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本归约,志在千里:武林会客厅走进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邱丕相工作室

2024-03-25 13:31申策今
少林与太极 2024年1期
关键词:普及武术标准化

申策今

时间:2023年12月25日

地点: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邱丕相工作室

人物简介

邱丕相,1943年出生于山东青岛市。上海体育大学二级教授,中国第一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校体育教指委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武协常委,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等。中国武术九段,中国武术院专家委员会资深委员。曾蝉联出任第11届,12届,13届,14届亚运会武术总裁判长,第二、第四、第七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任总裁判长、裁判长。培养博士生、博士后近四十名。主编和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逾百篇,曾入选奥运会、亚运会科学大会报告。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

>>武术国内发展

申:邱老师是中国武术界前辈,几十年为武术奋斗,筚路蓝缕、栉风沐雨;数十载武术耕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文武并重、技艺双馨,体道立德、教书育人,见证并亲身参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武术事业发展,尤其在武术教育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此,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特别成立了邱丕相工作室,既是对于邱老师武术贡献的高度认可和支持,也是对于邱老师传艺授道、培武育材事业的满怀激励与期待。今天,我们走进上海市杨浦区恒仁路350号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313室“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邱丕相工作室”,聆听邱丕相教授的武术文化理念、感受邱丕相教授的武术教育风采。

邱老师好,您可以简单回顾一下这些年来武术的发展历程吗?

邱:新中国刚刚成立,对于当时来说,稳固政权是第一重要的。因为国家政策对武术是必须要有所管理、引导的,简单地说就是在当时的特殊大环境下不主张成立民间社团和在农村开展武术;但这不代表国家不重视、不想发展武术。当时许多领导人对武术的发展做了指示,并于1953年在天津召开了全国民族体育观摩交流大会,武术是其主要内容。结束后还组成代表团去北京怀仁堂为中央领导人表演。其中新中国发展武术最重要的是要走标准化道路。毕竟那么多拳种,我们需要有一个标准化的体系来普及推广。

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专家们吸取查拳、花拳、炮拳、红拳等拳种的精髓,创立了标准化的套路,就是长拳。在标准化技术统一的基础上,我的老师蔡龙云先生整理编写了《长拳基本动作和应用术语》《武术运动基本训练》。后来,20世纪60年代初期,全国六大体育院校以及专家老师们集合在一起编成了第一本武术教科书,极大地推动了武术标准化。1958年出台了第一本武术竞赛规则,这是专门为标准化服务的一个武术竞赛规则,并由此开始了其竞技生涯。新中国的武术比赛与之前是不一样的,最重要一条就是采用标准化技术和相应的规则。

在这个基础上60年代以来好多省市开始有了专业队,武术比赛也不断发展。最初是全国武术表演赛,后来提升至全国武术锦标赛。在锦标赛基础上形成庞大的专业武术队伍,以标准化技术为主进行的竞技比赛,到70年代已经形成规模。

回忆起来呢,中国武术的方向为什么会走上这么一个标准化或者是比较唯美的道路?在1956年曾进行过一次大讨论,当时多数武术专家主张向“打练结合”这个保留武术技击特色的方向发展。还有一条路就是从人民的健康出发,主要是练习拳脚,增强体质。最后争论的结果还是选择“给人民一个优美的武术”。优美基本上就是动作质量高,难度大,形象美,可以说是一个“高难美新”的方向。这条路在领导同事对武术提出了质疑和批评以后,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开始有所纠正,也就是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明确了两点,一个国策就是尽快把全国所有的武术进行清理、梳理、整理,搞清我们到底有多少拳种。前后搞了三年,最后成果展览会是在故宫里进行的,国家决定在故宫展览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展览会。当时我也参加了展览的筹备工作,邀请美术家书法家参与。另一个国策是要积极稳步地向世界推广。

>>武术国际推广

申:从刚才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武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走上了标准化道路,同时也制订了稳步向世界推广的国策。那么武术在海外推广又走过了哪些道路?

邱:武術不仅在国内不断发展,也在稳步向海外推广。在这一点中,1990年成立的国际武联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国际武联成立之初,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个是建立国际武术竞赛规则,第二个就是编写国际武术套路的教材。这两个我都参与了,国际竞赛规则是参与执笔,国际武术套路教材的初级和中级是参与编写。第三个是举办国际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

之后就有了一系列的国际比赛,比如后续的亚运会,世界武术国际锦标赛等等。这些比赛对于武术国际传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武术在国际传播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在第十二届日本横滨亚运会中,日本亚奥理事会原本并不同意武术进入,当时在日中友好协会会长村冈久平先生的努力下,武术最终还是成功进入了第十二届亚运会。第十三届亚运会也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因为按照规定如果一个项目连续三届进入亚运会就是常设项目。最后,我们也是不断努力,做了很多工作才使武术顺利进入。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武术传播走过了不平凡的一段路。

除了亚运会外,我们还开展了世界武术锦标赛。第一次世界武术锦标赛在北京,当时我是在调研组,没参加裁判工作;第二届是在马来西亚,当时我是担任总裁判长;第三届就到了美国;第四届到了意大利,吴斌担任总裁判长,我是裁判长。后面就越来越多。第七届在澳门,我担任比赛的总裁判长,当时记得比赛完了以后我们上体拿到了男子长拳冠军,还有一个吴钞来获得女子散打的冠军。我们武术的世界比赛和亚运会持续到现在,一直到现在杭州亚运会,和在美国休斯敦的世界锦标赛。从比赛的角度来看,我们搞了很多,也算比较成熟了,但从传播推广来看,我觉得只竞赛一条路是不行的。

>>未来武术如何国际传播

申:党的二十大指出要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这也是我们武术界近年来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您认为在未来,武术该如何进行国际传播?

邱:首先,还是要延续之前的路,搞好竞赛;从普及来讲的话,近年来我们通过在世界各地国家地区建立孔子学院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武术也在其中。但是在这些年推广中有些地区可能不是很成功,因为国外有些人会认为这是文化入侵并且加以防范。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是否可以把孔子学院改为太极学院,在肢体运动的过程中推广中华文化。比如像我们上体最近就刚在外国成立了武术学院的分院。武术学院也可以说就是太极学院,不过可能更广一点,传播的不一定是太极拳了,也可能是标准化的这个长拳或者是传统拳。不管是什么拳,在学习运动的过程中要让他们体会动静疾徐等等这些变化,慢慢明白中国的阴阳哲学,并通过武术传播道德理念,如尊师重道等。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是我们未来需要努力的。

除此之外,在普及这一方面我们还面临很多问题,这一点对于国内国外都是一样的。国内我们从最早开始有了标准化的武术初级教材,也有了初级拳等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系列学校推广,效果不是很理想;到后面甚至推广武术操了,结果还是差强人意。我记得李铁映先生提出过“武术进入学校”的概念。但是这些年来怎么样呢?还是不成功。也就是有限的一些小学武术开展。很多小学也只是有武术队,也并未能向全体学生推广。比如像观澜小学,我们在那里搞了武术普及那么多年了,但是也没有真正让全体学生都学习,它只是建设了一个很棒的运动队。运动队每年可以参加比赛、表演,但大多数学生还是没能爱上武术。这个学校是重点开展武术,那其它学校呢?现在很多武术教学只重视练习套路,只讲究“高难美新”。

反过来我们跟日本比较。日本的小学、中学几乎没有没学过空手道或者柔道的,或者是剑道、合气道。不同的学校采取不同的教学项目,他们学校老师不是固定的,是学校专门聘请,并非固定。但是校园普及度颇高。我们的校园普及度不行。学校开展原来时候是放到体育课里,一学期体育课有两三次武术课就不得了了。但两三次武术课能学什么?而且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的是标准化。标准化就是武术运动员练的这一套东西,没有打基础,一般的小孩练不了。你说叫小孩扎马步,时间长他估计就要跑掉。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你叫他练规范的,标准化的,他练练就跑了。所以学生很简单的一句话,喜欢武术,但是不喜欢上武术课。枯燥无味、难学又难记。

国外和国内是一样的。所以我感觉普及的话要抓住两点,第一要讲的是简单,第二是武术的基本元素。简单,就是不难学。国外很多人来学习武术,比如中年白领,本来身体素质就不算很好,你给他上难度,他能受得了吗?可能相对轻松一些的学习和训练对他们来说更合适。对小孩也是这样,不要太难学难练,要有趣。而这就涉及到武术的基本元素了。适当增加攻防趣味,可能更适合推广。比如说咏春拳。为什么咏春拳在世界上普及比较好呢?首先因为他们的特点是不复杂,并且招式主要是在手上。像李小龙讲究实战、搏击为主。但是他的步型也不是特别复杂,大家就喜欢简单不喜欢复杂。其次是要讲究攻防。攻防是很关键的。你说了半天也没让人学到招数,也就没有教出中国武术最基本也是最精华的东西。现在很多运动员,像太极拳运动员只注意将套路打得很漂亮,简直可以说是另一种舞蹈。但是你叫他去实战、去推手,就不行。

这就是说,真正要普及的话,一个是要简单,第二个还是要抓住武术的基本元素。包括国内向学校推广也是一样。我的看法就是要简单、易学、有攻防趣味。没有攻防趣味的武术教学是空洞的,只求标准的,是很少人愿意学的。适当增加攻防技巧练起来就很有趣味。攻防趣味我感觉是武术普及所需要的。

高端普及也有很多问题。比如说从前些年的比利时马克教授的相关照片就可以看出,武术世界锦标赛上的座位很多是空的,来看的人不多。另外就是人才的流失。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我们很多运动员去了国外,特别是在美国。据我了解,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后来改行推广空手道或跆拳道。比如安徽有个著名的武术运动员,他的枪术、剑术非常出色,全国冠军,一开始也是开武术馆。如今我知道他已经开了好多年空手道馆,并成了空手道国际裁判。

所以说,不论高端还是普及,都可以看到武术在国际推广方面的问题,需要在未来不断去解决,以利于发展。

>>关于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

申:我是上海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对于武术国际传播很感兴趣。对于我们未来进行武术国际传播,您有什么建议吗?或者说,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在大学期间练好那些本领?

邱:对于你们来说,未来的国际传播,我想还是要在如何普及上下功夫。当然,这要求你们首先得去练武术,只有真正练了之后才能有东西可以教。练武术不能只练套路,还要打练结合,不仅会套路,还要懂攻防技击。只有你把这些都做好了,你才能根据人家的需要去进行传播。

其次就是注意我前面说的简单和攻防趣味。比如说你在外国开拳馆,有刚下班的中年白领想来学习武术,这个时候你教给他高难度套路,让他追求“高难美新”,那估计他练两天就跑了。因为这些对专业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想要练好、练漂亮对一般人来说太难了。那为什么咏春拳在国外得到比较好的推广?最重要的就是它難度不是特别大,比较好练,相比那些高难度武术套路,很轻松就可以学下去。而且它还具有攻防趣味,学了之后让人觉得很有趣,很实用,可以防身。很多人都可以练。前几天我的一个博士生给我说:“老师,我们终于摆脱了这个让学生乏味的初级拳了。”所以说,只是走竞技表演化的道路那很多人就没兴趣了。我在欧洲看到一个俱乐部练的有形意拳、八极拳等,咏春拳最多。这都是因为这些拳种对于身体的柔韧性,就是腰腿功夫之类的,要求不算很高,但是很突出力量和攻防,所以说对中年人有相当的吸引力。而且你这个力量不是单纯的举杠铃,还有攻防,能实战,所以他有兴趣。除了这个,还要看教学对象属于什么群体。像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怎么样,中年人有什么需求,老年人如何练武术等。

像青少年,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比较活泼好动,你想让他们练习健身气功,想让他们静下来修身养性,可能就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当然,也不排除有那些天生喜欢安静的小朋友,这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体来讲,还是要符合这个年龄段的性格心理特征。为什么小孩喜欢踢球、打球?像我们小的时候,没有哪个人逼我们踢球,但我们就喜欢踢球,就算一个人也很开心。我希望我们武术将来也能这样,让孩子们都自己爱学,天天就想学武术。

对于老年人,可以在养生方面多做研究,让他们练练养生拳。关于老年人养生。在法国我有一位老校友,原本在法国教中国跤,后来他改变了一下策略,除了中国跤之外还教老年人怎么预防摔跤。你想,老年人容易摔,一摔往往还容易出问题。像我国前段时间就有一个水稻专家,就是摔了一跤,后来不幸去世。不只是他,很多老人本来还状况挺好的,摔了一跤后,马上身体就不行了。所以说,老年人防摔倒是非常重要的。美国曾经有一个专家研究太极拳对防摔倒有利,因为脚上的力量增加平衡能力,增强抗摔倒能力。我的这个校友就是重点关注防摔之后的自我保护,比如下楼梯摔跤该如何自我保护?不小心滑倒的时候怎么调整才能将损失降低到最小?这些就很实用了,课程一出来就很受民众的欢迎,尤其是老年人。总的来说,我们在传播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要来进行传播,并且根据这些来设计教学内容。把这些方面都考虑好以后,再好好设计内容,这样效果会很好的。

其实我还是挺欢迎有很多非武术专业的人来传播武术,这样子他们能把更多行业的思维和武术结合,对于双方的发展都是很有好处的。你是汉语国际教育的,我之前说的太极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可以让你在教学过程中既传播武术,也传播中华文化。

申(结束语):时间像流水一样飞逝,转眼间已经到了约定采访结束的时刻。由于邱老师的时间非常宝贵,我们依依不舍地结束了本次采访,但邱老师的话却深深印在脑海里,如余音绕梁,百转千回却又无尽启迪。武术发展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不仅需要像邱老师这样的领军人物以及“邱丕相工作室”这样的高端平台,也需要更多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进来,众人划桨,众志成城,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衷心祝福邱丕相工作室在未来越办越好,也祝愿在邱老师这样的前辈带动下,我们持续接力、薪火相传,面向国际、协同创新,使新时代中国武术能够更好地走进大众、服务民生,健身强志、立德树人!

(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大学。)

猜你喜欢
普及武术标准化
标准化简述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武术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交通运输标准化
天文知识普及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