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术名人录》管窥清末民初的中华武林

2024-03-25 14:03王淑丽李子蔚
少林与太极 2024年1期
关键词:武术家国术

王淑丽 李子蔚

《国术名人录》出版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全名为《侠义短篇国术名人录》,作者为当时年仅二十九岁的金恩忠先生。

金恩忠,字泽臣,自号疯癫客,别署警钟,北平人,自幼习家传少林拳法、角斗术,后相继随名师朱冠朋、杨德山、殷德魁习谭腿、少林六合、三皇门性功拳,又得到少林方丈妙兴大师的教导,武艺有成。曾在京师毓英中学读书,后慨于国事日非,毅然投笔从戎,投入东北军,毕业于军官教练所,任营长,后任东北边防军第一旅武术总教练,兼中华刺枪术教练班主任等。曾著《中华刺枪术教范》《实用大刀术》等书多种。又联合武术名家程有功等人在沈阳成立了国术竞进会。还曾与日人比试剑术、刺枪术,胜之。

从金恩忠先生的字号、署号及其言行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因此,这样一位文武兼备、忠勇双全的军旅武术专家所著之《侠义短篇国术名人录》,其内容总体来说是比较真实可信的。当然,由于部分内容属于道听途说,作者来不及一一求证,因此,夸大其词、张冠李戴、以讹传讹的地方其实也不少。但这丝毫不妨碍这本书对于中华武术传承发展和近代武术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在《国术名人录自序》中,金先生开宗明义:“技击一道,代有名人,而邪正有异,贤愚不同(本文中的引文均出自《国术名人录》——笔者注)。”进而,金先生把技击名人区分为武之清者、道者、大者、隐者、任者、正者以及贼者等七大类:优游林泉,啸傲风月,武之清者也(高洁之士);导引吐纳,功戏五禽,武之道者也(修行之士);冲锋陷阵,舍身卫国,武之大者也(慷慨赴义之士。金庸先生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实出于此);往来市廛,安分守己,武之隐者也(大隱隐于市);激励后学,发扬国光,武之任者也(肩负传承使命之士);任侠尚义,喜雪不平,武之正者也(刚直正道之士)。“至于横行市井,好勇斗狠,此武之贼者也(武林败类)。”

金先生接着说,“世人不察,不分优劣,共相鄙薄”。由于武林中有狂妄奸宄之辈的存在,“于是世咸以讲武为耻”,以至“人多羸弱”,“外人有病夫之讥,睡狮之诮”。而武术家除了极个别人外,也很少有人被史书所记载,“而文学家之记载,小说家之演述,或出于心造,或捕风捉影”,反倒“不如三五乡老,闲话桑麻,畅谈古今,反为有据”。因此,作者决定为近世与当时的武术家立传,“事必确实,语有明证”。其目的是:“阐扬前辈之伟功烈迹,激励后进之勇武精神”(白剑英序),“自卫御侮,强种强国”。

《国术名人录》全书共记述了108位武林名家,盖取《水浒传》一百零八将侠义之意。

以下笔者按地域分布、拳种类别、所擅器械、所习绝技、配角与对手、性别族别及出家者、国术家的性格及其命运、国术家的爱国思想等八个方面分别浅析清朝晚期与民国前期中国武术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一、从地域分布看

(一)从南北分布来看

108人中北方人有72人,恰巧是地煞之数;南方各省仅36人,仅仅为天罡之数。

(二)从省份分布上看

人数最多的是河北省(不含原属于直隶省的北京、天津),达36人,占北方武术家人数之半,与南方总人数持平;其次江苏(不含后来划为直辖市的上海),15人;第三是旧都北京,13人。以下分别是:湖南9人;天津7人;河南、山东、浙江各5人;辽宁(旧名奉天)4人;山西、安徽、湖北、上海各2人;江西人1人。这些武术家分布在的今天的14个省市。如果按清末民国时期算,北京、天津都属于直隶省(今河北省),则直隶省有56人,占到了总人数的约52%,超过了半数。江苏(含上海)有17人,占到约16%。

作者写到的旧都北京所在的直隶省和新都南京所在江苏省的武术家加在一起达到73人,超过总人数的2/3,而南方的粤、桂、闽、台、琼、云、贵、川、渝和北方的陕、甘、宁,以及边远的内外蒙古、新疆、青藏等地的武术家都没有录入。这种“布局”显然是不合理的。

(三)从更小范围的一州一府来说。

沧州无疑是“入选”的武术家人数最多的州府(相当于地级市),多达15人,超过绝大部分省份的入选人数,沧州武风之盛可见一斑。其所以武风如此之盛,与历史上沧州长期作为犯人流放地有直接关系。这些流放者中不乏江湖豪杰绿林好汉,他们把功夫技艺传留在了沧州,甚至有的人在流放结束后就扎根在沧州了。因此沧州武风盛行,拳种门派众多。

(四)造成上述“不合理”分布的原因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旧时通讯不畅、信息闭塞。因此作者仅对两京地区及其毗连的豫、鲁、晋、奉、皖、赣、浙、湘、鄂等省了解的比较多,其它偏远省区则几乎不闻,因此就无从记述。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些省区的武术发展状况不够理想,而且缺乏与内地武术界的交流。虽然可能有一些地方名家,却不足以造成较大影响,因此不为内地武术界所知,自然金恩忠先生也就采集不到相关信息。

再者,也与作者游历的地方有关。“民国”二十二年此书出版时金恩忠先生才二十九岁,主要活动在京津奉天等地,去南京参加过国术国考,也曾到过河南等地,但没有到过闽粤桂滇黔蜀秦等地。因此,尽管广东、四川、陕西关中等地武风较盛,拳种较多,也没有录入这些地方武术家的事迹。而奉天诸人均为作者亲见,自然写得比较详实。

二、从拳种类别看

108位武术家中,书中说明或经笔者查明其所习拳种或门派的有74人。包括形意、八卦、太极、少林派功夫、猊猔艺、摔跤、查拳与谭腿、八极拳、通背拳、三皇门功夫、言门八拳、字门拳等12拳种门派。

(一)各拳种所占人数

习内家三拳者共33人,习少林派功夫者25人,合起来超过总数的半数。

内家三拳33人中,主修形意者8人:深州郭云深、刘奇兰及王向斋,宛平宋世荣,鲁山张聚(河南派),奉天武汉卿、孙兴武,太谷乔锦堂;主修八卦者9人:文安董海川,深州程廷华,通州尹福,固安刘宝贞<珍>(字品卿),北京马维祺、马贵,沧州李文彪,武清周玉祥,南京金文涛(南派八卦拳);主修太极者4人:永年杨露蝉,北京王教师(即王兰亭),武清李瑞东,枣强李景林(张三丰十二世嫡传);兼攻形意八卦者9人:深州李忠元,河间张占魁,沧州刘德宽,乐陵尚云祥,天津韩慕侠、王俊臣,任丘郝恩光,遵化周玉华,蔚州章桂英;兼通形意八卦太极三拳者3人:完县孙禄堂,清苑汤士林,以及革命先烈秋瑾之女、湖南女侠王灿芝。

因此练形意者共20人,练八卦者共21人,练太极者共7人。由此可见内家三拳,尤其是形意、八卦在国术技击方面影响之大。

属于少林派者25人。但除了常熟蒋觐园精先天罗汉拳外,其他人均未说明所习具体拳术名称,倒是形意门的宋世荣、张占魁先生,写明二人早年习过少林花拳,而孙禄堂先生对不认识自己的同门周玉祥先生也自称是“练花拳的”。25人中有17人写明了所擅的少林“绝技”(包括蒋觐园)。且25人几乎都不为今天武术界人士所知悉,远不同于内家三拳,33人中的绝大多数,现代武术界人士耳熟能详。

习猊猔艺(迷踪拳)者8人:除曾在上海创建精武体育会的霍元甲先生是静海人外,其他七人都是沧州人,他们是:陈善、陈广智、李霖春、李凤岗、孙八、于五、莲阔和尚(沧州孙家庄白衣寺住持)。

习跤术者5人,均为北京人:宝森、徐俊卿、关文(旗籍)、大祥子、王教师(即今人所熟知的王兰亭,书中未述其擅太极拳)。

习查拳者3人:临清马永贞、素贞兄妹(书中并未言明二人籍贯与所习拳种)、歙县吴志清。

习三皇门功夫者2人:宛平殷德魁、郭泽溥师徒。

习言门八拳者2人:长沙陈雅田、平江向恺然。

习八极拳1人:沧州孟村李书文。

习通背拳者1人:沧州杨道士。

习字门拳者1人:江西吴广太。

以上12个拳术流派,基本上与现代流传较广的传统武术相一致。且除言门拳和字门拳为南方拳种外,仍以北方拳术为主。其中三皇门拳术和言门八拳已经衰落,殊为可惜!

(二)“无门无派”者较多

除以上12个门派的74人外,其他的34人均不详所属门派、所习拳种。再加上原书中没写所习拳种的马永贞、马素贞兄妹,整整天罡之数的人都没写具体所习拳种,这恰恰反映了当时的武术界、武术家重功夫、擅技击而轻拳术套路的特点。而且作者对武术家(国术家)几乎都是称作“技击家”,或称其“幼嗜技击”“精技击”等。

(三)作者对拳术的发展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金先生对静海霍家的猊猔艺(迷踪拳)进行了毫不客气的批评,认为它“早失庐山真面”。作者写道:“猊猔艺……少林慢架之一,亦内功架之最适于培养者也。其动作姿势,绵绵不断,处处相连,由首至尾,无断劲,无散架,斯术也,尤注意于腿功。在百年前之技击名家,凡习猊猔艺者,即所谓秘宗,复曰迷踪,莫不以柔为主,其理法功用,完全与太极相同。近数十年之技击家,习猊猔者,多追时尚、趋新奇,无不将猊猔改变姿势,窜纵跳跃,瞠相咬牙,野态蛮劲,至不可名状。……作俑之罪,究不知谁属也。”

的确,虽然沧州猊猔艺当时名家辈出,静海霍元甲名扬四海,但是今天的猊猔艺、迷踪拳或其衍生的燕青拳等,不仅大多完全失真,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力了,甚至濒临失传。这不能不说是武术传承过程中的一大损失。

而“追时尚、趋新奇”恰恰是现代武术发展的致命通病,可不戒乎?

三、从所擅器械看

(一)除跤术名家外,大部分技击家都有一两件称手兵器。

1.擅枪者有9人:韩慕侠擅八卦枪;陈善、陈广智、于五、李霖春、孙八等沧州猊猔艺名家均擅八卦奇门大枪;刘德宽、李书文精六合大枪;北京赵老(失其名)精梅花枪。

2.擅刀者有4人:韩慕侠擅八卦刀;周玉祥佩单刀;阮汉槎擅刀;南岳铁罗汉善舞戒刀(书中未提及李存义先生的单刀)。

3.擅剑者有14人:董海川使弧形剑;郭云深使月牙剑;李景林号称武当剑仙;韩慕侠、郝恩光、郭泽溥精八卦剑;李文彪擅紫露剑;李霖春、杨道士、王灿芝精青萍剑;武汉卿精形意剑;性天老尼、钱七姑师徒,使昆吾剑,精先天剑术;李书文精无极剑;徐连剑法精奥。

4.擅棍者有7人:李瑞东、李霖春擅少林棍;朱庆余使镔铁棍;阮汉槎、冯占鳌、李昌蔓、沧州张镖师均擅棍。

5.擅戟者有3人:李文彪、冯占鳌、李书文。

6.擅鞭、锏者有3人:李凤岗使双锏;李霖春、张振邦精太师鞭。

7.擅禅杖、月牙铲者有4人:殷德魁擅解棍(上端月牙铲,下端龙头枪)、禅杖;郭泽溥擅解棍;天朗大师使日月方便铲;少林“丑和尚”提百余斤镔铁禅杖。

8.擅软兵者有4人:董海川擅链子锤;沙长春擅十三节虎尾钢鞭;唐士伍使七节软鞭,并可挥腰间搭布成鞭;蒋觐园、祝癞痢(失其名)均可挥搭布成鞭。

9.擅暗器者有5人:尹福擅状元笔;性天老尼、钱七姑师徒擅短柄百步飞刀;天朗大师精梅花针;江洛虎擅弹弓。

另外,其他人中,“配角”王正谊善使春秋大刀,号称“大刀王五”;某名家左手使七节鞭、右手使刀等。

(二)当时兵器的特点

1.兵器种类繁多。由以上不难看出,这些武术家使用的兵器有长有短、有轻有重、有软有硬、有直有曲、有单有双,各有特色。他们所以使用某种兵器或擅长某套技术,并非为了“眩人耳目”,而是为了防身和除恶的需要。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国处于乱世,土匪贼盗横行,许多武术家经常行走江湖、保镖护院,没有随身兵器是难以保障自身和他人的生命與财产安全的。

2.当时武术家的兵器都是货真价实的东西,刀枪剑戟铲等利器自然锋利无比;棍、禅杖、鞭、锏等钝器都比较沉重。

马维祺曾舞四十六斤重、丈二长的铁枪于肃王府之厅中。少林“丑和尚”的镔铁禅杖重百余斤。

所谓“剑走青(轻),刀走黑(重)”,当时的单刀等利器也比较重,而今天习武者所使用的刀枪等器械,严格说来只是道具而已。以周玉祥先生为例,其艺成之后,任京津侦探,后佩刀南行,至南宫,见一镖局,孰料“局中人见其身配单刀,重仅数斤,轻之”。“数斤”,起码也要三四斤吧?这样的刀还被镖师们瞧不起,可想而知当时的武者所用的单刀起码要五六斤,甚至更多了。然而我们今天的武术家们有几人能轻松舞起三四斤重的单刀?笔者多年前倒是用铁板焊了一把六斤多重的八卦刀,可是由于刀偏长,所需力量就更大,单手舞起来实在不轻松。没办法,只好又把刀头截去一小段,还剩四五斤,样子也不好看了,才算勉强能用。但笔者达不到前人那种举重若轻、驾轻就熟的境界。

再如作者金恩忠先生亲眼见到的河南游方僧天朗大师,其行囊五十余斤,日月方便铲十四五斤,计七十斤,每天背负着,习以为常,如果放下反倒感覺不适。前人就是诸如天朗大师这样持之以恒的、把功夫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来练,才成就功夫绝技的。

3.有的武术家兼精现代射击。以上使用各类兵器者共40人。另有精现代射击者3人:阮汉槎、姚溢馨、孙兴武。前者是清末管带,后二人是民国军官,因此,除武功不凡以外,三人均擅手枪射击。

四、从所擅“绝技”看

(一)擅软、硬、轻功绝技者多

108位武术家中,书中仅仅介绍了其所擅拳术(含跤术)或某一绝招手法者有28人;仅仅介绍其力量巨大者有5人;既精拳术又精某一两种器械者有40人;还有9人属于武林奇事,并不以功夫闻名。然而因擅长某种软、硬、轻功绝技而被录入书中者竟达31人,并且其中的绝大部分人还是只介绍了他们所擅长的绝技,并未提及他们所习拳种为何或擅长何种器械。

(二)“绝技”种类繁多

这些国术家所擅长的功夫绝技中,属于阳劲功夫的有:铁臂功、铁腿功、铁砂掌、铁头功、鞭劲功、手抓功、点石功、石柱禅功、龟背禅功、玉带禅功等。

属于阴手功夫的有:红砂手(朱砂掌)、点穴术、锁指功、拈花禅功、一指弹、拈指功、一指金刚、分水禅功等;还有书中主角的“对手”所擅的黑砂掌、阳光手等。

另外,还有莲阔和尚的紧那罗王动功、铁罗汉的内功龟息等。

擅长“轻功”的武术家比较多,有甘三娘、章桂英、钱七姑、李婴娘、李凤岗、汪慎修、叶树德等。

(三)绝技的练法基本都有或详或略的介绍

由于作者受过少林方丈妙兴大师的指导,对“少林七十二艺”比较了解,而且还出版过《七十二艺》一书(该书似乎已佚失不存),因此本书中对几乎每一项绝技都说明了练法。

如关于“轻功”的训练:“练习穿纵之法,有以铁砂裹腿者;有背上束铅瓦者;有两小腿裹铁砂者;有掘坑上跃者;有跑板者;有横排八步者。林(其清)之练法则异,即直挺其腰,用足掌撑地向上窜。如此能跃一尺,则弯腰屈膝纵身而跃,可窜一丈矣。”这里一气介绍了七种轻功的练习之法。

如拈花禅功的练法:“此少林嫡传,七十二艺拈花禅功也,专练手上功夫,尤注重大指、食指、中指。习是者非难,秘诀只一字,曰:恒!……然自始至终,非六年苦功则不可。此功练成之后,无论如何坚实物体,着指立毁。”

而镇江“孔瞎子”的玉带禅功,苦习三载,只手挟持五百斤石磙,终于抱杀杀父仇人。作者因而感慨,“由此可知中华武技以及各种软硬功夫,并非神秘,亦非不能成功者,只在能否昼夜苦功练习耳。”

(四)对绝技的认识

1.作者在介绍各种“绝技”时,多次反复强调一个字:恒!另外还有一个“苦”字。恒、苦二字值千金!

2.也许书中关于某些“绝技神功”应用的描述略有夸大的成分,但它们并非虚妄,而是实实在在并且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

3.“神功”并不神秘。比如轻功的蹿梁越脊,不就是现在的“跑酷”吗?只是现在的跑酷者基本上与武技无关,前人的轻功只是武技中的一部分罢了。

4.绝技不是用来炫耀的,更不是用来逞强的,因为“绝技”并不意味着无敌。如精于内功龟息的铁罗汉就败给了尚云祥,而尚一战成名,被称为“铁脚佛”。

五、从配角与对手看

《国术名人录》虽然为108人立传,但其中十人只知其姓,不详其名,如孙八、于五、祝癞痢等;还有三人无名无姓只有外号,如大祥子、少林丑和尚。这些人注定无法为后人所熟知(除王教师实为王兰亭外)。

然而书中涉及到的其他人物还有很多。

其中涉及到的军政要人有:慈禧太后、肃亲王、左宗棠、刘坤一、鹿传霖、徐世昌、杨世骧、张作霖、何健、钱锡采、王芝祥、马良、韩复榘等。这些人物基本不属于国术界,可以忽略。

但书中涉及到的其他的有名有姓的或不知姓名的武林人物竟多达170多人,超过主角人数的一倍半。

这些人物中,有的是主角的师父、有的是主角的徒弟、有的是主角的师兄弟或同道朋友,当然也有主角的父亲、儿子、孙子等,这些人都是主角阵营里的“配角”。

另外还有不少人是主角的“对手”。但对手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主角比武较技的名家高手,一类是主角惩治的武功高强的恶贼或主角参与剿灭的匪盗团伙的首领。

(一)虽为“配角”,也自带光环

以配角来说,其功夫未必不如主角。甚至有的恰恰相反,配角比主角功夫还高,名气还大。如李洛能、车毅斋、周明泰、刘凤春、王正谊(字子斌,即大刀王五)等先生,他们就没有成为主角。

当然,形意、八卦二门中的许多人既是主角、又是配角,他们的名字在不同的“人物传”中反复出现,如郭云深、刘奇兰、程廷华、尹福、孙禄堂(福全)、李存义(忠元)、张占魁(兆东)、尚云祥(霁亭)等先生。

尤其孙禄堂先生,不仅仅名字反复出现,而且关于他的事迹的绘声绘色的描述也多处出现。除了是李存义先生的高足(此说有误)、是裘德元的师父外,在《武清周玉祥》《河北李光甫(文彪)》《丰润武林志》三篇中,孙禄堂先生都成了事实上的“主角”。书中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人物传”中多次提及者有霸王庄剿匪、剿灭三皇会等几个,但对于同一人,却有多处铺毫泼墨地介绍其事迹,孙禄堂先生独此一份。由此也可见作者及当时的国术界,对孙禄堂先生高深武艺和道德人品是何等的推崇。

因此,书中108人并非都是清末民初武林中的顶层人物,而是因为他们分别符合了作者所推崇的武之清者、武之道者、武之大者、武之隐者、武之任者、武之正者的标准,从而被录入“武林谱”中。同样,“配角”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也是分别符合以上某个或某些标准的。

如沧州陈善,是典型的“武之任者”。他的师父是孙通;得意弟子是于长生;儿子是陈广智,号称“卸骨匠”;孙子玉山,“民国”五年曾充大总统府教官;孙子凤魁、凤岐、凤仪等皆精绝技。陈善一人拥有七个“配角”。

(二)同为比武较技,不同性格的对手有不同的结局

对手中,属于比武较技的较多。但具体来说也分以下几类情况。

一是因比武而结成好友,这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如润州的武林志,与孙禄堂先生比武失败,门牙摔掉两颗,要求拜师,孙禄堂先生与之结为义友,并荐之于李存义先生门下。

二是因比武而成为师徒,这个结果也不错。如好勇斗狠而愚鲁的定兴李铁牛,登门较技,被程廷华先生击败,愿拜门墙,程先生不许。在同门的说情下,终被录为弟子。

三是因比武失败,从此不言武术。这类人往往原来过于张狂,因此而退出了武林,无论对自己还是他人,都未必不是好事。如奉天绿林出身、杀人如麻的道士李凤九,“自称得武术窍妙者仅他一人”。李文彪(光甫)愤而约战比武,师兄孙禄堂先生虽以师训告诫了李文彪,但也知骑虎难下,遂陪同前往。在孙禄堂先生的指导下,李文彪一掌击败李凤九。李凤九不服,比剑又败。“从此(李凤九)款客非常恭谨,噤口不谈武矣。”

当然,因比武或争斗失利而不再言武的主角更多,如“神弹弓”江洛虎、擅石柱禅功的姜寿山、擅拈指功的陆士贵、张占魁的弟子林老聘等人,他们恰恰是因为能够“急流勇退”而入选的。

四是有的人因比武失败,抑郁而死,这样的人心胸太过狭窄。如名震东城的左翼头等扑虎某(扑虎为满语,即武士),面对提升为左翼四旗翼尉的名跤手关文,心中不服,坚持与之比试。连续两跤败后,不接受讲和,并扬言:“如不能跌汝,誓不为人!”结果扑虎某第三跤又败。“归家竟气愤而殁”。

五是有的人因比武失败而结仇,一定要决胜负,分生死,结果是把命交代了。如武术名家马梦蛟,面对一再谦让又在四年里三次打败他的太谷乔锦堂先生(映霞),三年后第四次又来,并提出决一死战。乔锦堂被逼无奈,以一个鳥台(tai)形崩撞,击中对手乳下期门要穴,马倒地而亡。而经此一战后,赫赫有名的乔家大院掌院人乔映霞,也从此退隐江湖,隐居于津门。

由以上五类人可以看出,心胸豁达,坦然面对失败,化干戈为玉帛才是正途。就算消极隐退也不失为自保的良方。忧愤而死或寻仇而死实在是咎由自取,不足为训。

(三)惩治恶贼或消灭匪盗团伙首领,反映了主角“武之正者”的本色

如通州壩康营大盗康天心(康小八),最终被尚云祥协助官军给活捉了。

如号称三霸天的霸王庄窦氏三兄弟,劫掠了卢玉普会友镖局替绵贝勒押运的十万租银。主角章桂英与其夫李德冲,协同师父李存义,以及武术家刘德宽、刘凤春、尹福、张占魁、尚云祥、周玉祥、程廷华、王正谊等,直抵匪盗老巢霸王庄,章桂英以一枚镖针和一支飞抓,助众人飞度三丈护庄河,窦氏三兄弟及众土匪悉数被擒。不仅夺回了镖银,霸王庄也由官府易名为善良庄。

再如隆平县武举窦宪钧,为邪教三皇会首领,平日横行乡里,劫掠镖银,人称土太岁。后来土太岁竟逼迫蔑视他的郭云深先生赴其“鸿门宴”。郭身藏月牙剑前往,乔锦堂、周明泰、刘德宽、诸人扮作卖糖果等的小贩,陈广智扮作差役,杨道士也应邀参战。最终郭云深诛杀窦太岁,乔、周、刘、陈、杨等杀散其徒众(郭云深先生也是因此事而入狱,从而练就“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半步崩拳)。

除暴安良,是侠士的本色。因此,大多数入世的武术家同时还是侠客义士。这也是书名有“侠义”二字的根本原因。

六、从性别、族别及出家者看

108位国术家中,有女性8人:五台性天比丘尼、沧州钱七姑、蔚州章桂英、临清马素贞、常熟甘三娘、湖南王灿芝、湖南李婴娘、湖北柳青青。其中钱七姑、章桂英都是性天老尼的弟子。

少数民族5人:李凤岗、吴志清、马永贞、马素贞、张聚,为清真教友。另有关文、姜寿山、大祥子三人为北京旗籍,当为汉八旗后裔。

出家人或曾经出过家者10人:性天老尼、钱七姑、天朗大师、莲阔和尚、少林丑和尚、南岳铁罗汉、刘品卿(后来出家)、杨道士、叶树德(曾出家,号悟真道人)、刘普航(曾出家,自号普航道人)。前七人为释迦弟子,后三人为道门中人。还有三人后来不知所踪,不确定是否出家:徐连(“或去了峨眉”)、汤士林(“或入山修道”)、张振邦(“或已剃度”)。

显然,无论女性数量、少数民族人士数量还是出家人数量,都远超文学作品《水浒传》一百单八将中同类人所占的比例。作者高度开放、包容,不存在性别、族别等歧视心理,这是很难得的。

七、国术家的性格及其命运

(一)慷慨豪爽,任侠尚义之士

许多国术家(技击家)都慷慨豪爽,任侠尚义,如董海川、郭云深、刘奇兰、杨露蝉、李存义、孙禄堂、李瑞东、殷德魁、王灿芝、姚溢馨、马素贞、郭泽溥、孙兴武、朱鸿涛、吴南伯、林其清、金文涛、赵老等。这是当时大部分武术家的基本特征。

然而,他们不仅仅是武之正者,也多是武之大者、武之任者。这些人基本上都得以高寿善终。

(二)为国为民的“武之大者”

作者在书中特别弘扬了为国为民的“武之大者”。其中有劝胡匪张作霖改邪归正、为国效力的孙兴武;有带兵从不扰民,九一八事变爆发,即组织义勇军骑马挎剑出征的武汉卿。

还有多位击败外国技击家(大力士),为“东亚病夫”正名的侠士:王俊臣击败在京挑战中华武士的俄国大力士;李存义在北京战胜“世界第一大力士”,政府赐一等金质奖章;孙禄堂在奉天击走俄国大力士;韩慕侠在北京击败俄国大力士康泰尔,逼得对方把全部奖牌奉上;霍元甲在上海逼得俄国大力士公开道歉,并惊走英国大力士,挫败日本武士。另外还有作者本人及其师兄郭泽溥、友人徐俊卿等,都有踢日本柔道馆、击败日本人的记录。

有的“武之大者”奋勇杀敌,为国捐躯。如程廷华、王正谊(大刀王五),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殉国。如上文中的武汉卿,后来,在1939年8月与日寇战斗中壮烈牺牲(2015年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三)啸傲风月、导引吐纳、安分守己的清雅隐者

有些国术家是名副其实的武之清者、武之道者、或武之隐者,如仇不同、江洛虎、阮汉槎、汪慎修、李昌蔓、李阿五、吴瀛初、林老聘、柳青青、南森林、姜寿山、陆士贵、陈兰州、孙八、冯占鳌、张振邦等。如作者评价张振邦:“张身怀绝技,藏锋匿迹,不以技眩人,且济困扶危,终乃看破红尘,晦蹈以终,较之好勇斗狠之辈,自高出多多矣。”

这些国术家与世无争,虽然不知他们的最终结局,但没有结局就是最好的结局。他们理应得享天年。

(四)弃恶从善成正果者

有少数人原来是作恶多端,但终于改邪归正,修成“正果”。如奉天的叶树德、刘普航二人,都曾是胡匪,但后来都投了军,保一方平安。刘普航还戒掉了毒瘾,其毅力可见一斑。

(五)武林奇人奇事

有些武术家并非因武艺高强而入选“名人录”,而是因其另有过人之处得以在册。如勤奋好学、文武并进的军官任毓卿,堪称“军中儒者”;如义释侠盗、辞职归隐的捕头朱鸿涛,侠义无双;如教诲两个飞贼改邪归正,练成技艺,分别成为把总、千总官的赵忠武,实为君子成人之美;如善以奇门遁甲捕贼的刘品卿(即董海川弟子刘宝贞),以诛杀已经归降的大盗王某,后内疚于心,默自忏悔,遂削发为僧,悔过之心天日可鉴;如与飞贼友善,屡劝不听,最终助官府抓住杀人飞贼的庞金泰,大义灭“亲”;如身怀绝技,却教读自给,粗茶淡饭的顾熙真,颇有陶潜东篱遗风。

这些国术家,除任毓卿意外坠马,重伤而亡外,其他人也应该都能够安享晚年。

(六)从“三马”看国术家的性格与命运的关系。

三马指北京马维祺和山东临清马永贞、马素贞兄妹。

八卦名手马维祺,“性愎而莽”。在肃王府演武,得肃亲王赏识,“王问现今作何生理,彼取鼻烟壶嗅之,率尔对以所营生”。本来准备荐任军职,然而见其粗野少礼,肃亲王便以赏银打发了事。自受赏后,马更为桀骜狂妄,与人较技,辄以毒手伤人。由是人称东霸天,无人再与论武技。有个叫赵克礼的,欲走镖山西,登门拜访,马出言侮辱,并一掌将赵打成废人。由此,马维祺被“目为武术界之梼杌”,“相善者远之,同门不齿之”。有沙某者,第一次较技戏之,希望其能够改正,但马不知悔改。第二次沙某以朱砂掌击其右胁,马无救而亡,年仅二十九岁。作者接着写道:“闻杨师德山道及,特志之,以为力大欺人、好勇斗狠者戒!”八卦功夫高绝的马维祺,却沦为“武之贼者”,身死名裂,惜哉!悲哉!

山东马永贞,“济弱扶倾,任侠尚义”,“惟其骄傲一大缺点”。他不顾妹妹马素贞劝阻,偷偷离家。行走江湖的马永贞,“不晓晋接英雄,谦退礼人”,到处设台摆擂,并张挂对联:“拳打南北二京,脚踢五湖四海”。扬州设擂三日无敌,遂自夸“打遍扬州无敌手”。扬州隐士仓耳子在镇江与马比较牵拉河中十万斤货船,意在惩戒之,“期其韬晦自重”。马败,惶恐渡江而遁,回到上海,“将前事尽忘,蔑视天下如昔”。后与土棍白癞痢结仇,并多次打败对方,结果被白纠合斧头党砍杀于一洞天。马的结局,“应了‘骄者必败之语”。

马素贞,少时因受兄马永贞之欺负而习艺,竟后来居上,技高于兄。“某日,兄妹二人,同坐于后院枣树上摘食,风吹树摇,呼呼有声,素贞则分毫未动,而永贞则心气暴躁,由此可见永贞之浮矣。此即因气粗性暴,招怨抅死之焦点。”永贞在家便经常较技伤人,因素贞勇猛且知礼让,乡人既不忍也不敢报复永贞。永贞要行走江湖,素贞立桩于门槛上任其兄牵挽,能胜则任其走。其兄牵挽不动,竟乘夜遁走。素贞曰:“殆矣,吾兄之劣性,此次出游,焉有好收场者也?”后永贞果然死于非命。素贞毅然携家传匕首赴上海,手刃仇人白癞痢,为兄报了仇。

复仇后的侠女马素贞,并没有留恋大上海的繁华,毅然返回家中。有老武术家曾在山东道上见到过骑着小毛驴的暮年马素贞。

金恩忠先生叹道:“作者年幼,未能瞻仰女英雄之庐山真面,惜哉!俗语云:‘一娘生九种,种种各别。永贞如有素贞之见识及涵养,则成功矣。何至于如此收场?噫,国术界之师友,切勿再蹈此辙,幸甚焉。”

性格决定命运。诚哉斯言!

八、国术家的爱国思想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满清覆亡。然而不久中国便陷入了长期军阀割据纷争的状态,帝国主义列强欺凌中国的现状并未根本改变,因此孙禄堂先生等提出了习武强种强国的思想。而许多武术家也致力践行这一思想。

(一)孫禄堂先生在奉天任职时,曾击走俄国大力士,降服恶道士,“其事迹均为武术家所称道者”。孙禄堂先生习武强种强国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等武学著作中。

(二)郝恩光赴日教授留学生,日皇族某人,欲求技,郝不许,“以我国数千年之国粹,不忍轻事流入异邦也”。

(三)霍元甲在上海设擂一月并登宣言,“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某即病夫国中一病夫也,愿世界健者来较,有以一拳一足加我身者,奉金表金牌各一面,以为胜者纪念云云。”有东海赵某要求较技,霍曰:“我本为国人雪耻争荣,在理子宜助我,胡与我争强弱耶?”

友人劝霍曰:“今吾国人方病孱弱,愿君尽所长以广传授,使病夫咸成壮士,君之职也。”霍元甲“闻而大悟,遂集资设精武体育会于沪上”。

(四)吴志清先生“民国”八年(1919年)在上海创中华武术会时,四川技击家某欲较技,吴晓以大义:“吾辈治技者,于国弱民贫之际,咸应各尽提倡国粹、发扬民族精神之责任,何故彼此倾轧,妄事较技?况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大可不必。”

(五)李景林将军“深慨国民体育之不振,与张之江将军,捐资筹设中央国术馆,以发扬国粹。将军宗旨,意在武术公开,不立门户,不分派别,除私见,融和意气,俾共同研习,互相讨论,以强身强种强国为念。”

(六)跤术名家徐俊卿在沈阳时,愤恨日人欺凌,曾赴南满站柔道会与日人较技,将日人一一击败。日人拟延之东渡,徐拒之。

(七)奉天孙兴武,师承李存义先生。其同乡张作霖作兽医,与胡匪有勾结。但张信任孙,诱其入伙,孙曰:“士生斯世,当以邦国为念,不见乎临夷日本眈眈虎视于边侧,国势日形逼仄,大丈夫不思此时请缨杀敌,而反目自扰,鱼肉乡民,国亡无日矣。及至身殒命绝,徒遗父母清白之羞,何益哉?”后张作霖果于新民府就抚于赵尔巽。孙以民族大义造就了大帅张作霖,也成就了自己。他在军中,多次剿匪,因功累升至师长。

可见,当时的很多国术家都是有着尽忠报国的情怀的,他们是真正的“武之大者”!

结语——清末民初中国武林状况概述

综上所述,透过《国术名人录》,可以看出清末民初的中国武林存在以下特征:

(一)从地域上讲,北方武风盛于南方,东部盛于西部,内地盛于边远。

(二)从拳种上讲,形意、八卦、太极、少林形成四大名拳,其它拳种也百花齐放。少林派实以“绝技”与器械见长,内家三拳则以拳艺精湛著称。

(三)以器械而论,刀剑枪棍两短两长是主流,戟、锏、禅杖、硬鞭、软鞭、方便铲、链子锤等软硬兵器乃至状元笔、飞刀、梅花针、弹弓等暗器皆有擅者。甚至有几人可以挥布成鞭。除暗器类和剑、搭布外,绝大部分兵器都有相当分量。

(四)从所擅绝技看,习软硬功绝技者基本上都属于“外家”,习轻功者多为女子。内家拳则形意八卦以五行、八式为“绝技”。

(五)自古以来的拳术功夫都是用来防身和御侮的,不是用来比赛和表演的。今日的武术则几乎恰恰相反。

(六)国术名家其实可归为两大派:一派是“道家”——出世,他们包括武之清者、道者与隐者;一派是“儒家”——入世,他们包括武之正者、任者和大者。当然,武之贼者不在两派之内。

(七)对于入世的国术家来说,行侠仗义、比武较技等都是常有的事。但不同的性格、閱历、人生态度,会使比武失败的人有完全不同的人生选择。有的成师友;有的愈挫愈奋;有的变成谦谦君子;有的一蹶不振;有的因失败羞愤而死;还有的因失败而结仇,最终枉送性命。因比武失败而与人结仇者,也属于“武之贼者”。

(八)狂妄自大、好勇斗狠是武人之大忌,有此“病”者往往没有好结果。如马维祺、马永贞然。

(九)李景林、孙禄堂、吴志清、徐俊卿、霍元甲、郝恩光、孙兴武等国术家,胸怀民族大义,是真正的“武之大者”!

(作者单位:夏邑县武术协会;李子蔚,三门峡市武术协会。)

猜你喜欢
武术家国术
民国时期国术教育的推行与困境
民国时期武术家群体的“国术观”
——以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汇刊为中心
《时报》与民国国术传播研究
别开天地 另创乾坤——清代长寿武术家董海川的传奇故事
家有猫咪“武术家”
国术考试的具体制度
大众视野中的1929年浙江国术游艺大会
——以《申报》和《益世报》相关报道为例
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历程、问题及对策
南京国民政府国术推行工作述略
武术家松动了我的骨头,艺术家拧紧了我的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