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视域下地理“空间思维”的培育路径

2024-04-01 09:24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太炎中学鲁亚平
家长 2024年6期
关键词:空间思维生活化空间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太炎中学 鲁亚平

“空间思维”作为初中地理课程“综合思维”、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学习地理而言是一块“敲门砖”,为学生系统、动态地看待地理问题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本文针对当前“空间思维”的培育存在的依本而教、情境不熟,浅尝辄止、探究不佳,鲜有创新、应用不及等问题,从生活化教学的视角入手,立足架构、解构和重构三个维度,从“引入生活化情境,搭建‘空间思维’之架”“融入生活化问题,理解‘空间思维’之意”和“创设生活化作业,活用‘空间思维’之果”三个方面,对“空间思维”这一基础素养的培育进行探索,力求达到“空间思维”的培育更直观、更立体、更有味。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地理综合思维的基本素养,“空间思维”是指通过感知、想象、联系、比较等方法,借助地图、图表等工具,了解地理空间概念、认识地域、分析地域,提高社会实践的一种综合能力。该思维的培育有助于学生从时空变化的角度动态地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在地理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纵观当前教学,对学生“空间思维”的培育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需我们反思与改进。

(一)依本而教,情境不熟

教材对我国乃至世界上的重要地理区域都有介绍,但学生对地理环境的陌生,空间感知的形成能力有一定阻碍,这就需要教师搭建脚手架,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地逐步开展教学。然而,很多教师过度依赖课本,直接选取课本情境,导致学生一开始就处于陌生感,容易造成学习兴趣的缺失和学习热情的减退。如,对于如何阅读地图的学习,很多教师直接选用教材上的“福建省”地理地图进行分析,学生一开始就在情境上出现了距离感,学习起来自然不能得心应手。

(二)浅尝辄止,探究不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很多教师开始尝试构建活动化课堂,活动课轰轰烈烈,但因过度追求课堂的热闹而缺乏思维含量,使得“空间思维”的探究力不佳。如,在教学《中国地形》一内容时,教师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采用有奖竞猜的活动方式设问:“东西、南北、西北东南和东北西南等走向的山脉有哪些?”学生站着抢答,最终成绩靠前的一组同学全部获得了奖品。课堂看似热闹,但是学生只是快速地机械地在课本上找到不同走向的山脉,对于山脉的空间排列缺乏系统的思考,容易造成走马观花、下课即忘的现象,而且,后排的学生因难以得到奖励而失去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鲜有创新,应用不及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指出:“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运用信息、实际操作等方面的行动力,尝试解决校内、校外真实环境下的地理实际问题,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进行地理实践活动。”

基于课程标准要求,学以致用是学生需达成的重要目标,然而,在“空间思维”的培育巩固中,作业只发挥了夯基作用,部分教师本着拿来主义,直接选用教材配套练习,笔头演练即可,缺少自主创新的作业,更缺乏在实际生活中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性作业,导致学生“纸上谈兵”,迁移应用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较弱。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很好地运用教材。

二、设计与实施

“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新课标明确提出的,要求教师把课程内容“活化”,要优先选用对学生生活、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资料;以学生为本,创新地理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改革。生活化教学由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把即将开展的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主动参与到活动中,从而使教学课堂更加丰富、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获得知识的生命力。

基于新课标和生活化教学理论,笔者认为将地理教学生活化,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培育地理“空间思维”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地理作为一门思维性课程,仅借助图表,脱离实际,凭空想象,或在陌生场景中解读陌生图表,都很难形成空间视角,难以将知识内化。如果在学生已有概念的基础上再教,学生已经积累的经验就会迁移过来,这样的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笔者以七上《我的家在哪里》一课为例,从架构、解构和重构三个维度,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粗浅谈谈生活化视域下地理“空间思维”的培育路径。

(一)架构:创设生活化情境,搭建“空间思维”之架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实践证明,创设生动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好的导入对课堂教学的成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空间思维”作为抽象思维,若脱离实际,学生很难凭空想象,如果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说起,学生会很容易接受了。

因此,在上课之初,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巧妙地运用“生活化”策略,以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热情,让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在《我的家园在哪里》一课教学中,笔者以“跟着地图去学校”为主题,以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真实地理空间、解决抽象地理理论知识为目的,以地理空间尺度为依托,引入学生熟悉的课堂和校园环境,进行深度教学。笔者做了如下导入:

【教学活动1】

师:“(出示学生就读学校平面图)同学们看一看,这幅图描绘的是哪里?”

生:“这不是我们学校嘛!”

师:“(继续出示另一张平面图)再仔细看一看,这一张地图画的是哪里?”

生:“(大声叫起来)还是我们学校!”

师:“都是我们学校的平面图,可怎么看上去‘长’得不一样呀?”

生:“方向不一样、表示建筑物的图形形状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

师:“对呀,我们可以通过地图,将我们熟悉的环境事物绘制下来。但绘制一幅地图得事先统一好一些事物,要不看起来就不够方便。那需要统一哪些事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跟着地图去学校,开启我们的学习之旅吧。”

为便于学生理解,书本上选取的内容也是两幅平面图,却为两位虚拟同学所在社区的平面图。尽管有情境,但虚化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的生活距离较远,对学生来说很难产生共鸣。而选择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学校,将虚拟的平面图换成了学校的平面图,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学习环节中很自然地进行高效学习。

(二)解构:融入生活化问题,理解“空间思维”之意

“空间思维”不仅是一个感性认知过程,还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理性认识过程,它需要在空间概念的基础上整合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达到理解和综合应用所学的能力。生活化视域下,教师应创设学生真实熟悉的生活化问题,以驱动性任务帮助学生经历立体系统的思维过程。

在《我的家在哪里》一课教学中,“同样图幅下,比例尺、实际空间范围和图上内容之间的关系”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及难点,需要学生在空间架构的基础上,将各要素进行连结。若教师没有将这一环节进行有效思维铺垫,直接平铺得出结论:大小详、小大略,学生会很难内化;若教师采用书本上的图示,用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福建省为例子,也不能获得很好的效果。因此,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融入问题设置中,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生活概念中展开思考,自然能够水到渠成。关于教学活动,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活动2】

活动探究: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下发两张A4 纸(同样图幅),要求一张纸绘制我们的教室,一张纸绘制我们的学校,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学习内容:

(1)请给教室图和学校图各选择一个合适的比例尺;比一比,哪个比例尺大?哪个比例尺小?

(2)教室的实际范围大还是学校的实际范围大?

(3)是教室图上可绘制的地理事物详细,还是学校图上可画的地理事物详细?

(4)你能完成表1 吗?(比例尺、实际空间范围、图上内容之间的关系)

表1

本环节中,教师在学生的生活场景中寻找地理素材,用学生再熟悉不过的教室和学校展开教学,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为载体,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从而理解和掌握较为抽象的地理概念。教师设置问题层层递进,这样能自然而然地解决比例尺、实际空间范围和图上内容之间的关系,并且得出结论:大小详、小大略,增强了学生的空间理解能力。

(三)重构:创设生活化作业,活用“空间思维”之果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在活动中以知行合一、学有所长为基础,引导学生对现实环境中的地理事物进行观察和认识,使学生对地理学习活动形成更深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将生活素材运用到课堂中,还要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切实做到知识与实际生活体验的有机结合。

因此,“空间思维”的培育不仅要在课堂上落实,更要走出课堂、走入生活,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在社会体验中进一步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基于上述认识,在作业设计中,教师不能简单地以题例的形式培育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而应将这种理论性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以《我的家在哪里》一课为例,笔者运用生活化教学,将如何阅读地图的方法有效应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创设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既夯基又提能的生活化作业:

【教学活动3】

请同学们任选一个作业,为我们“跟着地图去学校”之旅画上圆满的句号吧!

1.绘一幅学校作品: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学校,综合运用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绘制出一幅所在学校或教室的平面图。

2.徒步上学:设计至少两条从家到学校的路线,绘制出路线简图,并写出出行方向:如我先往哪个方向走,走到哪里,再往什么方向走。

该作业设计能引导学生手绘自己熟悉场景的平面图,或设计自己熟悉场景的路线图,不仅可以巩固所学地理知识,还能通过生活化作业设计让学生感知实际生活空间,养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习惯,以活用“空间思维”,达到“空间思维”的有效实践和应用。

三、反思和结语

以学生熟悉的场景、已有的认知为情境培养“空间思维”,能够在生活化视域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素养的效果显而易见。

首先,真实情境为引,“空间思维”更直观。以学生熟悉的真实情境为导入,将学生的生活认知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空间思维”能力架构在直观的空间框架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

其次,真实问题为线,“空间思维”更立体。在学生熟悉场景中,设置学生熟悉的、真实性的驱动问题,由浅入深,逐级地解构“空间思维”聚焦的重要知识,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更立体,呈螺旋递进。

最后,真实作业为料,“空间思维”更有味。教师创设生活化作业,将真实的地理素材和生动活泼的地理活动结合,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运用“空间思维”能力去重构真实生活场景中创设的地理问题,使地理学习更有味。

总而言之,地理“空间思维”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基础性意义,而地理生活化是空间思维素养得以培育的重要途径。初中地理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有效手段,将地理空间概念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的有用性和实用性,产生主动学习地理的需求和内驱力,为学生提供简便、高效的学习方法,这是中小学初中地理教师一直追寻的目标。

猜你喜欢
空间思维生活化空间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空间是什么?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创享空间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例谈基于中尺度区域的地理复习策略
基于空间思维拓展的风景园林专业设计基础教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