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方案制订课,推进综合实践活动

2024-03-31 09:25王瑜琳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4年2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支架情境

王瑜琳

【摘   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制订一个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可保证后续活动的有效推进。为了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可“以情境为线索,链接真实生活;以支架为抓手,探寻学习路径;以实践为指导,及时整合调整”,逐步提升学生的统筹规划、分析归纳、建构运用能力。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订课;情境;支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制订一个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对后续活动的有效推进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不少问题:研究主题脱离生活,学习情境缺乏意义;关键节点忽视引领,学习支架不受重视;活动步骤缺乏整合,方案缺乏调整。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增强活动的计划性,提高学生的活动规划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对活动方案进行组内及组间讨论,吸纳合理化建议,不断优化完善方案。”这为教师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方向。方案制订课中,教师可以情境为线索,以支架为抓手,以实践为指导,逐步提升学生的统筹规划、分析归纳、建构运用能力。

一、以情境为线索,链接真实生活

方案制订课的推进离不开真实情境的创设。情境作为任务载体,在达成深度学习、发展学生高阶思维、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情境中创设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把脉学情,创设趣味情境

如何让学生喜欢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如何让胆怯害羞的学生畅所欲言?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要回答这三个问题,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创设基于学情的趣味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在六年级《米酒——别样的味道》的方案制订课中,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对趣味性强的活动有探究欲望的特点,教师创设了“家乡米酒作坊的招募令”这一情境。该情境兼具生活性和趣味性,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制订具体可行的研究步骤打下了基础。课堂上,教师要先把脉学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二)对接生活,着眼真实情境

生活即教育。生活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源头。教师创设的情境要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打通课程与生活之间的壁垒,着眼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接生活。

在《关于家庭节粮那点事儿》的方案制订课上,教师在导入环节创设了关于节粮的书信情境:10月是某镇的“爱粮节粮践行月”,该镇每个家庭都收到了《致某镇市民的一封信》。学生发现自己就是一个家庭的代表,意识到肩上承担着爱惜节粮的责任,这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在情境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建立联系。学生面对客观事物,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初步完成对主题意义的建构。

(三)聚焦活动,点燃问题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开启思维活动的一把钥匙。教师可在体验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维冲突,让学生“真动脑、动真脑”。问题的难度应稍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学生经过同化和顺应,逐渐解决问题,实现“跳一跳,摘到桃”的教学效果。

《爱心义卖大行动》的方案制订课上,在一组学生上台展示义卖商品后,教师顺势提问:“他们小组的定价是否合理?定价要考虑哪些因素?如何成功销售义卖商品?”接着设置问题情境:下周是学校一年一度的跳蚤市场活动节。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你们打算如何销售商品?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明确了思考的方向。接着,教师继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一步分析。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中,才易被学生消化。正如赞科夫所言:“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二、以支架为抓手,探寻学习路径

《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具体体现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方面,即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在适当的时机为学生提供帮助,等学生能够自行解决问题后及时退出,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一)利用资源型支架,发挥经验的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丰富多样。除了网络、教材资源外,人力资源和场馆资源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适时运用这些资源,发挥其价值。

1.引入微课,发挥范例作用

课程的人力资源包括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经验性特征,要求教师重视不同学生的经历、体验和技能,让他们有机会发挥专长,体现自身的价值。教师可以“小助手”的形式搭建课堂支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在《米酒——別样的味道》研究步骤制订过程中,有一个小组迟迟未动笔,显得束手无策。对此,教师并没有像以往一样直接提供样本,而是请来“微课小老师”。在3分钟的微课中,小老师以亲身探究过的《银杏果——别样的味道》为例,让那些不太明确研究步骤的学生认识到研究步骤的制订要遵循三个规则:规划合理、活动丰富、内容具体。

教师要及时分析学生的难点,把握提供支架的时机。由于年龄相仿,学生不仅容易接受小老师传授的知识,还会受到极大的鼓舞,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屏幕中闪闪发光的人。对于小老师而言,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个人主动学习、增强自信的过程。

2.利用场馆,挖掘课程资源

场馆学习是指在各种与科学、历史、艺术等教育有关的公共机构,如自然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历史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等场所发生的学习活动。各类场馆作为公共文化场所,在展示作品的同时也发挥着教育作用,适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

《神奇的中国草——苎麻》的方案制订课上,为了让学生自主决定研究内容,教师亲自带领他们走进苎麻文化博物馆。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了解相应的内容,包括苎麻根、苎麻秆、苎麻叶、苎麻籽等,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在这个由内部动机驱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资源,明确研究步骤,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下是学生自主填写的研究步骤,如图1所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跨学科实践性课程,旨在让学生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各类场馆拥有的资源相对更直观、丰富,在明确研究步骤前,教师要挖掘与主题契合的场馆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获得具体、深刻的印象,继而更好地拓展认知。

(二)利用交流型支架,引发思维碰撞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订课上,学生常见的学习环节如下: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分组策划—交流展示。可见,交流是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订课的主要环节。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上提供交流型学习支架,促进学生交流,使他们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提升合作学习能力。

1.设计共性支架,规范课堂秩序

《米酒——别样的味道》的方案制订课上,教师组织各小组学生在确定研究步骤后开启“辩论式交流”。

规则如下:一个小组派组员上台论证展示,其他小组成员仔细聆听。该小组展示完毕后,各小组可派辩手参与辩论,汇报小组的各位成员均可作为辩手参与辩论。教师在辩论结束后进行整体性点评。小组派组员上台论证展示时,要以“我们小组选择的研究内容是(    ),研究步骤分别是(   ),以上是我们小组的论证内容”的格式进行。学生可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并依据交流支架进行交流。教师提供的支架具有普适性,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体现了规范化的要求。

2.投放个性支架,做到扶放有度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教师可在提供普适性学习支架的基础上投放个性化学习支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交流能力都得到提升。

例如,教师设计了“个人初步研究步骤”模板,请学生基于确定的研究内容,结合现有认知,完成个人设计方案,再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在小组交流中,不同成员的差异性得到了体现,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实现了真正的合作学习。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共性与个性结合的交流形式,让各小组成员都能在全方位的参与中听取多方声音,及时调整研究方向,修改活动方案,提升个性化表达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

(三)利用评价型支架,呈现学生成长过程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背景下,提供适切的评价支架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理解、体悟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订课的内在要求,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1.评价闪光卡,使评价有温度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当前的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生成。教师要敏锐捕捉学生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及时提供评价支架,使课堂的亮点成为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起点。需要注意的是,评价过程中,要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米酒——别样的味道》的方案制订课上,“创意无限组”派小组代表上台论证展示“探究米酒的创新”这一课题的研究步骤。小组代表对研究步骤的论证十分清晰,且二次优化的方向也十分准确,不仅体现了思维的清晰度,还为其他小组树立了榜样。但此时处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起始阶段,学生的肢体活动还不够自然,表达也不够自信。教师抓住时机,向其他小组的学生发放“评价闪光卡”,并提问:你们认为“创意无限组”的研究步骤安排得如何?最值得你们小组学习的闪光点是什么?学生积极评价,将语言转化为文字,在评价闪光卡(如图2)上给予该小组充分的肯定,让评价变得有温度。

2.评价成长树,使评价更有效

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整个活动过程有迹可循。教师可以提供“三枝干成长树”评价支架(如图3),让学生进行自主评价,使学习的准备、实施、总结过程可视化,便于总结反思。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几个角度,使学生的评价更有效,如:目标明确、分工清楚、时间具体、步骤清晰、方法可行。

3.评价量化表,使评价有指向

为了让学生有效判断自己的课堂表现是否达标,教师可以提前提供评价支架——评价量表,让学生明确可以从哪几个角度进行评价。

在《米酒——别样的味道》的方案制订课中,教师采用评价标准前置的策略展开教学。评价量表的使用不仅能让大部分学生乐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还能使少数基础薄弱的学生勇于开口,不再闭口不谈。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置增值评价活动,让学生的成长可视化。

总之,学习支架的设置要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保持一致。教师可在学生初次进行自主评价时呈现范例,为学生提供有效、合适的评价支架,让学生逐步成为独立的评价者。

三、以实践为指导,及时整合调整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订课上,除了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研究方案的基本框架,还要指导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要想呈现整个活动的完整步骤,需要将各个步骤整合为一个整体。且整合后的活动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活动中不断修改完善的。

(一)关联步骤,做到统筹交互

经过交流探讨,各小组能够确定研究内容。因研究内容不同,对应的研究步骤也有区别。为了不让各组分离的现象出现,教师提醒学生:小组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只有组与组之间做好交接,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做得越来越好。

在《米酒——别样的味道》的方案制订课上,“脚踏實地组”一开始将第一步确定为“去米酒作坊实地考察,了解制作米酒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经过教师的点拨,该小组将第一步确定为:向“酒海求知组”获取需要采购的材料和工具信息。学生初步形成了关联整合的思维。在后续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大多能从整合的角度进行思考。

(二)调整方案,动态完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案是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的大致规划。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后续的活动进展进行动态调整。

例如,在《校园节粮——我们在行动》一课的方案制订课上,学生最初打算统计不同班级的饭菜剩余情况。在初步实施后,学生主动提出横向、纵向同步统计班级、年级的饭菜剩余量,全面了解校园饭菜剩余现状。该调整进一步提升了活动效果。可见,学会运用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学生在运用中动态调整活动方案,锻炼了自身的统筹规划、逆向建构能力。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订课的实施需要以基于学科特点和学情为基础,链接学生的生活。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支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动态调整活动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方凌雁.馆校合作视域下场馆学习的意义构建和实践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2(33):65-69.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小浦镇中学)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支架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护患情境会话
初中数学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挖掘探索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星敏感器支架的改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