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探究实践

2024-04-02 15:47高云峰
小学科学 2024年9期
关键词:野渡小船水流

高云峰

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出“激发学习动机,加强探究实践”,倡导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的过程。

为什么要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倡导探究实践?

科学教育要让学生形成“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实践”的意识。

学生的探究实践是对科学家的模仿,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探索、发现的过程;技术工程实践则是学生对工程师的模仿,要经历简单的设计和物化过程。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体现了科学、技术与工程相互影响的趋势:学生利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知识指导技术与工程设计,做出简单装置或作品,然后利用自己的装置对科学现象进行验证,或者进行更深入探究,从而使得科学探究与工程实践有机融合。

例如,课标中建议了这样的案例:探究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的危害。这是涉及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学生在了解人体结构的基础上,可以设计制作简化的头颈模型,用绳子模拟肌肉,然后利用头颈模型做实验,测量不同低头角度下肌肉的受力情况,整理这些数据后得出有说服力的证据。这一活动把建模、实验、数据处理融为一体,让学生意识到:可以利用自己的工程实践成果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提供实验数据,未来进行原创科学探究时,如果缺乏适合的仪器设备(或禁用时),可以自己开发研制仪器设备。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例如,诗人韦应物在诗中这样描写: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在这里,现象是“舟自横”,问题可以有很多,例如,“舟自横”这一现象是很常见的还是很罕见的?这一现象背后有什么科学道理?能否用演示实验复现这一现象?等等。同时我们可以提出猜测:这一现象好像并不多见(至少唐诗中没有其他类似描述,生活中也不常见),是否与水流情况有某种关系?

掌握技术工程方法的学生就容易想到:设计制作一个演示模型,在不同条件下进行验证,也许有助于我们发现现象背后的道理或特别的条件。

具体来说,首先,用透明亚克力材料设计制作一个“回”字型盛水容器,用玻璃胶密封好;在容器一端装上电动机和螺旋线,驱动容器中的水在容器中循環流动(模拟小河的水流,同时避免手工驱动速度不均匀问题);用泡沫板做一个模拟的小船;最后在水池不同区域进行尝试(考虑不同水流情况的影响)。

通过多次实验,学生发现(表明结果具体可重复),模型小船在容器的不同位置有不同的表现:在某些位置,小船不会自动横过来;但在另一些位置,小船即使开始时顺着水流,也会慢慢漂移,自己横过来(诗中的现象)。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不同位置水流速度不同,水流平缓处,小船不会出现自动横过来的情况,而靠近螺旋桨的区域,水流比较湍急,甚至有局部回流现象(在水中放些小纸片可以发现),导致小船在这里漂移现象比较复杂,一旦小船横过来后,会形成稳定的状态。

因此这一演示实验既证明了“舟自横”现象,又表明“春潮带雨晚来急”是导致“舟自横”的重要条件。这一结论在做实验之前,不容易想到,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平时不容易看到“舟自横”的现象。

当然,学生还可以查找资料进一步解释这一现象,如从“伯努利原理”出发,测量各处水的压强、压力等,从受力分析的角度给出更详细解释。

课标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制作某些模型或装置,用于后续的探究。在“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演示实验中,通过技术工程方法设计制作装置,便于验证之前的猜测是否合理。同时,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某些现象,与原诗的条件吻合,无意中破解了这一唐诗:“春潮带雨晚来急”是条件,“野渡无人舟自横”是结果。

猜你喜欢
野渡小船水流
哪股水流喷得更远
能俘获光的水流
我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游紭琊山醉翁亭有感
小船
小船摇啊摇
骨头里长出的颂词
有他在的小船,一辈子都不会翻
不系之舟
诡异的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