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探讨

2024-04-02 21:51孙述娟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监测站污染源环境治理

孙述娟,刘 丛

(1.济宁市嘉祥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山东 济宁 272400;2.山东省生态环境规划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00)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逐渐提升,不断在环境监测事业上加大投入力度,力求能够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从而采取更切实有效的环境保护对策,加快污染治理成效。与此同时,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已然成为保护国家环境安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关键决定因素。尤其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环境监测公共服务水平更是显著提升,能充分发挥对环境的监督和优化完善作用。现阶段,运用不同层级的环境监测网络,能进一步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供常态化支持监测体系初具规模,也形成了一系列监测规范和标准。每年都会定期形成各种类型的环境监测报告,为相关单位人员工作任务提供参考依据。虽然目前环境监测体系发展极为理想,但仍然存在诸多客观因素制约和影响,导致部分环境监测工作停滞不前,未能满足现代化环境监测管理的根本需求。监测体系薄弱,监测的支撑性地位还不够牢固,技术装备能力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方法仍然不够完善,专业人才教育匮乏。为此,需要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研究,明确其对环境治理工作带来的促进作用,才可以保障我国环境治理工作有序推进[1]。

1 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

1.1 完善环境评价依据

在我国的环境治理工作中,环境评价为其中的重点内容。在进行环境评价时,环境监测可以为其提供有效数据。环境监测是针对当前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描述的过程,随后结合当前地区在环境污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尤其是针对地区在环境治理上的独立项目,只有通过环境监测才可以为其提供数据参考,明确掌握地区的污染现状,并为后续进行地区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参考[2]。

1.2 降低环境治理成本

结合我国各地区目前在环境污染上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仍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对环境治理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影响环境污染的治理效果,很难从源头精准进行把控,也是目前地区环境污染的关键隐患之一。虽然可能部分环境污染问题微不足道,但一旦这些细小隐患累积到一起,久而久之自然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人类生存环境被严重破坏。为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针对周边环境进行动态化监测,第一时间发现污染源,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进而从根源上避免由于环境污染对环境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可以降低环境治理的成本投入。除此之外,对于环境监测工作来说,必须形成常态化的管理机制,通过对每日检查数据信息进行动态分析,才可以及时发现污染源,避免在出现重大问题之后投入更多的成本,提高环境治理的综合效率[3]。

1.3 提升环境治理评定标准水平

目前我国的环境质量监测工作覆盖面积较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资源展开动态化监测,并及时对监测信息进行汇报,深入分析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和污染现象,才可以明确环境治理的方式方法。通过环境监测工作,可以对某一区域的环境监测情况进行数据信息的动态记录,明确该区域环境发展现状,最终制定出环境治理措施。要对在环境监测过程中获得的各种数据和报告进行归档,将其作为后续进行环境治理评定的参照标准,为环境治理评定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4]。

2 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的应用优化途径

2.1 完善环境监测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一是进一步加速环境监测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以确保环境监测工作可以依法推进、有法可依。在这一方面,我国相关部门必须大力支持并全面推进环境法治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尽量制备并完善相关监测条款和条例,可以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和保障。而且还要加速出台与之相配套的各项管理办法,如择业资质、机构资质、设备监管等,从多维度统一我国环境法治化建设工作;二是主动优化相关制度体系,并形成规范性环境监测的流程及标准。如针对极为重要的环境监测报告,应规范报告的制作流程,制作标准以及报告的上交频率,选择月报季报或年报等形式都应有统一的标准规范。要明晰各地环境监测机构的重要职能范围,负责编制环境监测报告的同时,也必须严格保证各部门相互协调,共同为环境监测工作而服务,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准度、全面性、有效性。其次,健全环境监测的信息规章制度,严格约束各监测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保证信息完整性。各地区可主动运用独有的环保电子政务网构建智能化环境监测信息分发系统,并且将各监测数据和监测报告及时上传,既能提高资源共享率,也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要完善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各环境监测数据信息能够合理储存共用发挥价值。除此之外,要进一步对环境监测网络长效运行保障机制做改进力求,能够确保环境监测工作形成常态化,监测效果保证所有监测数据信息能够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依据,形成有效的监测数据信息制度[5]。

2.2 深化环境监测业务管理体系建设

一是深化环境质量监测。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已经基本覆盖了东中部地区的建制县、西部地区的建制市,国家地表水监测已经基本覆盖了全国的重点流域、重点流域的主要支流、湖库、近海海域和跨国界河流。未来,我国需要进一步强化省界断面、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站建设,同时将重点聚焦于反馈区域环境实际情况的空气自动监测站建设工作,在各个县级城市全方位推行空气质量监测工作,进一步扩大环境监测覆盖范围,争取在“十四五”末期,实现环境监测工作的全面覆盖。其次需要针对重点区域进行联动监测,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重点,辽宁中部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武汉周边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川渝城市群为核心,进一步加强空气质量联合监测工作[6]。对于有条件、技术发展水平较为成熟的地区,可以强化区域监测指标的建设,确保其指标覆盖率可以达到我国在环境空气质量上的标准及要求。并针对地区的PM2.5、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臭氧等进行例行监测。还需强化重点地区的流域地表水监测、饮用水水源监测等,结合地区所在流域污染的具体特征,针对影响地区环境水平的重点污染物展开监测,“十四五”末期,国家明确强调要落实饮用水水源的监测工作,并且必须实现全面监测覆盖保证饮用水的安全性。而在全国全方位推行跨国界水体例行监测体系的过程中,其他环境监测工作也成为重中之重,如何有效对城乡环境监测工作统筹规划并推进落实是当下环境污染监测的关键一步。不仅要做到城市环境污染监测,对乡村经济建设期间环境的污染情况也必须合理进行把握,掌控其污染特征和发展规律。在“十四五”期间,正在全力推进农村环境的调查工作,并力求完善农村区域的环境监测试点工作,从而提高环境监测的整体范围。

二是强化污染源监测。在此项工作开展之际,应首先把握好监测的着重点,这样才能在后续开展工作时,提高针对性。一般来说,污染源的监测要充分考虑到污染物的排放问题,对现有污染物情况进行分析,并且选取合适的检测方法,提高污染源监测的有效性,并逐步完善监测体系。常用的手工监测和自动化监测可相结合使用,既能保证提高监测的数据精准度,也能进一步为污染源监测体系完善而服务。面对越来越多高新技术的融入,在强化污染源监测工作的过程中也可尝试引入更多高新技术,提高污染源监测的整体效果,尤其在国控重点污染源区域更要提高重视度,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7]。

三是强化环境应急监测。因环境保护工作中,往往也会形成一些突发事故问题,因此应建立环境应急监测管理机制,能够对一些突发事项及早作出回应。尤其针对我国重点流域区域、跨国界河流等,有了环境应急监测的体制作为支持,以保障在监测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可以及时响应,第一时间进行数据报送,确保信息通报和协调联动的及时性,实现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并定期开展应急监测演练,强化对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形成应急监测物资储备仓库[8]。

四是建立健全环境预警监测管理体系。首先,需构建更为全面且现代化的环境预警监测体系,通过对先进科研技术、仪器设备的有效利用,构建出能够跨越多个区域层级,可实现全天候监测的监测体系。并通过对先进网络通讯资源的合理利用,建设数据信息采集系统、网络支撑系统、快捷数据信息传递系统以及数据存储系统等,推动监测工作的科学化发展,实现部门之间的有效联动。在出现应急问题之后,可以第一时间做出响应。其次是建立健全重点地区流域环境质量评价模型,保障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在这一方面,需要开发可进行数据信息综合性分析的科学工具以及具有预警管理功能的管理平台,以确保预测预警模型分析实现可视化发展,提高环境质量评价综合能力,确保监测的数据信息在环境治理的规划以及政策法律完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价值,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贡献更多的力量。

2.3 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一是加速建立健全环境监测技术能力。首先要加速建设环境监测业务的保障用房工程建设。在这一方面,需要加大监测业务用房建设资金的投入,确保各个地区不同层级的监测站办公用房建设工作得以顺利推进,为实验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各个层级的监测站业务用房可以满足监测工作的基本要求。其次是要加速建设环境监测站的标准化工程。从省级到市级再到县级,建设分类分级的监测站点,持续加大中西部和边境地区环境监测站点的建设力度,并给予一定的资源倾斜,以确保各地区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到“十四五”末,要按照装备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确保各省级、市级的监测站100%达标,县级监测站90%达标。对于中部和东部地区,需要提前完成监测站点的建设要求[9]。

二是全面推进环境监测专项能力的建设。首先需要加强环境监测专项能力工程的建设,将重点聚焦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以及环保重点城市,对其他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进行动态化监测。要推进示范工程的建设,尤其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分析、农村环境监测,还要加强地区的水体监测和采样能力。同时还要针对地区的污染源进行监督性监测,以提高日常监测能力。其次是进行环境监测重点设施工程的建设。在这一方面,需要加速推进国家级环境监测管理实验室和监测样品库的建设工作,提高动态化监测能力,以确保新技术的科学合理应用。最后是针对重点地区进行质量监测能力的建设。要统筹不同层级的监测资源,形成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建设中心、水质监测中心以及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同时需基于国家层面加速环境监测总站能力建设,构建国际领先、在国内可发挥出较大价值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该体系的建设要具有一定的数据信息分析能力和潜在风险预测功能[10]。

3 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期、新形势、新挑战为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标准及要求,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因势利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特色环保事业的建设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基础作用、先锋作用,严格依照我国环境保护部门的战略部署,站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战略性角度,以更为广阔的视野掌握环境监测工作对于环境治理工作具有的促进作用和价值。加速体制机制的创新,强化科学技术的应用,构建出层次更为丰富多样、覆盖面更为广泛的监测预警管理体系,以提高我国的环境治理综合水平,助力我国的环境治理工作开辟出全新的发展格局。

猜你喜欢
监测站污染源环境治理
持续推进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全覆盖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北京市监测站布局差异分析
对辐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系统开展数据化运维的探讨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基于污染源解析的空气污染治理对策研究
十二五”期间佳木斯市污染源排放状况分析
看不见的污染源——臭氧
与酷暑奋战的环保英雄——宜兴市环境监测站现场采样组的一天
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