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的农耕作用

2024-04-03 07:16凌丽君
东方少年·阅读与作文 2024年3期
关键词:秋收火种典籍

凌丽君

小读者们都认识火。如果要说它有什么作用,你可能随口就能回答:它能帮我们煮熟食物,让我们取暖……如果我告诉你,火在很早的时候,还是一种农耕方式,你是不是会大吃一惊?

“火”的这一作用,最早是在原始社会开发使用的。它和那些锋利的耕作工具,共同构成了一种叫作“刀耕火种”的农业耕作方式。刀耕,正如我们上期所讲的,是借助石器、耒等工具進行耕种,而火种呢,实际就是火耕。我们只听过牛耕地,火怎么耕种呢?

在我们祖先生活的年代,土地上长满了杂乱的野草树木,进行农业生产时,人们首先要将杂草丛生、树木林立的荒地转化为农田。如何清理这些植物呢?古人采用了火耕的方法,就是用火把山林的草木烧掉,这样便能开辟出大片土地。但“火”在这里仅仅只是起到清空杂草、杂树的作用吗?其实不完全是,焚烧还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更大的好处。一是烧完后的草木灰能够增强一点土壤的肥力;二是烧完后的土壤也比较疏松,不用再深耕,只要拿着尖木棒等就可以掘地挖坑播种了。

用火耕种的这种方式也被称之为“焚田”。在甲骨文中,“焚”或写作     ,上面     是林,下面      就是火,像一团火焰的样子。也写作      ,上面是两个    ,表示草。后来字形逐渐固定为从林从火,所以“焚”在最初可不是指山林中的火灾,而是人们主动用火去焚烧以树木、丛草为代表的植物。古代有一部很了不起的书,叫《说文解字》。它的作用类似于我们的《新华字典》,对古代典籍中的字词作了很好的解释。比如这个“焚”字,《说文解字》就解释为“烧田也”,更加能够证实“焚”字最初的意思就是为了农业生产而焚烧草木。古人打猎的时候,为了将猎物从树林中驱赶出来,也会采用焚烧树林的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焚田

这种农耕方式也逐渐被淘汰,不过它并没有消失得一干二净。明朝时期有位叫陈素的官员写过一首《劝农》的诗,其中前两句是“村居尽处构玄亭,焚后图书架未盈”,意思是农家村落的村头道边建有亭子,秋收焚田以后,村民开始诵读诗书。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后来的焚田不再是为了开发土地,而是秋收以后处理农作物茎秆的一种方式。现代社会也保留了这一习俗,人们称之为“烧田”,有些地方的农民们会在秋收后直接在地里焚烧玉米秆等。但随着地球环境的恶化,烧田后的灰尘会给大气增加颗粒,降低空气质量,所以我们现在也提倡改变这一习俗,不再烧田。

随着刀耕火种的农耕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焚”的词义也从最初的火烧山林、草木,慢慢扩大对象,变成广泛的“烧”的含义。它可以烧书,比如秦始皇为了保证他的政治统一,禁止不同意见的出现,下令烧毁了先秦很多典籍,同时又活埋了一批不满其统治的读书人,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焚书坑儒”事件。“焚”的对象也可以是乐器,比如成语“煮鹤焚琴”。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鹤与琴都代表了很美好的事物,如果把鹤当作食物煮了吃,把琴当作柴火烧了,就相当于是在糟蹋美好的事物,很煞风景。因此,“煮鹤焚琴”常常用来比喻做煞风景的事。当然最能体现火的厉害,莫过于焚烧坚硬的事物了,比如“玉石俱焚”,美玉和石头都烧毁了。要注意的是,这个成语可不是说火的威力。玉比石珍贵多了,现在一起被焚烧,比喻好的和坏的事物一齐毁灭了。

“火种(zhòng)”的前提是“火种(zhǒng)”的产生。是谁第一个发现了火呢?据说是一位叫“燧人氏”的领袖人物。从他的称呼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与火的关系。“燧”字是个形声字,“火”是义符,“遂”是声符,它在古代既表示取火的工具,也表示“火”。传说燧人氏看到鸟儿啄木,于是找了一根木头也往树上钻,结果就钻出了火,这就是“钻木取火”的由来。“燧”字表示火,主要是用于古代边防报警。长城上的烽火台最初叫“烽燧”,是因为白天放的烟叫烽,晚上举的火叫燧。

火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真得好好感谢“燧人氏”这位英雄人物。河南省商丘市有一个纪念燧人氏的景区——燧人氏陵,读者们以后如果有机会的话,不妨去拜访拜访这位伟大的人物吧。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秋收火种典籍
秋收节
秋收好时光
火种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点燃火种的地方
『秋收』
秋收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火种,离我远一点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