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进餐时可以聊天吗

2024-03-19 13:57黄小莲梁晓丹
教育家 2024年7期
关键词:聊天规则交流

黄小莲 梁晓丹

案例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自主进餐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自主进餐时,孩子们需要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享受用餐的过程。我会播放轻音乐,让孩子们放松心情,一边聆听音乐一边进餐,同时,孩子们在自主进餐环节是可以轻声交流的。但有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令人困惑的“小插曲”。比如荣荣每次取餐回到位置后,会兴高采烈地跟旁边的幼儿分享:“你看,我的碗里有很多‘蝴蝶,我看看你的有没有。”孩子们就会相互比较自己碗里的蝴蝶面。旁边的幼儿说:“我也有,我的是绿色的。”其他幼儿听到后,也加入了讨论:“我的是白色的。”“我的多,你的少。”“我在家也吃过这个面,这个面特别好吃。”……就这样,话匣子打开了,孩子们越聊越兴奋,早就将轻声交流的要求抛在脑后了,声音越来越大。类似的情况每天都在上演,而且愈演愈烈。

《论语·乡党》中提出,食不语,寝不言。在进餐时说话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从而影响进餐的时间。同时,吃饭时说话会导致饭菜不能充分咀嚼,进入肠胃中不易消化。而且在吃饭的时候,食物会顺着咽喉进入食道,如果这时说话,会增加食物进入气管的可能性,很容易呛到。孩子们在进餐时聊天,很难控制自己的音量,有时候聊到一些争论性的问题时,也会越来越激动,会出现嘴里的食物还没咽下就开始聊天的情况。但进餐环节不说话,显然也是不现实的。在轻松愉悦的自主进餐环节,成人也会相互交流,但成人会控制自己的音量,会先将食物咽下再交流。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开展了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孩子了解到进餐环节激动或大笑存在的危险性,在进餐环节,我们和幼儿做出约定,进餐时想要聊天,要先把嘴巴里面的饭菜咽下去再轻声交流,并控制自己的音量,但效果不显著。

那么,根据实际情况,幼儿自主进餐时该不该聊天?如何把控进餐交流的问题?

(广东省深圳市松岗街道中心幼儿园艺展分园 梁晓丹)

关于幼儿进餐时“该不该聊天”的话题,早在2000年前后就有讨论。一位国内学者在哈佛大学留学时去了美国波士顿幼儿园做研究,再回到国内北京的一些幼儿园实习观察,发现中外幼儿园在中午进餐规则上有很大差异。

国外的幼儿园每到饭点,幼儿满怀期待地打开妈妈做好的便当,教师也把自己带来的午饭打开,和幼儿坐在一起边聊边吃,幼儿会时不时吐槽便当的味道,教师和幼儿都很放松;国内的幼儿园教师更多会监视着幼儿吃饭,不断提醒吃饭时不许说话,把吃饭当作一项工作和任务,没有体验到午餐带来的休闲。

这个讨论持续到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变化还是明显的。案例中的教师已经关注到幼儿进餐的氛围,让幼儿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自主进餐,一边自主进餐一边轻声交流。但因进餐过程中幼儿交流声音和行为的失当,教师重新对幼儿自主进餐时该不该聊天产生困惑。就像案例中描述的,幼儿自主进餐时“可以轻声聊天”与“不可以聊天”的规则各有利弊,存在两面性,这导致教师对规则选择的两难。对此,需要对这两种进餐规则进行价值澄清,明晰规则背后的儿童观和教育观,通过价值判断使进餐规则更符合幼儿的日常,更具合理性。

“不可以聊天”的教育学规训

笔者的学生曾经对4所幼儿园的50位教师做过“为什么幼儿进餐不可以说话”的调查,担心出现吃饭呛着的比例高达44%,怕吃饭时间太长占32%,担心影响其他幼儿进餐占22%,认为会给教师管理带来麻烦的占2%。幼儿进餐“不可以聊天”规则的提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理由:第一是安全考虑,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容易噎着或呛着;第二是饮食健康,吃饭时聊天会导致饭菜咀嚼不充分,进入肠胃中不易消化;第三是习惯培养,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进餐时“食不语”往往被当作幼儿园的纪律和常规;第四是管理问题,吃饭聊天影响幼儿园时间管理。这些理由支持了“幼儿进餐时不可以聊天”规则存在的合理性,所以在幼儿园进餐环节经常可以听到教师的训话:“谁又在吃饭时聊天了?”“吃饭能保持安静些吗?”“现在小嘴巴是用来吃饭,不是用来讲话的。”“等会吃饭吃得快的小朋友奖励一张小贴纸。”……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偶尔趁教师不注意时窃窃私语,就会受到教师“吃饭不许说话”的警告。

这种做法有点类似于“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它忽视了幼儿本人对进餐时不可以聊天的实际感受。教师把幼儿进餐局限在“对幼儿负责”的教育学立场的规训。教育学立场的幼儿进餐,往往从教育者的视角,关注幼儿进餐的规则教育,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强调进餐时应该遵守的规则:安静就餐、不许说话、光盘……然后用奖励或惩罚的方式规约幼儿的进餐行为,幼儿在教师的监督下保持一种紧张的状态完成进餐任务。进餐环节变成了一项制度化的活动。在制度化的进餐活动中,教师强调的是幼儿良好常规和用餐礼仪的训练,幼儿被迫遵守“进餐不可以聊天”的规则,师幼之间缺乏感情交流,同伴之间交流被阻隔,进餐活动变成制度化生活中单调而乏味的工作任务,背离了日常生活应有的斑斓色彩。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家人进餐时埋头吃饭,各不说话,那么家庭气氛一定会很压抑,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有缺失;反之一家人在饭桌上有说有笑,交流饭菜的味道,聊聊各自身边发生的新鲜事,那么一顿饭不仅仅是一顿饭,它促进了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家庭氛围会很温馨。幼儿园日常的进餐,是幼儿半日活动结束后放松休憩的自在时光,除了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也是滋养幼儿生活情感和生活情趣的食育时光。它需要研究者和幼儿园教师用跨学科的视角进行规则优化。

“可以轻声聊天”的跨学科优化

笔者的学生曾经就“中午进餐可不可以聊天”访谈过幼儿,被访谈的幼儿都说:“不可以。”继续问:“为什么不可以?”幼儿回答:“老师说的,如果吃饭聊天会被批评,小贴纸就没有了。”再追问幼儿:“如果进餐时可以轻声聊天,你觉得怎么样?”幼儿回答:“很开心。”

从社会學的视角来看,自主进餐时“可以轻声聊天”满足了交往和表达的需求。在集体用餐时,幼儿除了吃饭,有想跟教师和同伴交流对食物喜好的欲求。就像案例中“你看,我的碗里有很多‘蝴蝶,我看看你的有没有。”“我也有,我的是绿色的。”……幼儿坐在一起,在和食物、同伴的互动中展开交流,分享生活经验。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说话声从小声到大声,甚至影响了吃饭,但这个过程恰恰为幼儿合理把控吃饭时聊天的音量,建立适宜的进餐聊天规则提供了契机。幼儿在具体的进餐情境中不断“试误”,通过自我解释修正和完善规则,共同建构一种基于内心认同且自觉执行的公共规则。进餐规则从统一、强制走向幼儿的真实生活与切身体验,规则的形成是幼儿、同伴、教师和进餐活动动态交互作用的结果。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自主进餐时听听音乐,跟同伴轻声聊天,不仅可以保持愉快的情绪、增进食欲,还能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进餐环节理应是幼儿放松心情、享受美食、愉悦生活的时光,教师既要构建舒适、整洁、优美的物理环境,又要营造温馨、自在、放松、惬意的心理环境。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中,幼儿彼此聊聊对美食的感受,实现幼儿与食物、身体与环境的相互调节和适应。

从生物学的视角来看,细嚼慢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教师要克制“用小贴纸奖励吃饭吃得快的小朋友”的催促行为,让幼儿吃饭时可以轻声聊天,不是狼吞虎咽地争取吃饭第一名,而是打开味蕾,品味舌尖上的美食。由于幼儿的胃容量、饭量和饮食习惯存在个体差异,教师通过倾听幼儿吃饭时的聊天,可以了解幼儿的身体反应、食量、食速等进餐状态,基于幼儿自身的身体节律,让幼儿做主和大胆表达。教师要避免强制规定幼儿的进食量和进食种类。如果教师以自己的意志评估和把控幼儿的进餐,一方面可能加重幼儿肠胃消化负担,降低幼儿食欲;另一方面会引发幼儿对食物的负面情绪,影响师幼关系,破坏幼儿对食物的体验。

合理化规则建立需要秉持的立场

不管是“幼儿自主进餐不可以聊天”还是“幼儿自主进餐可以轻声聊天”,任何行为规则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幼儿对规则有一个“感知—理解—接受—执行—坚持—反复”的过程。案例中提出“进餐时想要聊天,要先把嘴巴里面的饭菜咽下去再轻声交流,并控制自己的音量,但效果不显著”,正是这一特点的反映。幼儿自主进餐合理化规则的建立需要教师秉持以下两个立场。

首先,长期主义的立场。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弱,行为规范的养成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即便幼儿养成了进餐时不聊天或轻声聊天的好习惯,但生活是鲜活的,幼儿面对的情境是不确定的,有时情景很容易引发幼儿出现行为的反复。就像案例中幼儿因为特定情境忘记规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幼儿需要在不断适应各种情境的过程中理解“进餐时多大的音量是适宜的”“怎样做可以使吃饭和聊天两不误”,逐渐调整、内化进餐行为规则。幼儿行为规则的建立是个小步递进的过程,需要教师秉持长期主义的立场。

其次,双向奔赴的立场。怎样的进餐规则是真正适宜幼儿的?幼儿自主进餐合理化规则的建立需要双向视角,双向奔赴。教师从幼儿视角审思并调整既有进餐规则,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养成符合日常的进餐礼仪。幼儿进餐规则需要走出传统单一的教育学立场的规训。幼儿处在口语发展关键期,口语表达能力增强,社会交往需求强烈,意志力薄弱,绝对安静的规则有违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可以基于马赛克方法倾听幼儿的声音,尊重幼儿的身心诉求和个体差异。幼儿自主进餐环节需要回归日常生活本来的样子,以保障他们的生活世界不被教育世界过度“殖民化”。

读编往来

近期,儿童在公共空间吵闹等热门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广泛的關注。以往,我在看到类似话题时,会对家长的不作为感到不适。读完《教育家》2024年1月第3期《从误解到理解:迈向儿童友好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之道》一文后,我从理性的角度对类似现象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当面对儿童不符合成人标准的行为时,除了确实“熊”的行为需要批评,还有哪些情况需要理解?我们是否思考过,还可以做些什么?

文中就提出了很好的解决之道,通过“完善儿童友好的保障体系”等方式,营造儿童友好的成长环境。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责任。我们不只负责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还是家庭和社会之间的重要纽带。首先,要具备敏锐的儿童观,真正走进儿童的世界,了解儿童眼中的世界。其次,要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携手家长共同建立对儿童的尊重、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和自我管理的意识。再次,要积极为儿童发声,寻求一个尊重儿童天性与成人权益得到保障的平衡之策。

希望在家校社的友爱关系纽带之中,每一个儿童都能够被理解、被尊重、被平等对待。(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第二幼儿园 王娟)

猜你喜欢
聊天规则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让规则不规则
我就是不想跟你聊天了
敞开门聊天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聊天不倒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