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行动学习路径的设计与实施

2024-03-31 15:35葛素儿王敏军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行动学习小学数学教师设计与实施

葛素儿 王敏军

【摘   要】小学数学教师行动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方式之一,它将学习活动“嵌入真实的工作情境”,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名师工作室开展的“结构化视野下数的运算一致性”主题研修为例,具体可通过研究式阅读、卷入式研讨、变革性实践等行动,帮助教师经历以洞察性提问、反思性观察、概念化抽象、迁移性应用为主要环节的学习迭代过程,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构建优质教研团队。

【关键词】行动学习;小学数学教师;设计与实施

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变革育人方式,凸显深度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呼唤能理解它们并执行它们的“新”教师。为此,教师需要从“技术型”向“研究型”转变。然而,目前的教师研修以“受训”为主,缺乏对教师个体需求的关注和个体经验的激活,体现的是一种复制知识的取向,属于浅层的灌输学习。而要实现深度学习,需采取行动学习的方式,将学习研究嵌入真实的工作情境。这也体现了教师学习的三大定律:“越是扎根教师的内在需求越是有效;越是扎根教师的鲜活经验越是有效;越是扎根教师的实践反思越是有效。”[1]

行动学习是指“针对工作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组成学习团队,互相支持,分享知识与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2]。美国学者马奎特在《行动学习进行时》中发展了行动学习的理论公式:AL=P+Q+R+I(如图1)。该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一系列行动与反思的连续过程,是结构性知识与质疑、反思、执行四种要素的结合,强调通过知识、反思、行动的往复循环关系建构学习”[3]。可见,行动学习强调学习者为中心,强调理论与经验的联结过程、创生过程,突出“做中學”。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创生取向的行动学习为研修方式,可实现教师专业研修内容的革新、研修方式的转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文以笔者领衔的名师工作室自2023年3月起开展的“结构化视野下数的运算一致性”这一主题研修为例,阐述小学数学教师行动学习路径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一、创生取向:行动学习的内容设计与定位

依据课程改革的基本导向,结合本工作室的教师专业需求,行动学习的内容从“一节课”“一单元”“一主题”逐级上升,以建构结构化知识,促进迁移性理解,进行从“术”到“道”的变革性实践,并通过课堂教学、观点报告、实证报告、课题研究方案与报告等成果输出,发展以专业理解力、思辨力、执行力、研究力为内核的教师专业素养。下面以“结构化视野下数的运算一致性”主题的行动学习为例。

学习主题:结构化视野下数的运算一致性。

学习目标:理解数的运算一致性,提升工作室学员的理解力、思辨力、执行力与研究力。

学习载体:除法系列课(除数是一位数、两位数的除法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行动策划:研究课例一般为各板块内容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可以单元视角进行优化或重组),每个小组用“一节课+一个报告(包括前测、教材分析等板块)”展示成果(如表1)。

“结构化视野下数的运算一致性”的行动学习,以运算的一致性为统领进行“除法”系列课的实践研究,以三个年级的运算教学为课例载体,探究相应的学习路径,实现从“一节课”到“一单元”再到“一主题”的进阶,是一项以“创生”为取向的行动学习。

(一)以研究式阅读促理解力与思辨力的提升

聚焦“数的运算一致性”的行动学习,以主题、单元为视角,以“除法”系列课中的一节课为载体,从知识本原、课程标准、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设计等维度展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研究式阅读为主要的行动方式,重点学习诸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的相关理念与解读、2022年版课标研制核心组专家关于“数与运算”主题的结构化分析以及杭州师范大学巩子坤教授关于“数与运算一致性”的有关研究等优质资源。在理解2022年版课标理念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教材系统解读、学情实证研究和教学任务设计,以研究的方式经历从输入到输出的理论阅读过程,体现“阅读、思考、实践”的行动过程,提升专业理解力。

(二)以卷入式研讨促思辨力与执行力的提升

卷入式研讨以“主题”为引领,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以提升思辨力与执行力为目标指向,强调团队的互助与协同,体现全员卷入与全程卷入,实质上是一个“众筹智慧”的过程。在“结构化视野下数的运算一致性”的行动学习中,以个体研究、小组捆绑、现场卷入三种形式为驱动,前期用自主推荐或组内抽签的方式进行组内研磨,在现场研讨会上以“抽签”的方式确定当天的观点报告人、教学展示人,凸显“每一个人的学与研”。

(三)以变革式探究促执行力与研究力的提升

变革式探究是在理解课程改革提倡的核心理念的基础上,通过行动学习经历理念内化与实践创新的过程,将学习成果概念化并进行迁移应用和再创生,指向教师执行力与研究力的提升。在“结构化视野下数的运算一致性”的行动学习中,教师基于对“除法”系列的“一节课”“一单元”的核心理念、研究路径的理解、实践与应用,内化“数的运算一致性”的核心理念,形成教学观点,并围绕“一个主题+一个领域”展开系列化行动,在行动中进一步理解主题,并能进行创新性应用,形成“一种价值观”,以教学主张促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经验迭代:行动学习的路径设计与推进

行动学习是一个“学习—计划—实施—总结—反思—学习”,进而制订下一步计划的循环学习过程[4]。具体表现为研究式阅读、卷入式研讨、变革式探究等方式,属于经验迭代的过程。一般由“洞察性提问、反思性观察、概念化抽象和迁移性实践”四个流程构成,学习者须经历“经验唤醒、经验积累、经验改造和经验应用”的从向外学习到向内转化的学习路径(如图2)[5],充分体现了行动学习中的“结构性知识、质疑、反思和执行”这四个基本的逻辑维度。

(一)洞察性提问,唤醒与激活经验

提出问题是行动学习的关键要素,解决现实问题是行动学习的目标。洞察性提问一般指教师结合已有经验,在文献阅读、个性理解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自我进行解答,形成一般性理解。例如,在“结构化视野下数的运算一致性”的行动学习中,17名学员分成了三个行动小组,每个小组结合自身已有经验,通过相关文献研究,提出“如何理解数的运算一致性”“除法系列课的一致性如何体现”“整数除法单元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如何指向一致性设计学习任务与路径”等问题,并尝试从“是什么”的角度进行回答。下图是该项目第二行动小组结合对核心问题的理解与自身经验确定的行动导向图(如图3),为他们的研究明确了行动方向。

(二)反思性观察,理解与关联经验

反思性观察一般指教师基于已有经验和确定的学习主题经历尝试解决与自主反思(包括文獻学习、实证研究、教学实践)的探究过程,是经验认知上升到理性思维的积累环节,回答“怎么做”这一问题。

例如,在“结构化视野下数的运算一致性”的行动学习中,教师在经验反思与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和积累经验,通过团队卷入实现互助分享与智慧碰撞,促使主题研究更加深入。其中,第一行动小组以“小数除法”单元为研究载体,从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教学设计等维度进行小组分工。该组在课标研读、理论思辨的基础上理解“数与运算一致性”的核心要素,从数概念本质表达的一致性(计数单位个数+计数单位)来理解数的运算一致性,形成“数的运算都是对计数单位的累加、递减、创生和细分”的判断(如图4),进一步关联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即它们的核心本质都是十进计数单位的细分。

在此基础上,第一行动小组设计了关键课“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学习路径,按照“借助人民币模型理解转化—借助十进位值关系理解转化—理解单位细分原理—关联与迁移应用”逐步推进,属于结构化知识支撑、迁移性理解助力下的变革性探究,体现了行动学习中“结构化学习”“洞察性提问”“反思—执行”等要素的价值。

(三)概念化抽象,改造与创生经验

概念化抽象一般指教师在经历观察、自我反思后对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法与内在规律的总结,是融合实践思维与理性认识的经验改造与提升过程。对所经历的体验进行概念化抽象,形成“产品”,包括教学展示、观点报告、教学论文、课题方案、成果报告等,并开展读书报告会、教学研讨会等研修成果的展示活动,是行动学习至关重要的一环。表2是“结构化视野下数的运算一致性”行动成果展示的日程安排,每个组分别展示“一个观点+一节课”,并通过现场抽签决定成果汇报者,希望每一个教师都能卷入其中,经历深度思考与课堂实践的过程。

(四)迁移性实践,应用与迭代经验

迁移性实践是指一次行动结束后将抽象后的概念、改造后的经验在新的情境中进行迁移性应用的过程,属于后期追踪环节。一方面,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用在项目研修中习得的理论与经验,另一方面,将其移植到新的范畴中进行主动实践,进一步固化已有经验,开启新一轮的学习迭代循环过程。例如,在2023年5月12日现场汇报了“结构化视野下数的运算一致性”项目之后,教师后续又利用暑假完成相关资料的整理,形成教学案例或论文,并自主选择一个系列课进行迁移研究,在新的学期进行主动实践与再应用。

三、生态建构:行动学习的机制构建与运行

行动学习的机制构建与运行,需要营造团队心智改善的氛围。只有构建学习场、思维场、情境场和联动场,改变才会真正自然而然地发生。

(一)构建从个体经验到群体智慧的学习场

在行动学习的推进过程中,可构建以微信小程序“小打卡”、钉钉群、腾讯会议和微信群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线上学习场和以学员所在学校为主的线下学习场。在“结构化视野下数的运算一致性”的行动学习中,线上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图5)。学员在日常分享、线上观摩、组内交流、组际交流和导师引领的过程中,实现了从个体经验到群体智慧的转化。

线下学习场的构建有两种形式:一是行动小组自发组织的线下集中活动,由于一个行动小组只有6个人左右,所以集中交流相对比较方便。例如,在2023年4月19日至5月11日期间,行动小组自发地在线下集中研讨,进入课堂进行实战,同时还根据试教情况进行现场头脑风暴、现场改课,在这样“推翻”又“重来”的智慧碰撞过程中,每位教师对课的理解也渐渐从混沌走向清晰。二是工作室集中的线下研讨与展示活动,通过现场读书报告会、现场课堂研讨与教学改进等活动,为行动学习搭建“真舞台”。

(二)构建从浅显习得到深层对话的思维场

对话思维场主要包括:以“专家视角”进行个体与文本之间的深层对话;以“伙伴视角”进行同伴与同伴之间的深层对话;以“学习者视角”进行学员与导师之间的深层对话。由此,教师可经历从浅显习得到深层对话的共同成长过程。例如,自2022年版课标颁布以来,教育部组织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对课标进行解读,通过网络直播让理念传递“一步到位”。工作室充分利用这些优质资源,让教师在自主观课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思辨,并进行课堂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关于“运算一致性”的高观点。

(三)构建从理论获得到经验改造的情境场

行动学习是以真实场景中的疑难问题解决为学习内容,以实践检验、主动应用为导向的情境场,立足问题解决,能够丰富教学实践,促进理性思辨和实践检验的统一。例如,在“结构化视野下数的运算一致性”的行动学习中,三个学习小组分别认领自己的行动任务,在经历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经验总结,对每个小专题进行提炼,使成果概念化。然后在后续与其他工作室的联合活动中进行展示,并运用送教下乡、跨区送教的方式,使成果功能最大化。这样的现场共享,既是对核心问题的进一步聚焦,也是对行动经验的进一步改造。

(四)构建从同质推进到协同互助的联动场

以经验介绍、观点交流、成果发布为主要内容展开协同学习的联动场,需要在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不同形式的联动中,实现从同质推进到协同互助的转变。工作室的行动在区内辐射的同时,也在尝试向区外推广,以打通地域之间的“壁垒”,扩大工作室的影响力,在推广的同时锤炼团队。例如,“结构化视野下数的运算一致性”的成果汇报采用“线下研讨+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当天,省市区三级工作室成员都观摩了本次活动,实现了远程辐射。

综上所述,行动学习不仅是教师个人的深度学习方式,也可以是工作室的研修方式、学校教研组的协同工作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的行动学习方式变革,可以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变革,使教师研修赋能课堂转型。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师研修的挑战[N]. 光明日报,2013-5-22(16).

[2]李茜.行动学习:走向学习者为中心的成人学习[J].成人教育,2020,40(7):11-13.

[3]徐广东.“行动学习”:“行动—反思”模式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大学教学,2022(5):81-86.

[4]李宝荣.行动学习:教师现场式学习的有效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7(7):30-35.

[5]葛素儿,王敏军.“经验学习圈”视域下项目式研修的推进路径:以“指向联结力的结构化学习”项目为例[J]. 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2(7/8):20-23.

(1.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发展中心 2.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五小学)

猜你喜欢
行动学习小学数学教师设计与实施
维达纸业将“行动学习”融入流程再造
试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游戏设计与实施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Pro/E设计机械零件》学习情境设计与实施
浅议小学数学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发言
浅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师成功转型
基于高职成果导向教育的行动学习模式构建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浅谈行动学习在油田企业员工外语培训中的应用
MBA行动学习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