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全面推进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2024-03-19 06:29宁波工程学院
现代经济信息 2024年4期
关键词:预算编制信息化信息

谢 琴 宁波工程学院

引言

传统的高校预算管理模式滞后,普遍存在一些弊端,如预算编制水平低、执行进度滞后等,这些问题的核心原因是高校预算管理的需求与信息技术不协调。在大数据时代下,要想满足财务管理精细化、集约化需求,需要将各类先进的信息技术用于高校预算管理中,使得各部门、岗位间紧密联系,实现内部人人参与、共同配合,及时对数据进行处理,确保高校资源配置和使用更科学、合理。

鞠颖在面向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高校预算管理体系研究中指出,高校原有的财务预算体系难以适应实际发展需求,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和方法,提出推进高校预算管理体系创新的路径,以便于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1]。曾珂在分析高校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以S 大学为例中明确指出,着手分析S 大学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坚持以分步骤、有计划为导向建立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系统整合融合,加快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脚步[2]。再如易智敏、赵夏璐在内部控制信息一体化赋能高校预算管理的构建研究——以A 高校为例中指出,需要在大数据支持下,建立基于内控信息一体化的高校预算管理系统,以提升预算信息化建设水平[3]。因此,高校要想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就要着重分析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痛点、不足,深层次分析不足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法,保证每项活动顺利开展,提升高校服务质量和水平。

一、高校全面推进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互联网+”理念的不断普及,对高校预算管理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借助信息化手段和方法,将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与预算管理深层次融合,能够改进和优化预算管理流程、提升预算编制效率及质量、降低预算管理成本,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为:

首先,可优化高校预算管理流程。信息化时代下,高校加快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形成完善的信息系统,可以整合内外部数据信息,灵活改进和修订预算制度,升级优化预算流程。高校内部各院系间多元化需求,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满足,通过审批权限分类设置等方式,还可以实现对不相容岗位的适度分离,真正发挥组织结构间的合力,最终实现预算流程对实际业务的精准把控。

其次,可提升高校预算编制效率和质量。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高校相关部门将采集、汇总的信息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处理,筛选高价值的信息,重点标记出误差较大的数据,以便于后续核实,确保反馈和传输给预算编制部门的数据更为准确、可靠。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预算编制时间周期短,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可科学、准确地预测各项目的实际投入、产出效益,为各类决策可行性分析提供参考,保证申报预算额度精准,提升预算编制的效率、质量。

最后,可降低高校预算管理成本。在新管理模式下,高校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及时统计、处理海量数据信息,预算编制人员快速完成编制工作,后续预算执行中投入成本则可减少,切实节省了预算中数据收集、编制等时间成本,降低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有效把控预算管理成本费用。

二、高校全面推进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和成因

(一)预算管理信息化思维滞后

在数字化背景下,预算管理作为管理会计应用成熟的工具,可以助力高校管理者通过数据洞察内部、外部发展趋势,而建立信息化的预算管理体系,实现内外部数据传输畅通,是预算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突破口。为促进高校实现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就必须保证管理人员从思想上主动改变,树立先进、正确的观念,为预算管理信息化推动提供思想支持,当前不少高校管理人员忽视了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先进的思想观念,具体来说:第一,管理层思想观念滞后。高校推动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管理层作为引领者,没有主动转变自身观念,也无法学习和借鉴先进的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理念,导致每项工作开展效果不理想。第二,职工思想观念滞后。高校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较为复杂、专业,要求全体人员配合和支持,由于高校忽视这项工作,没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能将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知识传输到职工层,导致其认识不足,无法明确自身主要职责,使得每项工作实施成效不佳。

(二)预算编制不到位

高校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预算管理的成效,目前受多个因素的影响,预算编制仍有待改进,具体表现在:一是预算编制参考的信息缺少准确性、可靠性。高校预算编制时,为了保证其编制科学、合理,必须使得参考信息完整、准确,一些高校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不能借助先进技术统计和分析各类信息,无法筛除无效或低效信息,使得预算编制可参考的信息不完整、不准确,这不利于合理预算编制。二是预算编制方法选用不合理。高校编制预算时,可选取的方法较多,如零基预算法、弹性预算法等,不同方法的适用对象、优势等存在较大差异,高校应结合各部门现实需求,合理选用预算编制方法,才能提升预算编制精准性、科学性。但由于部分高校在实践中,编制预算方法选用不恰当、不合理,造成预算编制与执行相脱节,制约了高校可持续发展。三是高校编制预算流程较为繁琐、复杂,不能主动优化和改进预算编制程序,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合理性。

(三)预算管理一体化不到位

在全方位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的政策驱动下,财务信息化发展迈入4.0 时代,在新政策的支持和要求下,高校如何将新理念、新方法融入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全流程,如何提升预算管理智能化、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是当前亟需重点解决的问题。从当前高校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现状分析可知,仍存在部分困难和阻碍,造成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滞后,不能发挥信息化的优势和价值,主要是高校全体人员思想滞后,对其重视度不够,片面认为开展这项工作耗损的费用成本较高,最终获取的效果不显著。同时,预算管理一体化不到位,不能打通高校各院系、部门间的壁垒,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及时追踪和分析预算执行相关数据,难以将其与预算目标做好比对,导致预算信息化优势难以展示。另外,高校预算管理一体化与各信息系统不能联动,如OA 系统、ERP 等,难以动态追踪每项活动数据和信息,找到实际管理中的问题,主动改进和优化,不能为各院系提供最新的信息,导致每项工作开展效果不理想。

(四)预算绩效考评信息化滞后

高校预算绩效考评是否到位,直接影响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只有强化做好这项工作,才能激发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评估各部门预算执行的进度和成果,发挥绩效考评的优势。然而,高校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忽视了预算绩效考评,仍选用传统滞后的考评手段和方法,不能实现绩效考评全过程把控,主要是缺少完善的绩效考评机制、考评指标,难以客观评价各责任部门预算执行的成果,也无法结合现实状况,灵活调整和改进绩效指标,以增强其适用性。与此同时,预算绩效考评信息化不到位,主要是尚未做好绩效目标、绩效监控报表查询、绩效评价报表查询,无法将其作为下年预算安排、预算管理体系改进、人员薪酬等的参考依据,难以展示绩效考评的优势。

(五)预算管理人员信息素养较低

高校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可能会改变工作模式、制度,对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人员要主动跟随时代发展潮流,提升自身信息素养、业务水平,才能顺利、有序地开展各项活动。但是部分高校忽视了预算管理人员的培育,尤其是缺少系统化的培训,使其更新自身知识,补充知识盲区,特别是信息素养和技能,无法提供丰富、全面的培训知识,使得人员难以掌握先进的信息工具、数据分析能力、数据挖掘能力等,难以为预算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三、高校全面推进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一)转变人员预算管理思想观念

高校作为培育高素养人才的主阵地,要想节省财政资金支出,提高每笔资金使用效益,就必须注重预算管理,借助信息化手段和方法,加快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目的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对业务活动展开实时、动态追踪和管理,进而提升预算分析预测、动态调整、分析研判等能力。因此,为了实现上一目标,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第一,增强管理层预算管理理念。管理层是高校运营和发展的关键,其思想观念、行为是影响各项活动开展的核心因素,管理者要跟上时代发展主趋势,转变自身思想观念,主动掌握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为职工做好示范和榜样,将先进的预算信息化理念渗透到各行为中,以实现预期目标。第二,提升职工思想观念。高校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要想获取良好的效果,应主动提升职工思想意识,加大宣传力度,正确认识到预算管理信息化理念、方法,做好自身职责和定位,能够协同合作,形成通力开展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以实现预期目标。

(二)有效开展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第一步,高校需结合自身现实情况,有效开展预算编制工作,才能高质量执行预算,以获取较佳的成效。当前,高校全面推进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注重预算编制,建议将以下几方面作为突破口:一是保证预算编制参考信息完整、准确。高校预算编制内容是否适用、科学,必须保证参考信息完整、准确,建议借助信息化手段,自动化收集、汇总相关信息,并且对其做好筛选和处理,为预算编制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以提升预算编制科学性、合理性。二是保证各部门良好沟通和交流。高校预算编制时,需要各院系、部门间相互沟通和交流,选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借助预算信息化建设,使得各部门间信息互联共享,形成通力参与到预算编制中,保证预算编制质量,提升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可行性。三是选用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目前,高校预算编制时,可选用的方法较多,摒弃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如增量预算法等,积极进行创新和优化,主动使用弹性预算法、滚动预算法等,按照高校基本特征和业务需求选用,使得预算编制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三)加强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

自2019 年起,财政部部署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核心目的在于有效整合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等预算管理闭环控制,借助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和方法,加快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以提升高校预算管理效率、质量。因此,为了保证高校预算管理实现信息化建设,必须转变人员思想理念,使得全员参与到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搭建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打通了各部门间的壁垒,加快信息传输速度,保证每项工作开展取得良好效果。借助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可以实时追踪预算执行数据信息,将其与预算目标进行分析,分析二者间的偏差,实现预算复盘分析,展示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优势、价值。另外,主动将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与OA、ERP 等系统对接,真正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及时为各部门提供信息支持,辅助领导正确决策,以提升决策水平,帮助高校稳定、健康地发展[4]。

(四)注重预算绩效考评信息化

要想真正从根本上提升预算管理效率、质量,高校要加强预算管理信息化,应注重预算绩效考评,借助信息技术和方法,与预算绩效考评联动,以实现绩效考评全过程管控。高校应结合自身现实状况,制定完善的绩效考评指标、机制,为绩效目标申报、绩效监控和绩效评价等环节提供服务。根据预算绩效考评情况智能判别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对存在问题及时纠偏,并且生成相应的绩效结果,客观评估各责任部门预算执行的现状,以保证预算考评的效用。另外,借助信息化手段提供较强的辅助数据库支持,并且提供大量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案例,选取专业的数据分析模型和工具,对各类数据挖掘,建立绩效标准库,进一步提升预算绩效管理的科学性[5]。

(五)提升预算人员信息素养

高校预算管理中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切实提高了预算管理效率、质量,改变了工作模式和方法,对于人员的素养要求较高,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我、完善自我十分关键,可有效提升预算管理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应加强人员培训,结合当前实际现状,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尤其是信息化相关知识的培训,给予初级、高级等人员相应的培训内容,主动更新人员知识结构,提升人员专业技能、数据挖掘能力、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等,顺利开展预算管理,展示预算管理信息化的优势。

四、结语

高校为了盘活现有资源、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注重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可利用固定的工作流程,以实现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预算管理效率、质量,帮助高校可持续发展。但是高校在具体实践中,受多个因素的影响,仍面临着一些痛点、难点和堵点,要及时采取解决策略,破解实务中的难题,为高校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积蓄力量,科学配置各类资源、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帮助高校提高服务质量。■

猜你喜欢
预算编制信息化信息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及其控制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
订阅信息
预算编制和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对公共部门预算编制中讨价还价行为的解释
展会信息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