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全媒体发展的传播实践

2024-04-01 06:41吴炜华
音乐传播 2024年1期
关键词:文化

■ 吴炜华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作出了“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十年来,媒体融合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助力下逐渐深化,并“从单一的传媒系统内部扩展到广泛的社会系统”(1)黄楚新、许可:《融合十年:从新闻传播现代化到国家治理现代化》,《新闻与写作》2023年第11期。,催生出以“全程、全息、全员、全效”为主要特征的全媒体传播的实践体系,以全面渗透、场景附着、社交增能、传受关系重构等新能力与新特色,逐步更新着我国的媒体生态与传播格局。全媒体发展的理念,也从单一的新闻传播实践场域,融入到关于艺术传播、文化传播、思想宣传等更为广泛的实践行动领域中——这一理念亟待在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总体性的理论思想的引领下,更进一步地完善与落实。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2)《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新华网,2023年10月8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3-10/08/c_1129904890.htm,访问日期:2023年12月4日。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守正与创新的统一,一方面继承了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的文化观念,深刻总结了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也极具理论观点的创新性,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这“第二个结合”的创新表述形成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整体布局与具体要求。这一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也是全媒体传播体系与实践所需的强大思想武器,鼓舞和引领着全媒体传播实践担负起新时代的新使命、新任务,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推向更加广阔的舞台。本文由此出发,结合实践图景中涌现出来的案例,梳理、总结和展望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全媒体传播实践的深刻变革与创新发展。

一、构筑全媒体传播的新体系与新生态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三个事关”,精辟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时代内涵;精练总结了宣传思想文化发展的理论方位;通过“七个着力”,精准提供了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指引。(3)曾祥敏、杨丽萍:《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引领》,《青年记者》2023年11月23日网络首发,http://doi.org/10.15997/j.cnki.qnjz.20231123.001,访问日期:2023年12月21日。新闻宣传与文艺工作一线的实践者,需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扎实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充分应用最新的数字化传播技术与先进的现代化管理经验,构筑出全媒体传播的新体系与新生态。

首先,新体系与新生态的构建,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精神内核。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代的践行,也是在党的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的宏大蓝图下对全媒体内容生产的深入探寻。在新媒体浪潮初临之时,“追流量”“造爆款”“抓眼球”曾被奉为新媒体内容生产的关键词,由此滋生出媒体行业中丛生的假新闻、“标题党”、谣言传播等舆情乱象。全媒体新体系和新生态的构建,应摒弃这种过于狭隘的流量逻辑,转而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标准,重新厘清全媒体转型中应当坚守和巩固的核心内容,真正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中,创作和传播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直面关键时期的困难与挑战、符合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之时代需求的新闻内容与文艺作品。全媒体传播新体系与新生态中内容生产的方方面面,都应该被放置于总体性的问题意识之观照下进行。例如,曾荣获中国新闻奖融媒界面项目一等奖的全媒体作品《天渠》,精细打磨了作品的内容逻辑,深度还原了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党支部原书记黄大发带领村民修通了万米水渠,实现脱贫致富的历程。该作品以“水”为主线,采用长幅连环画、渐进式动画、360度全景照片、图集、音频、视频、交互式体验等多种全媒体报道形式,磅礴展现了黄大发带领老一代修渠脱贫、带动新一代建渠致富的故事。(4)黄杨:《挖掘人物 讲好故事——澎湃H5〈天渠〉的创新探索》,原载网络传播杂志,转见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站,2019年5月21日,http://www.cac.gov.cn/2019-5/21/c_1124523289.htm,访问日期:2023年11月15日。在该案例中,技术的应用并未影响主题的表达,而是成为内容本身的一种增量,在不同的维度增强核心主线的呈现,以全媒体传播书写了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可歌可泣的奋斗故事。

其次,新体系与新生态的构建,应以丰富多样的数字化技术手段为驱动。层出不穷的数字化传播技术,当助力于深入挖掘故事内容的内涵,延伸技术的表达界域。在媒体融合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媒体已经尝试结合大数据、可视化、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动漫、游戏等全媒体技术手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数字化呈现与全媒体诠释,深入挖掘中国历史与中国故事,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艺观与当下新闻传播实践、文艺实践的科学结合。在此过程中,全媒体技术应作为一种驱动力量,为原初的故事文本增加表现力与传播力。例如,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与《光明日报》曾展开合作,推出了“二十四节气中的中国文化”系列融视频作品,讲述二十四节气背后的知识、习俗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向世界阐释和推介了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提高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力与感召力。该系列作品以竖视频构图的美学革新、生动活泼的幽默语态、多种动效与字幕的内嵌表意,将二十四节气背后的传统民俗“还原”到了沉浸化、日常化的生活场景之中,如冬至吃汤圆或吃饺子的习俗、霜降时柿子结霜的场景、大暑节气清凉的西瓜等风物,等等。多种全媒体技术的接入,为不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出更多维度的展示窗口,也使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了更多可能。此外,技术的驱动除了在全媒体作品的传播阶段体现,还需要科技创新体制予以支撑。全媒体传播新体系与新生态,意味着在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技术开发自主观的框架下,“培育技术开发能力、管理能力,全面提升数字素养观与技术发展观,完善新型传播技术人才的发现、培养、激励机制”(5)赵淑萍、吴炜华、王婧雯:《构建中国全媒体传播体系的三个重心》,《光明日报》2019年12月3日第6版。。健康的技术基础可以打破技术的双刃剑困局,实现全媒体传播新体系与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新体系与新生态的构建,应实现从技术创新到管理体系创新的整体跃升。在媒体融合发展行进至深水区的当下,传统媒体的诸多管理模式与思维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更为复合化、立体化的发展诉求。因此,在管理体系维度上的创新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全媒体传播新体系与新生态,应在扎根本土的基础上面向多元化的数字未来,以互联网思维、全媒体思维重塑底层逻辑,进而实现整体产业管理、人力资源整合的创新性进步。在媒体融合的十年进程中,“中央厨房”“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工作模式的探索,彰显了传播主体在全媒体传播生态中做出的创新努力,进而展开了对管理模式迭代的追问与思考。或许,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管理新形态不是通过简单的资源置换、人员调配即可实现的短期工作,而是要在媒体产业变迁的宏观图景之下把握未来方向。在此漫长的征途中,全媒体传播实践应充分了解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专业媒体与自媒体等诸多平台的优势与不足,从中觅得跨媒体、共享式、移动化和智能化的未来全媒体形态。

二、创设全媒体文化的新景观与新场景

在全媒体传播体系与生态得到颠覆性重构的同时,数字化时代的个体也在全媒体技术发展中赋能自身,将全媒体内容的生产与传播纳入到数字化生存、影像化生存的演进脉络中,孵化出知识共享的新景观与文化共振的新场景。全媒体文化景观的构成,可以推动政府、社会、教育界间的合作,以技术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融合推进服务效能的优化,以全媒体传播刻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宏大叙事与微观经验。

全媒体文化的“日常审美全息化”美学特征日渐突出。全媒体时代的艺术创作,善于以短视频等语态捕捉转瞬即逝的日常经验,以多元化的图像和音频技术改写“粗糙”的生活场景,并借助数字技术,将普通老百姓的人生小故事与时代大影像融合在一起;与此同时,视频化场景、视频化社交、视频化信息交换也催生出平民化、草根化的动态传播图景,使其迥异于传统的影像艺术呈现与视听传播美学,孵化出独特的文化品格。总体而言,每一个人都是全媒体文化和全媒体艺术的亲历者、生产者、观察者和记录者,乃至书写和讲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全媒体视听共创之时代图志的最佳叙事者。其中所呈现出的生活情境、知识分享与日常消费的新方式,催化出一种新颖的、活泼的、自述式的大众文化新构型,呈递出一种独具风格的中国社会的、民生形态的本土实践。从新农村里的新农人到“堆糖大师”“泡沫雕塑大师”,从数字非遗到数字文博,从在北京“四九城”旅拍的年轻人到各地亲身亮相大秀“十八般武艺”的文旅局长……全媒体文化的全员参与模式赋能多模态传播和知识生产的新趋势、新发展与新可能,“既叙述着每一个平凡而可爱的个体的生命故事,也拼凑出这个时代的历史印记与社会样貌,成为未来考察当下的珍贵窗口”(6)吴炜华、黄珩:《影像化生存的演进脉络与现实图景》,《青年记者》2023年第6期。。在此真正意义上的“破圈”式的“全民”与“大众”娱乐场域,上游资本的操作布局与平台争夺的野心、中游媒体圈的自我突围与生产转型的需求、下游内容生产者的“成名想象”相互交错,“催化出全新的、自述式大众文化新构型,以一种独具风格的中国实践,重新诠释了新‘大众’族群的生命经验”(7)吴炜华:《技术疆域、文化构型与话语实践:新文化图景中的短视频》,《青年记者》2022年第1期。。

全媒体文化之“信息服务视听化”的传播学特征也日渐突出。视频语言的常态化使用、网络传播的日渐规范、传播效果的追踪与监督能力的提升,催促着研究者们更为科学、系统、严肃地提炼全媒体艺术与文化的传播学特征,使其可以借力教育、学术的力量,重新认识自身的文化意义与社会服务功能,并为新闻传播、艺术传播等领域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创新做出贡献。全媒体传播生态已然演化出了繁花似锦的媒介应用与产品形态,深刻嵌入政治、社会、文化、民生的方方面面:现实环境中的产业更新不断延续,学术场域中的研究数据也在不断递增。作为一种“液态流动”的研究客体,全媒体文化图景更是引发了新闻传播学、青年社会学、互联网信息等诸多学科的跨学科探索。在不到十年的发展中,相关研究广泛涉及互联网政务、党建、课程思政、虚拟经济、网络文化安全、城市形象、乡村振兴、知识生产、个人生活、娱乐消费等诸多领域。我们每天都沉浸在网络视听艺术所构建的视听景观与传播场景中,从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信息空间,到社会治理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全媒体传播无所不在。尤其是短视频和短音频的在线流动、发布、传送,已然编织出一种全新的视听信息传播网络,它们在改写着文化的场景、社会经验的认同与媒介记忆的模式。全媒体文化的中国式发展与当地化实践彰显出互联网信息革命中最具有动力的“创用同盟”模式是如何改写和消除壁垒森严的内容创作与传播发布的传统屏障,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网络视频艺术的创作者、审读者和传播者的。在更多的新知识和实践的合力推动下,全媒体文化的市场性、产业性、民间性也更为突出,流量经济、网红效应、社交营销、场景驱动等,纷纷成为策略传播和创新叙事相结合的新理念、新方法与新技巧。

全媒体文化也在呼唤知识生产与文化传播的全新动力模式。对过度娱乐化的传播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的引导、监督与评估,使其向善行远,需要政府、企业、教育和研究机构形成目标一致的合力,使广泛意义上的全媒体传播系统形成更积极、更能动、更具有服务性和文化性的知识载体、文化载体与传播载体,服务于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的建设。唯有如此,中国故事和中国理论才能在全媒体文化的传播图景中得到凸显,促进人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识体系、文化语态和视听逻辑的新线索与新表征的积极探寻。在未来的知识探索中,更为多样态、多层次、碎片化、拼合态、流动性的全媒体文化产品,需要被定位于更为宏观的视听景观中,从而使人们更好地去理解其中的传播逻辑,进行知识谱系的建构。我们应以当下映照未来,以小场景预想全世界,以“小应用”撬动“大蓝海”,从而建构出一种更好的面向未来的全媒体生态学。中国全媒体文化的时代图景,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互联网文化或新媒体艺术的研究语境,释放出迥异于西方艺术传播理论与数字文化学的实践动力——这是“植根于中国文化基因与社会情境之中的一种文化想象力与知识生产力的结合”(8)吴炜华:《技术疆域、文化构型与话语实践:新文化图景中的短视频》,《青年记者》2022年第1期。。

三、打造全媒体跨文化交流的新语态与新策略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谱系,再次明确和强调了“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9)《习近平文化思想首次提出》,新华网,2023年10月8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3-10/08/c_1129905812.htm,访问日期:2023年12月4日。的重要性,将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同文化国际传播等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跨文化传播扎根于人类社会变迁的每一个关键的时空节点上,既记录了古代人类文明的迁移和封建王朝的兴起、衰亡与流变,也见证了近现代文艺复兴运动、科学革命和从人类大航海时期开始的世界性人口流动、经济的繁荣与文化多样性的彰显。全媒体传播是当下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对“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10)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第2版。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跨文化交流的全媒体实践重塑了过去国际传播的宏大叙事语态,以更为“轻量级”、情感化和技术化的表达扎根中国实践,娓娓道出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例如,在新华社“中国搜索”平台的“中国好故事”数据库和“复兴路上工作室”联合出品的短视频《一杯咖啡里的脱贫故事》中,海外用户能够看到来自国外的咖啡在云南乡间得以本地化栽培,听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来自乡村振兴第一线的声音,见证在西方咖啡和中国茶文化之间奇特而恒久的跨文化对话。以小见大,知微见著——跨文化传播有时会离开“理论”,无比鲜活地绽放于我们身旁。这“一杯咖啡”,映照出中国与世界跨越藩篱与障碍,实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双重性理解的佳境。该视频作品在中国的视频网站上被无数网友点赞,在社交媒体中吸引了无数“路人粉”,并在海外主流媒体上频频亮相,在纽约时代广场被播映。一杯咖啡里的中国故事,写的是中国文化的开放与包容、中国人民的坚韧与努力、中国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全媒体的叙事方式充盈着浓郁的互联网思维和网络文化语态,以多种媒体技术融合的传播特质,唤醒个人经验和集体记忆,显著降低了作品的理解门槛,提升了作品的传播效果。

第二,跨文化交流的全媒体实践应将更广泛的社会面纳入跨文化交流体系之中,以个体的微观力量共同谱写全媒体时代跨文化传播的新篇章。“国际传播效能”具体落脚于两个维度:其一是微观的“效”,即不同媒介形式的国际传播产品的传播效果;其二是宏观的“能”,即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宏观设计。(11)吴炜华、黄珩:《谱系赓续、效果提升与能力建设:基于国际传播效能的理论分析与路径探索》,《国际传播》2022年第6期。由更为“民间”的传播力量在全媒体赋能下发声,与由社交链所释放的国际传播潜能共同形成跨文化传播的合力,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关键举措。在这方面,既有活跃于国内社交媒体平台的“吃货老外”常乐、“歪果仁研究协会”、郭杰瑞等“洋网红”,也有在海外社交平台进行分享的李子柒、阿木爷爷、滇西小哥等自媒体博主。他们的作品从更为生活化的角度出发,描绘了一种超越刻板印象的国家形象,促使海外用户消除偏见,推动优质的跨文化全媒体作品的生产与传播。跨文化传播的全媒体实践与和平包容的文化盛景携手前进,引领着世人的目光从乡间田野,跨过大山,跨越海洋,去探索更加广阔的世界,也链接着媒介发展的技术特征,呈现出厚重的媒介性、传播力与文化性。

第三,跨文化交流的全媒体实践是未来媒体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进程中的一种全新的媒介语法、传播方法论和文化观。当下,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向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所致的贺信中指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走出一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数字经济活力迸发、数字治理精准高效、数字文化繁荣发展、数字安全保障有力、数字合作互利共赢的全球数字发展道路,加快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12)《习近平向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致贺信》,新华网,2022年11月9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2-11/09/c_1129113557.htm,访问日期:2023年12月5日。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网络空间中的全媒体式延伸与发展,全媒体要推动“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政府网,2017年10月27日,https://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访问日期:2023年12月5日。。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跨文化传播的全媒体实践将继续承载着时光的记忆与空间的烙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而在网络空间和数字世界中衍化不息。

结 论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清醒的历史自觉、勇毅的历史主动,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极具前瞻性、战略性。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则体现了立足于新时代的媒体治理观与发展观的有机统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对全媒体传播的重新思考与再次定位,不仅是对未来全媒体发展的学理认知,也是对其行动智慧做出的深刻总结和有力提炼,有助于学界与业界更有纵深地理解全媒体传播体系中相互交叉结合的时代立场。

本文是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谱系下对于全媒体传播的新体系与新生态、全媒体文化的新景观与新场景、全媒体跨文化交流的新语态与新策略的综合分析。总体而言,“全媒体”并不仅仅是一种对传播景观的描述,更预示着艺术创作、文化研究、传播研究发展的新方向,并投射出消除城乡数字鸿沟、弥合“信息沟”与知识差异、让全媒体全民可及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精神及其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14)《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政府网,2023年2月7日,https://www.gov.cn/xinwen/2023-02/07/content_5740520.htm,访问日期:2023年12月5日。中国式现代化之“新”,是相较于资本主义文明所呈现出来的新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的集中概括。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的全媒体传播实践,既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文明底本,也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文明图景所展开的一种新的探索,它将在唯物史观视域下,参与着世界文明的普遍性与中国道路所展现的文明特殊性的历史生成与实践塑形。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