《家住小西湖》表现的主题。小西湖的更新中,在全国率先尝试实施“历史风貌区微型综合管廊建设”。在狭窄的历史街巷里,将包括弱电、强电、雨水管、污水管、自来水管、消防管等市政管线整齐有序地集成地下,同时每隔一段距离预留一个检修口,便于后期维护[10]。为表现在小巷里施工的难度,画面中辗转腾挪的小型挖掘车十分抢眼,开挖的微型地下管廊要进行分段施工,每个月只能前进10米。当工作人员现场协调施工进度时,一个老居民的话十分暖人:“只管开挖!有什么困难我给你协调。”为充分考虑许庆一家人的家族记忆,院子里的老树被精心保留了下来。为表现改造前后发生的巨变,片中多次采用了前后场景对比的手法,改造前家家门口要放马桶,上公共厕所要骑自行车,洗澡要把家里人赶出来,晒个衣服都会吵架。改造后,小西湖社区变成了活力十足的文创新空间,原来一天不会和邻居说上几句话的刘光纪变成了社交达人,小小的共享院重塑着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跨越时空、与历史和文化对话是《焕新》系列纪录片最大的艺术特色。《兰德曼大厦》分集片中,在兰德曼大厦经营旅馆16年的赵宗伦讲述了他积攒下的13本厚厚的留言簿和50多万张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照片背后的故事。在这些游客当中,就有这座建筑的建造者和设计者的后人。念念不忘,终有回响。在兰德曼离开青岛100多年后,他的后人又循着祖辈的足迹而来,并带来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兰德曼和兰德曼大厦的故事。《银鱼巷》分集片中,78岁的孙恩博是银鱼巷的老住户,他在银鱼巷微型博物馆里讲述的故事中就有他家的故事。而曾经在这里居住过的溥仪的老师陆润庠一家、清末最后一任军机大臣吴郁生、民国首富刘子山、民国青岛商会会长傅炳昭等人的故事更是让人对这座百年街区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表现与老房子进行时空对话的艺术效果,片中还用了一段解说词配上唯美的画面和悠扬的音乐:“经历100多年的时光,吉祥里就像一个慈祥而脆弱的老人,美丽而孤寂,岁月的痕迹留在每扇老旧的窗户上、凹凸不平的木栏杆上、高高的黑暗的尖屋顶上……一缕阳光突然照进院子正中的大楼梯上,院子里又重新热闹了起来。2022年8月,经过精心修缮和装扮,银鱼巷、吉祥里焕然一新,变成了致璞咖啡的第四家店。”

作为以叙事为核心的现代艺术,纪录片和电影一样,不仅强调细节在故事构成中的作用和功能,更重视通过视听语言将细节加以表现和凸显。因此,作为导演必须学会抓住细节、使用细节,通过镜头语言表现细节,最终为故事的讲述服务。细节还能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尤其在纪录片中,大量的细节信息是营造悬念和观众期待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視听艺术呈现

纪录片的视听呈现与其他影像作品最大的不同就是纪实性的拍摄手法。英国纪录电影之父约翰·格里尔逊首次提出的纪实美学的核心理念就是:纪录片之美,在于真实。真实的视听呈现是纪录片的灵魂和生命。因此,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经常使用长镜头、采取旁观的拍摄方法,就是为了尽可能保留拍摄场景的真实。

长镜头是在一个统一的时空里,不间断地展现两个以上的动作或一个完整事件的镜头。长镜头具备客观性、真实性、时空统一性等影像特点。对时空完整统一的呈现、对人物与环境清晰的交代、对动作事件的流畅表现,是它作为镜头语言的重要功能和独特价值。旁观既是一种美学态度,也是一种拍摄方法。旁观的方法要求拍摄者尽可能少地干扰拍摄对象,尽量保持一种从旁观察的态度。而要做到尽可能少地干扰拍摄对象,提前做功课十分重要。创作团队不仅要提前了解拍摄场景和被拍摄人物的情况,让被拍摄者放松身心,以达到最佳的拍摄状态,团队内部也要进行细致的沟通,重要的拍摄场景和编导想要达到的拍摄效果,摄影师心里要有数[11]。摄影师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有了心理上的准备,才不会发生开机太迟、关机太早、被拍摄人物表演痕迹太重等这样导致重要的细节场景拍摄缺失或人物拍摄效果大打折扣的遗憾。《老城厢上海的家》《家住小西湖》《焕新》三部纪录片中,均大量使用了长镜头和旁观的拍摄手法,和被拍摄对象像朋友一样充分沟通相信是三个创作团队共同的创作经验。

纪实性的拍摄手法除了长镜头和旁观外,还有一种经常用于同一场景景物变化的拍摄手段——延迟摄影。春天的老树发芽了,夏天的老树枝繁叶茂,秋天的老树色彩斑斓,冬天的老树虬枝苍劲。春夏秋冬,四季老树见证着树下的人物一年来发生的故事。这种拍摄手段不仅艺术感十足,还经常可以作为情绪转场,给人以时空穿梭的感觉[12]。另外,老房子、老物件、老照片也是纪录片创作中经常出现的重要元素,细节拍摄是此类素材拍摄中经常使用的创作手段。斑驳的石墙、镂空的古树、老旧的桌椅、褪色的书信,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

声音作为构成纪录片的重要元素,对影片的叙事结构和情感表达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纪录片提供了更多的表达可能性与艺术表现性[13]。在创作纪录片的过程中,创作者对声音的重视度也在逐步提高,不局限于旁白解说、环境音、对白等,而是开始对声音元素进行横向的技术性探索和纵向的艺术性挖掘[14]。

纪录片的视听呈现包含多种艺术创作元素,如何将这些创作元素组合在一起,考验创作团队的智慧和匠心。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纪录片创作并不排斥艺术加工,相反,一部优秀的、赏心悦目的纪录片,无论是标题拟制、画面剪辑、音响合成、字幕设计,还是片头片尾、特技、暗转等运用,都需要构思精巧、制作精良,要充分处理好镜头语言,用镜头语言来展现内涵和价值[15]。

四、结语

纪录片创作手法中除了真实记录、非虚构与虚构的电影有明显的不同外,其他艺术创作手法与电影有许多相同的表达方式。电影创作中如悬念的设置、道具的运用、音响的表达、情绪的渲染等诸多艺术创作手法都可以在纪录片创作中进行创新性运用。艺术创作是手段,艺术表达的目的是让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各类有益于增强作品艺术魅力的艺术表达方式都可以为我所用。城市更新纪录片作为近年来涌现的纪录片中的一个特色分类,在讲好中国故事、品味人间烟火、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题材创作方面独树一帜。立意深刻、情感深厚、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高质量纪录片作品将是未来纪录片创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幸福的模样》《老城厢上海的家》荣获2023年第一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EB/OL].澎湃新闻,(2023-06-08)[2023-12-0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 forward_23391067.

[2] 唐娟,葛勇,申冉.南京小西湖历史风貌街区:走入国际视野的老城微更新[EB/OL].中国新闻网,(2023-06-18)[2023-12-0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769033517125269197&wfr=spider&for=pc.

[3] 李轶青,费彦.导向多元价值平衡的历史城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莞城历史城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3(5):146-149.

[4] 尹旭.纪录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J].新闻前哨,2012(2):99,104.

[5] 姚雪青.江苏南京小西湖片区下绣花功夫,实施以“小尺度、渐进式、逐院落”为特色的老旧城区微更新[EB/OL].人民日报,(2023-12-15)[2023-12-08]. https://paper.people.com.cn/rmrb/ html/2023-12/15/nw.D110000renmrb_20231215_1-13.htm.

[6] 聂欣茹.纪录片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37-38.

[7] 米勒.解读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3.

[8] 潘桦,刘硕,徐智鹏.影视导演艺术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9:103.

[9] 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3.

[10] 张可.南京小西湖街区更新:“渐进式微更新”让老城保护和改善民生共融共促[EB/OL].紫牛新闻,(2021-06-03)[2023-12-15]. https://m.yzwb.net/wap/news/1384827.html.

[11] 李珂.新媒体背景下人物纪录片的形象创构探析:以《中国喜事》与《风华正“贸”》为例[J].艺术科技,2023,36(18):144-146.

[12] 武天晴.微电视纪录片艺术特色分析:以《鸟浪奇观》为例[J].记者摇篮,2023(9):6-8.

[13] 张佳佳.建构与体验:桂林城市形象短视频的视听呈现及传播策略研究[D].桂林: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23.

[14] 吳天昊.纪录片创作中声音元素的设计与表达[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16):149-151.

[15] 汪旖璇.人物纪录片的客观记录与主观表达探索:以毕业作品《“奋”青》为例[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22.

作者简介 王雪峰,主任记者,研究方向:新闻。

猜你喜欢
艺术表达历史文化城市更新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TOD/城市更新
论钢琴艺术情感体验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浅析意大利歌剧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钢琴演奏的音乐控制与表达
浅析实验性动画的艺术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