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家校协同教育的策略

2024-04-01 09:24安徽省肥东县第一中学崔孝斌
家长 2024年6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协同

□安徽省肥东县第一中学 崔孝斌 许 翔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若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单独地承担起塑造人这一种细致、复杂的任务。”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合作,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教育效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家校协同育人,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方法。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家校协同教育的信息化将不断深化,其意义和价值也将随之增大。

一、信息化背景下家校协同教育的新价值

(一)开辟家校协同教育的新环境

信息化为家校协同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在传统模式下,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主要通过家长会或者家访等形式开展。但是家长会一般是一个班主任对应众多家长,主要是布置相关工作或者和家长做一些简单沟通,很难针对每一个孩子开展有价值的沟通,很多家长只能听过后就走,连与班主任打招呼的机会都没有。家访确实是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手段,但是时间很难得到保障。班级学生每学期开展1—2 次家访已经是极限,在这么长时间内开展1—2 次家访,效果有限。在信息化背景下,家校互动不再受时空限制,家长可以通过相关信息平台或者微信等工具,随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态,包括成绩、出勤以及行为表现等。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微信以及各种小程序,及时与家长沟通并反馈学生在校的各种情况,为家校建立起了全新的共育环境。

(二)拓展家校协同教育的新维度

家校协同教育信息化有效拓展了家校合作的维度。在线平台可以为家长提供丰富的家庭教育资源,包括心理健康讲座、微视频指导、家庭教育方法指导等,有效提升家长的育儿水平。信息化背景下,家校协作能更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做到一生一档,指导教师和家长进行学习指导和心理关注,并能很好地确保学生的个人隐私不泄露。信息化平台还可以将家校共育拓展到社区、社会实践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等,丰富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劳育、体育等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信息化背景下的家校共育,让家长更有效地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让家长真正地关注孩子的成长、感受孩子的情感、陪伴在孩子的身边。

(三)增加家校协同教育的新手段

家校协同教育信息化有效增加了家校共育的手段。在假期,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发布通知、作业和学习资源,也可以利用相关小程序布置和收集作业,及时批改作业,把结果反馈给家长。家长可以实时看到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和教师的反馈,有针对性地纠正孩子在家的学习状态。教师也可以通过腾讯会议和钉钉等平台,组织在线讨论、答疑等活动,让家长参与进来,更充分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及时把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反馈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作业完成情况,与教师一起合作,指导孩子高效、高质量地完成作业。教师还可通过一些考试平台,对学生的考试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建立学生个人学习档案,有效分析学生的薄弱学科甚至是薄弱章节,更可以根据数据分析提供专项训练,指导家长有目的地关注孩子学习的关键点。信息化背景下的家校共育,让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更及时有效。

(四)完善家校协同教育的新评价

信息化还为家校协同教育提供了新的评价体系。传统的家校沟通往往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而信息化可以帮助学校构建起一个全面、客观和长期的评价体系。在传统的家校共育过程中,家长往往只能根据某一次成绩对孩子的成长做出片面评价,而且由于沟通的不连续,可能会错误认为学生成绩的下降或者心理波动是偶发的,进而忽视对孩子的关心。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在线平台可以记录学生的每一次成长经历以及每一次家校互动的内容,包括家长的反馈、教师的回应以及学生的表现变化,这些数据可以被用以评估家校协同教育的效果,并作为改进的依据。家长和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更及时、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努力如何影响孩子的成长,也能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和方法。

二、信息化背景下家校协同教育新路径

教育信息化为家庭和学校的密切协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学校应充分挖掘在线平台的功能,包括微信公众号、腾讯会议、钉钉以及其他网络平台,积极加强家校沟通,完善家校共育的环境、维度、手段以及评价体系。

在每一年开学之初,学校通过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给每个学生创建信息数据库、并及时更新数据,为家长和教师的沟通和共育提供数据支撑,让家校的沟通更及时、更有效。很多问题在发生之前都有一定的前兆,如果能让家校沟通更快捷,就可以避免一些错误事件的发生。学校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鼓励家长在节假日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新颖多样的活动,让家校共育不再是空口白话,而是真正落在实处。而且,信息化可以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调节作用,改进家校共育策略,助推学生健康成长。

以信息化为依托,教育更具有个性化和科学性,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笔者结合学校的家校协作实践,创建了学生信息数据库、强化家校的有效沟通、积极开展新颖多样的活动、不断完善评价机制的教育新路径(见图1)。

图1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家校协同教育路径

三、信息化背景下家校协同教育实践

(一)家校共育,信息平台多样化

学校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开辟各种特色公众号,定期向家长传递家庭教育的相关信息。例如,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优良的家风家训,促进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学校可以倡议家长以书信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与教师、同学、朋友的关系,帮助学生在理想信念、做人做事、生活、学习、身心健康等方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可以遴选出优秀作品,在公众号上推送,让更多家长和学生受益;充分挖掘校园网站和广播的育人功能,对优秀作品进行宣传,让学生理解父母的苦心,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孩子给家长回信,让家长听听孩子的心里话,真正与孩子共情沟通。学校还可以通过公众号,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发布《致家长的一封信》,提醒家长在特殊时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安全(特别是注意理性看待成绩,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等)、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消防安全、用电安全、网络安全、防溺水安全等;向全校家长推送各种教育资源,特别是家庭教育的相关内容;组织优秀教师录制家庭教育“微视频”,上传至公众号,指导家长学习;向家长推送一些有教育影响和价值的公益公众号,有效提升家长的育儿水平。

(二)家校共育,学生数据全面化

首先,在开学之初,充分采集学生的相关信息,指导家校协同教育。学校可以通过“问卷星”“AI 筛查”“网络普查”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网络筛查。数据收集内容还可以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早醒、学习缺乏兴趣、精神性焦虑、迟滞等内容。

其次,针对收集的信息,确定重点关爱学生名单并建立档案。学校可以发挥考试平台的数据资源,结合学生的成绩波动变化,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本着保密原则,通过一对一的方式反馈给班主任,关注这类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生活情况,做到一生一案。

再次,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成绩变化,务必做好对每一位学生的关爱记录。针对关爱记录,班主任应与家长沟通交流,确保家长的有效介入,进一步开展访谈,解决学生面临的困难。同时,让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情况,在家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有任何问题能及时向学校、班主任、各学科教师反馈,方便学校进行帮扶教育,并及时做好随访记录。

最后,等到学生分班后,班主任根据学生的成长档案,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进而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三)家校共育,沟通方式多样化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家校沟通方式更加多样且有效。学校可以组建家长委员会,及时开展家校互动,让家长也可以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决策和活动策划中。班主任可以利用钉钉群、腾讯会议等平台组织线上家长会,这样的沟通方便快捷、时间灵活,空间上也没有要求。对于家长来说,完全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参会,不仅可以通过弹幕让家长与教师有更多的互动和交流,会后也可以通过私聊的方式,让家长和教师及时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在会议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开启云录制等功能,在会后发布相关链接,让错过会议的家长回看会议内容;利用微信组建家长群,及时发布学校通知,提供学生学习资料、布置学习任务、公布学生出勤、展现学生风采、展示学习成果等;充分发挥微信的相关功能,如接龙、在线文档等小程序,让信息收集更快、更准。班主任还可以添加班级的每一位学生家长为微信好友,一对一、点对点地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以及生活等各方面进行深入沟通。

对于高中学校特别是一些寄宿制学校,手机管理比较严格,学生与家长联系主要靠电话卡。信息化背景下,有更多的沟通方式供家长选择,如微信的视频通话功能,让学生和家长能够面对面沟通,强化家长协同育人功能。班主任也可以利用腾讯会议等平台,组织部分家长和学生进行线上交流,让家校共育更灵活也更有针对性。如果班级开展集体活动,还可以在家长群打开直播功能,让家长也参与到活动中,让家长了解孩子除学习以外的能力。

(四)家校共育,活动形式新颖化

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家庭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如通过主题班会、知识讲座与竞赛、抗压及心理健康辅导、亲子共读等,启发学生的心智、启迪学生的思维;通过网络新课堂,使学生和家长共同接受最新的教育;邀请家庭教育讲师,在线上对家校协同教育工作进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学校还可以积极开展“书香家庭”“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创建活动,引导家长系统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努力做优秀的家长。在放假之前,学校可以通过《倡议书》《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设计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家长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参与适当的家务劳动和社区服务、志愿公益、社会实践等活动,并利用视频、图片等形式记录活动过程,然后将活动内容和成果写进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优宣传,并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成果展示,既展现了学生的风采,也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五)家校共育,评价体系科学化

信息化的评价体系,是确保家校协同教育质量的关键。为了建立长期有效的评价,学校可以为每一位同学创建电子成长档案袋。档案袋中包括学生学业评价、获奖记录、参与活动、出勤记录、自主管理、教师反馈等。

学习评价可以按学科和时间段等进行分类,方便学生和家长查阅,也让学生和家长对成绩的波动有较清晰的了解,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和方法;获奖记录既是对学生成长的全面记录,还可以激励学生继续努力,追逐梦想,不忘初心;参与活动不仅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希望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自主管理主要指学生的自我期待,包括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生涯规划等;教师反馈要真实全面,必须根据成长档案中的内容以及学生平时的各方面表现,给予针对性、有价值的建议,切实发挥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正面导向作用,真正帮助学生不断自我完善。

成长档案包含学生的很多重要信息,一生一案,务必确保学生隐私安全,只有教师、学生和家长可以查看或者修改相关信息。在使用过程中,学校要及时完善和更新,确保信息的准确、完整和及时。通过电子成长档案,学校和家庭可以共同、实时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家庭教育方法。当然,电子成长档案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还需要与家庭进行更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丰富评价的维度,注重过程性评价,让评价贯穿到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中。

四、结语

综合而言,信息化背景下的家校协同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信息技术改善了家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使教育更加个性、高效、安全和科学,促进了学生的长程发展。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协同
家校距离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