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在气候行动最前线

2024-04-02 05:00崔靖芳唐晓彤朱浩铨刘烨烨
民生周刊 2024年7期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天气

崔靖芳 唐晓彤 朱浩铨 刘烨烨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周兵  图/朱浩铨

“我觉得这张照片是对我工作极大的肯定。这是去年5月,我随中国科协到四川,在“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活动上,给学生们进行演讲时拍的。”

刚刚结束了一场给小学生们科普直播的周兵,脸上未见丝毫疲惫,见到记者到来,笑意盈盈地聊起自己的工作。而他西装下的蓝底多彩圆点领带,格外引人注意,“领带是我有意挑选的。”周兵笑了笑,边整理着这条精挑细选出来的领带边说,“会显得有亲和力,方便今天直播跟小学生们交流互动。”

作为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周兵在2011年之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工作者,从事重大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项目研究,曾获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荣誉。

“目前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做科学传播。”在气候问题愈加严峻的背景下,周兵现在通过科普传播的方式,让更多人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形成更全面的了解,“气候变化不是一个学科的问题,已经上升到对整个文明的威胁。如果能从小养成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获取有关知识,将来才有可能积极参与气候环境治理。”

“全球沸腾”的时代已经到来!

罕见寒潮、极端高温、暴雨洪涝、强沙尘暴、超强台风……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增强,我们每个人都有切身感受。就拿今年来说,我国多地既遭遇过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断崖式”降温,也出现过某些时期气温异常偏暖、“火箭式”升温。

周兵表示,近几年,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多和强度增强都非常明显。“这种情况与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方面原因是全球变暖,归因分析表明人类活动是全球变暖主要原因。比如,衣食住行这几个方面的碳排放量,占到了整个生活碳排放量的15%~20%。”

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多个重大气候纪录已被打破。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这3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浓度,在2022年创纪录的水平上继续上升,其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水平比工业化前水平高50%。

“导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的另一方面原因,是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周兵说。

厄尔尼诺事件,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大范围持续异常偏高的现象;拉尼娜事件,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大范围持续异常偏低的现象。它们均可能造成大气环流异常,影响全球许多地区的气候。

“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冷水、暖水事件,会加剧极端天气事件的强度,同时也会推高全球变暖的温升幅度。”周兵介绍,2023年,受厄尔尼诺事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工业化之前平均温度相比,全球温升已达到1.45℃。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字距离2015年《巴黎协定》确定的努力将全球温升幅度控制在1.5℃之内的目标,仅有一步之遥。

“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去年7月提出的一个观点——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的时代到来了。”周兵说,欧洲、亚洲、北美、南美等地,都出现了新的高温纪录。

冬天变得暖和不好吗?

2023年,人类刚刚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平均气温、海表温度均打破历史纪录。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不断加剧,已成为全球面临的最紧迫的挑战之一。

周兵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全球变暖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表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每个10年的气温都高于前一个10年。2024年地球将可能更热。因此,世界气象组织已向全球发出“红色警报”。

“国外多个机构的专家都在分析,认为2024年打破2023年全球温度纪录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周兵说。

周兵表示,从2023年到2024年,自己一直在追踪全球每天的平均温度以及我国温度的变化特点,“2023年到2024年的这个冬季,是全球最暖的一个冬季”。

如果全球变暖可以让冬天变得暖和一点,难道不是好事吗?

“总体而言,全球变暖是弊大于利的。”周兵举例说,全球变暖会使南半球的冰盖出现裂痕,从而导致南极洲板块的断裂。而分裂出的冰盖会不断融化,冰盖面积不断减少。对于粮食生产而言,全球变暖虽然可能会提升种植的面积和产量,但也会带来病虫害增多等方面的不利影响。

气候危机之下,任何人都不能独善其身

今年3月23日是第六十四个世界气象日,主题是“气候行动最前线”。

周兵表示,我国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2023年,中國气象局和国家气候中心,都将极端天气事件作为一个调查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近半年的调查研究,我们得出结论,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防范气候变化风险、科学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一是将防范气候风险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制体系;二是强化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提高确保气候安全的早期预警水平;三是提高预报预测的准确率,提升服务水平;四是加强气候变化风险防范的科学研究;五是加强防灾减灾科学传播的力度,提高公众防范灾害风险的意识。

气候危机之下,任何人都不能独善其身。应对气候变化,我们每个人能做些什么?

“在出行过程中,可以选择绿色低碳方式,比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等。践行‘光盘行动,节约纸张,节水节电,都有助于降低碳排放量。”周兵表示,对公众而言,在衣食住行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能显著减少碳排放。通过亿万人共同努力,将对全球变暖的控制起到积极作用。

在周兵心中,自己现在从事的工作,也同样是对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所做的一份努力,“我相信小学生、中学生跟我们交流,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一颗种子。我们科普工作的意义,就是为了提升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将来无论他们走上什么样的岗位,都能为治理全球气候环境问题作出贡献。”

编辑:郭梁    美编:陈荔

猜你喜欢
气候变化气候天气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天气冷了,就容易抑郁吗?
谁是天气之子
盛暑天气,觅得书中一味凉
Weather(天气)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