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课标” 探索“大单元”

2024-03-21 09:46张艳波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结构化课程内容新课标

张艳波

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颁布,在认真学习了“课程理念”板块后,给我感悟最深的是“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课标提出“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是课程修订的重要理念,新课标提出结构化的课程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呈现这三个方面,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指南。

新课标提出,“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强调了课程内容组织的重点是“结构化整合”。关于“课程内容结构化”的理念,“2011版课标”并没有专门的论述,可以说是本次修订的一个重要创新。“结构化”首次写进课标,在结构化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整合”是基础部分之一。进行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研究是进行“教学内容结构化整合”的有益探索。将数学知识进行“重组”,形成新的“知识块”,让学生在“板块”式的学习中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要努力建好数学知识的“承重墙”,打通不同年级教材之间知识点的“隔断墙”,为孩子建好数学知识的大厦。可见只有真正关注数学知识的本质,才会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见到数学教学的“真面目”,回归数学教育的原点,真正坚守数学教育的根基。下面结合我所在区域内的数学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实施“大单元教学”的操作路径。

一、明确单元主题,统筹整合教学内容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开展单元知识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紧密联系新旧知识,梳理知识点,明确新课程标准下的大单元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目标清晰,知识体系明确,实现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拓宽视野的目标。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问题的合理、科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单元教学中。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联系学生前后所学的相关知识,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判断作为课堂导入的问题,让学生既能够复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这一旧的知识点,树立学生的自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与即将学习的知识紧密相连,实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教师可以出一个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计算。例如学生照了一张照片,照片宽为[15]米,照片高为[18]米,请同学们求出照片的周长。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既复习了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也为分数的四则运算顺序学习做铺垫。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将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融入其中,实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不同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方法,([15]+[18])×2,[15]×2+[18]×2。通过不同学生列出的算式,为本单元下节课程利用简便运算定律计算分数、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在整合中教师可以做如下尝试:

(一)例题整合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所以对于那些比较简单、学生容易理解掌握的知识可以进行整合教学。如五年级《小数乘法》,再如“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应用习题”,都可以同时进行。在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总结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应用和创新的意识。

(二)知识整合

对知识的有效整合是课程标准强调的重要理念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对有关知识进行有效整合,以更好地掌握新知,巩固旧知,达到温故而知新。比如《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又是学习组合图形面积和圆面积的基础。这些知识探究的过程与方式都是相通的,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都是一致的,这就为我们对数学内容进行整合提供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把利用方格探究长方形面积的方法迁移到平行四边形和不规则图形面积计算的探究学习中,整合为一节课学习;通过动手操作、图形转换,渗透转化思想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进行充分探究之后,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和方法,并很容易深入思考: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又以什么方法和策略进行研究呢?从而又把这两节课整合为一节课(根据学生学情而定),或把梯形面积与组合图形的面积进行整合。这个可以节省单元授课时间,腾出时间进行拓展练习与运用。

(三)思想方法整合

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体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加以运用,以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是数学学习的灵魂。还以《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为例,本节课使得“转化”这一数学思想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动手剪拼进行自主探索,再通过交流分享,体验探究知识的经历,获得直观的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到“转化”这一数学思想在数学探究活动中的作用和数學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并获取迁移的能力,实现举一反三,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将课程内容彼此链接、相互整合,是彰显学科体系、落实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单元整合可以优化课堂结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显著提高教学效率。深入的单元整合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增长智慧和实践能力,同时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知识水平。在实践中这样的教学既节省了时间,又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学生学得有效、轻松,教师教得顺手、舒心。

二、发挥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传授技能,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是浅层的、机械的,一旦遇到灵活性的、需要学生举一反三的题目往往不能解决,经常存在一教就会,一作就错的情况。例如在学习分数乘法这一单元的时候,在开展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可以设置以下的问题情境,小明的生日到了,小明爸爸妈妈和妹妹一起吃蛋糕,每个人吃了[19]个,四个人一共吃了多少?要解决四个人一共要吃多少个蛋糕的问题,教师在单元化的教学当中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会学习数学。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画图,帮助学生根据图像进行分析,从而利用加法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分数的相加,快速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乘法是与同一数值的加法息息相关的,树立学生的自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分数与整数相乘的含义。通过情境的创设,图形结合的运用,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尝试寻找新的方法。

上面的案例说明只有教师把握住数学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先期诊断和基础评估,了解学生认知冰点。教师巧妙设计有温度的数学活动,将“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思考”,让学生触摸数学的温度,才能够化解数学认知上的障碍;只有抓住知识的“生长点”,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才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让深度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可以引导学生自我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百分数?它是怎么产生的?它表示一个具体的数吗?有了分数,为啥还要有百分数?为什么经常用百分数比较,却很少用“十分数”和“千分数”呢?从百分数中可以读懂什么信息?这样从问题出发引导的教学,让孩子体悟了百分数的数学本质。百分数是由分数通过“突变”生长出来的,它表示的不是一个具体的数,而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它就像一把尺子,可以进行度量和比较,以此强化百分数的统计价值,让学生有更深的理解。可见抓住核心问题,以此驱动学生深度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探究,进而感悟到核心概念的数学本质。

三、横纵联合分析,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大单元的学习目标是引领单元教学的方向,也是组织教学内容、开展单元教学的方针。在学习目标方面,教师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整体出发,进行纵横交错的深入分析和整理,在新课程标准下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数学核心素养等单元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师要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掌握现在的知识,展望未来,开展深入分析,理清知识的体系结构,了解学生的认知。关注学生现在的生活,构建学生已有知识与现在知识之间的联系、迁移和内化。在展望未来方面,了解学生可能获得的发展。例如在小数加法和减法的单元教学目标确立的过程中,作为教师从知识和技能的角度出发,要明确本次单元的教学是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性质、运算顺序,进行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解决一些在生活中的问题,将整数加减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等运用其中,开展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技巧和能力。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正数向小数的知识迁移,使学生感受整数的运算定律和小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认真、仔细的科学方法。

四、立足数学课堂,开展学习探究活动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的活动中实现深度的学习。为此,教师要结合单元的主题,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为学生设计活动链,将学生的学习构建成有机的整体,在活动链当中,每个学习活动都体现了共同的目标。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互赠礼物包装作为学习的主题,让学生在真实的互赠礼物进行包装的情境中解决相同体积的物品用什么样的方法最节省材料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中需要学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关知识,更需要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自信,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走向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得到解决后再将解决的方法迁移到其他的情境当中,形成了明确主题、梳理知识、构建系统、解决问题、知识拓展迁移,将其融到课堂的教学当中,使大单元教学真正融到課堂教学中。

五、“新课标”下实施“大单元教学”的意义

好的数学学习是可以传承、传递的。“大单元教学”发挥了最佳的教学效益,可以让孩子掌握核心的数学概念、习得基本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学意识,从而获得关键的数学能力,以培育良好的数学素养,从而彰显了应有的价值。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开展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能够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数学思维,掌握数学方法,学会自主学习。

课程内容结构化,关注教学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强调以核心素养为主轴,构建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课程内容结构单位和单元课时教学的组织形态,有效归纳、整合数学知识点或主题式学习活动,真正落实减负、增效、提质。从“自然单元”教学到“大单元”和“超单元”教学,从数学内容的纵向建构到多学科内容的横向融合,从关注教学内容的重组到致力于小学数学课程的建设,从教材教法改革到教研方式的转型,将会引发小学数学教育的又一次革命。

猜你喜欢
结构化课程内容新课标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促进知识结构化的主题式复习初探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基于图模型的通用半结构化数据检索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