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搭建表达支架

2024-03-24 11:27丁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口头爸爸妈妈习作

丁锐

习作指导课上,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基于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呈现写作素材,展开分析加工,进行口头表达,为书面习作打下基础。笔者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习作指导课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回顾生活,置学生于写作情境中。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书面表达需要的情境,如组织学生参与某种活动等,置学生于写作情境中,让表达成为学生的情感需求,而不是为了表达而表达。笔者在开课伊始出示了一组生活图片,图片内容为雨天父母为孩子打伞、天冷父母为孩子暖手、父母精心为孩子准备一日三餐等。这些生活情景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他们大多都经历过。出示这些图片后,笔者用两个问题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当时的情境下爸爸妈妈有怎样的表现?由此,学生通过回顾生活,发掘头脑中零星的写作素材。

师生对话,在互动交流中呈现写作素材。在前一个环节中,学生已有表达的欲望,笔者进一步搭建问题支架:“我是一个妈妈,我多想知道你们的心里话呀。”这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一个需要互相沟通的共同体。“能把你经历的事情跟老师说一说吗?”由此,学生的第一次交流开始了。一名学生说:“爸爸不喝酒时就是天底下最好的爸爸,喝酒后就变成了令人讨厌的人,让我又爱又恨。”想让爸爸戒酒的事例引起了其他学生对自己材料的审视,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促进学生思维不断完善。

另一名学生分享了自己患肺炎时,爸爸守在床前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最后也染病,还被医院下达病危通知书一事,表達了对爸爸的感恩之情。笔者引导:“当时爸爸说了些什么,你还记得吗?你又说了些什么呢?”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慢慢把人物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引导不仅可以使学生把零星的写作材料转化成完整的思维表象,还可以使学生在叙事过程中把心理过程描述出来,达到表达有深度和真情实感的目的。

分析加工,让思维表象转化成语言。习作指导课中,分析加工环节应贯穿素材呈现、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过程。在师生互动中,学生要根据写作要求进行素材取舍及重组。基于此,笔者聚焦口头表达安排了第二次交流。

口头表达环节强调两点:一是思维活动的真实表露,二是把话说好。笔者在指导过程中提出如下交流要求:把语句说通顺,把事情说具体,表达出真实想法。一名学生口述《麻将声声》的故事:“爸爸妈妈喜欢打麻将,又热情好客,每逢周末,就会邀请朋友来家里打麻将,让我在麻将声中无法专心做家庭作业,无法入睡等,我很希望爸爸妈妈改掉这个习惯。”笔者引导这名学生:“爸爸妈妈平时关心你的学习和生活吗?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事?”该生对表达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先回忆了父母关爱自己的细节,然后讲了父母打麻将对自己、对邻里关系的影响,最后发出了“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很爱我,但请从家庭的需要和我的成长考虑,改掉这种不良行为好吗”的呼声。孩子学会了用回应父母之爱的方式劝说父母改掉不良行为,达到了很好的口头表达效果。

(作者单位:枣阳市中兴学校)

责任编辑  张敏

猜你喜欢
口头爸爸妈妈习作
面对爸爸妈妈的期待
口头传统所叙述的土尔扈特迁徙史
我想让爸爸妈妈吵架
我和爸爸妈妈比童年
我的爸爸妈妈
口头传统新传承人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
——新一代江格尔奇为例
口头表达一点通
习作展示
口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