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工经济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收敛性研究

2024-03-29 18:16高健强张力文温子怡司秋利
中国商论 2024年6期
关键词:时空演变数字经济区域经济

高健强 张力文 温子怡 司秋利

摘 要:零工经济是数字经济与灵活就业的新就业形态,本文测度中国零工经济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零工经济水平逐年上升,分区域的区域内差异减小;绝大部分地区在研究期间都呈现出水平由低向高跃迁的趋势,且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本文从基础建设、制度保障等方面,针对不同类型城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旨在促进零工经济健康发展、进而助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零工经济;时空演变;测度构建;区域经济;公共服务;数字经济;零活就业

本文索引:高健强,张力文,温子怡,等.<变量 2>[J].中国商论,2024(06):-147.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3(b)--05

零工经济是数字经济与灵活就业融合的新经济形态,具有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为实现共同富裕探索了新路径。零工经济在丰富就业资源、增加居民收入、降低企业成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显现积极影响,是提高人民幸福感的必要条件。

当前,学术界对于零工经济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激烈讨论。一是内涵与影响因素。于莹(2018)提出用工关系的认定应分为劳务关系、零工关系和劳动关系三类。郑祁和杨伟国(2019)认为互联网平台使用的“零工经济”与以往最大区别。张杉杉和杨滨伊(2022)研究发现数字平台对外卖骑手的工作时间有显著影响。二是实证研究。理论研究的量化分析极少。国外,Otto Kassi等(2018)通过跟踪零工平台上发布的项目和任务数量衡量各国和职业对在线劳动力利用情况。国内,清华大学和字节跳动构建了零工经济的水平测度。

总之,零工经济研究当前虽有丰富的理论研究,但缺乏实证研究和指标体系。本文边际贡献在于构建了中国零工经济发展水平指数,深入分析时空演变特征,为零工经济产业完善提供经验和政策依据。

1 零工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建构、测度与分析

借鑒OECD(2009)的模型,参考汤渌洋等(2023)、马壮林等(2022)的研究,本文从支撑条件、零工规模、影响三方面构建了零工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1)支撑条件方面,采用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两个指标反映国家对零工经济发展的支持,同时考虑创新环境。(2)零工规模方面,从行业和个体两个层面进行探究,并结合百度指数反映零工经济潜在从业个体规模。(3)影响方面,从就业、创业、收入和贫富差距四个方面考虑指标的选取。

据此,本文构建中国零工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10个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

本文基于2013—2020年全国内地285个城市多个指标的数据进行面板数据研究,并将城市划分为六个国家重大战略区域: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长三角、港珠澳、黄河流域。

数据来源于CLDS数据库、中国区域经济数据库、中国城市数据库以及各省统计局的统计年鉴,采用插值法和机器学习单重插补法填充少数缺失值。

2 零工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来源

2.1 全国空间聚集效应

Moran指数(莫兰指数)是研究空间关系的一种相关系数值,全局Moran指数用于分析整体上是否存在空间相关关系。本研究采用计算Morans I统计量来反映我国各地级市零工经济指数的聚集情况,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1可知,城市间零工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即具有一定的空间正向聚集关系,意味着各地级市的零工经济发展水平会正向促进周边城市的零工经济发展。

2.2 总体差异及分解

本文使用Dagum(1997)提出的组间基尼系数测算我国零工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差异程度,如图1所示,我国重点战略地区零工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内基尼系数呈现出先增后减再增的变化,区域间总差异的贡献率均值为80.14%,是零工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

区域间基尼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它对总差异的贡献率呈现“U”型曲线图像特征。在样本时期内,组间超变密度的绝对数值和相对贡献率都呈现出明显的倒“U”型特征。这表示不同样本之间的重叠交叉部分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度适中,体现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划分的合理性,能有效区分不同类型的城市群。

2.3 局部空间聚集效应

全域莫兰指数能够反映我国零工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性,然而其不足以详细描绘各地区间的联系特性。为此,本文利用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通过绘制局部莫兰散点图来反映各地区局部空间集聚模式的演变。由图2可知,X轴代表数据值与均值的距离,因而越靠右侧的数据意味着其零工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Y轴表示空间滞后值,该值越大代表研究对象的周边城市的零工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越高。具体结果见表3。

综上,我国大部分地级市位于第二三象限,说明大部分城市的零工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对周边城市的空间影响有正负双向作用。但随着时间推进逐渐向一二象限移动,说明大部分地级市的零工经济水平在不断提高,并且对周边有正向促进作用的城市数量明显增加,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追赶趋势,部分城市的零工经济发展水平差距逐渐缩小。

2.4 各区域差异及分解

本文使用Dagum(1997)提出的组间基尼系数方法,对我国各重大战略区零工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程度进行了测算,其结果在图3中进行了展示。

从总体趋势来看,图3阴影面积逐渐增大,表明我国各地区零工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分化。从区域间差异的数值水平来看,成渝、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地区的差异相对较小,其中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之间的基尼系数为全样本最低,而差异最大为粤港澳与长江中游和成渝之间的数值,反映出我国东西部零工经济发展的步调不一致。

3 零工经济发展动态演进特征

为了更加全面的刻画我国零工经济水平的动态演进趋势,选择核密度估计法与Markov链对我国及各区域的零工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

3.1 区域层面零工经济发展的核密度估计

通过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可以发现,我国零工经济水平的总体差异情况,识别出我国重大战略区域的差异变化轨迹,但不能描述各区域零工经济水平的绝对差异变化的时变演进过程。因此,本文使用三维核密度图像进行特征刻画,核密度估计结果如图4所示。

从分布位置来看,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分布曲线均呈现向右移动的趋势,表明这些地区零工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从主峰分布形态来看,对于各重大战略区域而言,主峰高度均存在逐年下降趋势。从分布延展性来看,各区域的分布曲线都呈现右拖尾的现象,这表明区域内存在部分城市的零工经济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同一区域内其他城市。从波峰数目来看,除粤港澳地区外,其他重大战略区域在观测时期内都存在过双峰现象,这表明这些地区的区域内城市零工经济发展水平有两极分化现象出现。

3.2 基于Markov链的预测

计算马尔科夫和空间马尔科夫的极限分布能够有效地预测我国零工经济的长期演变以及发展趋势。

表4为地级以上城市零工经济水平长期演变趋势的预测结果。在不考虑空间滞后这一条件时,通过与马尔科夫链的初始状态进行比较发现处于层级1、2数量降低,层级3数量增加,这说明零工经济水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移动。在纳入空间滞后项这一条件之后,从长期来看,无论与何种零工经济水平的城市相邻,都将会出现层级3城市数量远远大于层级1、2的数量,都逐渐向零工经济高水平区间聚集。

总的来说,在当前趋势下,我国零工经济发展水平的长期演变趋势较为乐观,零工经济水平随时间的推移而稳步上升。不同邻域背景的城市长期来看异质性较小。

4 零工经济发展空间分布特征

4.1 σ收敛分析

图5给出了全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及各重大战略区域零工经济发展水平的σ收敛结果(以2013年为基准)。从全国的角度来看,零工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异系数呈现出逐步增大的趋势,同时其变异性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大,不存在σ收敛的特点。从各重大战略区域来看,变异系数都在增加,成渝和长三角的变化最大,京津冀、粤港澳等区域的变化系数变化较小,从整体来说,每个重大战略区的零工经济发展水平都比初始值大,沒有出现σ收敛现象。

4.2 β收敛分析

β收敛描述的是零工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在一定时期后被较低的地区以一种更快速度追赶导致差距不断缩小、以达到统一稳定水平的过程。零工经济指数是由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测度得出,已包含部分控制变量影响,所以本文直接进行条件β收敛模型研究地级市间零工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具有收敛趋势,并补充测度指标中未使用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各地级市生产总值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

全国及各战略区域零工经济发展水平的条件β收敛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表明:除长江中游和粤港澳地区外,全国及其他各重大战略区域均存在条件β收敛(10%水平上显著),说明其零工经济发展水平在长期上存在收敛于各自稳态水平的趋势;全国及各重大战略区域表现出不同的空间效应,京津冀的变异系数区别与其他区域,在5%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京津冀区域的零工经济发展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京津冀、长三角、黄河流域区域存在被解释变量空间误差效应,成渝、长江中游和粤港澳等区域不存在空间误差及滞后效应。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构建中国零工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测算出的指数进行时空演变格局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从区域差异来看,粤港澳与长江中游和成渝的差异较大,总体呈现出东西部零工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整体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组间净差异在观测期内基本保持上升态势,点明东西差异应是我国未来促进零工经济发展区域平衡工作的要点。从动态演进来看,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零工经济指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并且上升趋势迅速、整体态势趋于稳定。我国未来零工经济水平向高层次聚拢,整体表现较为乐观。这说明我国近些年来,互联网为零工经济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助推作用。从收敛性来看,各重大战略区都呈现变异系数不断上升趋势,其中成渝及长三角地区上升幅度较大,体现出零工经济在经济更发达地区发展速度更快,与周边地区拉开的差距越大。

综上,为推动零工经济发展,本文认为政府应针对性地制定发展战略与政策规划,具体如下:

第一,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发展零工经济。在经济发展相对迅速的地区,增加研发支出和构建联系更强的交通网络,在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区域,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可以有力地促进零工经济产业发展。

第二,重视各城市间,尤其关注重大战略区域内零工经济发展的平衡性。我国需要进一步发挥高经济水平城市或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正向促进作用,降低极化关系,尽可能打破“虹吸”效应。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应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利用数字经济形成零工经济联动的良好发展格局。对于经济水平较不发达地区,如黄河流域一带,可以通过加强科技研发的财政投入力度,构建交通网络体系,提升网络资源优化配置。

第三,加快健全零工就业保障支撑体系,织密共同富裕社会保障网络。扩大零工社会保险覆盖比例,将社保成本纳入零工薪酬,建立由平台、消费者和从业者多元共担的费用机制。发挥财政兜底作用,地方政府可以尝试设立“零工经济职业互助金”。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协同发力,建立多层次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机制。

参考文献

于莹.共享经济用工关系的认定及其法律规制: 以认识当前“共享经济”的语域为起点[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8,21(3): 49-60.

郑祁,杨伟国.零工经济前沿研究述评[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9,36(5):106-115.

张艺,皮亚彬.数字技术、城市规模与零工工资: 基于网络招聘大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22,44(5):83-99.

张卓群,张涛,冯冬发.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收敛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39(4):67-87.

汤渌洋,鲁邦克,邢茂源, 等.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动态演变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23,42(5):869-882.

马壮林,高阳,胡大伟,等.城市群绿色交通水平测度与时空演化特征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62(7):1236-1250.

Otto K?ssi, Vili Lehdonvirta. Online labour index: Measuring the online gig economy for policy and research,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Volume 137, 2018, Pages 241-248.

猜你喜欢
时空演变数字经济区域经济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主要客源国对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贡献分析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WebGIS的城市空气质量时空演变动态可视化系统研究
应对数字经济下的BEPS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