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中度盐碱地土壤有机质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4-04-01 09:54陈梦刘汉文马倩张奕李可心刘志鑫李洪秀
山东农业科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空间自相关黄河三角洲

陈梦 刘汉文 马倩 张奕 李可心 刘志鑫 李洪秀

摘要:以黄河三角洲轻中度盐碱地典型分布区(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以下简称黄三角农高区)为研究区域,于2021 年10 月采用网格布点法,对该区域土壤进行野外采样调查,利用地统计学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探究不同土层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规律与影响因素,以期为轻中度盐碱地土壤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结果表明,黄三角农高区土壤有机质含量[0~20 cm 土层为(15.85±5.69) g/ kg;20~40cm 土层为(11.51±4.32) g/ kg]属于4 级,整体呈现中等变异。 20~40 cm 土层有机质含量的空间相关和自相关性高于0~20 cm 土层。 有机质含量与土壤粉粒含量和黏粒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含盐量呈显著负相关。东部滨海地区有机质含量低于中部地区,呈现耕地>林地>荒地的趋势,人为利用(耕地、林地)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离海距离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有直接影响,较高的pH 值和粉黏比是影响土壤有机质积累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明确了黄三角农高区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分布格局,揭示了土地利用类型对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以及土壤有机质积累的限制因素,可为该区轻中度盐碱地农业生产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轻中度盐碱地;黄河三角洲;土壤有机质;空间异质性;空间自相关

中图分类号:S159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24)01-0139-08

土壤有机质(SOM)是土壤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关键因素,是表征土壤质量和肥力的主要指标和重要因子[1] ,在协调土壤结构、耕性、养分循环、水分状况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4] 。 土壤有机质含量很大程度上受土壤特性、土地利用管理(灌溉和施肥)和周围环境条件等的调节[5] ,具有较强的差異性和趋势性。 随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程度日益加剧,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分布格局的影响也更加强烈。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典型的滨海盐碱地分布区,同时受陆地和海洋的双重影响,土壤盐分含量分布不均,盐碱程度不同,导致该区域的土壤有机质变异情况复杂[6] 。 前人对于轻、中、重度盐碱地已展开诸多研究[7] ,重度盐碱地的研究多以盐碱地改良治理、生态保护为目的,注重整个区域的环境变化、动态特征及预测机制[8-9] ,而轻中度盐碱地则是以盐碱地高效利用为前提,注重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0] 。 此前,学者们已经开展了盐碱地土壤养分、pH 值、含盐量等方面的研究[11-14] ,然而关于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土壤状况的研究报道尚有时滞[15] ,且少有探讨盐碱地关键指标(如pH 值、盐分、土壤质地)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研究。 开展黄河三角洲土壤有机质影响因素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滨海盐碱土土壤有机质难以积累的原因,并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类型和覆盖类型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有重要影响[16] 。 根据有机质的分布情况规划盐碱地土地利用格局,对开发盐碱地利用潜力和提升有机质含量具有重要意义。 盐碱地区域土壤水盐运移频繁,积盐与脱盐现象交替发生,对不同土层有机质含量会产生影响[13] 。 同时,人类耕作活动,包括有机肥施用、绿肥还田等[17-18] 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有较大影响,会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垂直分布,长期浅耕会导致亚耕层有机质匮乏,易出现“上肥下瘦”现象;亚耕层作为联结表土层与心土层的重要土层,对土壤养分供应及作物根系生长具有重要作用[19-20] 。 然而,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在0~20 cm 土层,对20~40 cm 土层的关注相对缺乏。

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简称黄三角农高区)担负着盐碱地综合治理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使命,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尤为重要。 然而,2014 年之后该区土壤有机质分布格局尚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域农业发展。 基于此,本研究以黄三角农高区为例,采用网格布点法对耕层与亚耕层土壤进行野外采样,利用地统计学、结构方程模型等分析方法,探究该区域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空间分布的因素,以期为轻中度盐碱地土壤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黄三角农高区(37°10′13″N ~ 37°21′26″N,118°30′6″E~118°59′48″E)位于山东省东营市,覆盖面积350 km2。 该区属于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2.8 ℃,≥10 ℃ 的活动积温4 300 ℃,年均降水量700 ~750 mm,70%降水集中在7—9 月,年均无霜期198 ~211 d,主要作物为玉米、小麦、高粱和棉花。 土壤成土母质为黄河冲积物,质地以粉土、粉质壤土和砂质壤土为主,受海陆双重作用的影响。

1.2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取样点的密度对试验精度有直接影响,且与区域大小有关, 小样带对取样密度要求较高[21-23] 。 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最终以2 km×2 km网格密度为基础来确定土壤调查的初始点位,共计96 个。 随后利用最新的遥感影像数据(2021年10 月22 日,分辨率为5 m)进行解译,生成黄三角农高区土地利用类型图,耕地面积为126.29km2,林地面积为27.38 km2,荒地面积为29.60km2。 结合遥感影像数据对各初始点位进行目视解译,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类型、目标地点的可到达性、取样费用、人力、物力、精度等要求,调整样点坐标。 由于研究区有大片盐场,人为扰动过大,暂不考虑在其区域内取样,最终确定69 个样点,其中耕地区域52 个、林地区域8 个、荒地区域9 个。野外调查于2021 年10 月22 日进行,此时前茬作物已收获而后茬作物尚未种植且未施用基肥。 每个采样点取3 个子样本混合,共采集0 ~20、20~40 cm 土层土壤样本138 个,用四分法保留匀质土样1 kg 以上。 土样于阴凉通风处自然风干、研磨、过筛后供土壤性质测定分析。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测定指标包括土壤有机质、土壤pH 值、盐分和土壤粒径。 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电位法(型号:PHS-3E;水土比为5∶1)测pH 值,残渣烘干质量法[24] 测定土壤盐分,土壤粒径采用Marlvern Mastersizer 2000 F 激光粒度仪测定[25] ;采样点的离海距离采用ArcGIS 的邻域分析工具进行计算。

1.4 地统计学和空间自相关分析

采用半方差函数探究土壤有机质自相关性,计算公式如下: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SPSS 26.0 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Pearson 相关性分析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计算土壤参数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CV);进行K-S(P>0.05)检验,以描述土壤属性数据集的中心趋势和分布。 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Gamma 函数对数转换。 CV主要用于评估不同数据集的可变性,对异常值和正态性检验进行探索性数据分析。 通过在SPSS26.0 软件中进行的相关性分析,验证相关土壤指标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采用ArcGIS 10.3 进行半方差函数分析、克里金插值与LISA 聚类图的绘制。 空间自相关分析在GeoDa 软件中进行。 箱线图及相关性热图采用Origin 2021 进行绘制。结构方程模型在Amos 软件中构建,以离海距离为外生变量,土壤pH 值、含盐量和粉黏比为中间变量,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内生变量,探讨离海距离对土壤有机质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有机质的描述性统计

由表1 可知,研究区0 ~ 20 cm 土层的有机质、砂粒含量均高于20~40 cm 土層。 土壤pH 值的变异系数在2.82% ~ 3.12%之间,属于轻度变异;土壤有机质、砂粒、粉粒、黏粒含量的变异系数在16.91%~80.83%之间,属于中度变异;土壤含盐量变异系数在213.13%~225.33%之间,属于重度变异。

2.2 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2.2.1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半方差分析 半方差函数分析结果表明,0~20 cm 和20~40 cm 土层有机质含量的变异函数分别符合高斯模型和球面模型。 研究区0~20 cm 土层块基比为87.1%,表示有机质空间相关性较弱;20~40 cm 土层有机质块基比为50.1%,表现为中度的空间相关性;0 ~20 cm 土层有机质的变程为76.59 km,20~40 cm土层为14.43 km,表明有机质含量在该范围内分布连续,空间相关性的范围远大于2 km×2 km 的采样间隔,侧面验证了本研究取样设计的科学性(表2)。

2.2.2 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 采用普通Krig ̄ing 法在ArcGIS 中进行插值模拟,获得不同深度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情况(图1)。 研究区各土层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均呈现出带状和斑块形状,土壤有机质含量整体表现为中部高四周低的趋势,低含量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滨海地区。

2.2.3 土壤有机质的Moran s 指数(I) 分析 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图2A、B),0~20、20~40cm 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Morans I 值分别为0.770、0.848,在空间上均呈现较强的正相关,下层土壤有机质的空间自相关性强于上层土,且具有一定的聚集性分布规律。

土壤有机质局部空间分布表现为正相关HH型和LL 型以组团形式集聚分布,负相关HL 型和LH 型无明显的集中区域,0~20 cm 土层没有HH型高集聚区,20~40 cm 土层显示HH 型高集聚区分布于内陆中部地区,两土层LL 型低集聚区分布于东部滨海地区,其他类型不具有空间集聚特征(图2C、D)。

2.3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图3A 可知,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显著影响。 耕地和林地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荒地。 耕地和林地0 ~ 20、20~40 cm 土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0~20 cm 土层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20~40 cm 土层,荒地两个土层间差异不显著。 Pearson 相关分析(图3B)表明,0~20 cm 土层和20~40 cm 土层有机质含量均与土壤粉粒和黏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含盐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pH 值和砂粒含量与0~20cm 土层有机质含量也呈极显著负相关。

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图4),离海距离对0~20 cm 土层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大于20~40 cm 土层。

离海距离通过直接和间接效应共同影响0~20 cm 土层有机质含量,直接影响表现为离海越远(自东向西)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间接影响表现为通过土壤pH 值的影响,间接效应值为0.24。 在20~40 cm 土层中,只表现出离海距离对pH 值和含盐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及分布格局

本研究结果表明,黄三角农高区0~20 cm 土层有机质含量高于20~40 cm 土层,这与马贵仁等[28] 在河套灌区典型示范区的研究结果及白晨赟等[29] 在黄土塬区的研究结果一致,原因是植物输入(包括作物残茬、根系分泌物等)与人为影响(有机肥输入等) 都优先作用于上层土壤[28-29] 。0~20 cm土层有机质的空间相关性较弱,说明随机性因素(如灌溉、耕作措施和土壤改良等)主导了有机质空间变异,结构性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类型等)影响较小[30] 。 20~40 cm 土层有机质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自然属性的影响要高于人为耕作措施[31] 。 同时莫兰指数分析结果显示,20~40 cm 土层有机质空间自相关性强于0 ~ 20cm 土层,同样验证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其由随机性影响因素向结构性影响因素的转变[28,32] ,与陈思明等[33] 的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内陆向滨海地区逐渐降低。 海洋对滨海盐碱地有机质含量有负面影响,海水入侵导致地下水水位和矿化度较高,土壤盐渍化严重,土壤黏粒含量少,保水保肥性差,不利于有机质在土壤中积聚[34-36] 。 此外,人为开垦较少,也使得土壤有机质低集聚区分布于东部滨海地区[35] ;而中部地区受耕种历史、人为改良等因素的影响促进了有机质的积累[28] 。

3.2 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因素

土地利用方式可以通过改变土壤机械组成来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16] 。 有研究表明,由于灌溉和施肥相关养分的额外供应,耕地的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37] ,白晨赟等[29] 研究发现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荒地。 本研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耕地>林地>荒地,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 相对林地和荒地,耕地受到人为扰动和外源有机质输入影响更大,而林地复杂的根系增强了土壤黏结性和结构的稳定性,利于土壤黏粒的形成[37] ,荒地植被覆盖率低、生物量小,植被凋落物输入量少,导致土壤有机质补充不足[38] 。 耕地、林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次表层,原因是林地植被能减轻风蚀,且大量枯落物残留地表被微生物腐解归还于土壤,有利于有机质在表层积累,而荒地表层植被覆盖较少,易受侵蚀,有机质含量较低[39] 。 有机质投入(如植物残留)和产出(如有机质分解)决定了有机质的动态变化,受气候条件、植被类型、土壤性质、土地利用和管理实践诸多因素控制[35] 。 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离海距离通过直接和间接效应共同影响上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导致了土壤有机质由西至东逐渐减少,离海距离对有机质的直接影响与成土母质和土壤的形成年代有关,水平方向上温度、水分等环境因子变化会影响到土壤母质的风化、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以及土壤物质淋溶与积累进而造成土壤有机质的水平差异[40] 。 土壤pH值和粉黏比是土壤有机质提升的限制性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也表明,pH 值与土壤有机质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30,41] 。 pH 值对有机质的影响较为复杂,首先,当pH 值大于7时,随pH 值的升高土壤氧化酶活性升高进而促进有机质的降解[42] ;其次,较高的土壤pH 值会导致土壤结构差或土壤团聚体分解,使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之间的结合较弱或有机质的解吸,失去对有机质的保护[35] ;再次,高pH 值土壤的物理化学条件较差,对地上部植物生长不利,导致土壤中有机质的输入较少[43] 。 有机质含量与黏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砂粒含量显著负相关,粉黏比高表明风化程度高,有机质不易积累[44] 。通常,黏粒较多或砂粒较少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高[11] 。 砂粒含量较高的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但缺乏对有机质的保护,有机质矿化速率快;黏粒含量较多的土壤中细小颗粒能够吸附有机质结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可降低有机质矿化速度,利于有机质积累和维持土壤结构的稳定[34,45] 。

4 结论

黄三角农高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缺乏,其0~20、20~40 cm 土层均值含量均属于4 级标准,且表现为上层土高于下层土。 土壤有机质整体呈现中等变异,变异程度随土层深度加深而逐渐增加。20~40 cm 土层土壤有机质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自相关性均高于0 ~ 20 cm 土层,结构性因素对20~40 cm 土层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的影响更大。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条带、斑块状分布格局,整体表现为中部高四周低。 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耕地>林地>荒地的规律。 土壤有机质受离海距离的直接影响和pH 值与粉黏比的间接影响,且较高的pH 值和粉黏比是该区土壤有机质提升的限制性因素。 在黄三角农高区土地利用过程中,关注土壤碱性的中和与土壤质地的改善有助于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本研究可为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参 考 文 獻:

[1] Nguemezi C, Tematio P, Yemefack M, et al. Soil quality andsoil fertility status in major soil groups at the Tombel area,South ̄West Cameroon[J]. Heliyon, 2020, 6(2): e03432.

[2] 武婕, 李玉环, 李增兵, 等. 南四湖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和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生态学报, 2014, 34(6): 1596-1605.

[3] 李龙, 姚云峰, 秦富仓, 等. 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的尺度效应研究[J]. 土壤, 2014, 46(5): 787-792.

[4] 唐国勇, 黄道友, 黄敏, 等. 红壤丘陵景观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特点及其影响因子[J]. 土壤学报, 2010, 47(4):753-759.

[5] 高旭, 周路阔, 郭婷, 等. 湖南郴州烟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土壤通报, 2020, 51(3):686-693.

[6] 张晓光, 陈明利,刘佩茹,等. 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7,34(5): 27-30.

[7] 杨劲松, 姚荣江. 我国盐碱地的治理与农业高效利用[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5, 30(增刊): 162-170.

[8] 孙佳, 夏江宝, 苏丽, 等.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不同植被模式的土壤改良效应[J]. 应用生态学报,2020,31(4): 1323-1332.

[9] 解雪峰, 濮励杰, 沈洪运, 等. 滨海重度盐碱地改良土壤盐渍化动态特征及预测[J]. 土壤学报,2022,59(6): 1504-1516.

[10] 周琳, 初晓轩, 尚继军, 等. 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利用现状及建议[J]. 南方農业,2022,16(21): 199-202.

[11] 苏志珠, 刘蓉, 梁爱民, 等. 晋西北沙化土地土壤机械组成与有机质的初步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18,25(6):61-67.

[12] 景宇鹏, 连海飞, 李跃进, 等. 河套盐碱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盐碱化特征差异分析[J]. 水土保持学报,2020,34(4):354-363.

[13] 王娜娜, 齐伟, 王丹, 等. 基于样带的滨海盐碱地土壤养分和盐分的空间变异[J]. 应用生态学报,2012,23(6): 1527-1532.

[14] 夏江宝, 陈印平, 王贵霞, 等.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不同造林模式下的土壤碳氮分布特征[J]. 生态学报,2015,35(14):4633-4641.

[15] Wu C S, Liu G H, Huang C, et al. Soil quality assessment inYellow River Delta: establishing a minimum data set and fuzzylogic model[J]. Geoderma,2019,334: 82-89.

[16] Zhang Z M, Huang X F, Zhou Y C, et al. Spatial heterogenei ̄t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akarst region under different landuse patterns[J]. Ecosphere, 2020, 11(3): e03077.

[17] 王晓娟, 贾志宽, 梁连友, 等. 旱地施有机肥对土壤有机质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12,23(1):159-165.

[18] 李可心, 王光美, 张晓冬, 等. 毛叶苕子对滨海盐碱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和后茬玉米产量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3,31(3): 405-416.

[19] 丛萍, 逄焕成, 王婧, 等. 粉碎与颗粒秸秆高量还田对黑土亚耕层土壤有机碳的提升效应[J]. 土壤学报,2020,57(4): 811-823.

[20] 董建新, 丛萍, 刘娜, 等. 秸秆深还对黑土亚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及团聚体分布特征的影响[J]. 土壤学报,2021,58(4): 921-934.

[21] Wang W J,Duan M Q,Zhang X G,et al. Determining optimalsampling numbers to investigate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in a typ ̄ical county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China[J]. Applied Sci ̄ences,2022,12(12): 6062.

[22] 张圣民, 许明祥, 张志霞, 等. 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农田土壤有机碳采样布点方法研究[ J].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4): 634-643.

[23] 于雷, 魏东, 王惠霞, 等. 江汉平原县域尺度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与合理采样数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16,31(5): 855-863.

[24]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25] Di Stefano C, Ferro V, Mirabile S, et al. Comparison betweengrain ̄size analyses using laser diffraction and sedimentation meth ̄ods[J]. Biosystems Engineering, 2010,106(2):205-215.

[26] 史文娇, 岳天祥, 石晓丽, 等. 土壤连续属性空间插值方法及其精度的研究进展[J].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1):163-175.

[27] Mao Y M, Sang S X, Liu S Q,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Hand organic matter in urban soils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site ̄specific land uses in Xuzhou, China[J]. Comptes Rendus Bi ̄ologies, 2014, 337(5): 332-337.

[28] 马贵仁, 屈忠义, 王丽萍, 等. 河套灌区典型示范区土壤盐分和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2(4): 17-28.

[29] 白晨赟, 田涵洋, 乔江波, 等. 黄土塬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2, 40(4): 223-229.

[30] 刘文全, 卢芳, 徐兴永, 等. 废弃盐田复垦利用后土壤盐分与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特征[J]. 生态学报, 2018, 38(4):1311-1319.

[31] 周睿, 潘贤章, 王昌坤, 等. 上海市城郊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土壤, 2014, 46(3): 433-438.

[32] 寇薇. 内蒙古河套灌区土壤水盐空间变异性研究[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08.

[33] 陈思明, 王宁, 秦艳芳, 等. 河口湿地不同土层有机质的水平异质性与自相关性[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9):2805-2812.

[34] Brejda J J, Mausbach M J, Goebel J J, et al. Estimating sur ̄face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t a regional scale using theNational Resource Inventory[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 ̄ca Journal, 2001, 65(3): 842-849.

[35] Duan L X, Li Z W, Xie H X, et al. Large ̄scale spatial varia ̄bility of eight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within paddy fields[J].Catena, 2020, 188(C): 104350.

[36] 呂真真, 刘广明, 杨劲松, 等. 环渤海沿海区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分布格局[J]. 土壤学报, 2014, 51(5): 944-952.

[37] 李珊, 杨越超, 姚媛媛, 等.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山东滨海盐碱土理化性质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22,59(4): 1012-1024.

[38] Kumar S. Estimat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for the Midwestern United States using historical database[J].Chemosphere, 2015, 127(3): 49-57.

[39] 毛丽, 苏志珠, 王国玲, 等. 毛乌素沙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粒度及有机质特征[J]. 干旱区研究, 2019, 36(3):589-598.

[40] 黄昌勇. 土壤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41] 丁燕芳, 赵凤霞, 米琳, 等. 豫中植烟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与pH 和有机质的关系[J]. 土壤, 2022, 54(1): 88-94.[42] Wu G H, Chen Z H, Jiang D Q, et al. Oxidases and hydrolas ̄es mediate soil organic matter accumulation in chernozem ofnortheastern China[J]. Geoderma, 2021, 403(1): 115206.

[43] 方丽章, 李艳红, 李发东, 等. 艾比湖湿地土壤水分-盐分-养分空间异质性分析[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9, 38(1): 157-167.

[44] 闫芳芳, 张瑞平, 刘余, 等. 攀西山区植烟土壤pH 和有机质含量特征与关系研究[J]. 土壤, 2021, 53(6): 1318-1324.

[45] 杜佩颖, 张海涛, 郭龙, 等. 平原丘陵过渡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J]. 土壤学报, 2018, 55(5): 1286-1295.

猜你喜欢
空间自相关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地区民间戏曲生态研究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黄河三角洲东路梆子的传承发展与价值探究
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的中国国民体质综合指数研究
我国省域经济空间收敛性研究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维管植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策略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协调行为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
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的中国人口生育率空间差异研究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与趋同性
广东省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化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