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龄农民工缘何退而不休

2024-04-01 16:18张欣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养老

摘 要:超龄农民工务工受限,逐渐退出常规劳动力市场。但部分超龄农民工常会作出退而不休的抉择,这既是面临农村家庭养老功能衰退和难以自养困境的无奈之选,更是勤劳本质和“老而不休”传统乡村文化的体现,也是为了自我价值实现和生活意义再生产的自愿之举。他们的就业及生存状况呈现退出长工市场转入零散工市场、退出发达地区转入就地就近地区、退出专业务工转入兼业劳动的新特点新情况。他们退而不休的抉择对国家、社会、农业和家庭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支持保障超龄农民工的就业权益,国家、社会和家庭应给予超龄农民工支持帮助、尊重信任和敬重关爱。

关键词:超龄农民工;退而不休;养老

我国农民工老龄化趋势突出。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从2008年的11.4%上升至2022年的29.2%。20世纪70年代及以前出生并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外出务工的第一代农民工群体逐渐步入老年阶段。超龄农民工主要指在劳动力市场中部分行业认定的超过一定年龄不再适宜继续在该行业从业的农民工,他们或者仍在城市务工,或者曾经在城市务工而目前因年岁增长退出了常规劳动力市场。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维护好超龄农民工就业权益”,2022年《关于进一步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特别强调要“做好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当前国家出台政策强调不得以年龄为限制“一刀切”清退农民工,但在常规劳动力就业市场,用人单位的年龄歧视正在逼退超龄农民工。从超龄农民工主体视角出发,分析他们主动适应就业环境新特点新变化的现状,诠释背后深层原因及现实意义,以更好保护超龄农民工就业权益。

一、超龄农民工退而不休的无奈之选与自愿之举

务工不再是农民在特定年龄段的选择。受年岁增长、体能技能下降以及用工单位规避用工风险等因素影响,超龄农民工在常规劳动就业市场失去竞争力而逐渐退出,但部分超龄农民工依然继续务工。这种退而不休的抉择既是面对农村家庭养老功能衰退和难以自养困境的无奈之选,更是“老而不休”传统乡村文化和勤劳本质影响下为子代继续奋斗等自我价值实现和生活意义再生产的自愿之举。

(一)乡村“老而不休”的文化和农民勤劳的本质

在传统中国农村,只要身体允许,很多老人就会活到老干到老。第一代农民工秉持帮助家庭解决温饱、摆脱贫困的初衷离乡务工,靠勤劳支撐家庭用度,供养孩子从上学到置办孩子婚嫁彩礼嫁妆再到添补成家后孩子的生活。他们靠勤劳务工从解决家庭生计问题到逐渐实现小康再到追求富裕,通过勤劳务工积累物质财富承担起家庭责任,也在辛劳奋斗、增加家庭福祉的过程中实现了人生价值。

(二)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衰退和难以自养的困境

受农民家庭核心化、传统“养儿防老”的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衰退和现有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难以提供高质量养老支持的影响,部分农村老年人选择既不依靠子女也不依靠国家养老制度的土地自养、互助自养、储蓄自养和再就业自养等“自我养老”新型养老模式。但是,超龄农民工早期务工收入主要用于孩子养育、教育投资、婚嫁置办、房子建造更新等用途,储蓄余额并不充足。同时,回到农村仅仅依靠参与农业生产的土地自养模式收入较低,难以实现体面养老,很多超龄农民工都面临难以“储蓄自养”和低质“土地自养”困境。因此,即使是返乡,就近务工、返乡后兼业劳动等“以工养老”模式成为较多超龄农民工的选择。

从物质层面看,超龄农民工继续务工的稳定收入能解决自我养老的经济基础问题,减轻子代赡养负担,为子代家庭的再生产作出贡献,也能减少家庭经济压力导致的代际矛盾。从精神层面看,超龄农民工希望通过劳动创造价值,继续为社会和家庭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家庭财富代际转移的支持子代婚嫁、购房、抚育孙辈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生活意义再生产,也可促进代际和谐,获得子女敬重和更高的家庭地位。

(三)务工生活的适应和为了子代继续奋斗的动力

部分长期在外务工的超龄农民工已基本适应城镇务工的生产生活方式,反而不适应重新拾起农具务农的纯务农生活,再加上获取更高的经济收入是农民工到城市就业的主要动力,农业的比较效益过低和城乡就业收入差距较大使得超龄农民工不愿放弃务工。按2022年农民工月均收入4 615元、全年工作12个月计算,一名农民工平均年收入能达55 380元,同时按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 632元,以及最新抽样调查的中西部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28人/户计算,估计中西部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为54 553元/年。可见,家中有一名农民工务工挣钱,就能满足一个农村居民家庭一年的平均支出。因此,他们往往不愿因完全退休返乡养老呈现断崖式下降进而影响整个家庭的收入。另一方面,受传统文化影响,很多超龄农民工不愿成为子代负担而把为子代继续积累财富作为自己应尽的家庭责任和未完成的人生任务,特别是第一代农民工的子代普遍具有进城安家的强烈意愿,购置住房的庞大支出往往需要父辈支持。

二、超龄农民工退而不休的退出与转入

虽然在客观因素影响下需要超龄农民工被动地退出,但是在主动适应下他们还有转入新的劳动场域的选择。他们可退出长工市场转入零散工市场,退出发达地区转入就地就近地区,退出专业务工转入兼业劳动。这种抉择对国家、社会以及家庭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退出长工市场转入零散工市场

伴随年龄增长、体能下降、知识技能不足,超龄农民工很难继续适应常规长工就业市场中的持续重体力、有一定技能要求以及高强度的工作。同时,当前农民工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就业岗位有限,用工需求方也要规避雇工健康风险、保证用工效率。因此,超龄农民工在长工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逐渐被淘汰,成为常规长工市场中的“剩余人”。而马路劳务市场、站工市场等零散工市场就业准入门槛低、机制灵活、时间自由、用工需求多样。难以在常规劳动力市场就业的部分超龄农民工遂离开工厂选择退守到零散工市场寻找就业机会。

(二)退出发达地区转入就地就近地区

托达罗的人口理论提出当城市部门预期工资率(就业概率与工资率的乘积)大于农村收入时,农村劳动力就会倾向于流动到城市部门,反之则倾向于返乡就业。充满大量农民工的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当发达地区企业无法给超龄农民工群体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时,超龄农民工就业概率降低,再加上发达地区房租等较高的生活成本以及家庭、乡土情结等因素,促使超龄农民工退出发达地区转入就地就业。这更利于超龄农民工从事“半城半乡”的兼业劳动和实现兼顾家庭照料、隔代养育的“半工半歇”劳动状态。

(三)退出专业务工转入兼业劳动

部分超龄农民工由专业务工转为兼业劳动,一是为了维持收入。农业的比较效益过低,纯粹务农已很难挣钱并维持体面生活,即使是兼业劳动中“半工半歇”“半城半乡”的临时性、间断性务工的工资性收入也能获得比纯粹务农更高的收入。二是因个人意愿、身体状况已不适应传统农业种植养殖,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超龄农民工难以适应新农业生产技术和市场化运作等现代农业的自我经营。三是因为无地可种。很多超龄农民工外出务工多年,家中土地基本已流转出去,除种植供应家庭日常食用的蔬菜的土地外没有更多可供大规模耕作的土地。反之,土地流转后的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主体因规模化种植除日常农事有一定的用工需求外,季节性用工需求较大,返乡的超龄农民工可受聘于其灵活性、季节性用工,这为其兼业劳动提供了可能。

三、超龄农民工退而不休的现实效应

(一)国家劳动力供给的有效补充

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普遍缺乏,反映在現实中就是城市服务业,建筑、环卫、安保等主要农民工需求行业出现用工的断层危机,部分发达地区还出现民工荒、农村地区出现季节性用工荒现象。超龄农民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意愿,选择退而不休进入零散工市场和转入就近就业市场能有效补充城市劳动力市场。即使是返乡兼业劳动,也是农业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缓解农业生产劳动力紧张的局面。

(二)地方经济发展的余热资源

近年来,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衍生出众多上中下游的产业链企业,承接东部的很多产业正好就是超龄农民工年轻时务工多年的相关行业。越来越多的超龄农民工开始由跨省、市流动变为本地就近就业,他们积累的生产技能和工作经验正好契合本地的企业用工需求,既节省了当地企业的培训成本,又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同时,超龄农民工的工资要求相对较低,也能节约企业用工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产业发展。此外,一些在外多年的超龄农民工拥有一定的市场经济头脑、敏锐的商业嗅觉,部分转入本地后会利用自己在外务工积累的技能、资金和积攒的人脉创业,这不仅可使自己继续劳动获得收益,也可带动其他人就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有生力量

有研究认为,未来主要农业劳动力将会是农村留守老人和返乡农民工,未来我国农业劳动力人数主要取决于进城农民工返乡务农数量,而超龄农民工将是返乡农民工的重要部分。超龄农民工退出专业务工转入农业兼业劳动将是对农业生产力的强力补充,特别是供给规模化种植养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生产中的季节性、临时性用工,能缓解农村劳动力缺乏现状,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谁来种地”问题。除了流转的土地,农户自留的部分土地也可在“半工半歇”“半城半乡”的就近务工闲暇时利用起来,缓解土地抛荒问题。

(四)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群体

过去40多年,我国农村经济中的农村劳动力就业转型,大量农民工转入非农就业,进城务工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收入,这为两个一百年目标的第一阶段全面脱贫的实现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今,我们迈入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这也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共同富裕进程中的“后富”群体,农民工及其家庭实现增收致富,对实现共同富裕同样至关重要。当前工资性收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2022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就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1.97%。因此,稳定农民及其家庭的工资性收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超龄农民工在身体允许的状况下继续参与务工,能很好促进农村家庭收入增加。

四、结语

超龄农民工群体退而不休既有农村家庭养老功能衰退和难以自养困境的无奈,更有以继续务工来承担家庭责任、继续积累财富等实现自我价值和生活意义再生产的强烈意愿。应充分尊重他们的就业意愿和企业用工需要,支持他们在身体允许情况下继续就业,改善这一群体的就业及生存状况。

第一,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促进超龄农民工群体稳定就业。破除以年龄为由“一刀切”清退超龄农民工的行业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应规范零散工市场用工,提供覆盖超龄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可加强超龄农民工信息统计和就业服务工作,为企业用工和契合用工经验技能需求的超龄农民工搭建有效信息、沟通平台,促进工企双方精准匹配。第二,加强社会理解支持,给予超龄农民工更多尊重和信任。超龄农民工的勤劳致富精神值得尊重,用工单位和广大居民应给他们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减少歧视。第三,子代应充分发扬践行中国传统“孝文化”,给作为超龄农民工的父母充分敬重与关爱。物质上,超龄农民工子女要勤奋自强,摒弃啃老意识和行为,为赡养服务提供应有的经济支持;精神上,要加强对父母的沟通交流、关心照料、精神慰藉。第四,完善超龄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超龄农民工受普遍难以满足职工养老保险15年缴费时间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水平较低等因素制约,难以实现有质量的老有所养。要完善农民工保障制度,进一步打破务工的职工养老保险与家乡养老的居民险的界限,化解超龄农民工缴费难、发放低等难题,增强他们的劳动权益保障。

参考文献:

[1]鲁全,李雨窈.共同富裕不应落下高龄农民工群体[J].群言,2023(1):10-14.

[2]贺雪峰.超龄农民工路在何方[J].人民论坛,2022(13):66-69.

[3]李周.农民流动:70年历史变迁与未来30年展望[J].中国农村观察,2019(5):2-16.

[4]李俏,陈健.农村自我养老的研究进路与类型诠释:一个文献综述[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8-104.

[5]王海娟.论交换型养老的特征、逻辑及其影响:基于华北平原地区的调查[J].南方人口,2013,28(5):53-60.

[6]陈锋,王光普.散工市场中的大龄农民工有机嵌入与“桥头”秩序[J].中国农村观察,2022(6):88-102.

[7]苏卫良.未来谁来种地:基于我国农业劳动力供给国际比较及应对策略选择[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1(3):61-70.

[责任编辑:李伟杰]

作者简介:张欣(1990—),女,贵州遵义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猜你喜欢
养老
养老生活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瑞士人“搭伙养老”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房产与养老
养老之要在于“安”
多方融合推进健康养老
全面深化养老体制改革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