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诊改视角下的高职专业课程建设探索

2024-03-26 12:52刘勇黄群王兆龙刘春霞金建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6期
关键词:诊改课程建设职业院校

刘勇 黄群 王兆龙 刘春霞 金建

摘 要:课程建设工作一直是高校乃至教育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2015年开展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重点建设并运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其中课程层面的建设工作称为“课程诊改”。本文在诊改基础上,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列车运行自动控制为例,进行课程建设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课程建设;诊改;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6.074

课程是教育教学工作最基本的单位,是联系专业、教师、学生三者的纽带,可以展示专业建设特色,评估教学质量,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课程建设工作是高校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直接影响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保证高职院校课程高质量发展,2015年教育部出台《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其中课程是诊改五个层面之一。在此背景下,学校开展第三批诊改工作,以下将从课程基本情况、两链打造、诊改运行实施、诊改成效及今后努力方向介绍诊改工作中课程建设的探索。

1 课程基本情况

列车运行自动控制课程是我院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本课程自专业开设至今,在学校、学院及教研室大力支持下,教师团队不断壮大,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校企合作企业、实训设备不断增多,但在经过对课程诊改前状梳理及对标找差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法,深度剖析课程,总结本课程诊改前状况如表1所示。

通过对课程诊改前状梳理及找差分析,在诊改前本课程存在些许不足,如授课视频资源和题库较少,课程相关教研项目与论文较少,课程教学质量缺乏过程化评价和检测等问题。本课程在诊改期间充分发挥已有优势,直面问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打造课程新面貌,提高本校高职教育质量,增强利益相关方对于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2 两链打造

目标链和标准链是诊改前的规划部分,对于诊改的方向、内容、实施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课程目标链依据学校“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由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学院工作目标、专业建设目标衍生而来,设计“三阶三年”核心建设目标,锚定分目标为课程设计、教学团队成果、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评价四项,形成自上而下、层级分明、明确清晰的目标体系。

标准链是构成诊改体系中内容互联不可或缺的一环。本课程标准链紧绕学校人才培养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课程标准。为遵照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建设总目标,将课程目标具象化为可监测、易判断的建设标准,设4个一级任务、12个二级任务和12个观测点,形成本课程的目标标准体系,分3阶段3年完成。

3 诊改运行实施

本课程诊改运行实施要坚持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方式。将诊改的过程进行分段化处理,坚持事前、事中、事后的诊改方式。事前坚持设计建标、制定方案,建立单年度建设计划,明确课程团队队员职责;事中坚持检测预警、及时纠偏;事后坚持诊断改进、螺旋改进。通过建立目标、制定合理化的标准,有计划、有组织实施课堂检测,针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发出预警,并进行整改。最后诊改当中存在的问题,激励课程团队成员开展学习创新,最后对问题项改进,达到预期目标。

图1 诊改实施运行步骤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贯彻PDCA(戴明循环)循环,充分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落实“计划(PLAN)—执行(DO)—检测(CHECK)—改进(ACTION)”循环,将PDCA循环开拓重组为计划、组织、实施、监测、预警、改进六步曲,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组织,加强课堂活动,改进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目的。在较长的教学阶段里,课前、课中、课后同时建立检测反馈机制,在每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每一周、每一个学期中的教学中不断循环监测、预警、改进、总结,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4 诊改成效

诊改期间,学校自上而下秉承“三全育人”的原则,遵循“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层面的诊改工作中皆取得一定成效,顺利通过审核。对照诊改前设立的标准和目标,本课程的诊改目标基本完成,在竞赛、教科研、教学成果各方面都取得了不错成绩,对比诊改前后变化,主要有以下3点:

4.1 课程质量意识提升

诊改前:教师有提高课程质量意识,但无明确方向和可量化的指标;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学习兴趣不足,课堂参与度低,考核方式单一,知识、技能培养手段较少,人才培养体系完整性不足。

诊改后:教师有明确方向,有课堂质量意识,有可量化的课程指标,提升课程质量动力足;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主动性强,到课率高,作业完成度、作业质量高,多元化的知识、技能培养方式,过程化考核等,实时监测教学过程,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4.2 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提升

诊改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讲授为主,信息化手段使用较少,不够了解重视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

诊改后:课程全程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实施线上、线下教学,教学方法、手段多样化,拓展教学资源,师生共同活动次数多,课程呈现多元化,突显以学生为主导地位的课堂。

4.3 教学团队不断壮大、教学成果丰硕

教学团队:诊改期间教学团队成员不断壮大,由最初几名专兼职教师发展到现在数十名,均是硕士研究生以上文凭或行业企业高级工程师、高技能型人才;

教科研成果:诊改期间,教学团队成员多项教科研项目立项,发表多篇与课程相关论文,获得多项技能竞赛和教师能力大赛奖项。

5 今后努力方向

在已有基础上,通过诊改,本课程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需进一步努力的方向。首先是课程资源不断完善优化,去粗存精,促进课程建设质量的持续提升;其次,依托平台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分析诊改过程中的问题,积极探索有效改进措施,确保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常态化;第三是进一步加强课程各关键观测点的监控,树立课程诊改的质量理念,保证建设目标高质量达标,该点主要是教材的建设;最后是课程思政全程融入课堂教学,提升教学团队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紧跟国家发展步伐,深入探究党的二十大精神与课程建设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刘开饮.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课程诊改实现路径研究——以《个人理财》课程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15):225226.

[2]胡小和,陈琼.课程层面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实践研究——长沙卫生职业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8):185186.

[3]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職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Z].2015.

[4]李钰,赵锋.基于质量提升的职业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20):6872.

猜你喜欢
诊改课程建设职业院校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探索诊改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建设
诊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契机
“诊改”与“评估”的区别
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研究现状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