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黄炎培职教思想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课程开发与应用

2024-03-26 08:43闫百灵李路生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6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

闫百灵 李路生

摘 要:注重职业教育人文素养提升、加强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是新时代建设职业技能社会的现实需要。以黄炎培职教思想为基础,新时代工匠精神通识课教学为切入点,探究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课程开发与应用模式,创新“123”课程开发与应用模式(“一个线上平台+两个教学课堂+‘三探教学理念”),借助智慧职教线上平台、校内外教学课堂及博物馆数字展厅,构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协同的联动育人机制,从而为高职院校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能工巧匠。

关键词:黄炎培职教思想;工匠精神;课程开发应用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6.038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大国工匠的培养。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注重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育,是职业技能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对工匠精神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1 黄炎培职教思想中关于工匠精神培育的教學理念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在我国职业教育实践中盛行至今,其职教思想不仅丰富了职业教育理论,也对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其所提倡“劳工神圣”的职业教育观、“做学合一”的教育教学法、“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观等理念,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了价值取向与核心理念。

1.1 “劳工神圣”的职业教育观

由于受“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旧观念的影响,20世纪初我国工匠们的社会地位普遍偏低,社会大众总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他们。黄炎培先生为改善人们的偏见,他告诫学生“人生必须服务,求学非以自娱”,并提出职业教育要把培养学生“劳工神圣”的劳动价值观放在首位。劳动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具有平等地位,在当下社会中我们更应该重视体力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这就是黄炎培所主张的“劳工神圣”的职业教育观。他不仅在学校工厂高悬“劳工神圣”的匾额,还要求学生将“尊重劳动”写在入学的“誓约书”中的突出位置,以此教育学生要摈弃“劳动者治于人”的陈旧观念。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作出了一系列新规定,着力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这不仅为职业教育下一步更好发展奠定了良好法律基础,也为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打下重要基础。

1.2 “做学合一”的教育教学法

“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理念是黄炎培先生在“只教人读书,不教人动手”的教育现状下提出的新式教学方法。他在《教育该怎么办?》中指出“中国人分两大类,一类是士大夫,即只读书不用手的人,另一类是纯劳动者,即只动手不读书的人,教育应该使读书的动手,使动手的读书,把读书和动手结合起来。”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双手万能、手脑并用”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和“做学合一”的教学方法等。黄炎培针对整个社会鄙视生产劳动的现状,提出读书与动手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教学方法论,即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实现结合,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黄炎培“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理念,在新时代即“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上可以借助“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开展教学。

1.3 “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观

黄炎培先生发现当时社会存在严重的教育问题,毕业学生就业目标追求过高,缺乏吃苦耐劳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因此,他提出“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观,“敬业乐群”贯穿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全程,是其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黄炎培在《河车记》中提出“敬业乐群”的思想,意指“职业教育训练,第一要义即‘为群服务。一个人不能太重视自己之利益而牺牲大众。”在职业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他大力倡导“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观。随着时代的发展,黄炎培先生重新诠释了“敬业乐群”的内涵,所谓“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即敬重所从事职业并热爱它,并对所从事职业有所作为,为全社会作出贡献,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所谓“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即具有“责在人先”的高尚情操和“利居群后”的合作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服务观。“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规范,不仅与新时代职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和奉献社会”在理论内涵上具有一致性,也与今天所倡导的德艺并重的“工匠精神”在核心理念上具有耦合性。

2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课程开发与应用的现实之需

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深化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不仅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更加需要加强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这是新时代建设职业技能社会的现实需要。

2.1 民族复兴提出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性需求

2016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学大纲(试行)》的通知,指出为了加强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工匠精神教育是技工院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也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激励全国人民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力量,当今社会更加需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有责任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学生培养的全程中,从而肩负起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光荣任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术支撑。

2.2 实践现状揭示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效性需求

目前,学者多从国家制度、校企合作、校园文化、课程思政等多层面探寻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缺少从课程实践层面对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的研究。学者普遍认为,职业院校培养工匠精神主要有3个途径:一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二是专业学习的主阵地,三是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在实践层面,高职院校更加重视通过专业学习的主阵地对于学生进行工匠素养的培育,结果却收效甚微。因此,在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方面,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工匠精神”还没有形成系统性认识;二是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一般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于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培育稍有欠缺;三是高职院校尚未紧扣“工匠精神”来开设相关通识课程,比如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基于此,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存在实效性问题,学生对于工匠文化更多的是碎片化认识,缺少对于工匠精神的系统性知识,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令人担忧。

2.3 课程开发解决工匠精神培育的系统性需求

基于高职院校在探索工匠精神培育上的实效性问题,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3个途径中,前两个途径可以以课程为切入点,通过专业实训课、课程思政、通识选修课等多路径探索工匠精神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开发校本课程是少之又少,但课程又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更是高职院校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途径。据不完全统计,在线上课程开设方面,在中国大学慕课和智慧职教两个平台上,除了笔者开设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通识课,并为未发现专门系统讲授“工匠精神”的相关课程。因此,目前高职院校较少地开设系统化讲授“工匠精神”的通识课程,即使有相关课程,也多是跟专业课或实训课相结合,缺少对工匠精神相关知识全方位系统性地讲授。另外,專业教师进行工匠精神讲授,偏重实践能力、轻视理论知识,缺失对工匠文化知识的完整认识;重视技能,不重视价值观塑造和工匠精神培养。新时代需要高水平的工匠,而职业教育又是大批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高地。能够培养出高水平工匠的高职院校,不仅需要以工匠精神为导向来开发职业教育课程,更加需要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开发校本课程,从而解决现存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缺少系统性认识的问题。

3 基于黄炎培职教思想创新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课程开发与应用模式

以新时代工匠精神通识课程为例,探究基于黄炎培职教思想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课程开发与应用模式,本课程开发与应用尝试构建“123”模式,即“一个线上平台+两个教学课堂+‘三探教学理念”,通过“123”模式构建让学生对工匠精神形成全方面系统化多层次的认知,为高职院校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助力。

3.1 搭建一个线上平台

顺应“互联网+工匠精神”趋势,将网络作为课程教学的新阵地、新工具和新方法,进行“一搭建,二开发,三运用”的梯队式教学手段改革。

第1,搭建信息化平台。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学情开设工匠类通识课程,通过开展线上课程来完善线下课程的教学。目前新时代工匠精神课程已在超星和云课堂智慧职教平台上线开课。第二,开发信息化资源。借助于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创建适用高职院校学生的线上课程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和完善紧扣工匠精神主题的教案、教学大纲、微课视频等内容的教学资源。新时代工匠精神校本课程资源不断丰富,后期将根据时代发展和教学需要进一步完善线上课程的教学资源。第三,运用信息化手段。2022年教育部对职业教育工作重点作出明确规定,将职业教育数字化升级作为“五大突破”之一。为了落实上述国家政策部署,在新形势下工匠类通识课程可以有针对性地通过超星学习通、云课堂智慧职教等新型信息化授课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开展实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全方位教学和全程育人,提高工匠课程建设的实效性。

3.2 开设两个教学课堂

高职院校工匠类通识课程应重视人、环境、教育的协调配合,通过校内课堂、校外实践基地两个渠道,积极构建多样化的工匠文化沉浸式互动体验情境。从而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第一,借助于校内课堂进行文化育人。借助校内课堂主渠道,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根据2016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学大纲(试行)》的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将《新时代工匠精神》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为“四大维度”,主要是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从抽象到具体、从理念到实践四大维度的延伸过渡。另外,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应遵循通识教育人才培养三个原则:贯通古今,古为今用;融汇中西,西为中用;理实兼顾,善作善成。第二,借助于校外课堂开展实践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践育人的重要性,要重视和加强校外课堂建设,坚持教育同社会实践相结合,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来践行总书记的嘱托,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长知识。高职院校在创新工匠类通识课程开发和应用时,应积极借助当地校外实践基地,带领学生参观本地博物馆和相关非遗体验馆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长工匠文化知识,提升工匠精神素养。

3.3 创研“三探”教学理念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在黄炎培先生“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理念指引下,高职院校工匠类通识课程可以借助“三探”理念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诠释工匠精神,“三探”理念是指课程教学将探究知识、探索技艺、探寻基地三者相结合。

第一,探究知识是以问题为导向系统引领学生探究工匠精神的前世今生、古今中外、未来走向等,让学生拓宽对于工匠文化更加系统化多层次的知识面。为此,本课程设置了7个专题的教学内容,用32学时分专题展开教学。利用经典的匠人故事和丰富的匠心匠艺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全方位多层次认识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在趣味学习中提升自身的工匠文化素养。

第二,探索技艺是指课堂内外开设的手工劳动环节。高职院校工匠类课程在课堂上可以设置手工实操环节,开展剪纸、捏橡皮泥、折纸、编织等手工活动,让学生发现自身和同学之间的差距,进而思考如何提升自己手工制作动手能力,为未来成为优秀的手作大师奠定匠心和匠艺的基础。通过课堂内外开展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成为匠人的用心和艰辛。

第三,探寻基地是指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非遗馆等校外实践基地,全方位立体化的感受工匠文化的历史和魅力。高职院校工匠类课程可以借助校外实践基地和博物馆数字展厅等开展教学。了解传统文化,讲述工匠故事,弘扬工匠精神,形成具有鲜明价值取向的工匠文化。通过探寻基地教学模式,用“探究式学习、沉浸式实践”的方式引导同学们自主学习,从单向度教化式宣讲转向多向度体验式交流对话,将实践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始终。

通过基于黄炎培职教思想创新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课程开发与应用模式,本课程开发与应用尝试构建“123”模式,从而让学生整体变化实现“三个增强”:对工匠文化的系统性认识增强,动手能力增强,践行工匠精神的自觉意识增强。最终让学生具备始于匠艺、臻于匠心、忠于匠行的综合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吴佳男.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启示[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3):2729.

[2]程德慧.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的新视域[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3):1519.

[3]黄炎培.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54.

[4]张争伟.高校思政教育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科技视界,2019,(28):132133.

[5]郎学军,王荧婷.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浅论[J].职业教育研究,2017,(05):912.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
用“工匠精神”打磨中国品牌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