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隐形歧视和贬低,我们应该怎么做?

2024-03-27 15:54心理咨询师手记
求学·理科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遭遇隐形课题

心理咨询师手记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学校时,因为成绩差、长相不佳、家境不好、性格软弱自卑、不善言辞……而常常被人有意无意地嘲笑和贬低,甚至忽略和漠视,这其实是一种隐形歧视。

歧视行为在青少年人际关系中并不少见,其表现可以是直接和明显的,如性别歧视、外貌歧视等;也可以是间接和隐蔽的,如排斥特定群体成员、网络暴力、态度冷漠、语言暴力等。青少年群体中的歧视行为往往更加隐蔽且具有多样性,不仅容易伤害自尊和自信,而且容易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发展自我认同。对于正在形成自我认同的青少年来说,这样的经历可能会在其心里留下永久性创伤。

例如,青少年群体交往中常见的性别歧视问题:男孩子可能因为缺少“男子气概”而遭受嘲笑和排斥,女孩子则可能因为身材、样貌、长相成为被攻击的对象。这可能导致其出现自尊心受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时可能还会有自我伤害和自杀的倾向。

当我们遭遇隐形歧视和恶意贬低时,应如何应对呢?

保持冷静,不被不友好信号干扰

在遭遇歧视和贬低时,不安和恐惧可能会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感到非常沮丧和无助,但我们仍需要保持冷静理智,不被闲言碎语所扰,并努力从中找到“破题之法”,尝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会他人的感受,而不是被动地“无能狂怒”或逆来顺受、一言不发,陷入一轮又一轮的从自卑到自我怀疑的痛苦的恶性循环当中。

增进自我认知,学会与自己和解

世界是多元的,各种歧视无处不在,这些歧视更多的是来源于一个人的文化结构和认知偏见,这些都是属于他人的经验,并不是因为我们本身不够好,当感觉遭遇歧视和贬低时,不要害怕,更不要一味躲避,而是敢于直面“暴风雨”,并尽量展露和发掘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积极融入愿意接纳自己的集体。

当遇到强烈的心理压力时,可以大声喊叫或者寻找自己信任的人倾诉,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通过带有一定强度的运动,转移负面情绪,提高抗压能力。

歧视别人的人,本身也很害怕被歧视

有时候,对他人的歧视和贬低是一种社交心理防御,或许是带着嫉妒和歆羡,或许是为了在和別人的比较中凸显自身优势,因此想要通过不同的手段打压或者贬低他人,以此获得价值感、存在感、优越感和认同感。当我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客观看待他人,探知其话语中的目的和意图后,我们也许就能从中找到被迫陷入认知怪圈的根源。

学会客观化自己的主观经验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被歧视了,但其实未必是真的被歧视了,只是我们被固有思维所缚,导致认知出现了偏差。例如,从前造成的未被治愈的原始创伤给我们留下过阴影,让我们感觉自己再次被歧视了,但这也许只是因为过度的防御心理或者敏感的自尊心在作祟,才让我们有了错误的判断,产生误解。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客观地去看待我们认为的“歧视”是否真的存在,我们需要评估自己是否在社交中有不合理的期待,避免被主观经验裹挟,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专注自己的“课题”,无须过分逢迎讨好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课题分离,就是让每个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要把自己的责任转嫁给别人,也不要去背负别人的责任,每个人只关注自己能控制和能负责的事情,把别人负责的事情分离出去。因此,他人是否认可你,是否喜欢你,并不是你能掌控的,这是他人的课题,我们不仅没法控制,还只能徒增烦恼。因为你不是世界的中心,你只是自己世界地图的中心。

此外,解决青少年人际关系中的隐形歧视问题,还需要家校共同努力。家长应该在家庭教育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青少年尊重多元文化和个体差异性,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包容心。学校应加强包容性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等方式提高青少年对歧视问题的认识,教会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冲突。

很多歧视行为往往会伴随校园霸凌,歧视本身也会损害个体的自尊,造成一些不可逆的心理创伤,当我们遭受歧视时,一定要有向身边的人求助的意识,而不是被动地选择被伤害。

一个人首先要肯定自我价值,才能从他人的眼光中抽离出来,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以及别人的优缺点,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除了来自不一样的家庭,人生经验和价值观也略有不同。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学会包容别人和自己的不同,也要客观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树立自己的原则和标准,既要懂得帮助和给予,又要敢于拒绝和索取。最后,祝愿大家都能在更加平等、尊重、包容的环境下健康快乐成长!

猜你喜欢
遭遇隐形课题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预防遭遇拐骗
隐形人
“迟到城”里的遭遇
我变成了一个隐形人
“祝遭遇各种不幸”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0感无暇” 隐形妆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