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代改土归流看湘西土家族传统建筑的变迁*
——以永顺吊脚楼为中心

2024-03-26 19:33孙家伟吉首大学人文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砖瓦 2024年1期
关键词:归流永顺吊脚楼

孙家伟(吉首大学人文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湘西永顺是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地,其中,吊脚楼不仅是当地的传统民居建筑,更是土家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脉络和生活方式的见证。清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是湘西历史发展中的关键转折点,为永顺地区的土家族社会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历史变革直接促使了吊脚楼建筑风格的变革,使其在形式上更为丰富、多样,同时也使其更具普及性和平民化特征。更为重要的是,改土归流政策也极大地影响了土家族的传统居住习俗,推动了其从封闭的部族社会向更为开放、与汉文化交融的方向发展。

1 永顺吊脚楼的发展沿革

在五代后晋天福四年(939),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刺史彭士愁爆发了为争夺管辖权的溪州之战。此战结束后,双方以刻于铜柱的约定确立了各自的辖域边界,标志着溪州脱离了持续的战乱,并确立了彭氏家族在永顺地区长达800年土司统治的开端。在此之前,土家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还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土家族地区经历原始的巢居、穴居和早期的干栏居住方式。其中,干栏可以被视为永顺吊脚楼的前身。

宋朝进一步在永顺实施羁縻制度,使得溪州的势力范围得到扩张,并巩固了彭氏家族的盟主地位。这期间,老司城作为彭氏家族的治所开始兴建。随着土家族首领在这里的统治,社会逐渐趋于稳定,土官世代传承。到了元朝,土司制度正式建立,中央王朝与土家族首领关系更为紧密。明朝对土司制度进行了进一步完善,详细规定了土司的治理、权责及军务等各个方面。这一时期,湘西土家族民族共同体得到进一步加强,与此相应,以吊脚楼为代表的土家族传统建筑也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

清前期继续遵循明制,土司之间为了权力而争斗、结盟和分割势力,导致明末清初的土司政权并不稳定。在此背景下,雍正年间,中央王朝在湘西实行了改土归流政策,采用了“剿抚兼施、恩威并用”的手段,这项政策不仅是对政治制度的调整,还对土家族的文化和生活习俗产生了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湘西土家族在保持其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与汉文化地区产生了交,正是这种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发展。随着各种文化元素的融合,湘西土家族的建筑风格逐渐形成了今日的特色,标志着土家族建筑的成熟。永顺吊脚楼正是这种历史与多元文化交汇中经过逐步适应和深度融合的产物。

2 改土归流前后永顺吊脚楼变化的内容

2.1 砖瓦材料的变化

在木构青瓦吊脚楼盛行之前,湘西土家族地区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茅茨时代。随着彭氏入住永顺,等级制度逐渐加强,尤其在土司统治时期,方志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居住建筑规定:“土司衙署,绮柱雕梁,砖瓦鳞砌。百姓则叉木架屋,编竹为墙。舍把头目许竖梁柱,周以板壁,皆不准盖瓦。如有用瓦者,即治以僭越之罪。”[2]除了城池内的土司宫殿,其他屋舍均不可使用砖瓦。舍把可以建立木板茅屋,而土民则仅能居住在人字架茅房之内,它们由竹编泥墙围合,用茅草、稻草、杉树皮、石板等作为覆盖物。这种材料选择和建筑方式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和政治权力分布,也显示了土司如何通过对建筑材料的限制来巩固其统治地位。

改土归流后,永顺府的第一任知府袁承宠在雍正八年上奏《详革土司积弊略》,痛斥当地存在的种种旧制:“一、不许盖瓦,宜弛禁也。查土司旧俗有只许买马不许盖瓦之禁,以致土民家资饶裕者皆不得盖造瓦房。查服舍违式律内并无土瓦之禁,今土司独为禁止,以致刀耕火种之民耕作不遑尚欲诛茅补屋,卒无宁息。请一并弛禁,听民自便。”[1]袁承宠的奏疏揭示了土司旧制对土民的严格约束,特别是对于那些经济条件稍好的土民,他们虽然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但在居住条件上却仍受到制约。这种制约不仅是物质的,更反映了土司为维护其权威而施加的社会控制。袁承宠的言辞中,我们可以读出对此种不平等制度的反思和批判,以及他对改革的渴望,期待打破这种固有的等级秩序,赋予土民更多的权益和自由。

在袁承宠的治理下,永顺土家族民居经历了显著的变革,对于曾经“不许盖瓦”的禁令,袁承宠坚决废除。他认为这样的禁令不仅制约了土家族百姓在建筑上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固守了旧时的土司社会等级制度。随着禁令的废除和当地经济的逐步发展,有条件的土民开始转向瓦顶的木结构房屋,代替之前的茅草屋顶。尤其在老司城和永顺府城内,吊脚楼的变化在砖瓦使用上变得尤为突出。这种转变不只是简单的建筑形式的变革,它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观念的进步。至此,永顺土家族吊脚楼的建筑体系逐渐稳定和成熟,标志着社会等级和权力分布的重大变动。

2.2 屋顶形式的变化

在土司时代,建筑的屋顶不仅仅是保护居民免受自然环境侵扰的结构部分,更是深具社会与文化象征意义的体现。在土家族社会中,屋顶的设计和材料成了展现居民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一种重要标志。

土司身为统治阶层,他们的住所往往要充分显示其权威和地位,为此,他们的住宅大多采用了悬山顶或更高级的歇山顶设计。歇山顶造型高大、结构复杂,并且常常配以精美的装饰和翘角,旨在彰显其尊贵的身份和非凡的品位。相对于歇山顶,悬山顶在设计上略显简约,但同样体现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相对宽裕的经济条件。这两种屋顶设计都具有相对较高的建筑成本,并且在土司时代的历史背景下,被视为土司家族的权利和特权。

相比之下,普通的土民由于其社会地位的局限性及有限的经济能力,主要采用了硬山顶这种设计。这种屋顶在结构上更为简单,使用的材料如茅草、稻草、麦草、杉树皮、木块、石板等都是容易获取且成本较低的自然材料。硬山顶不仅反映了土民对实际需求的响应,还是在土司制度下,土民对社会身份的自我认知和约束的结果。因为在该制度下,若土民采用与土司相似的高级建筑材料和设计,例如瓦或更复杂的屋顶设计,很可能会被视为对上层权威的挑战,即僭越,因此受到了严格的制约。不同的屋顶设计在土家族社会中,不仅仅是建筑风格的差异,更深层次地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和经济条件对建筑的影响。

随着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土司制度这一历史沉重的枷锁被摘除,永顺地区居民在建筑风格及材料选择上开始经历深刻的转变。历经数代,传统的建筑材料如茅草、木块等在一些地方得以保留,继续被用作屋顶材料,它们不仅代表了一种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更展现了对环境与自然的尊重。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瓦材逐渐成了永顺居民屋顶建设的主要材料,反映了改土归流下经济和技术进步给当地带来的影响。

在改土归流之后的永顺,尽管硬山顶仍是土家民居的主流屋顶形式,但一个有趣且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老司城区和永顺府区的一些吊脚楼式民居开始尝试采用更为高级的悬山顶和歇山顶作为其建筑风格。值得注意的是,清代汉族地区普通民居由于社会等级制度的约束而不被允许采用歇山顶,这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歇山顶在社会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而在永顺地区,歇山顶的出现主要集中在土家族民居的厢房部分,这些建筑通常以堂屋为中心,不设吊脚,与之相连的厢房则作为儿女的绣楼而呈吊脚形式,并采用歇山顶设计。这种变革背后的原因在于,随着土司制度的解体,社会等级差别的约束逐渐弱化,一部分经济能力较为宽裕的民众开始借鉴土司时代土官那种华丽、奢侈的建筑风格,旨在展现其新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总的来说,改土归流后的永顺地区,不仅在社会制度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筑的屋顶形式与材料选择也呈现出了明显的转变和多样性,这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建筑风格上的变迁,更多地反映了时代变革、社会进步与文化交融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2.3 内部空间及居住形式的变化

在土司统治时期,房屋内部的空间配置和设施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方志中的记载“永顺土民之家不设桌凳,亦无床榻,每家惟设有火床一架,安炉灶于火床之中,以为炊爨之所。”[3]和“内设一大榻,高四五尺,中设火炉炊爨,坐卧其上,曰‘火床’……人处其上,而牛马鸡犬即处其下,盖防盗也。”[4]反映了大部分民众房屋内部的简陋配置。这些住宅没有划分明确的房间,而是大家共同居住,简朴的室内装饰以火床为中心,无其他家具。火床不仅是土家族住宅的烹饪和用餐中心,同时也是接待宾客、日常休息和冬日取暖的重要场所,这样的配置揭示了当地的特定居住习俗和社会环境。

袁承宠同样在《详革土司积弊略》中详细描述了土家族住宅的内部配置和居住习俗。他指出:“公媳内外宜有别也。查土司尽属筇屋穷檐,四围以竹,中若悬罄,并不供奉祖先。半室高搭木床,翁姑子媳联为一榻。不分内外,甚至外来贸易客民寓居于此,男女不分,挨肩擦背,以致伦理俱废,风化难堪。”这反映了改土归流之前,土家族的家庭成员及来访的客人都在同一空间内共同生活。袁承宠通过描述土家族的居住习俗,强调了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缺乏合适的分隔和私密性,而且还批评了这种生活方式可能导致社会伦理的混乱。

永顺府保靖县首任知县流官王钦命在《示禁火床同居》中提到“为严禁恶俗以别嫌疑,以厚民风事……今访闻尔民,不拘亲疏男女,客有到家者,同在火床蹲踞,环坐不避嫌疑,大乖礼体,合行出示严禁。”[5]王钦命表达了对土家族混居习俗的不满和担忧,并强调了推广儒家礼制和伦理观念的重要性,这些规范和禁令进一步揭示了中央王朝的整合意图,希望通过改变其生活习俗使之更符合清朝统一的伦理观念,使其更好地融入中央王朝的统一伦理体系中,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随着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中央王朝对土家族的住宅习俗进行了明确规范。流官提出的要求,如“分室而居、确保各成员独立空间、严禁男女混杂坐卧火床以及必要的祖先供奉”,这与土家族的传统居住习俗产生了显著的张力。这不仅展现了中央王朝整合地方习俗的意图,更是为了使土家族与中央王朝的伦理观念和家庭制度更加接近。同时,汉文化对土家族的影响也日渐明显,如土家族民居中汉族的堂屋设置和祭祀祖先的习俗。这种文化交融标志着土家族民居逐渐从单一的土家文化走向了与汉文化的融合。因此,从土司时代到改土归流后,土家族的住宅及其习俗既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政策碰撞,也揭示了文化间的交流与影响。

3 改土归流前后永顺吊脚楼变化的原因

3.1 等级制度的弱化

在土司时期,房屋的形制和等级与社会的阶级差异紧密相关。“凡土官之于土民,主仆之分最严”[6]。土司被视为地方的土皇帝,其威仪和随扈令土民敬畏。“土司出,其仪卫颇盛,土民见之,皆夹道伏。即有谴责诛杀,惴惴听命,莫敢违者。”土民被明文规定不能接受教育,甚至“不许应试”,以防其学成后改变身份。虽然那时的建筑技术已经可以实现“柱梁板壁”“绮柱雕梁”“砖瓦鳞砌”,但因为等级制度的严格,土民只能满足于简陋的“叉木架屋”。

改土归流后的永顺,见证了社会格局的变迁。传统的土官体制逐渐被改革,原先的土民开始享有更多的权益和自主性。尽管他们的社会地位仍旧不高,但随着经济的逐渐发展,生活负担有所减轻,他们也开始有条件改善居住环境。过去“不许盖瓦”的规定被废除,而地主和富豪则成为当地建筑的引领者,他们宽敞和奢华的房屋成为土民们向往和模仿的对象。因此,在经济和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青瓦木房吊脚楼”逐渐成为永顺土家族地区民居的主流和新的风尚。

3.2 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土司制度的影响下,湘西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布局较为独特。在这个时期,该地区经济的核心是农业,而商业活动相对有限,主要依赖于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尽管永顺地区盛产木材,但在那个时期,它并没有被广泛地用作商品进行交易。事实上,与外界的交往更多的是通过土司与中央王朝之间的朝贡制度。例如,在明正德年间,当地为明王朝提供了大量的楠木,这不仅展现了永顺地区丰富的木材资源,还意味着这个地区在建筑原材料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与中央王朝的交往深化了土司与汉文化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当地的商业活动。然而,直到改土归流之前,由于各种制度性的限制,商品的流通仍受到了限制。但改土归流后,土汉之间的交易障碍被消除,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不仅吸引了邻近地区的商人,还吸引了远方的商贾前来交易。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湘西土家族地区的市集和城镇逐渐兴起,可以说,商品经济的繁荣是吊脚楼变化的重要推动力。尤其是在永顺,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吊脚楼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显著增长,其建筑风格、内部结构和装饰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受到汉文化和技术的影响,吊脚楼逐渐从单一的传统形态转变为更加多样化和普及化的建筑。这种建筑变迁不仅反映了经济和技术的进步,还显示了土家文化在与外界交流中的适应与融合。

3.3 汉文化地区建筑工艺的融合

在改土归流政策的推动下,其后的人口流动和文化交融使得永顺地区发生深刻的变革。尤其是伴随着汉民的涌入,当地吊脚楼的建筑风格和营造方法展现出显著的变化趋势。汉民所带来的建筑技术在当时被视为先进的模式,它强化了吊脚楼的结构设计,使之更加坚固、精细与复杂。这不仅在主要建筑框架中有所体现,而且在众多细节之中也能窥见一斑:例如装饰艺术方面的雕花窗格、彩绘梁柱。汉文化强调建筑的审美与功能性,如对称美学的追求、空间层次感的呈现等,这一系列特点逐渐被土家族所吸收和采纳。

此外,这一时期也见证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汉族与土家族的建筑传统在互动中发展出一种新的、融合了双方特色的地域风格。这种风格不只是在外观上有所体现,更多的是在室内布局与空间使用上展现出其独特性。这意味着,吊脚楼不再只是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它们开始承载着更多的文化和审美意蕴。

总的来说,改土归流政策不仅引发了一场人口的迁移,更带动了永顺吊脚楼的技术和风格革新。汉民涌入为土家族地区的建筑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创意。这种文化和技术的碰撞催生了许多独特的建筑实例,既有汉族的工艺痕迹,又不失土家族的传统特色。它们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审美观念,更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诸多变迁。

4 结语

永顺吊脚楼作为湘西土家族的文化和建筑传统的代表,深刻地体现了政策影响与地域文化交融下的建筑演进。它不仅揭示了土家族在面对政策变革时的适应与转型,同时也为学界展示了政策如何与地域特色相互作用,形成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

政策的推动,尤其是改土归流这一重大决策,对土家社会结构及其表现形式的吊脚楼都带来了深刻影响。从封建土司时期的层级森严,到改土归流后社会的逐渐开放,吊脚楼的形态与设计变化为我们提供了政策影响下地域文化的生动实证。商品经济的兴盛与政策的导向更进一步推动了永顺地区经济的转型。这种转变不仅重塑了土家族的生活模式,也为吊脚楼带来了建筑风格的创新与多样化。汉文化的介入和先进建筑技术的融入,进一步证实了政策与地域文化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土家传统建筑的新面貌。

总体来看,永顺吊脚楼的历史演变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政策影响与湘西土家族地域文化交互的生动案例,也为学术界展现了政策与地域文化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共同作用,形成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印记。这也为我们在深入理解政策对区域历史文化影响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猜你喜欢
归流永顺吊脚楼
戒烟
“中甸之争”:清初丽江改土归流原因探析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巴渝文化——吊脚楼
吊脚楼(外三首)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清末川边改土归流前期西藏东部盐井社会状况及周边环境考察
永顺園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论清代“改土归流”初期永顺府城市建设及其特点
探析重庆吊脚楼对山地建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